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民的德性德行修养

2016-03-28

关键词:德性内化道德

张 晓 庆

(重庆师范大学 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论公民的德性德行修养

张 晓 庆

(重庆师范大学 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重庆 401331)

德性是后天将社会规范向主体意识内化的过程,是通过长期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而成的。德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德性的影响产生的行动。德性与德行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且彼此相济。儒学经典是现代德育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我们要深入解读经典,修炼良好的德性德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德性;德行;修养

德性是人内在的道德品性,是人关于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的综合意识,也指人自然至诚之性。德行,“主要是指伦理行为或道德行为,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利与害、正当与不正当、善与恶等具有价值取向的行为”,[1]郑玄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即德性是被人们内化的道德,德行是这种内化道德在行为上的体现。德性德行是内在与外化的关系,应相互统一,互相体现。现实生活中,要加强对公民德性德行的教育和引导,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德性德行,知行合一

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将社会规范向主体意识内化的过程,是通过长期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而成的。德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德性的影响产生的行动。故德性与德行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且彼此相济。一方面,德性在德行过程中形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的内在根基是德性,德性指导德行,决定德行。孔子曰:“未知,焉得仁?”,有了“知善”的德性,才有了向善和行善的前提。古人云:“学犹殖也,不学将落。”学习就像植物一样,如果不刻苦学习,不断吸收养分,就会枯萎凋落。学习可以使人明理,可以使人识道,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提升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所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加强对德性的改造。

德性在实践中具有价值认知、过滤、评价和约束作用。所谓德性的价值认知作用,是指在道德实践中,通过设定道德标准,理性认知善恶的过程。道德主体通过道德标准的权衡,对自己内心认同的道德产生情感,形成稳定的道德信念,最终指导道德行为;对于不认同的道德,从内心摒弃它,使之脱离自身的道德体系,并在实践中尽量规避。例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把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感情升华为伟大的爱国情怀,并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摒弃不热爱祖国的言行,最终成为一名理性爱国的公民。所谓的德性价值过滤作用,是指在道德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对接收的信息予以过滤,选择与自己的价值、情感、期望相符的道德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使之稳定的影响自身的价值选择。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友善的人会更容易被认可、受欢迎,于是人们不断对自己强化友善的观念,使自己成长为友善的人。所谓道德价值评价作用,是指在道德实践中,道德主体根据自身构建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并通过这种评价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相关的人和事。道德主体会通过判断一件事情是否与自己的道德标准相符,来决定是否做或者怎样做事。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身边敬业模范的学习,逐渐认同敬业精神于己于他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并用这种信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成为一名敬业的工作者。德性的价值约束作用,指的是道德主体在认知道德现象和做价值选择时,会用德性标准去判断是非对错,并以此来激励善的行为、约束恶的行为。[2]生活中,道德主体一般会将不诚信行为判定为不正确行为,以此来规避不诚信行为在内心的生长,督促自己言行一致,诚信待人。

一般而言,德性一经形成,即对德行产生影响。德行因德性的价值认知、过滤、评价和约束作用,会受制于德性而表现出稳定的行为倾向,但受社会环境、伦理氛围、评价机制以及自身利益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可能表现出与德性不一致或者相反的行为。生活中,有些人是道德认知的巨人、道德实践的矮子,知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些官员清楚“为官当为民做主”,但生活中受个人私欲影响,贪污腐败、大捞私利,全然不顾是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有些人表面上认同我为人人,公而忘私,实践中却人人为我,唯利是图;有些人理论上认同人人平等,实际上却歧视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德性蕴含着知善、倾善和向善的价值选择。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如果不能将这种正确的价值选择付诸行动,将有碍社会文明和进步。

“知者利仁”[3],人们“向善”、“得仁”,在于“知善”。孔子认为,德性高尚的仁者需“仁知统一”。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认为,“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4]人们从知善知恶到为善弃恶,需要历经内化知识为德性,再将德性转换化为德行的过程[5]。这个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道德主体将“善”的德性信念、情感和意志内化到实际行动中的过程。德性修养,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教化方式教人向善,唯有切实内化善心,才能终成善行。我们在实践中,需要实实在在统一德性德行,切切实实做到知行合一。

二、与时俱进,重塑人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我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加之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观念。儒学经典内涵丰富,蕴藏深厚的德育资源,是现代德育可资借鉴的优秀范本。我们要深入解读经典,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3]。追求美好品德,是为人之本,好的德性才能产生好的德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出现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生活作风腐化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未能以德正身,未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心中。古人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意思是没有道德的人,不能当干部领导群众。领导们立德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应是修身载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端正身心,陶冶良好德性。其次,应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次,应培养淡泊明志、廉以修身、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最后,要严格自律、遵循法度,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6]领导干部以德示人、以德服人,成为一个高尚、有思想的人,工作必有成效。

中共中央2001年9月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公民而言,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人们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尚的道德操守和道德规范也是各行各业必需的素质。这些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了儒学传统文化精髓。儒学教人们忠信仁义、谦虚谨慎,教人们如何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教人们道德高尚。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思想精华,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传承、创新。

于世人而言,教育是教化人最有利的工具,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和学生都应加大对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重塑人格,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德性德行。儒学经典在当代学生德性德行培养中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挖掘儒学经典,理性审视,为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养料。

三、协同育人,正德有方

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是内化了的社会过程。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通过对有意义的符号进行学习,将这些有意义的符号进行内向互动,最终发展自我,即心灵是一个符号由内化转变为外化的过程。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包括了心灵、自我和社会三大结构。这三大结构的形成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人如果能合理使用符号,那么三大结构就能合理运行;反之,心灵、自我和社会就会陷于混乱。现实中,美德即“符号”,德性即心灵,德性即自我。美德是否成为德性,在于美德是否顺利内化;德行如何,在于自我的形成过程中,外化美德的程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性德行的统一,利于个人奋发有为、利于家庭和睦相处、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修炼良好德性德行,在于良好道德氛围的营造,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于齐抓共管协同育人。同时,公民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努力吸收和传播正能量,将儒学经典内化于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一)氛围营造,环境育人

人要发展良好自我的前提是所学习的是“有意义的符号”。对于不同的人,这些“有意义的符号”是不同的。所以,用什么样的符号去影响人的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们将有意义的符号进行内化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氛围都会直接影响内化的内容和效果,即人们的德性德行受三者氛围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自觉规范自身言行的环境尤为重要。通过正面舆论引导、新闻宣传、大力宣扬主流价值观等方式,加大对正面人物和正向事件的肯定和表扬,弘扬正能量,强化人们“向善”的意识。同时,对负面事件和负面信息进行批判,减少负能量传播渠道,引导人们自觉规范自身道德。

(二)内化德性,实践育人

优良道德,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既要将优良道德的要义和精髓把握准确,更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即使整天不吃不睡的思考问题,却仍然没有益处,还不如在实践中去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内在的优良精神品格要外化为高尚德性,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有意义的符号”。要外化良好德行,首先得加强德性修养,使优良的德性修养内化于己。德性的外化,是人们在既定环境中,将良好德性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恐惧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所不闻”[7],在实践中促使德性德行的转化。不断提升德性,并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德行,让道德观念深入内心。

(三)齐抓共管,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如舆论、环境等,用法律制裁、道德约束等方式对人们的德性德行进行制止、支持或鼓励。学校教育有组织的通过课堂、学生活动、谈心谈话、榜样示范等方式,对人们的德性德行进行熏陶,促进德性德行良性发展。家庭教育是通过父母、亲人以情感人、行为示范、口头教导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有职责,也各有优势。要提升人们的德性修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加强互动,形成合力。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单位,需要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理念,发挥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党政队伍齐抓共管、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学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有效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优势,将社会和家庭紧紧联系起来,实现社会资源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合力[8]。

提升德性德行修养,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民德性德行修养的提升,有助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全体公民应深入学习道德规范,加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全社会道德修养,提升中华民族软实力。

[1] 倪愫襄.伦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俞世伟.论“规范一德性一德行”动态伦理道德体系的实践价值[J].社会科学,2005(9).

[3]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 王守仁.大学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 郭淑新.德性与德行——传统儒家德性伦理思想勾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6] 唐渡.领导干部要在 “三立”方面下工夫[J].理论前沿,2008(5).

[7] 大学中庸[M].王国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7).

[责任编辑:陈 忻]

To Discuss the Moral Virtu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Zhang Xiaoqing

(Civic Moralit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Virtue is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norm internalized to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which is formed by long-term study and training in practice. Virtue is a behavior affected by morality in the practice. Complement each other, morality and virtue interact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Confucian classics are excellence model which can be imitated for modern moral education. We can in-depth read the classic, connect the reality,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then take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oss of Confucianism. To create a good moral atmosphere,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educate people by concerted efforts can cultivate good moral virtue.

Virtue; morality; cultivation

2016-10-20

张晓庆(1987-)女,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4BSH001);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儒学实干兴邦伦理思想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 YBZX 019);2015年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方法介入‘青马工程’实施环节的创新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5SKG05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大学生应对政治思潮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QNMK06);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择优资助项目“学科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fdyzy2015005)。

G41

1673—0429(2016)06—0092—04

猜你喜欢

德性内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