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供给侧背景下环巢湖旅游发展新思考
2016-10-11潘立新刘晓莉张鲜鲜
潘立新,刘晓莉,张鲜鲜
旅游供给侧背景下环巢湖旅游发展新思考
潘立新,刘晓莉,张鲜鲜
旅游业发展形势迅猛,但合肥经济圈内的环巢湖旅游资源丰富,但其旅游品牌不响,一直以来旅游业不温不火,如何推动新常态下旅游供给侧的改变,促进环巢湖旅游圈快速发展成为重要议题。从“互联网+”、“旅游+”新思维出发,剖析了原因,提出强调“旅游供给侧”改革,环巢湖旅游打包整体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自驾游,承接全域旅游新思路,与省内及长三角进行旅游整合,实行旅游一体化等措施。
旅游供给侧;发展对策;环巢湖旅游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旅游业却逆势增长。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我国居民消费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旅游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消费需求的重要动力。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旅游业的关联产业超过110个,且近年来对相关产业贡献不断凸显,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和商业的贡献率超过40%,“一业兴、百业旺”,更重要的是,旅游业改善着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巢湖,因形似鸟巢湖得名,曾称南巢、居巢,俗称焦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之一,惊涛拥雪,烟波浩淼,是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巢湖,长江水系下游湖泊,位于安徽省中部,原由合肥市、巢湖市共有, 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巢湖全部属合肥经济圈合肥市行政区。由包河区、巢湖市、肥东、肥西、庐江一区一市三县环抱,东西长54.5km,南北平均宽15.1km,面积750km2,湖岸线最长181km以上。
巢湖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热量条件丰富,无霜期长,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一、环巢湖旅游发展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
巢湖已经是合肥经济圈合肥市的内湖,其旅游资源分属 8 大主类,21 个亚类,45 个基本类。其中主类拥有率 100%;亚类拥有率 67.74%;基本类型拥有率 29.67 %。主要特点是:一是绿色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品质优良,特品级别缺乏;二是蓝色巢湖观光旅游资源品质优良,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大;三是温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品质优良,特色突出;四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品质较优良,集聚程度较高。环巢湖观光旅游资源是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重要类别。[1]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环山抱水,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八百里巢湖以及湖中的姥山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环湖的三大温泉(半汤、香泉、汤池),飞珠溅玉;四个国家森林公园(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茂林蓊郁;五个溶洞(仙人洞、紫薇洞、王乔洞、华阳洞、泊山洞),各具特色;还有一株生长千年,风姿绰约的奇花——银屏野生白牡丹,大自然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景色。
环巢湖地区人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巢氏文化、三国文化、淮军文化、包公文化独具特色。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古迹遗址,无论是文人名家,还是民居故里,都让人流年忘返,体味先人的闲情逸致,解读文化的丰厚与凝重。长江流域的人类祖先“和县猿人”、“银山智人”曾繁衍生息于此;近年来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及巢湖水下古城的发现令国内外瞩目。
(二)区位优势
环巢湖旅游带位于安徽省中部,与长三角近在咫尺。直线距芜湖、马鞍山只有60km,南京100km,杭州260km,上海只有350km。与外界联系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均十分方便,巢湖可直达长江;高速公路有合宁高速、合巢芜高速、京台高速、合蚌高速、合徐高速、合安高速;铁路有合福高铁、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合蚌高铁、合安铁路等。航空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区际交通极为便利。
(三)政策优势
近些年来,国家到地方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层面,国务院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相关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文件;并于2013年出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旅游法》,《旅游法》规范和引领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中把合肥市旅游发展规划为“巢湖温泉与都市文化旅游功能区”,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旅游和温泉养生为发展重点,构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安徽旅游要发力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个以上。力争国家5A级景区由目前9家增至16家,五星级饭店从26家增至36家。力争到202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8.8亿人次,旅游消费、旅游投资冲刺10000亿,主要指标进全国前十。城乡居民人均出游达5次以上。来皖游客逗留时间增加到2天,人均花费增加到1100元。合肥市相关规划、政策也相继出台,如合肥经济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合肥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四)环境优势
环巢湖风光秀丽,水面广阔,800里巢湖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既有大海般的一望无垠,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休闲度假、养生健体、品尝美食的胜地。环巢湖大部分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其间山环水秀,原生态风貌保持良好,田园风光秀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有名的温泉疗养度假胜地。环巢湖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不仅给各旅游景点增添了一份光彩,也为旅游业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铺垫。
(五)后发优势
环巢湖旅游带相对于长三角等旅游业发达地区而言,是一个旅游经济后发区域,具备明显的后发优势,具体表现在巢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旅游供给侧思路出发,借助先发区域的成功经验,采取赶超的发展战略;借用先发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和资本,从而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环巢湖旅游有着大量未开发且丰富的旅游后发优势资源,可以成为拉动环巢湖旅游圈经济增长的助推剂。[2-3]
二、环巢湖旅游带存在问题
环巢湖旅游带旅游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环巢湖旅游带旅游业发展与其旅游资源相比并不相称,旅游业产值占全省比重较低,存在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在补短板上下工夫,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旅游现状滞后,旅游供给不足
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调、“有效供给不足”一直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环巢湖旅游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问题。
800里巢湖面积广大,涉及多个行政单位、多个管理部门,管理协调难,工作阻力大;在客源上还基本是坐、等、靠的成份较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意识,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缺乏。
在“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配套方面,环巢湖旅游圈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还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特别是在餐饮、购物等方面没有形成团队接待能力。近几年随着私家车的快速增加,在周末、假日已经暴露出如车位不足、厕所不够的问题,六要素配套缺乏有机的结合,尚未形成规模,不适应旅游快速发展的形势。
(二)产品单一,旅游规模小
尽管近几年在开发建设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景区景点不断被挖掘,但其中精品仍嫌不足,景区包装深度不够,没有形成知名旅游品牌。在深层次挖掘内涵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有一定增加,但缺少大手笔和知名度高的拳头产品。
近年来正处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见表1),在GDP中的比重过低。旅游业产值占全省比重不高,三年来一直徘徊在2-3%左右。
表1 环巢湖旅游带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2—2014年安徽省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三)旅游宣传不足,知名度低
目前环巢湖旅游圈宣传促销力度明显不足,在各种媒体上鲜能见到相关环巢湖旅游圈的旅游宣传,即使有信息也很零散。从滁州市各家旅行社调查情况看,未能见到环巢湖旅游圈的宣传彩页、线路推介,也少有客人主动咨询去环巢湖旅游圈旅游事项,即使有人想去自驾旅游,但是目的地不明确,巢湖范围太大、太泛,不知何处观景最佳,线路如何规划。与此相对比,太湖的旅游宣传非常多,有数家太湖地接社到滁州宣传招徕。
三、环巢湖旅游发展新举措
目前,安徽省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经济逐年强大并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旅游局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个性化、特色化乡村旅游,开展万名乡村旅游创客和乡村旅游扶贫行动。在推动“互联网+旅游”方面,加速旅游支付电子化和便利化进程,支持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发展。[4]
在旅游格局上,皖南国际示范区与皖江城市带旅游区、合肥经济圈旅游区、皖北旅游区四大板块交相呼应。黄山市、合肥市和芜湖市发挥旅游中心城市效应,形成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运动、会展商务旅游和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科考旅游、工业旅游和自驾游等十大旅游产品。
(一)加强整体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巢湖虽然全部属于合肥市域范围,但在内部还分属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庐江县和肥西县,之间可能还存在利益纠葛,因此,环巢湖旅游的发展必须统一为一整体,进行统一包装和宣传,以提高宣传效果,提升旅游影响力。在重视传统宣传途径、方式之外,更加重视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方式的重要作用,如微博、微信、旅游网站、旅游APP等加强与游客互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保障能力
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环巢湖旅游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环湖旅游观光大道已经完成,相关辅助旅游设施也有很大提升。但是仍需继续加大推进各级旅游驿站、旅游厕所、景区标识牌、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把合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及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旅游景点建设等,均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序列。继续加强在环巢湖大道沿线布点驿站及多处临时驻足点,旅游服务驿站,主要提供基础旅游服务,满足游客停车、自行车租赁、加油加气、充电、零购、公厕、导览、咨询等基本旅游需求。
据统计,目前96%的国内旅游、65%的出境游是散客自助游。专家认为,我国旅游业已基本实现了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5]随着家庭汽车的普及,要重点关注自驾游、自助游,还需提升外部进入环巢湖旅游带的通道可进入性,特别是高速公路与环巢湖旅游带之间的联接道路,进入旅游带的最后1km道路的建设。重视道路标识细节,字迹清晰,密度加大,要从外地第一次到环巢湖旅游带自驾游客的角度合理安置标识。
(三)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一体化进程
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合作区域内,围绕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合作各方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资本、劳动力、物资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的一种战略选择。[6]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区域旅游一体化将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满足区域内各方的旅游利益,同时有效推进区域内的旅游效益的增长。[7]
跨行政区域整合,不仅要整合环巢湖旅游带本地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大市场,通过规模扩张,提升关联档次,而且要在本省范围、长三角等更广阔的空间开发产品和市场。
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不断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一体化运行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开发中起了先锋带头作用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长三角”打破行政界限,形成“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带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2014年12月,安徽省正式加入“长三角”,“新长三角”变化为三省一市,合肥成为“新长三角”的三大副中心之一。因此,环巢湖旅游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破除行政禁固,实行跨区域旅游合作与旅游一体化,首先在合肥经济圈实行,扩大到南京都市圈及“新长三角”,实现环巢湖旅游圈与“新长三角”上海、杭州、南京等市的旅游业跨区联系与整合,形成“新长三角”旅游产业一体化。
(四)突出“互联网+”思维,引领开创旅游新格局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旅游业发展之中,提升旅游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旅游发展新形态。[8-9]
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在旅游业也是如此,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基础要素、标准化和大众化的旅游行程设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特别是80后、90后互联网下长大的一代人,他们从信息的获取、旅游方式的选择、支付模式的改变,已经完全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环巢湖旅游开发、管理、运营、宣传都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如开发出一款APP,把环巢湖的吃住行游购娱所有信息合入其中,以用户为中心,用互联网思维去运营,提升环巢湖各目的地旅游基础要素服务水平,让查询更加便利,有意愿来此旅游的客人能快速掌握相关信息。
互联网与传统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的高效快捷,必将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
(五)突出“旅游+”新模式,强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快速发展,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正在加速释放,伴随而来的也有供给与需求的不相匹配。一方面,低水平、同质化、粗放式的旅游产品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高品质、个性化、精细化的新业态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呈现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如何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是当下中国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10]
环巢湖旅游圈也面临同样难题,外部旅游热,内部旅游温,旅游需求旺、供给不足,必须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依据环巢湖旅游圈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旅游+农业”这一新业态的培育,实施乡村休闲旅游行动计划,引领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根据重要景点带动型、城市周边辐射型、独特资源集聚型等不同类型,鼓励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建设乡村旅游民宿,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依托环巢湖旅游圈农业资源特色打造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一批有独特性、涵盖采摘、美食、健体、水上游乐、赏花、民宿等旅游要素的自驾旅游线路。
(六)开创全域旅游新理念,承接全域旅游新思路
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指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11]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
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已经于2016年1月公布,环巢湖旅游带中的巢湖市成为其中一员。环巢湖旅游要充分发挥这一有利契机,在巢湖市全域旅游基础之上,从省级全域旅游视角,把环巢湖旅游带全部纳入全域旅游。突出巢湖地方特色、塑造大巢湖品牌,形成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环巢湖旅游发展新生态;要充分调动环巢湖(合肥市)、合肥经济圈乃至全省各方力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创环巢湖旅游发展新格局。
四、结语
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如此火爆,与国内相近的大型湖泊相比,如太湖等,巢湖旅游开发晚,发展慢,旅游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低,必须加速旅游供给侧改革。但是,环巢湖也有后发优势,而且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加上区位、交通优势及政府高度重视,只要结合新常态,采用新思路,在环巢湖旅游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互联网+”“旅游+”新思维整合旅游资源,环巢湖旅游一定会成为全省旅游发展的成功典范。
[1]蒋晓岚.环巢湖旅游资源评价、发展战略与产品体系建设[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4(3):17-22.
[2]胡亭亭.环巢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2(6) : 58-61.
[3]席景霞.巢湖水文化探究与溯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25.
[4]余构雄,江金波.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比较及其区际合作研究——基于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测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0-45.
[5]新华社. 中国快步迈向旅游社会 旅游成百姓常态化生活选项[EB/OL].[2016-03-06]. http://hb.ifeng.com/a/20160301/4322133_0.shtml.
[6]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1):104-109.
[7]方世敏,祝丹,张釆青.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竞合与定位[J].城市学刊,2015,36(1):89-94.
[8]戴学锋,张金山. 新常态下旅游休闲经济的特征分析与政策建议[J].经济管理,2015,37(8):131-140.
[9]赵华,于静. 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50-56.
[10]刘锋供. 给侧改革下的新型旅游规划智库建设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1):8-10.
[11]孙坚.“互联网+”时代:旅游酒店业发展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15,30(7):11-13.
责任编辑:李应青
New thinking on ChaohuLake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Pan Lixin, Liu Xiaoli, Zhang Xianxian
The current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but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tepid, and the tourism brand is not well known though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Chaohu Lake area in Hefei Economic Circle are rich. How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the new-normal supply side of tourism and how to impro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and “Travel plus”, this article, 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stressing the reforms of the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of seeking the overall publicity of Chaohu tourism, of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elf-driving travelling.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eates a new concept of undertaking a global tour, and therefore implements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tourism resourc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rea.
tourism supply sid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haohu Lake
F592.7
A
1673-1794(2016)04-0013-05
潘立新,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城市发展;刘晓莉,外国语学院;张鲜鲜,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A201500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SK2016A067)
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