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心态文化差异与翻译对策研究
2016-03-28李晓燕
李晓燕
中英心态文化差异与翻译对策研究
李晓燕
对中英心态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总结得出翻译对策即改译、直译加注释、删减或省略、变更等翻译策略。对于中英思维模式或思维规律的不同,应根据源文的具体形式和特征,采用调整句子结构、调整句子重心、转换修辞手法等翻译策略。
心态文化;差异;翻译对策;研究
研究“心态文化”,首先必将研究透彻的问题应该是“文化”。“文化”这个词,自从人类诞生开始,就一直伴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属于各自历史阶段的“文化”,在我们现在以及将来一直都在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文化”也必定会一直存在。我们经常会自己说或会听到别人说这样的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那么,对于社会最为基本的个体“人”而言,“文化”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的经历,阅历,还是人们的学历呢?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和总结,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人们的经历、阅历和学历都不是“文化”,一个人,如若他有多种生活经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学历都不能代表并说明这个人有“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表述:一是一个人具有的广泛的知识面,二是一个人深深根植于其内心的修养。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一词的涵义就尤为丰富和复杂了。“文化”有广泛意义上的涵义,也有狭小意义上的涵义。广泛意义上的涵义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三大内容。物质文化涵盖面很广,如:服装饰品、日常用品、道路交通、建筑装饰等,它是可见、可触摸的,是具体的,因此,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而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则是不可为人们所见、抽象的隐性文化,分别包括:社会制度、家庭制度等和心理定势、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心理等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政治、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狭小意义上的涵义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也应该同时想到“文明”这个词语,对二者进行区别也是有必要的。“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就内涵而言,“文化”所包涵的面更广,内涵层面更多,包括人类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及成果等方方面面;而“文明”则仅仅是指“文化”成果内涵中的精华成分。二是就时间而言,“文化”始终存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而“文明”则是指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是就表现形态而言,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而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的发展过程。四是就二者的内涵概念特点而言,“文化”属于一个中性的概念,因为人类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既有优秀的文化成果,又有糟粕;既有能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因素,又有阻碍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因素……这些我们都统称为“文化”;而“文明”则是指“文化”中的积极与进步的方面,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属于一个褒义的概念。
对“文化”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后,本文将对中西心态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在翻译中,应该采用的策略与技巧。
一、中英心态文化差异与翻译对策
心态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文化,是“文化”内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包括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定势、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四个要素。这四个方面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若处理不恰当,译文就会失去源文的文化色彩,让译语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会误导译语读者,最终出现文化传递的失败,致使整个翻译活动的失败。因此,译者应该深入研究中英两种文化中的心态文化的差异,进而进行恰当的翻译。
(一)中国人自谦的心理定势与翻译对策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古以来,这些名言经常被用来劝诫人们做人要谦虚,不能自满。而这种以谦虚为基本的做人准则的心态文化,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谦虚可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普遍的这种自谦的心理定势一直影响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言行举止。
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或看到这样的场景:领导当众表扬下属,表扬他对待教学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细致耐心、专业知识扎实,为广大的年轻教师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当听到这样的赞扬之词时,这位教师出于本能,凭第一反应,他就会回应道:“谢谢领导的鼓励,其实离领导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希望能继续得到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或“哪里哪里,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能继续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等等类似谦虚的表达。再如,男士见了女士,一般都会赞美一下这位女士的整体形象,因此会说:“哎呀,您今天可真是漂亮迷人啊!”这时,这位女士就会很自谦的回应道:“哪里哪里,哪有您说的那么好啊!”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的自谦心理已经成为了定势,在听到别人的夸奖或赞美时,自觉不自觉地,人们都会以自谦的方式来作出回应。再如,人们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时,往往会用到这样的一些谦词如:鄙人、在下等;说自己的儿女时,往往会用到:犬子、小女等;说自己的妻子时常用:贱内等;说自己的住所时常用:寒舍;称自己的著作或作品为拙作;把自己精心准备招待朋友的酒宴称为:薄酒,家常便饭;同样地,送别人的礼物称为薄礼;把自己发表的意见或建议称为拙见等。这些,都是人们常用的谦词,用这些谦词来表达,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不会感到有任何的不妥,与此相反,如若不用这些谦词来表达,我们反而会感觉不舒服,甚至产生反感或厌恶的心理。
故而,在翻译这样的饱含自谦心理文化的内容时,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地直接进行直译,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比如,“犬子”、“小女”就翻译成“my son”、“my daughter”;“贱内”就翻译为“my wife”就可以。
英语国家的人在宴请宾客时,不但会精心准备一些菜肴,而且会当着这些宾客的面,自信满满地说:“这些菜肴都是我精心准备的,吃起来一定不错,你肯定会喜欢的。”而同样的场合,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只能谦虚地说:“都没准备什么上等好菜,只是顿家常便饭,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在翻译类似的内容时,应译出其语用含义,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误解。举个例子:“没准备什么好菜,请多多包涵。来,先干为敬。”这是饭桌上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客套话,以此来表达我们热情待客、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如若将其直译,英语国家的人就很难理解,因此,为了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我们应该将其意译为:“Ther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prepare. 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Now, to everyone, let me propose a toast.”又如,“可能是我做的饭菜不好。”也只能译为“Maybe, you do not like my cooking.”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翻译时要做恰当的转换,不能直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使译文既不违背中国的传统文化,又符合英语国家人们的表达习惯,以至于不会产生误解。
除此之外,在我们熟知的好些著作中,作者往往都会在最后写上这样的一句话:“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作者这样写,不是说他真的“才疏学浅”,反而更是凸显出他“治学严谨”的态度,是完全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因为它体现了作者谦虚谨慎的治学之风。而在对类似的话进行翻译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必须谨慎地处理这些句子,若直译为英文,英语国家的人就会难以理解,他们会认为这本著作中“真的存在问题,作者肯定才疏学浅,因为他自己已经这样强调了。”要是真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的翻译就失败了。因此,为了不产生这样类似的误解,我们只能在考虑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其译为:“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gratefully received.”只有这样翻译,才能使译文既体现说话人的严谨治学之风,又能为英语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二)中英价值观念的差异与翻译对策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一套完整的判断是非、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它告诉人们什么行为是社会所期望的,什么行为是社会所唾弃的,应该爱什么,恨什么;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荒谬的;什么是正义的,什么是非正义的……”学者们把这套系统称为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1](P58)作为一个民族心态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念指导并规定着人们价值取向和行为甚至人生态度,它深深地根植于该民族的文化之中,是该民族文化中较为隐秘的文化因素,从而极具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一个民族心态文化的核心部分——价值观念,其所特有的民族性,反映在语言上,即使是同一个词,在汉语文化中是这个意义,而在英语文化中却是另一个意义。比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在汉语文化中,该词的对应表达是“个人主义”,而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个人主义”又被定义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1](P83)在欧洲历史上,“个人主义”的鲜明形象特征为:携斧头,勇敢地同饥饿、寒冷、疾病……斗争的“拓荒者”,这种形象特征在欧洲社会中渐渐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世代传承了下来。故而,在西方民族文化中,“个人主义”这个词,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精髓的褒义词,它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此不同的是,在汉语文化中,“个人主义”则是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这个意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悖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们应该时刻想着公家、集体,要一心一意为公,要大公无私,不能有利己想法及行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个人主义”,毫无疑问,便成了一个贬义词。因此,在翻译这样的含有明显的民族价值观念的词汇时,我们就不能做纯粹的直译了。请看下面具体的翻译实例:某个人的所想、所做都是从他个人的利益出发,都是为了他个人的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与利益时,我们常常会说:“你真是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在对这个句子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考虑到中英文化的差异,考虑到“个人主义者”这个词的对应表达在英语文化中的确切含义。因此,恰当地翻译为:“You are a completely egoist!”这里我们就不能用“individualist”来表达,“egoist”一词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词,这与汉语中的“个人主义者” 不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语体色彩上都是比较接近的,因而更符合英语文化,是恰当的翻译。又如:好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我们经常会在寒暄中说上这么一句:“哟,几天不见,长胖了!”在翻译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用一个英语文化中的对应词即“fatter”来直译。因为,在汉语文化中,在这样的场合中,我们说某人“长胖了”,是有一定的暗指意义的,实际是想表达这个人“越来越有福相、富相了”,是“心宽体胖”,“日子越来越红火”的象征,是为中国人所接受的。而在英语文化中,“长胖”一词则包含着一定的贬义,是对别人的冒犯,暗指你觉得别人不控制自己的饮食、不锻炼,并告诫他该减肥了。因此,翻译这样的词语,我们除了译出这个词的本义之外,最好还要加上必要的注释,以此来具体和清晰地说明其饱含的深层文化内涵。所以,根据语境与句意,“长胖了”应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而翻译为:“fat (a complimentary remark)”较为恰当。
价值观念,作为民族心态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的隐性精神文化并极具民族特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某些词语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由于所根植的民族文化不同,在译语文化中也是有相应的变化的,也是有所不同的,此时,应该采用注释、改译等方法进行恰当地翻译,才能做到既不失源语的文化内涵,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三)中英审美情趣的差异与翻译对策
在民族心态文化的构成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的审美情趣。各民族都有属于各自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欣然接受,还是完全排斥;是认可还是否定;是喜好还是厌恶;是欣赏还是反对……这样的审美情趣,体现在翻译中,就集中反映在对富含节奏韵律、修辞技巧的词语结构的翻译上。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会表现为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是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的,因而,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如:语法构成、修辞手法等。这些不同的特点及规律,究其深层原因,都是由于两个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所以,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对语言的表达形式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的,而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同,翻译时我们应该采用的对策也就要随着作出相应的调整。这里就以汉语语言表达中的特殊形式——重复,作为具体的分析实例。王治奎等在其编著的《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中曾明确指出:“汉语的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了强调,重复表达一个意思,或增添修饰语,加强语义。二是为了便于词语搭配,或平衡节奏,增加可读性。”[2](P94)前者称为语义性重复,后者称为修辞性重复。所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重复,最终实现的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语言的整体表达效果。
重复或反复,作为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在英语语言中也是极为普遍的,但是,英语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突出强调简练的语言,忌语言表达上的累赘和冗长。因此,在英语语言的表达中,即使需要重复,也不可能是对原词的重复,而常常用代词复指来使语言或篇章达到简练和准确。而在汉语语言中,重复是极为常见的,而且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对原词的多次重复,以此来增强语气,提高语言的表现力。[3](P45)这种不同,都是源于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的审美情趣的不同。在翻译时,我们就应该根据两个民族审美情趣的差异而做出恰当的删减与变更,以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请看下面的例子:
花言巧语 fine words
油腔滑调 to glib tongue
精疲力竭 to be exhausted
随波逐流 to swim with the stream
咬牙切齿 to gnash the teeth
土崩瓦解 to fall apart
自吹自擂 to blow one’s own trumpet
类似的重复结构,在汉语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讲究音律节奏的平衡和整齐,往往使用两组同义的词语,在翻译时,只需译出其中一组词语的词义即可,而另一组词语的词义可以省略。
在汉语的重复修辞手法中,我们还会看到平行重复的另一种形式,即为了实现句子的平衡、气势或音韵节奏,人们常常会连续用两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同的平行结构来实现重复,这时,我们只需译出其中一组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就可以了。比如:“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用来形容女子容貌姣好的词语,用在这里,让读者读起来既押韵,又富有表现力,翻译时,我们只需译出其主要语用意义即可,故而译为:“Her beauty would put the flowers to shame.”又如:“他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做作业。”其中,“专心致志”和“聚精会神”也是一对同义词,也只需译出其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就可以了,译为:“He is devoting his full attention to the homework.”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有气势的排比句,但是,英语中的排比句式强调的是句子结构上的整齐匀称,而汉语中的排比句式则既强调整齐匀称,又注重韵律之美。对于这样的排比句式的翻译,有时我们可以按照源文的句式进行直译,而有时为了符合英语读者对英语语言及篇章的简练的审美情趣和要求,从而可以进行简化翻译,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中共出现了四个以“坚持”开头的排比句式,我们就没必要把四个“坚持”都翻译出来,因为这会让译文语言显得累赘,只需译出第一个即可,故而翻译为:“We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the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and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与翻译对策
思维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人类心态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思维模式是存在着巨大差异的。翻译过程中人的思维模式及规律,尤其是译者的思维模式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焦点。翻译,究其本质特点,即为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翻译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思维模式之间进行,是因为翻译的基础就是人们思维模式或规律之间所存在的共性。思维模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语言的表达形式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规律,因此,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或规律决定着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不同的表达形式。中西方人思维模式存在着的共性,使得我们的翻译活动才有得以进行与实现的可能性;而同时,中西方人思维模式存在着的个性,即各自的民族性,使我们的翻译活动面临着不同的翻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正是我们本部分需要讨论的。
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存在明显不同的,概括起来,可以这样进行描述:东方人往往习惯于用具体型的、综合型的、本体型的和顺向型的思维来思考和看待问题;而西方人恰恰相反,往往以抽象型的、分析型的、客体型的和逆向型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4](P76)在这个前提下,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照译语文化中人们思维模式或规律的特点,调整句式结构,使译文符合其表达习惯。在汉英翻译中,要做到以上这一点,我们常用的调整句式结构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调整句子结构
汉语中,流水句一个接一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断可连,句子之间的意思是关联的,但短句不是很严,翻译时,为了符合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我们可以把这样冗长的汉语句子根据意群划分为几个部分即“断为几句”,这样一来,译文就在逻辑、层次、语义上变得更为清晰和突出。比如:“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国家工业化又要靠农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所以工人阶级应当积极地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应当赞助这种改革,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更应当采取这种态度。”按照以上断句分译的翻译原则,以意群来断句,共断为三句,第一句说明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第二句概括农民在革命年代所作出的贡献和当前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农民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三句阐述了支持农民土地改革的正确态度。所以,该句就应当翻译为:“The peasants from the bulk of China’s population. It was with their help that victory was won in the revolution, and it is again their help that will mak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untry possible. Therefore, the working class should actively help the peasants carry out the agrarian reform; the urban petty bourgeoisie and national bourgeoisie should also give their support, and still more so should all the democratic partie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s.”
有断句分译的方法,同时也就有并句合译的方法。来看个具体的例子:“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们也就越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合译为:“We should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higher and newer the technologies are, the better, and the more delighted we shall be, and not just we, but the entire people and the state.”源文中的三句话经过合并后,译成了一句话,语义与逻辑更为严密,而同时行文也通顺,表意也清晰。
2.调整句子重心
句子重心是指句子的中心意思或关键信息所在部分。由于英汉两种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规律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句子重心所在的位置也不同,翻译时就要求我们要对其作出必要的调整。比如:“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对于这个句子,只需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看出,句子重心在句末,为了顺应英语读者的习惯,在翻译时,我们应当把这个句子重心移至句首,从而翻译为:“In a sense, personnel form the key to the issue of whether we can do well in China’s domestic matters, whether socialism, reform and opening can be adhered to, and whether the economy can grow faster and the country enjoy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3.转换修辞手法
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或规律决定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就必定有着不同的修辞形式和特征,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根据译语语言的表达习惯及译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对源文的修辞手法作出相应的、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译文通顺、语义明了。下面仅举两个极为常见的例子加以说明:
(1)正话反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反译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t has no tears to shed.”
(2)反话正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说只有一面叫知其一不知其二。”正译为:“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everything; to say there is only one is to be aware one aspect and to be ignorant of the other.”
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中英思维模式或规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相应的翻译对策是十分常见的,而且需要调整的情形也多而复杂,我们需要考虑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来作出恰当的翻译,这也是一个不断实践、总结、完善的过程。
二、结语
人们不同的心理活动,是人脑的基本功能。人们的心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人们的心理定势、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等内容。社会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文化,而心态文化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内涵的隐性部分——心态文化,也必然独具其民族特性,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种隐性的文化却在不中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土壤,心态文化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时刻存在的,中英两个民族在心态文化上的差异必定会反映在其民族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也给语言翻译带来了诸多难题和困难。[5](P83)
中英文化是两种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文化形态,正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或者共性,我们才能对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才能对两种文化进行相互的合理的移植;也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同时也存在不同之处,我们在翻译蕴含各自文化的内容时,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只有细致深入地对它们进行研究,总结概括翻译策略与技巧,才能使得我们的译文更加的符合译语文化习惯,从而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对文化翻译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译者都付出不断的实践辛劳,不断实践、总结、完善。
[1]贾雨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治奎,等.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高 霞)
(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A Study on Sino-British Psychologic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 Xiaoy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Sino-Brit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s respectively. In specific instances of translation, 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vis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notes, reduction and omission, modification, etc. Finally,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ino-British thinking modes and rules, the author has suggeste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appl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djusting the structures, cores of sentences and convers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etc.
psychological cultures;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tudy
2016 - 10 - 09
李晓燕(1983―),女,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笔译)。
H315.9
A
1671 - 7406(2016)12 - 0106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