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2016-03-28程焕福李媛媛

传播与版权 2016年3期
关键词:多义词语义

程焕福 李媛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多义观

程焕福 李媛媛

[摘 要]厘清历史上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主义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三大主流语言学流派研究语义尤其词汇多义的背景、理论、方法及成果。历史语文语义学与现代认知语言学共同研究多义词的相通之处就在于意义是心理现象,词汇语义并非自治的,而是与语言使用者自身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达成一致,而且两者都对意义的多义性、灵活性以及隐藏其后的工作机制研究取得了进步。

[关键词]主流语言学派;语义;多义词

[作 者] 程焕福,副教授,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李媛媛,讲师,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研部。

理想化的语言应是一词一义或一义一词(Lyons,1968),但是,自然语言里存在着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展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减轻人们记忆词汇的负担。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等手段。Lyons (1995)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以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只存在一词一义。

一、历史上各主流语言学派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言交流的本质是意义的传达。作为语言研究中最为精微和复杂的领域,语义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成果,与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一系列科学密切相关。皮尔斯指出语言是符号系统,后来者莫里斯(1938)建立了符号学三分模式: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句法学研究符号系统中的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及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在符号系统及其人类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Taylor (2002)指出语义学研究三条路子:语言与世界的路子,即语义被看作是语言词语与外部世界事物的关系;语言内部路子,即语义被看作是语言内部词语之间的关系;语言与概念路子,即语言词语的意义被看作是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概念化方式。

(一)历史语文语义学的词汇多义观

词汇语义学史的第一阶段,大致从1830年到1930年,特点是词汇语义研究的历史取向,主要关注意义的历史变化,即语义变化的识别、分类和阐述。沿着这一路经,产生了一批理论和实证描写。也就是说本阶段词义研究的基本兴趣在于词义的变化,主要成果精华是对词义变化机制的分类。这些机制包括隐喻化、转喻化、概括化和特殊化等。该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意义观是心理取向的,即意义被认为是一种观念或意识的心理实体;意义的变化可解释为心理过程的结果。这些机制通常被认为是语义变化的基础,可以通过词语历史的分类研究而得以确立,并且与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相应。例如,转喻概念不仅是语言学概念,同时也是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隐喻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特征,而不是文体风格上的润饰。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布雷阿尔、保罗等一批学者。

布雷阿尔受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影响,语义学是一门阐释性学科,不仅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研究历史过程(比如地质的行程或生物的演化),努力寻找着两种学科之间所存在差异的原因。自然科学试图依靠实验方法和刚性定量以揭示物质世界的特性,而人文科学的独特性在于人们在整个历史中建构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经验,人文科学试图通过文献阐释以便理解文化的表达形式,试图“重构”人类的原始经验,因为原始经验成了从远古时候到目前为止,人们世代相传的表达框架的经验基础,只有通过这些框架,才可能探寻不同历史时期表达形式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图。布雷阿尔所使用的方法犹如中国训诂学方法,即文献语义阐释法。

保罗的语义观的第一根支柱是对语言表达的通常意义和偶然意义的区别。通常意义是一个语言社群的成员所共享的既定意义;偶然意义涉及通常意义在实际言语中的调整变化。也就是说,如果通常意义如同词典中的释义,那么偶然意义就是其在特定话语中的具体化。所以,保罗语义观的第二根支柱是,语境是理解从通常意义转向偶然意义的关键。一个词语可能有多种通常意义,即多义词是相关意义的一个集合,而偶然意义总是单个的解读。所以,偶然意义的现实化意味着从某一词语的多重意义中挑选出其中之一,加以恰当的解读。保罗语义观的第三根支柱是语言结构和原使用之间的辩证关系。通常意义是派生偶然意义的基础,语境意义可以变成规约意义或“去语境化”的意义。如多义词operation在不同社会情境中可以单义化。对数学家而言,指的是数学运算;对于医生而言,指的是治疗手术;对工人而言,指的是掌控机器;诸如此类。但缺陷是:该语义观研究多义关系机制的方法局限于从一个意义导致另一个意义的语义变化的单个实例上。显而易见,由于注意力集中在来源意义和派生意义这样的个体配对上,从而淹没了词汇语义的系统性。这些不同的派生意义,如何统领一个词语的总体语义结构呢?除了现存意义和派生意义这两者的联系外,还存在把一个词语的意义统领起来的结构原理吗?由下文登场的结构主义语义学来关注词语全部语义范围的系统研究。

(二)结构主义语义学的多义观

结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不仅仅是一堆散落的词语,有自身的属性和原理。凭此思想批判历史语文语义学:首先,意义的研究不应该是原子主义的,而应该基于词汇系统的语义结构;其次,意义的研究应该是共时的,而不应是历时的;最后,语言意义的研究应该以语言自治的方式进行,而且语言学的语义学方法也应该是自治的。该语义观主要有三种理论方法:词汇场理论、义征分析和关系语义学。结构主义对词汇语义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完成了这个认识:语言的词汇并非一堆杂乱无序的单位,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语义相互关联而组成的网络,只有把词汇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的词语来考察时,才能识别类推这样的语义变化现象。代表人物是20世纪30年代特里尔提出的基于相似性的词汇场概念,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词汇场的词汇个体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的义征分析和成分分析理论,1963年莱昂斯提出把同义、反义和上下义关系等尚未解析的这些词汇关系语义,作为结构主义语义学的描写对象,但都排除了对个体多义问题的研究,认为一词多义仅仅是个偶然(accident),多义词被当作是装满任意性、互不相干的义项的无序仓库,多个意义碰巧共有一个词形,而且用一个同形异义(homonymy)处置。更加糟糕的是,结构主义对词汇语义的研究是在句法研究的背影下艰难进行的。如语法研究的领军人物布龙菲尔德就公开排斥语义研究并采取悲观情结和退却主义态度。他在《语言论》说到“可是,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准确地给像爱或恨这样的一些词下定义,因为这些词涉及许多尚未准确分类的领域”“为了给每个语言形式的意义下一个科学的准确定义,我们对说话人世界里的每一事物都必须有科学的精确知识,而以此衡量,这样的人类知识领域太少了。只有当某一语言形式的意义在我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范围之内,才能准确地加以定义”。所以他始终认为意义犹如抓不住的流沙,其研究只是一种“未来事业”。

二、认知语义学的多义观

第一,认知语言学反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自治观,以及将语义置于次要地位的做法。认知语言学坚决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句法不是一个自治的结构,它们深受社会环境、身体体验、认知机制、概念原则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语义不是指向外物,而是指向经验世界在人们内在心智中的表征,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大脑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结果,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和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语言自己不会指称,是人在指称,一切皆人之所为,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语义。

第二,认知语义学对词汇语义研究的四大贡献:范畴结构的典型模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语义框架;对语义变化的研究。这些贡献阐明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观点:坚信意义的语境动态性和语用灵活性;信奉意义是一种超越词语层面的认知现象;主张意义的理解与视角化密切相关。

第三,认知语义学对词汇意义生成研究的精华可概括为:人类的认知来自体验,体验被概念化,最后概念被语言符号化/词汇化。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概念的词汇多形式化及一义多词,或者形式的多指称化及一词多义。随着人类认知的拓展,形式化的词汇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意义越多,多义词层出不穷。认知语言学注重探讨语义生成的动因,揭示语言认知规律,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多或少有某种语义上的相关性,是可以分析和论证的,即各个义项中有一个是原型意义(source meaning/prototype),其他义项作为边缘意义以此为中心呈辐射状或连锁型向外延伸,延伸的工作机制是识解(construal)、意象图式以及转换、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认知理据原则,最终组成基于家族相似性的语义网络

第四,认知语义学从范畴化中范畴的典型性和凸显性研究多义关系。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地位不等,一个核心区域的词项含义,可以与边缘区域的一个或者多个词项实例一起构成集合,以致这个核心实例被边缘解读所环绕,而这些边缘词项的解读则是从核心的、最凸显的词项含义中散发出来的,之所以组成一个集簇的认知专门机制是成员间具有家族相似性,以及隐喻和转喻机制,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典型性何凸显性的意义就是“原型意义”。以fruit为例:

(1)原型意义:水果、果实(最常见的日常意义),一棵树或灌木中的柔软的、甜的、可食的部分。

(2)延伸的边缘意义:the fruit of nature(天然的产物)、fruits of the ground(地上的产物)。该语境中指“生长的、可以被人们吃的所有的东西”,包括谷物和蔬菜。

(3)比喻用法产生的抽象意义:“一个行为的结果或成果”。如:the fruits of his labor(他的劳动成果),或者his work bore fruit(他的工作取得了成果)。

(4)子孙:the fruit of the womb(怀上孩子)、the fruit of his loins(他的后代)。

(5)由“结果或者成果”可以衍生“获利”。

由此可见,这些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各种方式与原型意义联系的,彼此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原型意义(植物或者树的孕育籽的部分)以及由“天然的产物”所反映的意义,都是通过一个概括的过程与原型意义相联系。“果实”这个专门含义概括了该核心意义所覆盖的那些物体的生物功能,而“生长的、可以被人们吃的所有东西”集中了那些物体对人类来说所具有的功能。此外,比喻的用法通过一个隐喻与其他意义相联系。“子孙后代”因仍然属于生物学领域而接近这个原型意义。总之,整体画面与在单个意义“一棵树或树丛中柔软的、甜的、可食的那部分”中发现的那个画面相似。

三、结语

三大主流语言学派中历史语文语义学与现代认知语言学共同研究多义词的相通之处在于对意义生成的看法:意义是心理现象,词汇语义并非结构主义宣称的是自治的,而是与语言使用者自身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经验牢牢缠绕在一起。两者都对意义的多义性、灵活性,以及隐藏其后的工作机制特别感兴趣。但是认知语义学在用意象图式、识解以及隐喻思维方面远远超越了以前的思想。[本文系201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省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科研专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汇多义习得实证研究”A类项目(编号:JA13688S)阶段性成果,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提供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Cruse,D.A.Lexical Semantic[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Geeraerts,D.Theory of Lexical Semantic[M].OUP,2010.

[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6]文秋芳.认知语言学与二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多义词语义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语言与语义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高年级大学生英语多义词义项磨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