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自伤行为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
2016-10-11李紫糸张珊珊代辰旭
李紫糸,张 野,张珊珊,代辰旭
高职生自伤行为的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
李紫糸,张野,张珊珊,代辰旭
近些年来,高职生自伤行为作为一种创伤性体验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自伤行为不仅对高职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也推动着高职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本文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辽宁省某职业技术学校中的7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是大部分高职生都存在自我伤害行为,在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和专业等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高职生;自伤行为;现状调查;教育对策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简称自伤行为(self - injurious behaviors, SIB),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直接故意地伤害[1]。多表现为个体故意采用不同方式对自身造成伤害,如以头撞墙、用烟头烫伤自己等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教育部倡导的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高职生心理发展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青少年是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李苏勤,程勤华对高职生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普遍存在且趋势逐年上升,同时还伴有高危害性和高反复性。[2]
高职生自伤行为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发生动机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问卷对高职生的自伤行为进行调查,从而对其总体趋势和差异情况作出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成因,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工具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选取了辽宁省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包括学前教育,眼视光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摄影等共16个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排除无效问卷共83份,选取有效问卷共730份。其中包括女生540人,男生190人;独生子女400人,非独生子女330人;城市250人,农村480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莺编制、冯玉修订的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3]来测量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严重程度,一共19个条目。其中自伤行为=自伤次数×伤害程度,评估分为四个等级:0次、1次、2-4次、≥5 次,分别计1-4 分;伤害程度分为五个等级: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计1-5 分,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85。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得出结果:730名学生自伤行为的平均分为20.97,这表明高职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自伤行为;其中有69.3%的学生不存在自伤行为,有30.7%的学生存在自伤行为。这说明处于青年初期的高职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展,导致心理发生较大波动,但同时自我同一性和认同性整合程度较低,对自我概念尚不明确,自我意识也尚不清晰,并且缺乏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式和适应社会环境的防御机制,因此在面对各种压力和问题时,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以及逃避行为,从而导致自我伤害行为。
高职生的普遍自伤行为与其群体特点相关:首先,当代社会对学历要求日益增高,而高职生未能进入本科学校,认为自己学习成就低,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次,高职学校校园环境较为复杂,学习氛围较弱,高职生的价值观在读书阶段可能会受周遭环境影响,偏离主流价值观,对于各类事件的应对方式不为社会大众所认同。最后,高职生对于新的学校,班级集体有不适应之感,难以融入群体之中,逐渐对自身和周围同学产生不信任感,从而产生反抗心理。高职生群体目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对于高职生自伤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4]
(二)差异比较分析(见表1)
1.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生自伤行为高于女生,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反,这与男女生性格特点不同有关,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好胜心,攻击欲望,在遇到问题时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社会和家庭一般对男生的期望值高于女生,男生一般会体验到更大更多的压力,大部分男生通常不善言辞,不懂得排解压力,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比女生体会到更深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最终导致许多男生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来调节自身的情绪状态。
表1 高职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注:*P<0.05,**P<0.01。
2.生源地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城市高职生自伤行为比农村严重。首先,城市中的高职生可能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导致抗压力较低。其次,城市生活学习压力都远远大于农村,高职生面临更繁重的学习任务,更严峻的升学压力,更紧张的人际关系,从而造成高职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许多高职生家庭经济条件与城市消费水平有差距,导致一部分高职生产生心理落差以及自卑感,而农村消费水平较低,高职生不会产生过大的经济压力以及落差感。[5]
3.独生子女差异
本研究也显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有更严重的自伤行为。这是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高度重视和过度保护,承受压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在遇到压力时往往采用过激的手段伤害自身,从而逃避现实;[6]而非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懂得照顾兄弟姐妹,谦虚谨慎并且承担一定的责任,在独自面临危机和压力时采用更恰当的方式,因而自伤行为的发生几率低于独生子女的自伤行为。
4.年级差异
研究表明不存在年级显著性差异。尽管如此,三个年级自伤行为均值还是略有差异,其中大一自伤行为高于大二和大三,这与以往实验结果不同。这可能由于大一的高职生刚刚远离家乡,进入校园,学习和生活许多方面还未适应,精神状态一般较为紧张,因而心理压力较大。而大二,大三的高职生已经适应校园生活,也对自身未来有一定规划,内心状态比较稳定,因而自伤行为相对较少。
5.专业差异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专业高职生自伤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专业特点有关,像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内容专业性极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但趣味性较低,学习过程繁重而单调,因而学生精神压力大,自伤行为较多。而广告和摄影专业与实际结合较强,学业内容丰富有趣,学生精神压力较小,自伤行为较少。
三、教育启示与对策
高职生群体处于青年初期,不论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处于发育的高峰期,状态极不稳定。且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遇事时的应对能力尚未成熟,极易受外界各种刺激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做出自我伤害行为的几率较大。家长,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都应该给予重视,防患于未然,并采取进行适当的干预措施。
(一)了解高职生心理变化过程和规律,全面调节心理状态
当今社会高职生普遍存在各种心理危机,大多都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所造成。不同阶段的高职生心理状态不同,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同,因而遭遇的心理问题也大相径庭。为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学校可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谈话,访问,网络咨询等途径为高职生提供寻求帮助的渠道,全面及时且准确的了解高职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对应的干预。轻度自伤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锻炼,从而缓解情绪和刺激内啡肽的分泌,降低自伤行为的频率。[7]中度自伤行为需进行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高职生确定自伤行为的治疗前后状况以及目标行为,从而帮助高职生更好的调节和改善这些行为。更加严重的伤害程度则需要药物治疗,例如服用盐酸纳曲酮等药物。
2.帮助高职生自我定位,改善价值观。许多高职生进入高职学校并非本意,而是无奈之举。或是因为父母的期望,或是高考的失利,因而导致许多高职生缺乏自信,对自身评价过低,学习效率低,对未来不抱希望。家长和学校应该帮助高职生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同家庭结构的高职生给予不同的帮助,例如帮助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生更快的融入校园和生活环境;帮助非独生子女家庭的高职生找到自身存在感和价值观。同时应调动学生思考和创造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从而让其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重拾自信心。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丰富高职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展示自我才华,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提升自我存在感,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塑造高职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高职生在学业及能力上一般弱于普通大学生,造成许多家长对高职生采取更加严厉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措施,给高职生造成了更大的心理负担。一方面,父母要加强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观察子女情感和心态等的细微变化,注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教育男生胸怀大志,功成名就;教育女孩要矜持温婉,相夫教子等。另一方面,为高职生提供人文关怀。学校可以从生活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例如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帮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另一方面又减轻了生活带给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同时又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调试
首先,学校应该运用多方联动预防,通过讲座或其他心理实践活动将教育理念和方法普及到学生群体中,将有关自伤行为的相关科研成果传递给学生。[8]在各个年级开设针对高职生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让学生更加明确的了解和认识自己,提升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力,利用社团等帮助其建立自尊和自信,学会高效高质的应对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相应的档案以及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及时的对存在心理危机的高职生进行辅导。[9]最后,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建立团体互助小组,将高职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找出心理可能存在问题的高职生,对其进行帮助和引导。
(四)社会各层面加大对高职生的关怀
社会和媒体应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高职生自伤行为的关注,正确认识高职生群体,认识到他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普及正确的干预方式,避免夸大或是弱化相关概念,重视相关机构的管理建设,为寻求帮助的高职生提供良好、有效的解决途径,帮助高职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联合用人单位举办高职生毕业招聘会,增加高职生就业机会。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应增加对高职毕业生的招聘数量,帮助高职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1]Nock M K. Why do People Hurt Themselv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Self-Injury[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18(2):78-83.
[2]李苏燕,程勤华,贾孙玉,曾银川.高职学生自伤行为调查及功能性评估[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3):244-247.
[3]张安慧,陶芳标.青少年中的自我伤害行为[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32-2034.
[4]颜苏勤.高职生心理现状的特点分析与对策[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1(3): 69-72.
[5]丁晶,丁玲.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4): 121-124.
[6]王志琳,张伟杰,郑爱明.青少年自我伤行为的多因素分析[J].心理卫生,2008,22(12):67-70.
[7]Matthew BW,Matthew KN.Physical exercise as a treatment for non-suicidal self-injury: Evidence from a single-cas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7,164(2):350-351.
[8]黄任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成因及其干预策略[J].思想前沿,2014(24):9-12.
[9]张晓琼,李景娟.浅论高职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资讯,2010(7):196.
责任编辑:刘海涛
G711
A
1673-1794(2016)04-0068-03
李紫糸,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张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张珊珊,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代辰旭,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沈阳 110034)。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L15BSH005);沈阳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W201576)
2016-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