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
——基于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2016-05-13王家华
张 杰,王家华,谷 瀛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南京 211815)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
——基于南京市部分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张杰,王家华,谷瀛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南京 211815)
摘要:调查发现,心理健康影响教师科研产出。相对女教师而言,男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31~35岁和36~40岁年龄阶段的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要群体,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影响程度不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科研成果相应较多,而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教师,科研产出相应较低。高校应该创造多元化的晋升路径,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扶助机制,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等,以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促进教师科研产出。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科研产出
一、引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高校教师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如职称晋升、科研考核等。这些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心理健康问题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科研产出作为衡量高校教师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和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未来比较有发展潜力的群体,其科研产出受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如何,是高校需要关注的问题。高校需要从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相应的保障机制,进行正确疏导,使青年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科研产出的能力,从而为潜在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和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提供保障。以往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改善问题,而较少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实际从事的某项具体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本文重点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其科研产出的影响,在对南京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健康对科研产出影响的量化论证,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达到提升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增加科研产出从而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调查设计
通过走访南京市20余所高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400位45周岁以内的青年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用访谈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前后历时一年多。科研产出采用近三年青年教师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由专业的心理评估小组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约谈或电话约谈、并对青年教师填写的专业的心理学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综合打分。心理评估小组由5人构成,其中包括1名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在高校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4名在南京三甲医院有五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医生。调查主要采用SCL-90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由于主要测量教师心理健康,所以去掉了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的躯体化量表中的12项内容,保留了78项内容,此78项中的每项内容按没有、较轻、中度、较重、严重五个等级分别评为5、4、3、2、1分,得出每个人的总分,再以百分化处理,最后得出每个教师的心理健康分数。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得分越高,反之,得分就越低。这时,心理评估小组就会对总分得分在90分以上和45分以下的教师进行面对面约谈或电话约谈,主要是针对其填写的SCL-90量表项目的部分问题进行抽查,以确认教师填写内容是否真实,尤其是针对没有或严重的项目结果予以确认,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教师的得分进行修正。同时,访谈时还会对一些其他问题,如教师所在高校工作环境等进行调研,研究工作环境等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
根据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教师得分在45分以下表明心理健康有严重的问题;得分在46~59分之间为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得分在60~79分之间为心理健康正常;得分在80~89分之间表示心理健康良好;得分在90分以上则说明心理非常健康。
(一)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男性教师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表1可见,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60分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达到了65%,其中有9%的教师得分在45分以下,心理存在严重的健康问题。而在男性教师中,得分在59分及以下的比例高于女性教师;在60分及以上的比例又明显低于女性教师,且在发表论文上,男性教师也比女性教师产出量低,表明男教师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表1 不同性别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注:男(女)教师人数的百分比为占男(女)教师总人数的百分比,男(女)教师论文数百分比为占男(女)教师论文总数的百分比。百分比为四舍五入后保留到小数点后二位数,因此合计数的百分比有可能与实际百分之百相差在0.01%(下表同)
(二)31~35岁年龄段为心理问题高发期
表2显示,高校教师的科研主要群体集中在31~35岁和36~40岁两个年龄段。31~35岁的人数占比为56%,发表论文数占比为48.89%,36~40岁年龄段人数占比为21.75%,发表论文数占比为26.91%,两个年龄段的论文合计占比达到了75.8%。但是,31~35岁年龄段却是教师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心理评估在45分以下,属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群,31~35岁的教师在45分以下占比为5.75%,相比其他几个年龄段,比例最高,而论文产出比仅有0.99%。心理评估得分在46~59分之间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教师群体中,31~35岁年龄段的教师占到了总人数的38.5%,同样也比其他几个年龄段教师的比例高,而论文数只占总数的19.75%。在36~40岁的教师群体中,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占到了总人数的1.5%,存在一定问题的占到了总人数的10%,而论文数占总论文数的比例均低于人数所占比例。其实心理得分在60~79分的心理健康正常的31~35岁教师为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人群,此部分教师占总人数的9%,但论文占比达到了22.22%,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表2 不同年龄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注:表中不同年龄段人数占比为占总人数的比例,论文数占比为占论文总数的比例。
(三)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教师的科研产出
根据对表1和表2的分析,从论文占比来看,65%心理存在问题的教师发表论文比例只占了35.55%,远低于总人数占的比例,这说明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科研产出。
在60分以上的心理健康正常的教师当中,无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科研产出比例明显要高于总人数所占比例。在80分以上心理健康良好或者特别优秀的人群里面,论文数占比均比人数占比要高。而在60~79分的心理健康正常群体,发表的论文比例超过了总数的1/3,2%的心理健康特别优秀的教师科研产出比例占到了11.36%。这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对科研会产生影响,且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心理健康良好或优秀的教师,科研成果也会相对较多,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或存在一定问题的教师,科研产出相对较低。
四、建议
(一)破除单一的晋升途径,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高校教师晋升途径单一,95%以上教师的晋升途径主要依靠晋升职称这一方式。而在晋升职称的考核评定过程中,科研部分占很大的比重,这直接导致大部分教师会带着很强的功利性参加科研活动,仅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投身其中。因此一部分教师在晋升到正高职称后,就会很少再有动力参与科研学术活动。职称压力在促进教师科研产出方面有较重要的影响,[1]但对于那些还未获得更高职称的教师来说,晋升职称的竞争非常激烈,相当一部分教师执教多年后仍无法晋升职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给后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抑郁、对职业无认同感等,而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降低科研产出。教师仅能依靠职称这单一的途径获得晋升会使得教师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想法,以及出现晋升职称后对科研懈怠的现象。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影响程度不同,即针对不同年龄段教师所面对的实际经济、家庭环境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教师晋升考核的过程中,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一些其他晋升途径,破除单一的职称评定这一晋升途径。高校可针对教师的不同年龄、经验、特长等因素制订新的教师晋升标准,营造出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教师竞争晋升的环境,对教学好的教师向全国教学名师目标培养,对长期难以晋升职称的教师提供行政晋升的方式等,为教师创造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只有通过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并客观准确的晋升考核机制,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2]
(二)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人文关怀,释放教师职业压力
环境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同样它也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工作与生活最显著的方面。工作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工作心态、处世思维等,良好的氛围能够使教师更积极地回报社会,也能促使教师形成更加积极的心态,从而开拓创新性思维。帮助教师取长补短,通过愉悦的沟通相互学习,从而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与科研技巧和当前学术热门问题。[3]我们在调研中也得出了这一观点(见表3),工作环境好的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相比工作环境差的高校教师要多,工作环境好的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9.5%,但发表的论文数占到论文总数的60.98%。在调研过程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教师的心理压力更小。良好的工作氛围不仅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还包括同事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使得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要小,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心理压力会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公平的竞争环境可以让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自己应得的成果,从而让教师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促使其加大投入到科研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同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能够增加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幸福感,而且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可以促进高校整体教学与科研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公平、相互协作的工作氛围,合理制订教师工作制度。
表3 工作环境对教师科研成果的影响
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教师个人声誉。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声誉是一种能够带来一定效益的无形资产。教师拥有良好的声誉,有利于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未来收益,而负面的声誉则很有可能毁掉一名教师的职业生涯。[4]因此,高校应当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对教师德行的培养,同时重用有责任心、热心科研事业的教师,让有专长的教师能够在其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避免人才浪费和流失。
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下,教师也应当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认清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自我素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5]在对自身角色的认同中,接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努力完善自我,增强工作与学习能力,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变压力为动力,达到合理释放教师职业压力的目的。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
在调查当中,发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导致教师科研产出低下。因此,完善的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对于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只有极少数高校建立了教师心理扶助机制,大部分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在个别有心理扶助机制的高校当中,教师出于面子等因素也极少咨询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主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预防心理疾病的角度出发,高校应当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检查,形式主要包括填写心理调查表、做心理测试、大致观察并了解近期教师的工作状态与情绪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及时准确地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定位。对于心理健康指数比较低,并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教师,高校应当加大关注力度,指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关心与疏导,帮助其回到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指数比较低,但只是短期情绪因素,并未造成心理疾病的教师,高校应当及时关注其情绪变化的根源,通过有效沟通帮助其走出情绪阴影,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心理健康指数比较高的教师,高校应当鼓励其多关注身边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带动他们回到正确的工作状态中去。同时,在疏导过程中,高校也应当注意不同个体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特殊性。例如,本文研究发现男教师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在进行心理疏导的时候就应该针对不同性别教师进行合理疏导,从而保证能够实施灵活的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同时,高校还可以从加大力度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多为教师介绍增强心理健康程度的途径、向教师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合理方法、帮助教师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和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出发,建立合适的措施帮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6]
(四)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
人们学习、工作的源动力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家庭生活幸福。同样的,教师教学、科研、致力于职位的晋升等也是为了家庭生活的安定。调研发现,生活上的压力也成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导因素。
为了减轻教师生活压力,高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后勤保障机制。首先,制定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高校公平、有序运作,保障教师应得报酬,确保教师不断推出科研成果的制度。其中不仅要包括教师基本工资的相关规定,还应对各个科研项目有具体说明,比如在各种科研类型中的大项目、小项目负责人以及参与人分别所应获得的报酬规定。在确保教师可以获得基本稳定收入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考虑制定激励教师科研的报酬制度,详细说明各类科研成果对应的奖
金,以此来调动教师科研热情,提升教师科研质量。其次,高校还应当切实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完善教师住房、教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从经济上促进教师对自身所担任工作角色的充分认识,让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逐步建立起必要的职业责任感。[7]同时,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比较贫困的教师加大关注力度,合理供给部分生活必需品,保障其家庭基本生活,从而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福利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杰,刘晶.财经类专业青年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内部工作环境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4(6):15-19.
[2]尹雪梅.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的构建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8):138-140.
[3]王仙雅,林盛,陈立芸.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学术氛围与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5-26.
[4]丁浩,王美田.高校教师激励的困境分析及治理路径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12(1):39-43.
[5]赵丽丽.开放大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基于河北省基层教学点心理健康数据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3(10):25-27.
[6]高峰.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研究[D/OL].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2015-10-2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17-2008029150.htm.
[7]庄国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5):131-133.
[责任编辑石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2-0131-04
作者简介:张杰(1984- ),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财务与金融创新;王家华(1972-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管理、金融风险控制;谷瀛(1986- ),女,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研究生管理、影子银行风险。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消费金融虚拟信用评价与监管研究”(2015SJB19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传染与审计治理机制研究(15BGL04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基础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GZZ14_071)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