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哈密建制沿革初探

2016-10-20

昌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汉城回城旧城

张 玮 何 荣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清代哈密建制沿革初探

张 玮 何 荣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作为西域东大门哈密,是东西通往的口岸,也是通往天山南北的枢纽。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要站,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汉唐经营西域,在哈密设官立职,历代陆续对哈密进行直接或间接管理,至清朝统一新疆,对哈密的管理逐渐加强。文章就清代哈密的建制沿革及其演变的原因做一梳理和探讨。

清代;哈密;建制

一、“哈密”的语源归属

关于哈密的语源众说纷纭,有影响力的大致归为两类:一,“昆莫”说,认为是由古代乌孙王号昆莫或昆弥转变的,还有“认为khumul一名来自昆莫勒(kunmoll),提出这种见解是以古代乌孙人早在公元前就活在敦煌、哈密一带,并将其王称为“昆莫”,将王所居的都府则称为“昆莫勒”以及哈密曾一度成为乌孙的王都等作为依据。”[1]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颇大,而且似乎成为一种定型的权威说法[2]。二,“在早年由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所获现存法国的9~10世纪回鹘文文献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大义是:‘你无论去哪儿,请写信,将一份留qamil(哈密),一份寄给我。'此中的‘qa⁃mil'就是现今维吾尔语中‘khumul'的古代形式,也就是哈密一名的维吾尔语古称。”[3]“认为哈密名称系蒙古语“哈密力”的对音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既然qamil一词之首音是小舌音,而蒙语里没有以小舌音为首的词,那它无疑是维吾尔语词,而不是蒙古词语。……汉语的‘哈密力、合迷里、哈梅里'等都是元朝建立后由从维吾尔语音译为蒙古语的形式直接音译的,并且由这些汉译形式缩写和固定为‘哈密'的。”[4]在阿尔斯兰·阿不都拉的《哈密名称新探》一文最后她提出了大胆的推测,维吾尔语中的khamil也可能是由后来维吾尔语中逐渐消失了的早期阿尔泰语成份表示“关闭”之义的动词和成名词的词缀构成,意思为“大门”。如果没有错误的话,这跟历史上曾喻为“西域大门”的哈密的地理位置也是吻合的。

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在其《西域地名》Hami词条中写道:“Hami蒙古语为Khamil。《辛卯侍行记》云:‘缠回之称哈密,皆曰哈木尔(Kamul),或呼库木尔(Qomul)。'《后汉书》为伊吾卢,《晋书》为宜禾县,《隋书》伊吾,唐置伊州,《元史·巴尔术阿而忒的斤传》为哈密力,《世祖本纪》为合迷里、合迷裹,《脱力世官传》为渴密里,《必兰纳识里传》为感木鲁,明初为哈梅里,永乐中设哈密卫,清同治中置哈密厅,今为新疆哈密县。”[5]从以上可以看出关于“哈密”的词源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昆莫”说最有影响力,而最新观点则是阿尔斯兰·阿不都拉提出的“大门”说的观点。

二、哈密的地理形盛

哈密城北倚天山,南界瀚海,西临吐鲁番,东接安西州甘肃咽喉嘉峪关,自古以来占据着重要地位。《三州辑略·沿革门》道:“谨案,哈密,汉伊吾庐地,唐称伊州,宋如之。元始称哈密,明如之。其地为南北两路中分最要之区”[6]。哈密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有“西域门户”之称,如《隋书·裴矩传》中的《西域图记序》载:“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又有《西陲要略》哈密条记载:“哈密为新疆门户,天山横矗其间,南北两路从此而分”[7],哈密地处交通要道,是内地通向新疆的门户。

《哈密志·舆地志》中有关哈密形势的描写:

哈密城北倚天山,南界瀚海,西临吐鲁番,东接安西州甘肃咽喉嘉关锁钥。

城建平川,北东西三面山环。南恃瀚海,乏水草为限;北倚天山高峻险为障,上接盐池山,与巴里坤声援犹可相及;西有梧桐谷,扼回疆之隘塞要害;东据安西之聊络,相接信。夫弹丸之域而有金汤之固也。

按:天山为天险,瀚海为限,自然足可防守,而梧桐谷西通吐鲁番之孔道哈拉塘子,西南通和阗之捷径哈什布拉卡子,东南通沙州,迆东野番境,东北通喀尔喀蒙古,而正北通乌里雅苏台游牧地,此五路乃为哈密城之要害。从前乾隆年间皆有官兵卡伦防守,今则皆撤去矣,仅派兵丁防守,而守斯土者,其防守之要,不可不亟讲求也。[8]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哈密的地形地势特征:北倚天山之险,南面又有瀚海为天然屏障,是西通吐鲁番的孔道,进入回疆的要塞,因此虽“弹丸之地而有金汤之固”,这体现了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作者在后面提到乾隆年间对哈密的重视,驻官兵,设卡伦,而今只是派兵丁驻防,足以证明作者也认识到哈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清代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这样描写哈密:“玉门碛远度伊州,无数瓜畦望里收。天作雪山隔南北,西陲锁钥镇咽喉。”这首中作者认为哈密为西陲之“咽喉”,不管北出天山入草原,南去塔里木盆地,都以哈密为枢纽。办事大臣萨湘林咏哈密诗曰:“雄镇天山第一城,久储粮饷设屯营。路从此地分南北,官出斯途合送迎。”哈密作为西域之咽喉,丝绸之路的要冲,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清代哈密建制的演变

哈密从汉代归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后,在其后的各朝都有变化,清朝乾隆时统一新疆,在哈密实行郡县制,哈密才真正意义上归于清朝统治。《清史稿·地理志·新疆》中关于哈密的记载:

汉,伊吾卢地,为匈奴呼衍王庭,后置宜禾都尉。三国属鲜卑西部。晋属敦煌郡。北魏属蠕蠕。隋筑新城,号新伊吾,后属西突厥。唐贞观四年,置西伊州,寻改伊州,置都督府。天宝初,改伊吾郡,寻复初。广德后,陷吐蕃。五代时,号胡卢碛。宋雍熙后,属回鹘,元属畏吾兒,后为宗室纳勿里封地。明永乐四年,建哈密卫。正德中,服属吐鲁番。顺治四年,哈密卫辉和尔都督入贡。六年,以助逆绝贡,复通。康熙三十六年,俘献色布腾巴勒珠尔,赐额贝都拉扎萨克印。三十七年,编列旗队,设管旗章京。[9]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哈密回部总传》:

顺治四年,甘肃巡抚张尚奏:哈密卫辉和尔都督及齐勒蒙古卫都督永柱等,明末入贡,值寇掠敕印,羁肃州,今赴臣所乞粮,愿效忠天朝,诏纳之。

(康熙)三十六年,哈密俘噶尔丹子色布腾巴尔珠尔及其属以献,噶尔丹寻自杀,额贝都拉表请颁敇印,赐旗纛,令吐鲁番、叶尔羌闻之。皆知荣矢世保疆圉,复以哈密民酌置肃州,为朝觐往来便,贡使至肃州,令得乘驿入都,上念哈密内附,诚诏以额贝都拉辖之,给札萨克敕印。赐经纛子郭帕伯克率所部百人屯肃州,贡使乘驿额十五人。(康熙)三十七年,遣官赴哈密编旗队,设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参佐领、骁骑校各员,肃州别设佐领一。复以哈密市甘肃便,诏勿禁。[10]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回部伯克额贝都拉擒拿噶尔丹的儿子色布腾巴尔珠尔,清朝赐给札萨克敕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朝开始向哈密派遣官员,编列旗队。在《哈密志·舆地志》[11]中也有相同记载。《三州辑略》也记载了1698年清朝开始向哈密派遣官员,编列旗队:“遣官赴哈密,编旗队,设管旗章京、参领等官,肃州别设佐领一,以哈密市甘肃便。”[12]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立哈密厅,设理事通判等官职,管理回王辖属以外的事务,而当时哈密隶属于甘肃。“二十四年,设办事大臣、协办大臣、抚民通判、巡检,隶甘肃布政司。”[13]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置哈密厅,官职主要有“办事大臣二员,统理诸务。其听差各员,于驻防绿营员弁内,随时酌委,无定额。印房章京一员,晓骑校一员,笔帖式六员,通判一员,巡检一员,以上乾隆二十四年设。”[14]《哈密志·职官志》也记载了哈密的官制:“哈密钦差办事大臣一员,帮办大臣一员,统辖办理哈密往来一切事务。于乾隆二十三年设钦差办事大臣二员,于二十七年奉旨颁给管理哈密粮饷事物大臣银印一颗,兼管办回部事务。……满印房回务章京一员,管理回部清文事宜。”[15]

光绪十年(1884年)哈密厅改为哈密直隶厅。光绪十二年(1886年),哈密改属新疆,隶属于镇迪道。《清史稿·地理志》载:“光绪十年,升直隶。十二年来隶。”[16]

哈密的城池有回城、汉城和新城。哈密回城(旧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筑。周长四里,有东、北二门。起初为哈密办事大臣驻地,也是哈密回王、协办旗务伯克驻地,维吾尔人的聚居区。哈密汉城(原名粮城、新城,后称老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在旧城东北三里。周长一里左右,有东、北、西三门,原为道员的驻地。哈密新城,同治七年修建,周长一里六分,高二丈,宽一丈四尺,有东、南、北三个门。

有关哈密回城和哈密汉城的记载整理如下表格:

回城(旧城)汉城(老城)新城《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哈密回部总传》(卷一百七,传第九十一)别置官兵七百屯哈密新城及塔勒纳沁,以驻防大臣领之。《西域图志·疆域》[17](卷九)新城,雍正五年建,周里许,东西北三门,为官兵驻防之所。《新疆图志·建置》(卷一)今设札萨克领之。……札萨克居哈密旧城,户十设甲长一。哈密,在安西州城西北八百七十里,距京师七千一百八十里。城二,其旧城周四里,东北二门,康熙五十六年建。城东有水西南流。回城在城南三里许,回王所治,康熙五十六年筑,周四里六分,高二丈六尺,东北各一门。《哈密志·舆地志》(卷十三)汉城,庸正五年建,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门西东向。东西北三门为官兵驻防之所,北门外围墙一道,长一百六十七丈,用以贮粮。土城建于雍正五年,周围一里八分零高二丈四尺六寸。东西北三门城楼各一座,雍正五年,北门外添筑围墙一道,长一百六十七丈三尺,高一丈二尺,厚五尺,以为贮粮之所,东西关厢连城共周围四里二分。乾隆二十五年,粮城内建盖兵房四百间,以资移驻官兵眷口居住。东关厢有南北二哨门,西关厢南北二哨门。《新疆四道志》[18]旧城回部。在城西五里,(旧城今名回城,康熙五十六年建。)

回城(旧城)汉城(老城)新城《新疆游记·新疆迪化道属》[19]回城位于汉城南二里,城周四里。傍晚至新城(周里许)关帝庙《新疆乡土志稿·哈密直隶厅乡土志》[20]回城:在汉城西南隅四里许,周四里六分,高二丈六尺,宽三丈。东北二门。新城,在汉城西北隅三里,同治七年修建,周一里六分,高二丈,宽一丈四尺,门三,东、南、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十一辑西北丛编》[21]回城在旧城之南,回王所居者是也。出西门(城周三里半)汉城:名老城,旧址周一里三分,东西三门。光绪十二年,署哈密通判冯森楷,哈密副将龙在田经营展拓,较故址宏广,周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脚宽三丈二尺,面宽二丈四尺。哈密有城三。曰旧城,曰新城,曰回城。旧城即今县署及团部所在。新城在旧城西北约二里,有商户数十家。

根据上表可以知道,哈密回城(旧城),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周长有“周四里”和“周四里六分”的记载,可知周长四里左右,高二丈六尺。东面和北面各有一门,回城是回王的治所。哈密汉城(新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建,在回城(旧城)东北三里左右,周长一里左右,大概高二丈四尺多,接近五尺,有东、北、西三个门,原来做为道员官兵的驻扎地。北门外又增添了一道围墙,大概长一百六十七丈左右。光绪十二(1886)年,哈密通判冯森楷,哈密副将龙在田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后,大概周长为三里五分,高二丈五尺。

哈密新城,与老城相对,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马大正等整理的《新疆乡土志稿》中记载“新城,在汉城西北隅三里,同治七年修建,周一里六分。”[22]谢彬的《新疆游记·新疆迪化道属》有“傍晚至新城(周里许)关帝庙”的记载,说明哈密新城的周长大概为一里多。

如上所述,哈密三城的称呼随时间有所变化,哈密回城在康熙时最早修建,雍正时修建哈密汉城之后,将哈密回城称为旧城,哈密汉城称为新城,也叫土城。同治七年(1868年)修筑哈密新城,则哈密汉城被称为老城,也叫旧城。

清代光绪年间进士、诗人裴景福在一首《哈密》诗中曰:“天山积雪冻初融,哈密双城夕照红”。诗人在诗中称赞的“夕照红”的“哈密双城”则指的是哈密回城和哈密汉城。

四、清代哈密位建制演变的原因

汉在哈密设置宜禾都尉,唐贞观年间,设置西伊州,后改为伊州,设都督府。天宝初年,改伊吾郡,明永乐四年(1406),建哈密卫。由此可见哈密在中国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更是如此,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哈密厅,光绪十年(1884),升直隶厅。清代哈密建制演变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第一,哈密作为西域的门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域图志》中图考一关于安西北路图说记载:“扼形胜,控极徼。自哈密西出,通天山南路回部诸境,自镇西府西出,通天山北路准部诸境。诚西域之咽喉,边关之锁钥矣。”[23]哈密“北东西三面山环。南恃瀚海,乏水草为限;北倚天山高峻险为障,上接盐池山,与巴里坤声援犹可相及;西有梧桐谷,扼回疆之隘塞要害;东据安西之聊络,相接信。夫弹丸之域而有金汤之固也。”[24]正是由于哈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通往新疆南北的重要枢纽,因此哈密在清以前尤其是清代更加受到重视。

第二,随建省时行政建制变革,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而改变。清朝前期在新疆实行军府制,以军府制为主导治新政策所固有的弊端,导致新疆地方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平衡状态被打破。[25]伊犁将军及驻防大臣在设置初期,对于巩固新疆地方的统治,维护清廷的权威,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这种体制的固有弊端,清廷所派遣的伊犁将军及驻防大臣与新疆百姓之间彼此隔离,下情不能上达,民隐无从周知,再加上伯克们对百姓的剥削压迫,导致民怨四起,农民起义不断。以左宗棠为主的大臣们力主建省,公元1884年任刘锦棠为甘肃新疆省巡抚,魏光焘为甘肃新疆省布政使,[26]标志新疆正式建省,哈密升为直隶厅,隶属镇迪道。随着中央对地方管理和统治的不断加强,在哈密设置的行政机构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哈密的经济文化不断地发展。由于哈密自古以来在西域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历代都在哈密驻兵屯田,使哈密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哈密地处通往天山南北的咽喉,因此是东西商旅的必经之地,更加促进了哈密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西域东大门的哈密,由于其“北依天山”、“南界瀚海”这种天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成为通往天山南北的孔道。清朝统一新疆后,更加重视新疆的边防和治理,因此哈密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的管理也不断地加强。同时,作为交通枢纽的哈密也因此经济不断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1]牛汝辰.西域地名概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78.

[2][3][4]阿尔斯兰·阿不都拉.哈密名称新探[J].新疆大学学报,1990(4):50,51,51.

[5]冯承钧.西域地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2:31.

[6][12](清)和宁撰.三州辑略·沿革门:卷1[Z].台北:成文出版设社影印本,1968:17,7.

[7](清)祁士韵.西陲要略:卷1[M].台北:成文出版设社影印本,1968:7.

[8][11][15][24](清)钟方撰.哈密志[Z].台北:成文出版设社影印本,1968:37,23,99-105,37.

[9][13][16](清)赵尔巽等修.清史稿·地理志·新疆:卷67[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清)祁韵士.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哈密回部总传:卷170,传9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1987.

[14][17][23]钟兴麒等编.西域图志校注[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409,178,66.

[18](清)佚名.新疆四道志[Z].台北:成文出版设社影印本,1968:172.

[19]谢彬.新疆游记[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17.

[20][22]马大正等编.新疆乡土志稿[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49.

[21]林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十一辑·西北丛编[M].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版,1974:239.

[25]辛亚超.近代新疆行政区划建制变革研究[D].新疆大学历史学院,2010.

[26](清)官修.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卷195[M].光绪十年十月癸酉.

K29

A

1671-6469(2016)-04-0026-05

2016-05-17

张玮(1991-),女,甘肃天水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何荣(1971-),女,四川南部人,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疆社会与历史发展。

猜你喜欢

汉城回城旧城
吴志讧
晨早
呼,吸
工业“回城”,释放什么信号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郭汉城文集》简介
西安汉城湖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郭汉城先生致范正明的信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海港区以农民得实惠为前提走出旧城改造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