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6-03-28李亚峰
李亚峰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研究
李亚峰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主要集中了诗歌的神韵和意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歌的整个中心所在。诗歌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传递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在意象翻译观的指导下,对中国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力求准确进行意象内涵的翻译传递,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意象翻译;中国诗歌;翻译策略
一、引言
人类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诗歌创作中,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中国诗歌在汉语背景下文字简洁经典,饱含深刻的意象,故有“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说法。中西方文学界均对中国的诗歌进行过大量的翻译研究,在西方,庞德的《华夏集》把“中国风”带到了英语诗坛。他将中国的诗歌和在文艺复兴中作为推动力的希腊文学作品相媲美。庞德非常重视诗歌的意象。
要将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诗歌翻译成英语,其中的文化意象是相当深奥的,翻译起来无比艰难。但一部好的翻译著作,往往能让读者加深对中国诗歌的理解。诗歌意象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否正确传达,对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关系到读者能否正确理解原著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甚或言外之意。因此,翻译是一种交流,要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解读沟通,必须将原著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真实地用译语准确表现出来。其中,意象的真实表达是关键,更是翻译中的难点,是一种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并且是动态的。翁显良教授强调,诗歌的翻译应“得作者之志,用译语之长,求形似之效”[1]。也就是说译者应了解作者的情志,从而才能由心感悟到诗歌中的意象,还要根据译语的诗歌规律,利用译语文学背景习惯,再次构思创作,要和原作思想相近似。
二、诗歌意象的界定
庞德对诗歌翻译的意象作了特别强调,翻译是处在剧烈的创造活动的状态中,而意象是这个活动的能量辐射中心点或者是能量的集束。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意象是不能直接感知的,需要通过思维记忆、想象,以唤起个体的心理想法,可以采用描述的形容词作修饰,也可以是凭借感官或是器官的感觉所引起的情感的波动。”[2]
“诗歌意象中的‘意象’是指一种特殊概念。”[3]它还有其他三种称呼:“传统的意象”、“固定的意象”和“典故的意象”,事实上大意基本一致。在文学意象中,某些艺术或者是文学的形象一旦被成功采用过后,其他创作者也将此形象进行运用,貌似一种约定俗成,从而使得这样的形象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在诗歌中,“意象被浸染上创作者的感情,是创作者思维、感情的附着。”[4]诗歌有写实的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诗的取象又有实象与虚象两种。实象是人眼可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虚象是诗人和读者的一种想法或感受。诗歌翻译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对意象有所了解后,我们还要弄懂“意境”的意思。由此才能将诗歌翻译中的“意象”意境化。
“意境和意象中的‘意’字指的是情意,是个体主观上的情感。”[5]“境”是一种境界,是诗歌中所营造的立体艺术氛围的实际图画。文学中的意象是不能单独表现出来的,需要借助外在的物来表现,这就是“境”这一客观存在的意义。
在中国诗歌中通常会出现一些中国文化元素的意象,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存在关联。例如树木的曲直,代表事业/人生经历的坎坷或是顺利;绿叶代表生命力,也代表希望和活力;红叶代表男女之间传递爱情;梅兰竹菊代表高风亮节的品质——梅代表了高洁傲岸,兰代表优雅空灵,竹代表积极的气节,菊代表隐逸、清贞脱俗,历来受到中国文人的喜爱。类似这样的寓意和意象不胜枚举。
三、中国诗歌意象的翻译策略
“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感情的物,其翻译起来比较困难。”[6]译者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翻译时要注重意象要遵循原文的意思并把它翻译出来,应尽量保证翻译的客观性,而不应该加入译者的主观想法。但在很多时候,由于语言、文化和习惯上的差异,要做到严格遵循原文意象的意思是非常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在对原文的意象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新的意象来代替旧的意象,或者干脆删掉旧的意象,或者是利用原诗歌中没有的意象。
(一)直白意象的翻译
1.保留
原诗歌中非比喻性的意象一般属于诗人对事物的真实感受,是诗歌对现实真切的反映。如果要对初始的意象进行删除或者是修改,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原文的意思,翻译的客观性将很难得到保证。因此对于非比喻性质的意象,在翻译的过程中最好遵循原文的意思,加以保留。
例1《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7]66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张继在落榜之后,乘船回乡的一种十分愁闷的心情,整首诗都是围绕一个“愁”字来写的。作者在考试落榜之后所看到的一切事物也都变成了“愁”的意象:月亮落下,乌鸦在啼叫,已经入秋到处是白霜盖地,看着江边的枫树,江面点点的渔火,作者辗转难眠,远处又传来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整首诗虽然只有一个“愁”字,但实则句句都是“愁”,如落下的月亮、啼叫的乌鸦、漫天的风霜、江边的枫树等。
译文: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Sad maple-shaded fishing boats before me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8]63
诗歌译文中用“moonset,cry the crows,frosty sky,maple-shaded,fishing boats,Temple of Cold Hill,bells,shipborne roamer”等一系列意象进行堆积,交织成一副意象图,给读者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其中“frosty sky”用“streaking”来修饰,更能体现作者绵延不绝的愁意。“Sad”用来修饰“maple-shaded”,译者把诗人悲切的心情直接进行表达,更加直观。译诗中“break”一词用得最为形象,“break”本来有“打破,由好变坏”之意,这也说明了诗人在白天经历了漫长的思想煎熬,夜深人静入睡之时,钟声打破夜的沉寂,无法入睡,更加惆怅的那种无可奈何之感。译文忠实于原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较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
例2《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7]102
《绝句》一共四句,每一句都是写的景物,但是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包含了古诗中常见的景语和情语之间的关系。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都是其亲眼看到的景物,如黄鹂鸟在翠柳中鸣叫,白鹭在空旷的蓝天上飞翔,向西望去是白雪皑皑的大山,门前还有远道而来的东吴商船。这首诗虽然短,但是其时空差异却非常大,是诗人思绪的体现,也是诗人心胸情怀的体现。
在诗中有很多的非比喻意象:翠柳中的黄鹂、翱翔蓝天的白鹭、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西岭、远道而来的东吴商船。通过对原文意象的保留,原文的意思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译文:AQuatrain
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
A flock of white egrets flies into the blue sky.
My window frames the snow-crowned western mountain scene;
My door oft says to eastward-going ships.[9]194-195
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将“黄鹂”翻译为“golden orioles”,将翠绿色的柳树翻译为“green willoes”,将“白鹭”翻译成“white egrets”,将“青天”翻译为“blue sky”等,对上面所提到的诗中的各种意象都进行了保留和翻译。然而汉语诗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译本若只是单纯意象的罗列和堆积就割裂了人与物之间的思想交融,因此在译文中,译者添加了“my window”和“my door”来建立诗人和意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原文意象的保留,使得原文意象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完全展现出来,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加贴切原文的意思。
2.变通
1) 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所翻译的意象无法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读者的共鸣,那么可以添加一些意象或者是形容词性的词,使得原诗歌中的意思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实现和原文同样的功能。
例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0]39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主要讲述了在一个秋日的晚上,诗人独自一人在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所想。全诗运用了比喻、联想、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家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朴素,韵味深远,历来被读者所传颂。诗歌前两句是诗人深夜产生的一种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一个“疑”字将诗人当时睡梦初醒,精神恍惚之中错把照射进入窗户的月光当成寒霜的心情传递出来了。“霜”字用得更是贴切,一方面说明了月光的皎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天气的寒冷,同时还烘托出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感。诗歌后两句通过对诗人神态的描写来深化思乡情感,“望明月”照应了前面的“疑是霜”,表明诗人此刻已经从朦胧的精神状态变得清醒,抬头遥望夜空中的明月,不禁想起此时家人同样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从而加深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全诗一个“思”字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家中的父母双亲,家中的妻儿,家乡的朋友,家乡的山山水水,那些随风逝去的日子,无不在诗人的思念之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译文一:NightThoughts(Herbert A. Gile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10]40
Giles的译文采取了押尾韵abab的格式,音节采取抑扬格,遵循规律,然而每行的音节相对原诗显得冗长,读起来显得拖沓,选词上偏重于动词“wake”、“play”、“lay”等,这些都是原诗中没有的。译文在意象的处理上相对较好,“地上霜”译为“hoar-frost”,符合西方的选词审美习惯,“hoar”一词形容霜的灰色,以此来衬托诗人当时的心境。译文在选择动词使用的同时,增添了意象词的修饰语,采用了变通的手法,缩小了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译文二:ThoughtsonaTranquilNight(许渊冲)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m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10]41
相比Giles的译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句式简单,用词简洁,只有“abed”和“aground”两个词显得诗味浓重,在诗歌的形式上做到了很好的变通,基本和原诗保持了一致。不过第二句中“frost”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仅仅指代自然界的雪霜,读者无法联系到中国文化中“霜”的文化韵味,不能领会到诗人当时悲伤的心境。此处意象的翻译没有做到很好的变通,如果加上形容词“hoary”就能够很好地将上述情感表现出来。
2)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名词,如果不知道这些名词的隐含意义而直接翻译的话,读者往往也不解其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这种意象省略或者是不进行直接翻译。
例4《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7]142
陆龟蒙的《新沙》是一首讽刺时政的诗歌,反映了唐朝官府对老百姓的剥削。诗歌笔锋犀利,高度夸张,使用幽默的语言来对现实社会进行揭露,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译文中“蓬莱有路教人到”这一句翻译为“If the tax-collectors could have found a way to Penglai to go!”蓬莱是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在中国诗歌的意象中往往表现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表达了老百姓希望安居乐业的一种愿望。该译文对蓬莱直接进行了音译,国外读者就完全不懂其意了。如果将其翻译为“fairyland”,西方读者会知道是“乐园仙境”的意思,那么就非常符合该意象的含义了。
(二)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
比喻性质的意象往往不是诗人直接情感的体现,而是诗人想要营造的意境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情感。如果在诗歌中出现比喻性的意象,那么翻译起来就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的意象进行翻译,保留原文意象或者替换或者删除等。由于在中文诗歌中往往注重表达情感上的婉转、含蓄,所以一般要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使翻译出的意象能够恰当地将情感委婉地表现出来。
1.保留
如果在诗词中出现的某些意象是诗词所特有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予以保留。
例5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1]262
这首诗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意象。诗人使用“东风”、“百花残”、“春蚕”、“蜡炬”、“云鬓”、“月光寒”、“蓬山”、“青鸟”等意象来描述青年男女的相思之苦。“残”、“尽”、“干”、“改”、“寒”等词语更是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法来描写主人公的心情。
译文: (许渊冲)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s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t out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s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11]262-263
在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直接保留了“the east wind”、“dead flower”、“candles”、“moonlight”、“the three fairy hills”、“blue birds”等文化意象,并且通过“weak”、“burnt out”、“grey”、“cold”等词语对文化意象进行修饰,从而传递出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这种翻译的方法就是对原文意象的保留,从艺术角度来讲这些意象是非常经典的,含义也是非常深刻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加注
有些比较隐晦的比喻诗,诗人在比喻的时候本体并没有显现出来,需要读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本体到底是什么。在翻译这类诗的过程中,一定要一丝不苟地尊重原文的意思,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对其进行翻译,但又不能将作者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直接说出来,否则就破坏了作者所特意制造的朦胧美。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作者的隐喻通过注释的方式体现出来。
例6《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许渊冲)
Far, far away the Cowgerd Star;
Bright, bright riverside Weaving Maid.
Slender, slender her fingers are;
Clack, clack her shuttle’s tune is played.
She weaves all day, no web is done;
Like rain her tears drip one by one.
Heaven’s River’s shallow and clear;
The two stars are not far apart.
Where brimful, brimful waves appear,
They gaze but can’t lay bare their heart.[12]41-42
牛郎织女是我国民间文学中流传最为广泛的爱情故事,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十分熟悉,但国外读者并不了解。译文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对于牛郎织女的分别之苦和相见之难并不能形象生动地进行再现。所以在翻译这首诗词的时候,可以采用注释的办法,如“the Cowgerd Star—Romeo,Weaving Maid—Juliet”,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原著的文化内涵,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并且可以传递出更多在诗词中体现不出来的文化信息,不仅提升了整首诗歌的艺术美感,同时也传播了我国传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即使理解作者的本意,将整篇诗翻译起来也十分困难,完全按照作者的本意来翻译也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会失去原文婉转、含蓄的美感。因此在对文化内涵丰富的诗词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翻译加注的方法,对那些文化内涵词汇进行注释,寻找目的语文化中功能对等的词汇,激发读者的联想,帮助其对诗词的理解。
3.增加
在翻译中文诗歌时,部分意象如果被忠实地翻译成英语,虽然能被译语读者接受,然而效果却与原诗相去甚远,逊色多了,此时,就应将原诗言外之意的意象进行补充或增加,从而将原著的味道展现出来。这种言外之意应和原诗一致或者相近。例如王中《干戈》第一句:“干戈未定欲何之?”许渊冲是这样翻译的:
Where can I go when spears and shields make an array?
这里的“干戈”在古代指“战争”,因此,译文将原诗中所指代的事物具体化了,增加了实际意义上的指代名词。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所处战争中满怀的忧伤苍凉,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意象翻译的策略大致有保留、加注、变通、增加等几种,这是在和诗人心灵相通后进行译语的创造,处理起来是难点。应运用何种方法来翻译,还是要根据译者本人的理解和领悟,但尽量要和原著的意象保持一致或者相近,将原诗的效果忠实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宝锋.浅析汉诗英译中译者的再创造——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无题》为例[J].大家,2011(16):43-44.
[2]陈龙,黄万武.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与《静夜思》英译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5):66-69.
[3]张清宏.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72-75.
[4]陈万明.从诗歌的不确定性看对不同译本的包容——以《静夜思》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1(10):248-249.
[5]李庆明,李宣慧.基于许渊冲“三美”论的古典诗歌翻译研究——以《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5-126.
[6]陈勋,胡玲.功能主义目的论视阈下的翻译主体间性分析——兼评《绝句》的两个英译本[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67.
[7]唐宋诗[M].毛小雨,编,译.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7.
[8]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一百五十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9]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10]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11]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汉魏六朝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亦筱]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065-05
作者简介:李亚峰(1989- ),男,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省级计划项目“古典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传播对中原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142400411844);2014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省级计划项目“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对比研究”(142400411743)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