APP下载

外语学习中的隐喻认知探究

2016-03-28姚月英

关键词:客观事物文化背景母语

姚月英

(长春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外语学习中的隐喻认知探究

姚月英

(长春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长春 130012)

隐喻是语言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一种理解方式。隐喻广泛地存在于语言运用中,是其中常见的规则,这是人们采取隐喻的方法对周围事物做出认知和理解的产物,隐喻已经成为不同文化相互联系的纽带。隐喻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虽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所区别,但是其思路是大致相同的。只有深刻理解一种语言的隐喻,才可以说是真正学会了这种语言。

隐喻;外语学习;认知

一、引言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上,从古代到现代,对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隐喻是作为语言特征的反映,而不是思维的特点,因此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只存在文学作品和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无疑是存储、传输的载体。然而,现代学者的研究已经打破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他们将隐喻延伸至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等,极大地拓宽了隐喻的研究领域,他们指出认知概念与独特的人类隐喻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隐

议上李克强总理也明确要求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加快推进PPP项目相关立法进程,以更好的法治环境更大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在探讨PPP模式立法需求及立法模式的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PPP模式立法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PPP立法。PPP模式包含的要素繁杂,尤其是要厘定清楚PPP与特许经营的关系,还要联系我国特有的国情和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是要摒弃部门利益之争。正像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在起草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过程中,既要充分听取吸收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更要站在法治的高度,超越于部门利益之上。同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加快推进单一PPP项目立法工作,为推动PPP模式提供根本的法律保障。

[1]周兰萍.PPP项目运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徐琳.法国公私合作(PPP模式)法律问题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6(3):25.

[3]孔小明.PPP合同法律环境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1):35-36.

喻理解才会更加有效。我们知道,隐喻的文化传递性,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隐喻的概念来学习目标语言的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等等。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我们此刻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学范畴被称之为隐喻。语言学者渐渐发现,隐喻在语言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隐喻已经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现象,还是不同人群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方式,隐喻能够基于熟悉的东西来协助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还能够协助我们再次认识身边熟悉的事物。大多数时候,语言与文化更是密切相联的,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人类生活长期累积的思维态势,更是一种认知模式,是对文化的反映。隐喻是人们采取隐喻化的方法去感知客观世界所产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以隐喻为纽带把不同的文化相互关联起来,要想充分认识到隐喻的内涵,必须要领悟到各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通过本文阐述,对外语学习者理解所学习目标语言会大有裨益。

二、隐喻与语言

隐喻是一种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其实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也是帮助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一种语言工具。人们的隐喻性思维过程就逐步形成了语言表达中的隐喻,也是我们理解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隐喻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隐喻的领会依赖于对一个民族文化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和交流中,约定俗成的隐喻是人们在儿童成长时期逐渐获得的文化继承的一部分。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其背后的文化传统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隐喻的使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说母语的人们因为一直生活在母语的文化背景之下,受到了母语文化的长期熏陶,通常情况下可以毫不费力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然而,外语学习者对自己所学语言的文化理解不充分,当遇到极其简单的隐喻时,对其的理解也比较困难。外语学习者按照母语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外语的隐喻,其喻体和本体是两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也就不可能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外语学习者难以理解所学语言隐喻的根本原因。隐喻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语言运用之中,是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认知工具,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隐喻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概念体系、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的语言,其隐喻的产生和认知都有一些不同之处,充分了解隐喻文化是首要任务。因此,学习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是外语学习的紧要环节,只有提升所学语言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才能有效地提升外语学习的最终水平。

三、语言与认知、文化

语言和周围环境是两种独立的事物,观念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是他们相互联系的纽带,也可以说语言是认知的一个分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和知识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的。所以外语者在深刻理解词汇、语言、习语和语法的同时,还要准确掌握说这门语言的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最终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及日常的生活习惯。

最近几年,世界上语言界的学者通过多项研究证实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联性。根据Piaget所做的研究来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人们首先要具备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方能提升语言方面的能力。就像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的:语言是认知的一个分支,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方法及规范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们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但存在着普遍的认知原则和方法。所以,操不同语言的人们是可以实现沟通和交流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必然会展现出其民族的文化背景,众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表明:人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方式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方式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以及客观事物的看法,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不是指狭义上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是涵盖整个社会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换言之,文化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模式。母庸置疑,同时学好语言技能和该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是提升语言学习水平的关键所在。

四、隐喻认知与外语学习

外语学习必须要掌握两种能力:首先是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也就是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其次是语言的使用能力,也就是要掌握语言得体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句没有任何语病的话,却用在了不合适的场景,亦或是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这就不可能实现顺利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可能导致糟糕的结果,语言的使用能力也就是能够深入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传统,从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认知科学理论揭示了语言交流究其本质是隐喻性的。人们掌握母语的过程是个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讲母语的人在生活环境中自然习得自己的本族语、自然习得其民族文化,成长中自觉地接受了特定语言概念。这是一种长期概念隐喻的浸润过程。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就没有那么自然、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在习得母语时思维意识对本族语的隐喻概念有着清晰的理解,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就会导致母语的隐喻和外语的隐喻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会对外语学习者理解外语中的隐喻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是外语学习的最大阻碍之一。外语学习者要熟练地掌握外语的隐喻概念,这样才能提升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而这样的境况也为语言学习确立了新的目标。隐喻是语言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其加以思考的产物,时常出现在人们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是人类认知能力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人们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种技巧。所以,外语学习者要注重隐喻的学习,加强对所学语言中隐喻的理解,外语教学工作者要积极吸取有关隐喻的研究成果,在讲解外语中的隐喻时,要向学生普及该语言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们既学到了语言的基础知识,又清醒地认识到了其背后真正的涵义,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外语。

教育者在教授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要及时地向外语学习者讲解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们深刻理解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鼓励学生把隐喻灵活运用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意识到隐喻在语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隐喻,在掌握语言结构中学会隐喻和恰当运用。

五、结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认知语言学也指出“隐喻思维能力其实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是我们理解周围事物,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语言的实质可以说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语言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相关联,隐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认识方法。隐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一种显著特征,还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理解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美国闻名的认知学者雷可夫(Lakoff,1980)认为:“隐喻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沟通与交流中,我们对客观事物尤其是抽象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之上。”所以,学习外语时,要注重与此种语言相关的隐喻的学习,不但要理解基础的语法知识,还要学习与此相关的隐喻知识以便外语运用得体,后者才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16.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6-28.

[3]董莉.中西隐喻的文化含义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5):30-32.

[4]宋杰.隐喻的文化意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J].山东外语教学,2006(4):19-21.

[5]伍卓.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J].邵阳师专学报,2001(1):24-26.

[6]胡艳.跨文化隐喻与认知[J].山西师大学报,2009(3):23.

Abstract:Metaphor is a cognitive way of human to the objective world,and also a reflection of culture.Metaphor is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in language,and a product by people who percept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by the way of metaphor.Many cultural phenomena are linked in a metaphorical way.Metaphors are similar.Despit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the thoughts are communicated.Only when a person can understand a language with a strong metaphor comprehension,can it explain that he masters a language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metaphor;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cognition

Analysis of the legislative demand of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PPP contract dispute

ZHANG Na-xin

(SinohydroFoundationEngineeringCo.,Ltd,Tianjin301700,China)

With the PPP mode being widely popularized,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tract dispute of PPP project and PPP legislation lag has been gradually enlarged.The prominent advantage of government in the dispute relief measures,to some extent,affects the investment confidence of social investors.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gal conflict and legal engagement among the resolution mechanism of PPP contract dispute,as well as the inferior posi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contract system at this stage,this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PP and claims the urgency of PPP legislation need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PP single legislative process.

PPP project;legal conflict;legislative demand

The study on metaphor cogni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YAO Yue-y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Changchun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3.017

2016-06-12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项目:中西方言语交际中的拒绝和恭维策略对比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315号)

姚月英(1968—),女(满),吉林乾安,副教授

主要研究英语语言学。

G64

A

1009-8976(2016)03-0057-03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文化背景母语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母语
浅谈生态文化背景下的室内环境设计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母语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