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能力影响因素扫描及学术创新思考
——以重庆市为个案的研究

2016-03-28

关键词:重庆学术大学

左 秋 明  李 源 田

(1.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教师工作处,重庆 400000)



高校科研能力影响因素扫描及学术创新思考
——以重庆市为个案的研究

左秋明李源田

(1.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师工作处,重庆400000)

科研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国家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量。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知识创新重要载体的高校,承担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历史使命。本文以重庆高校科研能力现状为个案,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能力的各种因素,并对提高科研能力及学术创新进行了思考。

重庆;高校;科研能力;学术创新

一、高校科研与大国崛起

(一)高校科研与国家发展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族群对知识的热爱,特别是大国的崛起更依赖全体国民对知识的追求。二战后日本的快速崛起依赖于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强劲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强有力的全国性学术领导机构”,“广泛建立科研机构,网罗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而大力投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美国的崛起更不例外。科研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国家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正是对知识在当今国家发展特别是大国崛起中的重要性高度认同,也是对知识对科研高度重视的体现。

(二)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十三条指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等学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1]现代大学已经由单一的知识传授、知识创造转向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的有机融合。目前大学正通过知识创新以提高人才附加值,因此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校是创新人才的摇篮;(2)高校是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3)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过程中,高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与动力。

(三)科研对高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研究是衡量高等院校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综合排名的重要依据,高水平大学必然是科研队伍和科研能力强的大学。英国大学排名八个标准中居第一位的就是科研。世界一流大学的通用评估标准如下:“第一,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第二,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第四,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第五,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可见,大学的科研能力始终是大学优劣的重要尺度。

(四)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战略与高校科技创新

在新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目标是:在西部地区取得发展的领先地位、奠定全面实现小康的坚实基础、达到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阶段目标要求。特别是,重庆目前大力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尤为关键。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庆地处西南,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限制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创新机制的力量,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比全国,重庆科研创新任务艰巨,压力大,紧迫性和艰巨性略见一斑。

二、重庆高等院校科研能力述评

(一)高等院校在重庆科研活动中的基本比重

《重庆统计年鉴2013》科技活动统计表明,2012年重庆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59.8亿元,占重庆当年GDP比重1.39%;2011年,重庆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28.4亿元,占重庆当年GDP比重1.28%。2012年,重庆高校67所,是重庆科技活动的中坚力量。重庆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为20.56亿元(不含3所军校,若包括则为25.48亿),占全市的比重12.9%。科研机构278个,占全市35.6%,承担的科技项目(课题)数占到全市的68.2%。说明高等院校在重庆科技研发中的重要地位。

(二)科研能力的显性差距

总体而言,我市高校科研能力不强,发展明显不平衡,主城区高校较强,主城以外高校偏低;纵向比较有明显进步,横向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比较差距明显。2011年全国高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排名:位居前列的上海交通大学801项,重庆大学182项,全市合计722项。在2012年高校科研经费排名中,位居榜首的清华大学为39.3亿元,我市最高的重庆大学年科研经费7.6亿元,地方院校科研经费上亿元者仅有4所。

(三)高校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科研队伍建设上,总量不足,高水平、高层次人员欠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等领军性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学科建设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级别项目、论文、著作、获奖)数量不足,且学科成果相对分散,聚焦不够;科研质量方面,研究方向和领域分散,团队作战力量不足,特色凸显不够,重大项目数量不够,如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较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较少,尚缺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重点科技基础平台少,不足以支撑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社会服务方面,技术成果转化匮乏,重大政策咨询、决策建议数量偏少;科研团队方面,科研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团队合作和团队优势需要强化。“整体存在科研团队缺乏协作、科研目的带有较强功利性、科研方向不稳定等不利于科研长远发展等不利因素。”[3];科研投入上,机制不健全,科研回报激励薄弱,致使教师科研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宁可兼职兼课也不愿做科研;即使做科研,也是迫于功利性动机较强(主要为评职称),缺乏主动性和职业性动机,整体上还没有把科研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科研管理方面,目前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是 “科研管理中存在五重五轻: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体;重统一、轻差异;重下达、轻互动等几个方面。”[4]

三、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的断层扫描

(一)现有激励机制

重庆高校现有科研奖励政策及重庆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对科研的发展有何影响?能否激励教师做原始性创新?重庆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是否有利于学术创新?如果不利于学术创新,那么就需要改革现行政策和制度。当前大学行政化现象严重、功利化明显,学术空气稀薄,学风和学术风气浮躁,特别是行政化现象备受诟病。而作为考核高校教师资历重要指标的职称评审制度也是备受指责。如何改革大学管理体制以建立高水平的学术型、科研型大学,如何合理化现有科研奖励政策,改革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将关系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

(二)学术科研氛围

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高校科研的重要环境。市场经济的世俗大潮中,高校校园里有没有探讨高深学问的氛围,市场化、功利化、效益化正在变成一些教师呼吸的空气,却很难见到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高质量的学术讲座。管理层面,教学工作往往关涉招生计划、招生规模和生均经费。办学规模,学生数量,更容易成为阶段性重点。

(三)科研与教学的纠结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确是高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发展质量的大问题。的确,二者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一方面,科研与教学问题是相矛盾的。教学任务的繁重势必会挤占科研的时间,影响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但另一方面,科研与教学又是相统一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相关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难题,而通过科研又可以深化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增加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这就形成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知识的更新,还能够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和改革,能够促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改革。同时,教学也能够促进科研,教学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不断为科研提供新课题,因为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并且教学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还为科研不断输送后备力量。”[5]

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院校对科研十分纠结。一些地方院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集中在教学,如果过多鼓励科研或者考核科研,一是队伍跟不上,二是会让人觉得又在学北大清华追求高大全,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定位。大学的功能,从英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过渡到德国的洪堡模式再到美国的社会服务模式,三大职能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应该有定位差异。对重庆来说,67所高校中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任务艰巨,难以把科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四、通过科研促进创新的策略思考

针对以上在经费投入、激励机制、文化氛围、科研与教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制约重庆高校科研创新的几个关键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对策或者思考:

(一)创建多元投入机制

美国学者斯劳特和莱斯利在专著《学术资本主义》中用“学术资本主义”一词宣示了知识成为“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成为“资本家”的时代的来临。西方学术资本主义在面临新境遇的理性抉择时选择了创业变革,形成了三个导向:学术导向、服务导向和市场导向[6]。重庆产业与大学相遇,创意产业渐成亮点。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化城、生态城。大学城选择“质量增长型”,而非传统的“总量增长型”,创意产业无需占用大量土地、消耗大量资源,人才聚集能够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学城结合入驻高校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很好地发挥重庆高校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城高校密集、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的优势,借鉴黄石经验,进一步建立并扩大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把大学城和几个高校聚集地打造成为我市产、学、研实验基地。

(二)完善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学术创新包括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思想、创新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学科创新的前提。大学培养人的质量,除了德性方面有差别外,其实更大的差别在于不同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在创新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徐显明先生认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来源于三个体制性的保证条件,其一为创新者主体性的具备或恢复;其二为创新者具有自由的精神;其三是创新者有怀疑和批判的能力。大学在创新问题上,承担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以大学体制所保证的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创造性思维。”[7]

就重庆高校而言,需要加强高校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吸引一大批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甚至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形成科研动力源。另外需要从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环境支持、人才培养和团队结构等方面形成高校科研团队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建稳定的高校科研团队,以改变教师各自为战的散打局面,形成科研团队合力,聚焦科研集群成果。

(三)优化系统,形成有利于科研的文化氛围

一是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大学自主,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的核心,教授治学是大学精神的实现形式,需要文化、团队、组织、环境综合推进。徐显明对大学学术自由也有着深刻体会和认识,他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制度的原则是:民主管理,人人平等;制度的形式是:遵循契约自由原则的办学章程;制度的目的是:保证教师的学术自由与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制度的特点是:扁平化的,学生与教师与校长是平等的;校长所用的管理手段是依法与依章程办事,以协商治理的方式组织大家迈向共同目标,而非科层式,非强迫或命令式。”[7]二是加强专业研究队伍建设。分析高校科研团队成长的影响因素,培育优质科研团队,成为大学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宏观政策、科研环境、激励机制团队理念等方面优化科研制度,为科研团队的成长提供优良条件。应培养团队文化氛围;提倡人性化管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制;强化激励措施。学校层面,建立科研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团队基本情况数据库、科研项目管理数据库、科研论文管理数据库、建立科研人员知识地图,加强专利管理、获奖成果管理。团队层面,加强科研项目文档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知识交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并建立促进团队沟通的激励机制[8]。

(四)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

大学的最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人才,无论科研与教学都是应该围绕着人才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是大学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大学科研与其他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相比的最大特色。“大学科研项目的目的不仅在于出成果,更重要的在于出人才,进而推动学科建设。(1)加强教学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协同,在教学评估中提高科研创新融入教学的考核权重,在科研评价中加大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鼓励和引导。(2)在教师职称评定上不断探索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推动科研、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制度设计。借鉴美国教学学术概念,可以在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上保证教学与科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9]管理层面,高校应该结合学校校情和发展目标,准确定位不同发展阶段的科研发展目标。从队伍建设来说,对教师角色进行自我定位,教学与科研可以适当分离,完善教学与科研的队伍分工,部分学校可否考虑建立专业科研机构,将一大批具有科研潜质的教师吸引过来,激励其专职从事科研工作。[10]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Z].1998-12-24.

[2] http://baidu.com/link?url,2016年5月10日访问.

[3] 冉明会.重庆市某高校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

[4] 张裕用.五重五轻:高职高专教师科研管理问题之思[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 申纪云.高校科学研究应当处理好六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

[6] 刘叶.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的西方大学变革路径——基于传统使命与现实诉求的理性选择[J].高教探索,2011,(1).

[7] 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

[8] 李盛姝.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9] 段洪波.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改革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5).

[10] 黄谦.刍论高校学风的文化属性及其现实观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8).

[责任编辑:左福生]

Scanning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Thinking of Academic Innovation—Taking Chongqing City As a Case Study

Zuo Qiuming Li Yuantian

(Teacher’s Education Office of Chongqing Education Committe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e esse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to respect and pursuit of knowledg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crement of knowled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have undertake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as a case,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of various factors, and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city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Chongq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cademic innovation

2016-05-08

左秋明(1968-),男,法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李源田(1959-),男,教育学博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师工作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

重庆市2016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域外经验与本土构建”;重庆市2015人文社科项目“行政道德法治化问题研究”(15SKG034)及司法部2015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 “人权司法保障的制度供给与行为选择”(15SFB3001)的阶段性成果。

C1

A

1673—0429(2016)04—0092—05

猜你喜欢

重庆学术大学
重庆客APP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