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路径探索
--基于期待理论的分析

2016-03-28刘贤玲林隆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主性思政课思政

刘贤玲,林隆雨

(1、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2、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路径探索
--基于期待理论的分析

刘贤玲1,林隆雨2

(1、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6;2、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对传统“教”与“学”的突破,也是师生地位的颠覆。本文借鉴了接受美学上的“期待视野”理论,对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期待视野;自主性学习;影响因素;路径探索

近些年来,随着接受理论被引进教育领域,该理论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借鉴的对象。接受者在接受教育之前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有一种“期待视野”。[1]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这里的“期待视野”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产生主动性的动力源,让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一、期待视野理论对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2]在阅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读者,作品的意义能否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是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价值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者,相互之间的期待达到融合,是接受美学的最高境界。这对探索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期待视野”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期待视野”概括为:学生在参加教学活动之前的价值观念、学习体验、生活经历、心理特征等共同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起着预先评估和选择引导的作用。[3]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等同于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而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教学环节,即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媒介、授课内容、学生共同构成了影响学习效果的“函数”。其中,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即教学风格、教学特点等,对于学生是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思政课产生积极正面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教学媒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编码”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即教学过程。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期待,主要是课程体验的满足感是否得以实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期待分为对教材自身价值的期待和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过程的期待。最后,由于学生个体的良莠不齐,导致对思政课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存在差异,所以每个学生对思政课价值期待也不尽相同。由此,可以将影响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因素分为教师期待、教学过程期待、教学内容期待和价值期待四个方面。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

(一)教师期待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

“教师期待”不同于心理学范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此相反,这里的“教师期待”特指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教学特点的期待,包含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功底等。教师满足学生期待,则会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产生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反之,则难以激发其兴趣,甚至丧失原本产生的兴趣。教师能否满足学生的期待,得到学生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博学多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受学生欢迎,说明才华是教师获得学生认可的重要条件。同时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也是学生所关注的。当前虽然大多数思政教师出身于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但学生更希望思政教师能够拥有更多的心理学、法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将思政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可以增加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二)教学过程期待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

“教学过程期待”是学生对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和课程体验满足感的期待。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编码”过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是表面上收到,而要达到有效层面,需要学生“译码”,由“接收”内化为“接受”。这一转化主要受制于课堂氛围和教学方法两方面。首先,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太严,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对本门课程的期待。管理太松,课堂纪律难以把控,也会影响到其他有听课愿望的学生听课效果。其次,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学方法多样化有了更多的期待,而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死板的教学方式仍存在,“填鸭式”的教育思维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一些教师的思想中,导致学生“专业课选逃,公共课必逃”。

(三)教学内容期待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

“教学内容期待”是指学生对于教材自身的价值和围绕教材所展开的教学内容的期待。它分为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师授课的内容两方面。一是教材自身。教材是学生知识的基本来源,所以先要保证教材的准确性。教材是否有鲜活的案例、新颖的内容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也是让大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发挥自主性学习的关键因素。而当前思政课的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严肃性、权威性方面毋庸置疑[4],但在对学生的吸引力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课堂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不完全束缚于教材。另外,思政课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教师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否能够关注时事动态,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拓展知识、理论延伸的可能。能够给学生注入新鲜血液的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四)价值期待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影响

“价值期待”是指学生对于该课程所带来的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期待,包含着两个方面。首先取决于学生自身,这是促进大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和个体差异等。内在驱动力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期待价值也不相同。学习需求强烈的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期待较高,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反之,则难以融入到教学中。其次是思政课是否能够带给学生期待的价值。这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或者教师,而是涵盖了整个思政课的教学。思政课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端正学生的三观,提高道德素养、政治素养、法律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在学生处于矛盾困惑时,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面对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价值需求上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思政课能否满足学生的期待和需求,成为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外在驱动力。

三、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路径探索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他们“拉”到教学环节中来,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

(一)内外兼修,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

大学生对教师类型的期待呈现多样化,期待教师在专业素养、理论功底上能够达到博学多才,在语言组织上能够做到犀利睿智、幽默风趣,在课下与学生之间中能像知心朋友无障碍交流。教师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满足每个学生的期待,但应该通过不断地补充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营养,努力做到内外兼修。首先,要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学术水平,这样课堂内容才能丰富精彩,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其次,教师自身的积极期待也会对实际的教学活动带来积极正面的良性循环,促成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实现。[5]因此,教师首先要自己坚信思政课能够给学生带来成长成才的价值,相信自己能够满足学生对自己、对思政课的期待,全力以赴实现既不脱离教材,又能吐故纳新,增强自己对思政课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直接驱动力是当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学习期待。因此,思政课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对学生需求和期待的满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培养创造性精神,提高学习的欲望、实践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其次,要发动学生的外部动力。如,“教师张弛有度,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它会让学生自觉的、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产生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自说自话,学生各行其事”则是最差的,会使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

(三)加强师生间的对话

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既可以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思想,又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思政课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但当学生还不能完全控制思考方向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引导。失去有效引导,思考就会变的没有侧重点,没有方向性,对话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发挥。因此,教师在这场“对话”中要把握“度”,不能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所以,这场“对话”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坚定的立场、正确的观点和方法;需要设计科学完善知识结构,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情决定着学生“译码”的水平,所以在“对话”内容的安排上,要以学情分析为基点,拓展知识、延伸理论。基于这样的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评析才会有深度、广度,才会让学生欣然接收,并内化吸收,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因此,改变传统的考试教学评估模式,采取将期末总评分化到整个学期中去的办法,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是主体,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也参与评估。在学生参与评估的部分,需要教师仔细地制定好评价标准,如不同等级的成绩是如何要求的,学生打分有什么具体标准等。教师应在课程讲授之前就明确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同时给参与评价打分的学生一定的激励,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去学习这门课程。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把考核的部分权限交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1]刘建军.接受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0,(02).

[2][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06).

[3]陈代波.借鉴期待视野理论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J].理论与实践.2014,74(11).

[4]陈大文.姚瑞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历程回顾[J].思想理论教育.2015,(09).

[5]戴蓉.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多维度思考及方法[J].东华大学学报.2011,11(02):148-151.

[6]张勍.以学生为中心[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G712

A

1671-5993(2016)04-0024-03

2016-10-10

本文系2014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路径探索”(课题编号:JBS14612)的阶段性成果。

刘贤玲(1985-),女,山东青岛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研究;林隆雨(1984-),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硕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自主性思政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