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柯尔克孜族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

2016-03-28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阿勒玛纳斯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北京100732)

柯尔克孜族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方室北京100732)

柯尔克孜族民族之魂和伟大历史文化宝典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能够口头保存并将其世代流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们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份,使得史诗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艺术上进一步提高。本文中笔者将对乌恰县67岁的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对他的生平、学艺过程、人生经历以及他演唱的文本进行探讨,最终得出全面展现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的一份学术资料。

史诗歌手;玛纳斯;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从久远的过去流传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已成为柯尔克孜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总汇,是一座铭刻着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精神、社会、军事等多种内涵的丰碑,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柯尔克孜族民族之魂和伟大历史文化宝典的英雄史诗——《玛纳斯》能够口头保存并将其世代流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们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份,使得史诗在结构上进一步完善,在艺术上进一步提高。[1]在众多的《玛纳斯》史诗演唱者中,尤以居素普·玛玛依为当代最杰出的一位。被国内外著名史诗专家誉为“当代荷马”、“活着的荷马”①;其次是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演唱《玛纳斯》史诗的国家级民族艺术家沙尔塔洪·卡德尔与曼拜特·阿拉曼,近两年内这三位艺人前后过世,为柯尔克孜族史诗领域带来了极大损失。三位艺人的过世同时告诫我们加强对重点艺人的抢救性调查研究,以尽快的速度和先进的方式记录现有的民间文学题材的重要性。目前年纪60岁以上的艺人越来越少,特别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继承史诗传统的不到30余人。乌恰县9位艺人,其中一半以上的艺人年事已高,记忆力退化,有的只能以故事形式讲述史诗。其中67岁的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能够演唱《玛纳斯》以及其他的一些小型史诗,并具有杰出的创造力,在当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崇拜;其二,他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了史诗传统,是古老史诗传统的传承者;第三,他不仅传承了师傅的唱本,还培育了史诗演唱的后续人;第四,他是乌恰县目前年纪较高,但尚能完整的演唱史诗的一位艺人,他演唱的史诗结构简单,内容却极其精彩,再加上他十分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得史诗内容更加生动,似乎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灵活的表现所有故事情节。当他讲到战争的场面时,声调会很自然的变得激昂表情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当讲到生活安逸美好时,语速会自然而然的变慢变柔和,演唱时除了表情及语速发生变化外,配合相应的故事情节,也会辅以各种不同的手势,是个演唱技能超强的史诗歌手之一。

一、平凡的生活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mambet mambetali)(萨热·曼拜特阿勒sari manbetali,现该艺人原名以这名字代称)1948年出生于新疆克州乌恰县托运(toyun)乡索克(sӧӧk)村②的一家牧民家庭,是玛恰克部落人③。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家里人口众多,其哥哥和嫂子们都没有分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根据柯尔克孜族的传统的观念,嫁进门的媳妇不能直接叫家里人的名字,只能以代号为代替,因此曼拜特·曼拜特阿勒的名字以萨热代称(萨热sari词在柯语有黄颜色的意思)成了萨热·曼拜特阿勒,在以下的论文中笔者以艺人的原名曼拜特·曼拜特阿勒进行探讨。自1958年至1964年在村小学接受了小学教育,1965年在托运乡中学继续了他的初中教育,他是当代年过65岁的艺人中唯一中学毕业的文化民间艺人,1966年他离校以后按当时时政的要求参与了集体劳动,从此他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为了生存他做过很多工作,最开始跟父亲放牧一段时间,随后又被当地政策所迫放弃放牧开始了农民生活,将近五年以后由于从事农业生活上没任何起色,他开始进入一家矿地工作,先从普通的工人做起,年轻、能干、性格开朗,又有初中学历的文化青年很快就被矿地的领导重用当了会计。很骄傲的给我回忆了他当时的风光年代。好时不续长久,四年以后矿地停工导致了曼拜特·曼拜特阿勒等一批人的失业。经过亲戚的帮助于1984年他进入了乡政府车队当了司机,因微薄的工资让一家子生活的很不宽裕,一年后只好放弃固定工作自己开车挣钱。直到1992年他以开车养家糊口,1992年以后因身体原因再次改行回到了最开始的牧业。他很幽默地说,多次改行,最难的是放下赶羊群的木棍,提起坎吐曼开耕,最开心的是最终可还是捡起自己赶羊群的木棍。

二、刻苦的学艺

自年幼就聪敏伶俐的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天生具有超凡的记忆力,就因此记住了万行以上的史诗文本,当然跟生长环境也有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家人、亲戚、村里的史诗歌手等人物启发了他对民间文学作品与史诗强烈的兴趣。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的长兄托木克·曼拜特阿勒当时不仅是民歌歌手,而且是会演唱爱情叙述诗《克孜吉别克》的史诗歌手,从小跟着长兄放牧的曼拜特·曼拜特阿勒是哥哥最忠实的听众,慢慢的成了他的徒弟。最初学习爱情叙述诗,父亲的表哥卡勒克·萨但(қaliқ sadan 1910-1987)是当地有名的散吉拉奇(sanjiraqi)④、民间故事宝典、能说能唱的民间艺人,启发对史诗兴趣的人还有与他同村的史诗歌手铁米尔·吐尔地曼别特,也就是他认可的师父。根据郎樱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的调查,柯尔克孜族自治州所属的三县一市共采访从事《玛纳斯》演唱活动的88位玛纳斯奇,记录了40多种《玛纳斯》的译文。就因为史诗行业正活跃于民间,史诗歌手也非常受民众尊重。[2]

当时史诗歌手不仅在劳动场地受尊重,也经常被当做贵客邀请到家里、婚礼、民间聚集活动演唱史诗,这些情形使得村里的年轻人都万分仰慕史诗歌手,艺人曼拜特·曼拜特阿勒陈述当时几乎所有的青年都想当史诗歌手,除了村的长老(aқsaқal)名气最大,其次就是史诗歌手,他们被当做贵客邀请,吃羊头或羊尾巴,唱一段史诗就会被披上大衣、献白毡帽⑤,有的还给钱,一般娶当地最漂亮的女人。据艺人的陈述得知,除了对艺人地位的仰慕,还充满打打杀杀、喜怒哀乐的史诗内容也使他对史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始跟着师傅到各个聚会倾听史诗,当时师傅常演唱的内容为史诗中战争片段,他反反复复地听,有时在师傅铁米尔·吐尔地曼别特的家住下来,慢慢的从一个听众成了会唱一些简短史诗诗行的初学者(ȕyrӧnqȕk manasqi),一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越学越兴奋。经过四年的学习,开始在大众面前演唱最熟悉的故事片段《大战争》(qong қazat)和《玛纳斯的死亡》。他回忆,其实当时也会演唱其他两个史诗故事片段,可不是很熟悉,总是坑坑巴巴的中间落下一些情节,师傅提醒过,唱勇士们的故事时必须得完整,不然会怒动勇士们的灵魂,因此不敢唱不是很熟悉的那些故事片段。之后几年坚固了之前学过的史诗内容,并学习了其他的几个史诗片段,很快成了该村除了师傅以外的第二个史诗歌手。为此家人格外的高兴。几位嫂子们开始称呼他为“manasqi bala”意义为玛纳斯奇小伙子。(柯尔克孜族的习俗里,嫁进们的媳妇们不能直接称呼她婆家的每一位成员,总是以代称为代替)。

1966年至1976年时期史诗被当做内容不健康的作品看待,严禁演唱,将近十年的时间不仅没唱出自己喜爱的史诗,而且还因为以前演唱的经历受到了批判,这时期整个村的人年年参加集体劳动,没能去草原,长期被困在冬牧场,也就是村庄,使他们忘记了在草原上逍遥自在喝马奶子、唱史诗的美好生活。

师傅铁米尔·吐尔地曼别特因演唱史诗被严打后长期卧病在床,这时期曼拜特·曼拜特阿勒也没向师傅要求教史诗,师傅也更是如此,村里的几位民歌歌手们,讲散吉拉的长老们身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曼拜特·曼拜特阿勒也曾被批判几次。1975年,正好与一位名叫阿热克·乌热依穆库力(ariқ urayimқul)的民歌歌手一同被派到他们的夏牧场放牧,一放就是三年的时间,这三年偷偷的向阿热克·乌热依穆库力学习了《卡孜别克的民歌》⑥和众多托运的地方民歌等流传于民间的作品。

1976年以后,文艺政策有了新的方向,师傅铁米尔·吐尔地曼别特和阿热克·乌热依穆库力等两位艺人前后去世,他便无法继续学习史诗与民歌。将近十年的时间没唱的史诗也渐渐的被淡忘,艺人再也不敢唱出史诗,整个村的人也几乎都忘记了史诗似的,对史诗不管不问了,就这样过了许久,曼拜特·曼拜特阿勒也几乎放弃了自己喜爱的,曾经被众人仰慕万分的演唱技能。1986年年初开始,著名史诗歌手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玛纳斯》出版成书⑦,之后就是乌恰县的史诗歌手艾什玛特·曼别特居素普的唱本《塞麦台依》出版⑧,这两个唱本的面世使曼拜特·曼拜特阿勒重得春天。便开始了从书中补充学习《玛纳斯》,到如今家里有这两个唱本,已被看遍多次的旧书被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当宝看待高高在放,据他说,看遍了整个剧素普·玛玛依的唱本,也背下来了其中一些故事片段,可之后背下来的几乎都是之前学过的,多年没唱被遗忘的部分,说自己年纪已高,记忆力减退,没办法把整个故事片段背诵。只能在回忆儿时学习的部分同时补充忘记的情节。他如今也无法辨认所演唱的史诗中哪一个部分是属于师傅的唱本的,哪一部分来自于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书。据他回忆《大战争》、《勇士们的死亡》(batirlardin ӧlȕmȕ)、《玛纳斯的死亡》(manastin ӧlȕmȕ)、《七个卡汗的反叛》(jeti қandin qatagi)、《塞买台寻父仇》(semeteydin ata kegin alixi)等内容是纯粹属于师傅的,其余的史诗故事片段从书上补充学习的多。为了实证,笔者对他所演唱的《勇士们的死亡》和《七个卡汗的反叛》两个故事片段与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唱本中的同一故事片段做了比较分析,主要比较了故事情节、修辞、结构、叙述模式等方面,得出故事情节上大同小异。在一些场景的布置上稍微有了变动,曼拜特·曼拜特阿勒演唱的史诗片段在结构上保持了史诗中的主干内容,逝去了一些英雄们在战场上细节的描述,比起居素普·玛玛依唱本,人物的自我对白和描述勇士们死亡情节的描述部分或一些行动过程的叙述明显的少了很多,以上减少未影响史诗片段的逻辑关系,只是大大减少了史诗的篇幅而已。

如今的他不仅是托运乡有名气的史诗歌手,也是整个乌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主干艺人,经常被邀请参加大小型聚集活动演唱史诗,多次参加了由克州文化局安排的民间文艺活动,并得到了好评。说起自己学艺进程时,不会说因受某种灵气的委托或庇护而成为史诗歌手,朴素又实在的他会一一数起教史诗或对他艺术生涯产生影响的前辈艺人们。

他是向当时全县有名望的史诗歌手铁米尔·吐尔地曼别特学习了史诗《玛纳斯》,向哥哥特尼别克·曼拜特阿勒学习了爱情叙述诗《克孜吉别克》,向阿热克·乌热依穆库力学习了《卡孜别克的民歌》(қazibektin irlari),向卡勒克·依萨和曼拜特·玛凯西学习了散吉拉,除了卡勒克·依萨和曼拜特·玛凯西其他的师傅们都早已过世,笔者没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只是从笔者2010年年初在硕士期间收集的资料中找到了托运乡有名望的散吉拉奇们卡勒克·依萨和曼拜特·玛凯西的资料。于2010年笔者在托运乡对史诗歌手进行田野调查时拜访过这两位该乡的长老(aқsaқal),当时卡勒克·依萨卧病在床,无法接受我的采访,只是给笔者提供了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在内的史诗歌手们的名字。曼拜特·玛凯西接受了我进行了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并为我以故事形式讲述了史诗《玛纳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该艺人(散吉拉奇)⑨深信英雄玛纳斯的存在,并根据之前听的史诗内容,在自己的家乡寻找玛纳斯走过的痕迹,并把当地的玛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观念之一,意义为崇拜之地)和史诗中出现的地点联系在一起,在他的眼里柯尔克孜族居住地区都有英雄玛纳斯的灵气,因此有众多的玛扎形成。当然这种观点只是艺人对自然界最简单的解释和理解而已,也是已渗透在柯尔克孜族生活的萨满教中灵魂观影响之一。此观点足以证明史诗《玛纳斯》不仅以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被柯尔克孜族人接受,而且以一种民间信仰的形式扎根于民间。史诗中的人物英雄玛纳斯以自己爱民,爱国,爱民族,为了保护柯尔克孜族人民安宁生活与入侵者作战的英勇实践成为了崇拜对象,如今民间依然存在把原始信仰中的灵魂观与史诗联系的现象。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虽有过曲折学艺过程,可未放弃过学习史诗,如今年纪已高依然还坚持着学习新的史诗故事片段,还培育着后续人才。目前他已有三名徒弟,经常来拜访,听演唱,曼拜特·曼拜特阿勒还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徒弟们背诵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笔者问为何不叫他们记录您自己的唱本背诵,而背诵居素普·玛玛依大师的演唱本时,老人家很谦虚的回答自己唱的不如居素普·玛玛依的多,让年轻的艺人学更好的唱本为好。可他并非真正轻视自己的唱本,还说自己也是居素普·玛玛依的徒弟之一,而且除了居素普·玛玛依大师就是自己是第二个唱的最好的艺人之一。

三、丰富的演唱内容

他能演唱史诗《玛纳斯》中的“英雄玛纳斯的诞生”、“玛纳斯协助波多诺”、“玛纳斯来拜访阔硕依”、“阿克帕里塔对玛纳斯的育言”、“玛纳斯与多度尔巨人的较量”、“玛纳斯战败阿罗凯”、“阔阔台的祭奠”、“阿勒曼别特向色尔嘎克介绍别依京”、“阿勒曼别特与楚巴克的争执”、“阿勒曼别特的悲哀”、“大战争”、“勇士们的死亡”、“玛纳斯的死亡”等故事片段。史诗《塞买台依》中的“阿依曲来克夺走白隼鸟”、“阿依曲来克与塞买台依的婚礼”、“塞买台依寻父仇”等三个故事片段。

除了以上的两个史诗外,他还学习了演唱爱情叙述诗《克孜吉别克》约1000行和民间流传的民歌《卡孜别克的民歌》。能讲述关于托运乡各个部落的散吉拉。值得一提的是,曼拜特·曼拜特阿勒不仅学习了我国国内流传的史诗《玛纳斯》,通过史诗书学习了萨亚克巴依·卡拉拉耶夫唱本中的故事片段“阔硕依和交劳依的较量”、“对阔硕依的评价”等史诗片段。

四、多彩的演唱特点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自己从师父学的史诗基础上再学习了居素普·玛玛依的演唱本,当然并非一字一句的背诵,只是与其余的史诗歌手一样学习同时进行了再创作,唱出了自己的唱本,以独特的演唱方式继承了历代相传的史诗传统。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有幸亲眼目睹了艺人的现场演唱活动,并在此次调研期间搜集的资料基础上列出艺人以下突出特点。

(一)故事形式叙述与诗歌形式的演唱交叉的史诗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开始演唱时,用故事形式对将要演唱的史诗部分做个简短的故事形式的叙述,这故事形式的叙述在一个史诗故事片段开头部分出现,并且以将要被演唱的部分做的简介为主要内容。如:“阔阔台的祭奠”这故事片段之前对阔阔台的儿子为父举办隆重祭奠的想法,祭奠由玛纳斯来主持,祭奠结束后六位汗王嫉妒玛纳斯的威风抱有叛乱思想等内容以故事形式出现。之后以诗歌形式唱出了以上被叙述过的内容,演唱的“阿勒曼别特与楚巴克的争执”开头也出现同样以故事形式叙述内容。以故事形式叙述的内容包括了阿勒曼别特与楚巴克两人都抢着去竞夺洪古尔拜的马群,没法协商,最后以玩羊拐决定谁去谁留,阿勒曼别特得胜,楚巴克还是不满,两人发生争执时英雄玛纳斯来说服他们,他们和好一同去竞夺马群的一系列史诗内容,之后艺人以诗歌形式唱出了以上的故事情节。

艺人演唱的《塞麦台依》虽也是诗歌与故事交叉形式,可故事形式部分包含了英雄塞麦台依诞生,成长过程,长大成人为了寻父仇来到洪古尔拜的城堡等内容,之后以诗歌形式对之后的故事片段进行了演唱,也就是唱出了塞麦台依与洪古尔拜的较量,塞麦台依战胜洪古尔拜使得柯尔克孜族人民过上安宁生活等内容以诗歌形式出现。艺人并非对以故事形式出现的内容进行了演唱。

不管是对故事形式出现的史诗内容进行了诗歌形式的演唱,还是前面故事形式讲述了一部分史诗内容再对之后的内容进行演唱,都保持了史诗固定的结构,没有落下传统的史诗主干内容,史诗中的大小故事情节一个接一个,形成结构上比较固定的史诗整体。

(二)程式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

作为一种与书面文学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口头史诗开放式的程式结构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自由的从古老的口头传统中任何一个合适的词语程式、母体或者主题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也可以将任何程式根据节奏,韵律的变化进行替换调整,把任何一个主题在允许的范围内,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扩展和减缩这也就是所谓的“限度之内的变化原则”。[3]史诗歌手曼拜特·曼拜特阿勒也不列外,在自己传承的史诗内容基础上,灵活的运用了史诗中的程式化的语言及程式化故事模式,同时保留着独特表达方式。

如:在史诗《玛纳斯》中қabilan manas/xer ma⁃nas/қan manas/er manas等相对固定的搭配出现,这些固定修饰词在史诗《塞麦台依》中也出现,并且起同样的作用қabilan semetey/xer semetey/er semetey等。其中er(意义为英雄)一词成了修饰整个史诗中正面英雄人物的通用词。er chubaқ,er sergaқ,er koxoy等.

қabilan manas tӧӧrӧbvz

қaarlanip sȕylӧsӧ

қar tȕxkӧndӧy kӧrӧbvz

Gȕlȕp koyso jark etip

Gȕn tiygendey kӧrӧbvz

这一段描述英雄玛纳斯的内容在整个史诗当中有四次出现,只要是英雄玛纳斯出现的一幕,由身边人的唱出了以上固定化了的诗行描述玛纳斯。

Attarina қarasa

buқa bulqung bura san

以上两行诗是描述战马的程式化的表达,在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唱本出现6次,描述各个英雄的战马时使用。

Atim manas bolgolu

Arbagim baxka қongolu

Iqip қanga toybodun

这三行由英雄玛纳斯作为第一人称说出的话,玛纳斯对他人展示自己威风的话语,在史诗中出现5次,玛纳斯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说话时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唱的史诗文本中出现了几个汉字。

如:

erbay ma qabilat(将有二百马参赛)

……………………

kuaidian kelgen maga(对来的快的马)

altindan medal tagilat(将授予金牌)

以上的诗行中都出现了“二百马”、“快点”、“马”等三个汉字出现。仅这几行中出现了三个汉字,这可能当时刚刚接触汉语的艺人,把从工友们学的词,以好奇心态或以娱乐的心态用于史诗当中。这种现象在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的史诗歌手土尔干·居努斯的唱本中也曾出现。2009年7月28日演唱史诗《塞麦台依》的故事片段“买麦台依与阿依曲来克的婚礼”故事片段时用了一句“uway қildim”。当时我没想到将近70岁的艺人把汉字用在史诗当中,可查字典没找到音为“uway”的柯语词。只好问艺人自己,没想到艺人居然很不标准的发了“u ai”为柯语的“men suyӧm”也就是“我爱”的意思。艺人把唯一懂得的汉语“你好”、“我爱”、“再见”其中的一词就用在了史诗当中。

(三)简短的故事情节

曼拜特·曼拜特阿勒是仅在婚礼、聚会等民间聚集场合演唱史诗的艺人,他演唱史诗只是为了满足听众的需求,不曾被记录,所演唱的史诗篇幅对老人家来说不意味着什么。因此演唱史诗时为了确保史诗内容的完整性,不会把史诗各个故事片段唱的很长。

如:“阔阔台的祭奠”在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中包含了,阔阔台的遗嘱、包克穆龙计划给父亲举办祭奠的、包克穆龙邀请诸位汗王们商量、派送信者通知临近的汗王、包克穆龙故意不邀请玛纳斯的情节、玛纳斯不在场时交劳依等人的捣乱、包克穆龙向玛纳斯派送信者邀请、玛纳斯来祭奠现场主持、隆重的祭奠场景、各种各样的较量等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在曼拜特·曼拜特阿勒德唱本中包克穆龙计划给父亲举办祭奠的、包克穆龙邀请诸位汗王们商量、派送信者通知临近的汗王、玛纳斯不在场时交劳依等人的捣乱、包克穆龙向玛纳斯派送信者邀请中部分以故事形式出现在史诗开头部分,从玛纳斯来主持祭奠开始以诗歌形式演唱,这样艺人不仅保证了内容的完整性和前后逻辑循序,而且大大减少了演唱时间。

口头文学是柯尔克孜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柯尔克孜族文学的基石。柯尔克孜族千百年以来将自己的思想、生活和历史融入到了史诗中,代代相传,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宏伟的史诗《玛纳斯》。因此可以说对史诗的关注之前需要关注史诗歌手,史诗的研究以史诗歌手的研究为基础,才能使历代的著作传承下去。

注释:

①居素普·玛玛依1918年4月出生于中国新疆西南边疆的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米尔凯奇村,从8岁开始学演唱《玛纳斯》,直到90岁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他是唯一一位能够把史诗《玛纳斯》八部从头到尾完整的演唱的一位史诗歌手,除了《玛纳斯》之外,又演唱出11部英雄史诗。他一生都在为弘扬史诗《玛纳斯》和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化而勤奋努力。

②位于新疆克州乌恰县西北部的边境村。

③是属于柯尔克孜族琼巴各西部落属下的小部落,玛恰克部落人集居在托运乡,黑孜维乡。

④散吉拉意义以口头流传的为部落谱系,柯尔克孜族由40多个部落组成,每一个部落都有一个谱系,每一个部落谱系就是部落的历史。

⑤柯尔克孜族待客习俗之一,为尊贵的客人披大衣,献白毡帽。

⑥卡孜别克(kazibek)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歌歌手,他有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境内生活,此期间他留下了一些手抄本,从此民间流传他创作的民歌,这里所提的《卡孜别克的民歌》就是卡孜别克自己创作的民间流传的民歌集。

⑦居素普·玛玛依唱本(1918-2015)《玛纳斯》史诗共8部,这8部史诗的编目分别为《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两本书,玛纳斯及他的8个后代的英雄史诗,每一个史诗以一位英雄的名字命名,此唱本在国内已有三个版本)

⑧艾什马特·曼拜特居素普(1880-1963)唱本《赛买台》,阿图什:克孜勒苏出版社,2009年(《赛麦台依》史诗《玛纳斯》的第二部,主人公为英雄玛纳斯的儿子赛买台,以英勇事件为主要史诗内容)

⑨散吉拉奇就是讲述部落谱系的民间的历史家。

[1]朗樱.玛纳斯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96.

[2]郎樱.中国北方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63.

[3]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90.

I207.209

A

1671-6469(2016)-04-0011-07

2016-01-09

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13&ZD144)、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疆乌恰县史诗歌手调查研究”(15CZW057)阶段性成果。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1985-),女,柯尔克孜族,新疆克州乌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文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史诗比较。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族阿勒玛纳斯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民族史诗入梦来——歌剧《玛纳斯》观感
家乡的茶
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现状
谈谈“玛纳斯”和“玛纳斯奇”这两个词
新疆玛纳斯河三级电站压力管道改造设计
试述柯尔克孜人西迁后的宗教变化
破解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