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音乐哲学观探究

2016-03-28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哲学观乐记礼乐

童 锐



荀子音乐哲学观探究

童锐

荀子的音乐哲学观是在继承先秦音乐思想、孔子音乐思想、道家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发展的,其音乐哲学观具有十分完整、严密的体系。荀子在他的《乐论》中详细论述了音乐哲学观多方面内容,在《乐论》中他道出了前任所没有道出的音乐哲学思想及音乐美学特征。《乐论》在整个古代音乐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音乐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荀子;音乐哲学观;哲学内涵;教化思想;影响

一、荀子音乐哲学观的理论源流

(一)荀子音乐哲学观对先秦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乐论传统流传了数千年,荀子从先秦音乐思想中汲取精髓,对《尚书》、《周礼》、《左传》中音乐思想继承与发展。《尚书》是儒家六部经典之一(尚:意为“上”),记载了尧继位之后,夔被任命为典乐官从事教化活动。当时的人们将乐与道德结合在一起,作为诗乐一体的乐,人们的外在表达形式主要是人心(人心指“言”与“志”),其教化要求要符合“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由此可见音乐具有教化的功能。

《周礼》是先秦具有代表性的典籍,其中对“乐”的论述十分丰富,其典型特征以宫廷雅乐体系为代表,对音乐的论述具有较为浓郁的道德色彩,通过雅乐的教化来完成对人们的道德礼仪普及,观点主张“人之性恶,乱也,圣人制雅颂之声以导之”[1]。雅乐的艺术表演是歌舞融为一体的,具有很强的礼仪特征。荀子的《乐记》有这样的描述:“大乐比易,大礼必简”[2]。荀子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音乐美的享受,还具有对道德宣教的功用,《乐记》所言:“乐者,德之华也,乐之隆,非极音者也”[2]。

《左传》具有审乐知政的思想,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左传》所体现的音乐特点是音乐能够表现一个国家的社会风俗人情之外,还可以看到其治理的兴衰,在记述吴公子季扎观周乐的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左传》的音乐特点。《左传》还具有乐贵平和的思想,其中在晋侯释病的典故中就对其思想有直观的体现,另外在晏婴告诫齐王远离谗言的典故中也有体现。荀子受到《左传》的影响,他主张音乐的审美理想在于中和之美。

(二)荀子音乐哲学观对孔子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音乐思想对荀子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礼乐并举的思想;二是兴、观、群、怨的音乐教化论;三是尽善尽美的思想观念。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他主张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并倡导诗、礼、乐要协调统一的发展,在《论语》中孔子对礼乐的提及9次之多,可见它对礼乐的重视。如“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4]。孔子在周朝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孔子音乐功用说,他认为音乐是可以用来抒发情志的,“兴”意为比兴的方法抒情,“观”意为观风俗之盛衰,“群”意为音乐可以助人相互切磋,“怨”意为音乐可以评论执政者的得失行为。荀子的音乐哲学观集成孔子的“兴”、“观”、“群”、“怨”的音乐教化思想,在他的《乐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5]我国古代道德伦理突出真善美的特征,孔子十分重视真善美的关系,他提出尽善尽美的思想,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记载:“《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6]荀子在孔子尽善尽美的思想上提出美善相乐及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美的音乐思想,他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可以让国家安宁,人际关系和谐。

(三)荀子音乐哲学观对道家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对道家的音乐思想是批判的吸收,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本体生成论,二是以和为中心的音乐功用说。道家的思想是以道为核心,道能生万物,“乐”也是通过道所派生出来,《老子·道德经》中记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6]由此看出老子认为只有道派生的音乐才是最完美的。荀子的音乐哲学观中肯定人的价值,这与道家的思想恰恰相反。道家主张以和为中心的音乐功用说,认为最美的音乐在“和”不在“声”。荀子吸收了道家的“以乐为和”及“乐以道和”的音乐思想,为丰富自己的音乐思想汲取了充分的养料。

二、荀子音乐思想中哲学内涵

(一)荀子音乐思想中蕴含的“乐情论”

荀子的音乐哲学观认为“乐”源于“情”,人不能缺少音乐,音乐能让人不能自已,音乐同样使人感到快乐,在荀子看来音乐源于人的本性和自然情感的抒发,是人的内心被触动后产生的自然反应。在《乐论》中记载:“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为乱。”[4]由此看出荀子的思想中的“乐情论”是十分重要的概念,“乐”是因快乐而生,“情”是音乐依托的基础。《荀子·不苟》中记载:“故千人万人之情,一人之情也。”[7]由此看出荀子将“乐”赋予人的情感,同时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地位。荀子认为欲望是情感的一种表现,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音乐思想上表现为一种突破和进步。

荀子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为表达人们的情感而生,抒发情感是音乐的天赋之职。从情感的视角来看,荀子认为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从理性的视角来看,荀子更加强调对情感的节制。《荀子·乐论》中记载:“乐者,所以道乐也”[4]。决定了音乐艺术是社会精神层面的组成部分,也说明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在荀子看来,只有通过欣赏音乐才是情感的合理通道,以此来改善人的性情。荀子尊重“情”,通过音乐对情感的引导,从而实现音乐的社会功效。

(二)荀子音乐思想中蕴含的“礼乐观”

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性之“恶”,人存在世间就有欲望,当明确的标准没有形成,就会引发争斗,所以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引导。荀子认为“礼”的基本功用在于“分”与“别”,人与动物就存在着分别,分就是人们所处社会的等级差别,年长年幼的辈分,社会的劳作分工等,礼就是衡量的标准,来解决这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人而言,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对于社会而言,音乐可以促进教化调节矛盾。荀子是第一个透彻分析礼乐的儒者,他奠定了我国礼乐思想理论基础。

(三)荀子音乐思想中蕴含的“中和论”

荀子结合先贤们关于中、和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将中和论上升到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中”为中正,是衡量礼仪的标准,“和”为和谐,是在以分定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中和”之美是荀子音乐哲学观中核心的观点,如在《荀子·乐论》中记载:“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4]荀子看来“中和”是音乐区别于“礼”的显著标准,以“礼义”为本表达对“中”的追求,以“和”论音乐的特征及作用。在荀子的思想中,礼义作为“中”的一个特殊定义的同时,又将音乐的特质发挥出“乐和同,礼别异”的功效。

三、荀子音乐哲学观的影响

(一)荀子音乐哲学观对《礼记·乐记》的影响

荀子的音乐哲学观传承了先秦时期的乐论传统的同时夯实了后世的音乐哲学观。荀子的《乐论》对《礼记·乐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的起源和本质方面。《乐记》中对音乐的起源和本质探讨方面主要是从物到心到声到音再到乐的结构关系,与荀子探寻的音乐起源一脉相承。荀子注重“人情”,《乐记》则注重“物感”。二是音乐的教化作用方面。《乐记》的论述重点是音乐的教化功用,运用音乐感动人心以此进行教化,这与荀子把音乐作为情感表现形式相似,《乐记》在这方面的认识做的更为细致,它奠定了儒家遵循的艺术原则。《乐记》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三是乐与德的关系方面。荀子认为:乐者,所以道乐也。这就表现出音乐与德行方面,《乐记》对乐与德的关系也着墨较多。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教化人格修养,《乐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思想加以发展。

(二)荀子音乐哲学观对《声无哀乐论》的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嵇康所作,是中国音乐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把音乐的和谐当做“自然之和”,否定音乐的声“有”哀乐论,认为音乐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但又认为人的情绪和德行在音乐欣赏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嵇康的这种观点与荀子的音乐哲学观形成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保持着一致性的。

(三)荀子音乐哲学观对《溪山琴况》的影响

《溪山琴况》是徐上灜的代表作,与《乐记》、《声无哀乐论》同为音乐思想巨作,以七弦琴为对象对音乐理论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与荀子的音乐哲学观的思想一脉相承。《溪山琴况》有这样的论述:“其所首重者,和也”,[8]与荀子《乐记》中的“故乐者,审一以定和”[4]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在《溪山琴况》中较多的是侧重技艺的表现,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整体关照。

四、结语

荀子是先秦时期音乐哲学的集大成者,主要哲学思想体现在《乐记》中,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深远的影响,他阐明了音乐哲学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音乐教化的思想。荀子的音乐思想不仅涉及到音乐艺术,还涉及到音乐与社会、音乐与哲学等方面,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孙希旦.礼记集解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胡洪波.儒家原典与现代人生以《论语》为中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荀子.荀子·乐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孔子.论语·八佾[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荀子.荀子·不苟[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刘海涛

J609.2

A

1673-1794(2016)04-0088-03

童锐,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民族声乐教育(安徽 铜陵 244061)。

2014-07-18

猜你喜欢

哲学观乐记礼乐
乐籍西译:五种《乐记》西文译本、译者及其传播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论《乐记》的辩证思维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综述现当代学者对《乐记》中音乐美学的研究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