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沃夏克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的音乐创作特点

2016-03-28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大调乐章

韩 春

论德沃夏克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的音乐创作特点

韩 春

德沃夏克是十九世纪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他的《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是在旅居美国期间创作的最后一部室内乐作品。这首乐曲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名不见经传”,但还是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喜爱。作品在音乐创作中,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等特点突出了作曲家独特的风格。这支奏鸣曲旋律及节奏中融入美国本土音乐,使得此曲耳目一新,因此对此曲独特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创作特点进行阐述是非常必要的。

小提琴;德沃夏克;音乐创作;小奏鸣曲

一、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继古典主义乐派后新出现一个乐派——浪漫主义乐派。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表现在体现个人的主观情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方式也比以前有了较多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和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期,重视民间戏剧,研究民族色彩,作品具有民族性。所以,浪漫主义时期的民族色彩很浓。然而,古典和浪漫始终是交替存在或并存着,因为它们调配着人的天性中的两种基本冲动:一方面,对于传统规范的热爱,需要有情感的净化和控制;另一方面,对于陶醉和狂喜的愿望,使他充满对于未知的渴望。古典并不是没有情感的形式,浪漫也不是没有形式的感情。情感与形式是不可分的。浪漫主义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大胆的发展创新。因此,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德沃夏克属于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将古典和浪漫、情感和形式、还有浓重的民族色彩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生于布拉格(时属奥匈帝国,现属捷克)内拉霍奇夫斯镇,创作初期钻研欧洲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以及捷克前辈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作品,确立了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信念。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他是十九世纪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Op.100,是在他《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之前不久完成的。(《自新大陆》于1893年12月16日在纽约首演,1893年12月3日完成的)。是他在美国旅游居住时创作的最后一首室内乐作品,是作品第100号。这首奏鸣曲一出世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它的旋律欢快,节奏明朗清新,强弱对比鲜明,给人以轻松明朗之感。而很多的年轻人认为这首曲子是属于他们的。因为,这首乐曲并不苛刻的要求演奏者们的技巧,但又不失音乐的表现特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众多年轻人喜爱它的理由之一。

而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奏鸣曲的想法是想将它作为一个礼物,送给他的6个孩子们,特别是送给15岁的奥蒂利厄与10岁的托尼克,很明显这就是为了孩子们所创作的曲子。整首奏鸣曲篇幅不大,却内容新颖。充满了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在给他的出版商弗里茨.希姆洛克的信中写到:“这首乐曲是为青少年而写的,但是成年人也的确可以从中享受很多乐趣。”——摘自古尔格编订此曲谱后记。这首《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后来还被改为用中提琴演奏,使得更多的人喜爱。

二、节奏特点

在《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中,最有特点的节奏是切分节奏。切分节奏是改变乐曲中强拍上的重音规律。然而,第一乐章三拍子重音在开始是第一拍,但在第17小节小提琴声部在第二拍奏出两拍,52小节钢琴声部重音在第二拍上,四小节后小提琴声部重复此乐句,66小节更加强调切分果断的节奏型。第二乐章虽然是慢板,旋律第4、8小节出现切分,在40小节出现的切分推动着旋律进入稍快的轻盈的中段。第三乐章第78小节到结束用切分推动旋律再现。第四乐章使用切分节奏最多的一个乐章。因为是小快板而轻柔欢快,切分节奏的推进感让乐曲舞蹈了起来,斯拉夫舞曲的舞蹈场面感觉,一听而就。

全曲切分节奏布局合理,没有沉长拖沓的感觉,使得奏者一气呵成,听者紧随其后,一呼而应融为一体。

但是切分节奏只是特点之一,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对作品节奏影响也是很大的。由于捷克长期受日耳曼的骚扰,以及德国的侵略,所以本土的捷克语并未受到重视。十四世纪以后,虽然开始好转但也并未真正的重视。到了德沃夏克所处的这一民族复兴时期,热爱祖国的德沃夏克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表明,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总是流露着捷克民族的本土气息。他将捷克语“前重后轻”的特点也融入进来,因而我们会发现,在这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采用“前重后轻”,即都是重音在第一个音上,很多附点音符的音型也体现了捷克语的特点,这在本曲的第三乐章表现的尤为明显。第三乐章是十分活跃的谐谑曲,谐谑曲主要由小步舞曲演变而来,而捷克当地的民间舞曲节奏欢快,变化繁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三拍子的节奏中,又包含着二拍子的节奏特征,有一些切分的感觉,音律接近语言,所以旋律扣人心弦。

三、旋律特点

德沃夏克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民族色彩,五声音阶的运用灵活而自然。民族主义倾向运用简单的自然音,来表现民族的淳朴。而德沃夏克作为民族乐派的拥护者,在旋律上当然也是选择干净的自然音作为材料进行发展,旋律的起伏也是围绕几个音发展。在本曲中主要呈波浪形,旋律起伏流动的幅度并不大。就如第二乐章中的小广板,围绕着降B发展,每个乐句,每个乐段,甚至整个乐章都好似一条曲线,虽有起伏却起伏不大。第四乐章中,旋律线条为波浪状,特别是带有黑人音乐的片段,使作品更加丰满,体现了民族风格的倾向性。从中可看到美国的音乐元素的渗入。

小调中不升高导音也是旋律的主要特点。第二乐章e小调68小节导音ri音没有升高,使听者耳目一新。第二乐章是小广板,一分钟60拍,节奏稍缓,比广板要快。调式为降B大调,所有降的调式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旋律忧伤、沉闷。而降B调的调性和小广板组合,就是缓慢悠长,沉稳柔和。开始旋律以八分音符、附点、十六分音符为主,音域起伏不大,给人以淡淡的忧伤之感。而之后的9到16小节,虽然旋律、节奏、音型、音符与前面都没变化,但却转移到D弦演奏,使声音更加柔美动听,比起前面的直白表达更多了内涵。从44小节开始,小提琴用跳弓16分音符连续跳动,钢琴用琶音奏出“童年情景”的旋律,旋律充满孩童的稚气又有阳光般的温暖。钢琴和小提琴交替出现一问一答,短短的28小节的乐段给第二乐章增添了光亮般的色彩。再现转调到G大调结束。第三乐章有三个旋律乐句组成,旋律都短小动听,非常符合诙谐曲和快板的速度。这个乐章以三声中部的旋律结束。第四乐章值得一提的是62小节的旋律,称之为“日本调”。这个旋律东方色彩浓郁,和那个时期作曲家们不断寻找新鲜的不为人知的旋律有关。

四、四个乐章布局特点

《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是奏鸣曲式的写作方法。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出现,从起初的有二、三乐章,到古典主义时期四个乐章逐步发展起来,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完善。显而易见,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深得作曲家肯定。

这首乐曲创作于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始终是由两件乐器演奏的,是浪漫主义式的典型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歌唱性等方面的特点。曲式的特点是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或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在调式布局上第一乐章为G大调;第二乐章为G-e-G调;第三乐章由G转C大调;第四乐章为G-e-G大调。近关系调上的转换是古典作曲手法的特点。曲式布局合理,既保持了古典的规范,又不是作品的新颖,既在旋律上增强了个性,又从中达到了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德沃夏克很完整的继承了这样的曲式结构,是与古典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可见他古典主义曲式的基础很牢固。

五、关于后记和创作时间

关于这首乐曲的第二乐章是不是和《自新大陆》第二乐章被误认为是同一首乐曲,有多种说法。在古尔格编订的后记中第二段这样写道:德沃夏克旅居美国期间专心致志地研究美国音乐的深度,在《自新大陆》缓慢的第二乐章中得以充分体现。据说这个主题产生于1893年9月。一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凝视着著名的明尼哈赫瀑布绚丽的彩虹,脑海中浮现这个旋律,并非是印第安民歌音调。用他的话说:纯粹以这个国家民间音调为基础二创作的。后来,这个慢乐章被单独改变为各种乐器演奏,并冠以《印第安哀歌》、《印第安挽歌》等,但这些改变并不是德沃夏克本人,而是他的出版商希姆罗克的创意。——摘自古尔格编订此曲谱后记。但在发表的乐谱中有钢琴曲《印第安挽歌》等都是《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此段没有说明是这首奏鸣曲,容易和《自新大陆》第二乐章混淆。

德沃夏克在创作《自新大陆》期间,大量搜集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乐。如果1893年12月16日《自新大陆》首演,1893年12月3日小提琴小奏鸣曲完成。在时间上看,在《自新大陆》之前他做了大量的采风,他对与独特的民间音乐的敏感,使得他在美国短短几年,很快了解并在创作中吸收了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音乐。这首小奏鸣曲是他搜集积累而自然创作出的。可见,作曲家在素材使用上多么得心应手。他认为:黑人、印第安人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资源,作曲家只有到了这里才能创作出获得灵感,才能发挥特长。

以上对作曲家音乐创作分析来看,德沃夏克在这首作品中体现了多元化创作倾向的特点:对古典主义作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对浪漫主义作曲技法的发展;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对五声调式的运用及对黑人音乐的渗入。他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境界。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还兼顾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兼收并蓄。总之,乐曲始终贯穿着作曲家对古典的、浪漫的、民族的创作手法相结合的思想,充分印证了各种技术手段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关系。

[1]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林逸聪.音乐圣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先艺.西方艺术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英)尼古斯·斯坦戈斯编著.艺术与艺术家词典[M].刘礼宾,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6]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7]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8](捷)德沃夏克作曲;(捷)古尔格编订. 德沃夏克G大调小提琴小奏鸣曲作品100号:小提琴与钢琴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 兰)

(北方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ion of Dvorak’s G Major Violin Sonatine

HAN Chun

(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Yinchuan, 750021,Ningxi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sers of the 19thcentury and representative of Czech nationalist composers, Dvorak composed many works that are as rigid as romantic, the best example of which isGMajorViolinSonatine. It was his last indoor composition when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 Although little known compared to other works of this prolific composer, this sonatine does not lack admirers as no other works have such special melody and rhythm that can better show Dvorak’s compositions characterized by combination of European and native American music. 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sition of this sonatine.

violin; Dvorak; music composition; sonatine

2016 - 10 - 15

韩 春(1966―),女,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小提琴教学,音乐教育理论。

J622.1

A

1671 - 7406(2016)12 - 0117 - 03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大调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谱写肌肤新乐章
G大调随想曲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谈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