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命本真
——解读《一只狗和它的男孩》中的自然母题

2016-03-28秦丽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哈尔母题本真

秦丽萍

回归生命本真
——解读《一只狗和它的男孩》中的自然母题

秦丽萍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各种艺术作品产生的大背景。关于自然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层出不穷。“自然的母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需要,是永恒的艺术主题之一。它强调反对“异化”,倡导人类回归“生命的本真”。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类主题作品的队伍更是不断发展壮大。它强调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精神感应,强调大自然的“完整性”及儿童心灵发展的“完整性”。从“自然的母题”的艺术地位、宗旨及目的三个方面可以全面分析儿童文学作品《一只狗和它的男孩》的艺术价值所在。

“自然的母题”;异化;完整性;生命本真

英国著名作家艾娃·伊森宝的优秀作品《一只狗和它的男孩》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追捧,好评连连。此书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英国红房子奖”等多种殊荣,被读者誉为“最温暖感人的动物小说”。全球各大媒体、文学评论家及学者对此书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并给予了褒奖。笔者将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关于“自然的母题”的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所在。

一、“自然母题”是永恒的文学艺术主题

母题,是“关于主题的主题”,是高居于具体主题之上的主题,是对主题更高一个层次的总结,因此被称作“元主题”。[1]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先生在其著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将儿童文学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以及“自然的母题”三大类型。[2](P12―15)大自然是居于人类之上的,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大背景,是文学艺术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反映“自然母题”的儿童文学作品数不胜数。

这类文学作品的内容纷繁复杂,不论是描写自然环境,还是描写地球之外的宇宙世界,不论是讲述野生植物,还是讲述各种飞禽走兽,都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尤其是20世纪以来,心力交瘁的现代人逐渐意识到自身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他们珍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欲望愈来愈强烈,所以反映这类主题的作品也愈来愈多,并深受读者喜爱。“自然的母题”是永恒的文学艺术主题之一,也是文学艺术者们最青睐并且乐于表现的精神领地之一。

二、“自然母题”是“反异化”的母题

自然是世间万物生灵的母亲,是其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人类是从大自然中发展而来的,而且永远不可能摆脱大自然,所以永远具有大自然的特性——生物性。尤其是对于孩童来说,年龄越小,与大自然就越亲近,这种生物性就越强。就像是最原始的人类与大自然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一样。

人类具有所有生物所具有的生物性,同时还具有其特有属性——社会性。尤其是现代人,具有社会价值的需求,如名利、地位、金钱等。人类在满足其社会性和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大自然原本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得大自然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与破坏。这些破坏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对人类的心灵尤其是孩童的心灵成长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为没有得到大自然的足够陶冶的心灵是不健全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自然与人类的心灵被人类自身发展而破坏是一个典型的“异化”现象的话,那么“自然的母题”就是“反异化”的母题。

三、“自然母题”的目的是回归生命本真

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首次提出“返回自然”[3]这一口号,其内涵是呼吁人类返回人的自然本性,回归到尊重自我、尊重人类的自然感情,这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解放。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是指自然界,同时也是指一种与代表奢华、虚伪、贪婪、自私、堕落和不平等的“文明”相对立的状态,它代表着质朴、诚实、自由、纯洁、友爱和平等。

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历程以及心理品格构造中的“自然”。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逐渐远离其“自然”本性,陷入物质极度发展、精神格外空虚的“怪圈”之中。“自然母题”的文章描写的是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神秘感和超脱感,这些描写会刺激人类本能所具有的惊异感和好奇心,带领人类逃脱这个现代社会的“怪圈”,寻找人类生命的本真。

四、《一只狗和它的男孩》中“自然母题”的解读

《一只狗和它的男孩》无疑是反映这一母题的佳作之一。这部小说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了“自然的母题”这一主题。

(一)作品的背景

这部小说创作于2000年,作者艾娃·伊宝森不仅是4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深受读者喜欢的儿童作家,还是一位动物学家。作者在童年时期,曾经养过许多小动物,对动物非常喜欢,也特别了解。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小动物和儿童书籍有着深刻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她还有着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母爱。

现代文明社会越来越不适合孩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大都市,空气污浊、高楼林立,被钢筋水泥包围得水泄不通,各个城市不同程度的“去自然化”和“自然缺失症”使得孩子们的生命不能得到大自然的滋润和抚慰,他们早早远离了自然,失去了纯真。再加上现代教育和家长过于强调孩子的外部形态,使得各种兴趣特长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必修课程和周末大餐。原本应该和同伴玩耍,与小动物嬉戏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所侵占,原本应该爬山攀树的时间只能在狭隘的才艺课堂和分数提高班里度过。他们没有玩伴,只能对手机上瘾,被电脑绑架,本应清澈的目光变得黯淡无光,根本无法看到田间怒放的小花和嬉戏的昆虫;本应伶俐的听觉也迟钝了许多,根本无法听到自然界里各种美妙的声音。这些孩子看似身高体壮,实则体力欠佳,耐性虚弱;看似精明坚强,实则情感脆弱,情绪难以自控。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会在他们的基因里写入热情、博爱和天真,让孩子们拥有无穷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想像力。对儿童来讲,没有得到自然的足够陶冶的心灵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会对其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4](P78―85)这部作品的出现,无疑为小读者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一幅孩子与最亲密的小伙伴——小狗融洽相处的温馨画面。所以这部作品势必会受到小读者的喜爱与追捧。

(二)作品的标题

《一只狗和它的男孩》这个标题直接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真实的关系——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血缘联系。这种如同手足的联系不可分割,是人类的自然天性。

人类脱胎于动物,是由动物演化而来的,在人类的天性中会残留着动物的许多本能。所以同样作为依附于大自然生存的人类和动物来说,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人类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其自身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逐渐丢失的一些本能的过程。“自然的母题”一类的作品,能够让人从动物的习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对这些动物产生“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则可以让人类明白自己不是孤立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而是与动物之间存在着血缘联系。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在天性上更自然,他们与大自然中的动物之间的血缘联系更加紧密。对于儿童来讲,任何一只小动物都能引起他们无限的热情和真诚的关注。他们年龄越小,其社会化程度越低,对于各种“规则”的意识越淡薄。他们体现出来的是无忧无虑、毫无心机和率真坦白,他们的快乐、天真、豪迈和好奇全是天性使然。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解读这个标题:“男孩”代表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真无邪、充满希望的童年;而“狗”则代表着大自然母亲的另外一个孩子——自然界中的所有动物。同样是大自然母亲的孩子,他们都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们之间密不可分。

(三)作品的内容

作品主要是从对成人世界里所谓的“成功”进行讽刺以及寻找人类自我身份认同这两个方面来体现“自然的母题”的。

1.大自然的神秘令人折服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在描写小主人公哈尔和皮帕在带领5只小狗奔向自由时详细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蓝色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白色海浪不时地拍打着金色的沙滩,一条安静的乡间小路直通野外,旁边低洼处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上面是一片茂密的桦树林,凤尾草的叶子向四周伸展,美丽的风铃草小花随风摇曳……两个小伙伴远离了钢筋水泥所铸成的大都市,完全置身于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他们在惊叹眼前的美妙和神奇的同时,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尽管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哈尔的内心深深感觉到他正在回家的途中。

另外,宠物出租屋里的“小斑”和男孩哈尔的“一见钟情”,两者被迫分离时的郁郁寡欢、萎靡不振的神情;面临危难之时,大自然赋予的伙伴5只小狗始终和他们在一起,相互扶持,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摆脱各路追兵,直至逃亡成功。人类和动物的手足之情在这个时刻显得弥足珍贵。

2.“反异化”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按照现代社会中“成功”的标准来评判,哈尔的父亲无疑是一位成功人士,哈尔的母亲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妈妈。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顶级的玩具、豪华奢侈的别墅根本无法冲淡哈尔内心中对于有一只小狗陪伴的渴望。哈尔生日宴会上,各种精美华丽的礼物、昂贵的服装根本无法与爷爷奶奶寄来的一块岩石相提并论。文中描写的碧蓝水面、乡间小路、凤尾草等令来自城市的小主人公陶醉,但是这所有的美好被“人类文明”所产生的垃圾破坏殆尽:破烂的床垫、生锈的金属丝等使得小溪散发出阵阵恶臭,美丽的自然风景被这些垃圾破坏得体无完肤。

这些所谓高大上的物质,实际上是在破坏大自然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人类心灵被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破坏的前提下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异化”过程。

作者厌恶这个虚伪、奢华的世界,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太大的变化,金钱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一切原本真正美好的事物都变得黯淡无光:彩虹失去了它的色彩,天使无处藏身,美好的想象完全变成泡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这部作品属于“反异化”的主题,是符合“自然的母题”的宗旨的。

3.回归生命本真是小说的最终目的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人类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其物质生产系统逐渐远离了自然界原始的生存方式。为了创造更多财富,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干预自然界。在精神方面,人类的知识构建和思维方式也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足状态。这些改变使得人类常常忽视自然界这唯一生命发源地的存在及其对人类自身发展所起到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人类逐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需求,丧失了大自然在赋予其生命时所给予的一切本能。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变得越来越“不完整”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小主人公的逃亡经历的描写,歌颂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就像是浑然天成的杰作,传达着其专属于大自然的不朽气息。同样,正是这水晶般的童心以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天然的联系就像富有灵性的纯净之水,洗刷掉了所谓的“文明教养”淤积在成人内心深处的污垢,使他们重新点燃内心中早已熄灭的童真,帮助他们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与方向,直至最终踏上“回归自然”的返乡之路。回归大自然,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正是作者的期盼和希望。[5](P102―105)哈尔和皮帕在小狗的陪伴下逃离文明都市,回归大自然,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哈尔的爸爸,功成名就之后越来越鄙视自己的出身以及家乡,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终于能够坦然面对儿时的生活环境,并且在破旧的房屋和捕鱼船里悠然自得;哈尔的妈妈不再擅自做主哈尔的一切,而是学会了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5只小狗摆脱了宠物店里舒适的环境和被人伺候的生活,摆脱了城市生活的束缚,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回归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尽管之后的生活会很辛苦,但是它们会更开心。所有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寻找到了自我,生命从此变得完整。

大自然是神秘的,它会用优美的景物和鬼斧神工般的匠心展示自己的静谧之美,会用宽容的微笑和不争的态度展示自己的博大情怀,但也会用声势浩大、令人措手不及的变故表达自己的愤怒。这种神秘是一种召唤。面对这一切,人们会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为之痴迷。在那一刻,人们可以抛却困扰已久的功利之心和世间一切纷争烦扰,从中超脱出来。大自然的神秘在召唤着人们认清自己的本真,重新回归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自然的母题”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始终,动物与人类之间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无不揭示了人类回归生命本真的美好愿望与渴求。尤其是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实现了主题的升华,大自然是人类的真正故乡,它寄托了人类“心理完整性”的理想。人类只有回归生命本真,逐渐地接近大自然的底蕴,才能打破精神层面上的自足状态,走出人类社会化的“异化”,从而维护自身的完整与大自然的完整。

[1]姚炎嫣.对儿童文学母题的认识[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张祖立.返归自然:新时期小说的新母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4,(4).

[4]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晓玉,孟临.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美)艾娃·伊宝森.一只狗和它的男孩[M].杨海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碧瑶)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长治 046000)

Returning to the True Life -An Interpretation of “A Dog and Its Boy” in Natural Motif

QIN Liping

(EnglishDept.,ChangzhiNormalSchool,Changzhi, 046000,ShanxiProvince)

Nature is the sourc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context of various kinds of works of art. The literature works of the natural motif are fast-growing. This kind of works have become a common human needs, which emphasizes the opposition of “social alienation” and the advocacy of human’s returning to the nature of life. Especially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of the natural motif are growing more and more quickly. It emphasizes the spirit of the telepath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mphasizes the “integrity” of nature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ind. The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works of a dog and its bo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natural motif.

the natural motif; social alienation; integrity; the nature of life

2016 - 10 - 12

秦丽萍(1978―),女,长治学院师范分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I207.424

A

1671 - 7406(2016)12 - 0034 - 04

猜你喜欢

哈尔母题本真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不要盲目答应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
新年的6个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