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注释副词连用的顺序和规律

2016-03-28广

关键词:公羊传吕氏春秋用例

周 广 干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东汉注释副词连用的顺序和规律

周 广 干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副词连用是汉语史中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这一现象与副词的特点和功能密切相关。东汉注释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语料,能体现中古早期汉语语法的发展和变化。以东汉注释的副词连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用现象的分析,发现东汉注释材料中副词连用的形式较原文更为多样、用例更为丰富,反映出较为严整的同现规律。

东汉注释;副词连用;线性顺序;同现规律

汉语副词的内部分类历来是语法学的难点问题,从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出现以来,各家说法不一,很难形成一个理想的分类状态。我们按照较为适中的分类意见,将副词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六类,通过对东汉注释语言中副词连用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可以总结东汉时期副词连用的特点;通过原文与注文的比较,也可以观察副词连用现象的历时变化。

沈培(1992)总结了甲骨卜辞中副词连用的一般顺序,这一顺序是汉语副词连用的最为古老的顺序。沈著讨论了以下几种情况:

1.情态副词“其”和否定副词连用时的顺序,一般是“不/弗/毋+其+VP”,同时强调这种用法在先秦古籍中是非常少见的。

2.否定副词和情态副词“允”的连用。在甲骨卜辞中,同时出现“不/弗+允+VP”和“允+不/弗+VP”的形式。

3.否定副词和“亦”的连用。与“亦”连用的否定副词只有“不”一个。连用的顺序有两种:“亦+不+VP”和“不+亦+VP”。一方面两者的使用场合不同(据沈培文“亦+不+VP”主要出现在占辞里,“不+亦+VP”只出现在命辞里);另一方面,二者表达的语义有明显差别。“不”和“亦”的顺序不同,语义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是研究副词连用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关于东汉副词研究,目前可见的系统研究是葛佳才的《东汉副词系统研究》(2005)。该著第三章“否定词前强调彻底否定语气的极量副词”上讨论的是否定副词与其他副词连用的现象,包括:时间与彻底否定、范围与彻底否定、程度与彻底否定、语气与彻底否定。葛著强调的是“极量”和彻底否定,因此这些极量词语都出现在否定词前,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副词连用的一种情况,而葛著中的“否定词”包括副词,也包括动词(如“无”)。

东汉时期出现的注释作品众多,是古代注释发展的高峰时期。注释材料口语性较强,是该时期重要的语料选材。本文主要选择东汉时代赵歧、王逸、何休、高诱等人的注释作品,通过对注文副词连用现象的描写和分析以及注文与原文的对比,观察注释中副词连用的现象,进而总结连用的顺序和规律。

一、副词连用与语义变化

针对沈培关于情态副词“其”和否定副词连用的现象,我们对东汉注释语料进行相应的调查,结果未见这种用法。沈著提到“其+不+VP”的用法在古文献中较为常见,卜辞中也可见到少数用例。可见传世典籍与早期的甲骨文存在明显的差别。在注释中,“其”用在否定副词前仅见极少用例[1]161,如:

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赵注:顺向者所为,谓构兵诸侯之事,求顺今之所欲莅中国之愿,其不可得,如缘乔木而求生鱼也。

2)戎夷太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吕氏春秋·恃君览》) 高注:死之,道其不济也。

赵岐注文中“其”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原文未见“其”“不”连用,此例是赵注单用;高诱注是照录原文,只是句末的语气词用“也”注“夫”,“其”表示推测语气。

根据葛佳才的研究成果,我们用东汉注释语言的材料也进行了进一步检索。发现葛文所说的“彻底否定”在东汉注释中并不多见。主要有如下几例:

【初不】

3)不梦见像,无形于目也。(《淮南子·说林训》) 高注:目初不见像,故曰无形于目也。

此例中的“初不”与葛文所述“初不”不同,例中的“初不”不表示彻底否定,而是时间副词“初”与否定副词“不”的连用,义为:“刚开始的时候不……、最初不……”。表彻底否定的“初不”当为上述组合进一步虚化而来。

【永不/永无】

4)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着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也。(《楚辞·离骚》王逸章句)

5)今则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者永无疑焉。(王逸《楚辞·天问》序)

6)宝此三者,以为国珍;宝于珍玩,以殃其身。诸侯如兹,永无患也。(《孟子·尽心下》章指)

【终不】

用例较多,尤其在王逸《楚辞章句》中,出现50例。在其他注文中都有用例,只是数量较少。如:

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王注:言己履行忠信,执守清白,亦我心中之所美善也。虽以见过支解九死,终不悔恨。

8)终不察夫民心。(《楚辞·离骚》) 王注:言己所以怨恨于怀王者,以用心浩荡,骄傲放恣,无有思虑,终不省察万民善恶之心,故朱紫相乱,国将倾危也。

9)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楚辞·九章·橘颂》) 王注:屈原见橘根深坚固,终不可徙,则专一己志,守忠信也。

10)顾瞻郢路,终不反兮。(《楚辞·刘向〈九叹·离世〉》) 王注:言河水淫淫,流行日远,诚我中心之所愿慕也。观视楚郢之道路,终不复还反,内自哀伤也。

11)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何注:引此为喻者,明其终不可名有也。经不正者,从可知省文也。

12)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吕氏春秋·异宝》) 高注:言荆人畏鬼神,越人信吉凶之机祥,此地名丘,畏恶之名,终不利也。

13)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淮南子·览冥训》) 高注:庶贱之女,齐之寡妇,无子不嫁,事姑谨敬,姑无男有女,女利母财。令母嫁妇,妇终不肯。

未见“素不”“更不”的用例。以上为时间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引起的语义变化。

【适不】

葛佳才指出:“‘适’在否定句中表示彻底否定语气,一般以‘适+否定词(无、不)’的形式出现,相当于‘毫(不),根本(不)’”。也提到“‘适’在否定句中表彻底否定也并不发达,不但罕见于中土文献,在早期汉译佛经中也集中出现在支谶的译经中。”[2]182我们在《淮南子》高诱注中发现1例,理解为“根本不、毫不”比较符合文义,葛说可从。

14)华不时者,不可食也。(《淮南子·说林训》) 高注:华实若今八九月食晚爪,令人病虐,此之类故曰不食,喻人多言不时,适不可听用也。

【并不】

15)不与念母也。(《公羊传·庄公元年》) 何注:至此乃贬者,并不与念母也。又欲以孙为内见义,明但当推逐去之,亦不可加诛,诛不加上之义。

16)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公羊传·僖公十年》) 何注:并不言惠公、怀公出入者,明非徒足以除身篡而巳,有足封之明较也,美不如桓公之功大。

上举两例属于范围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包括总括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和限定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其中总括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是汉语史上最常见的副词连用,不仅涉及副词问题,还包括汉语极量否定的问题。范围副词与否定副词连用时,线性顺序不同,所表达的语义便明显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这种不同仍存在,除了范围副词的历时替换外,这种连用顺序及所表达的语义从古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再如:

【皆不】

在东汉注释中出现39例,几部原文出现25例。

17)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孟子·滕文公上》) 赵注:《王制》曰“夫圭田无征”,谓余夫圭田,皆不出征赋也。

18)秋,筑台于秦。何以书?讥。何讥尔?临国也。(《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何注:言国者,社稷、宗庙、朝廷皆为国,明皆不当临也。

19)以人心为皆有之,则曷为独于娶焉讥?(《公羊传·文公二年》) 何注:据孝子疾痛,吉事皆不当为,非独娶也。

20)以邑听者,禄之以邑;(《吕氏春秋·怀宠》) 高注:《周礼》:“八家为井,四井为邑。”三十二家也。此上乡邑皆不从《周礼》。

21)皋陶马喙,是谓至信,(《淮南子·修务训》) 高注:喙若马口,出言皆不虚,故曰至信。

《吕氏春秋》见1例“无不皆”用例,“无不”与“皆”不是副词连用,“”“无不”为连用,而“皆”用以修饰后一动词。用例极少,如:

22)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吕氏春秋·应同》)

【俱不】

共5例,其中1例引古:

23)吉禘于庄公,讥。然则曷为不于祭焉讥?(《公羊传·文公二年》) 何注:据吉禘于庄公,讥始不三年,大事图婚,俱不三年。大事犹从吉禘,不复讥。

24)自然而断相过,李克之对文侯也亦过。(《吕氏春秋·举难》) 高注:过,长也。《论语》曰“过犹不及”,言俱不得其适。

25)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淮南子·缪称训》) 高注:俱不知此二兽。

另有“不”与“俱”连用例,共4例,《吕氏春秋》3例,注释中仅出现1例,在《淮南子》高诱注中:

26)暴虐奸诈之与义理反也,其势不俱胜,不两立。(《吕氏春秋·怀宠》)

27)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吕氏春秋·辩土》)

28)邓析巧辩而乱法。(《淮南子·诠言训》) 高注:邓折教郑人以讼,讼不俱回,子产诛之也。

【举不】

仅见1例,在何休注中:

29)冬,公至自伐郑。(《公羊传·僖公七年》) 何注:事迁于救许,以伐郑致者,举不得意。

【都不】

仅见1例,在何休注中:

30)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公羊传·文公十五年》) 何注:不序不日者,顺上讳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以上为总括类范围副词与否定副词连用的用例。到东汉时期,汉语总括副词与上古汉语相比,相对集中使用皆、俱等,又出现了新的总括副词“都”。

【曾不】

在注文中共见8例,赵岐注2例,王逸注6例;原文有11例。

3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孟子·公孙丑上》 赵注:剌邠君曾不如此鸟。孔子善之,故谓此诗知道也。

32)曾不知夏之为丘兮。(《楚辞·九章·哀郢》) 王注:怀王信用谗佞,国将危亡,曾不知其所居宫殿当为墟也。

王逸注文中另有“曾无”5例。

【殊不】

在原文中出现5例,《战国策》高诱注1例,为照录原文。

3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四》)

34)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吕氏春秋·知士》)

以上为程度副词“曾”“殊”与否定副词连用的用例。

可以看出,否定副词与其他类副词连用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也表现出丰富的语义。连用顺序对语义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二、不同类别副词的连用顺序及规律

除否定副词与其他类副词连用之外,东汉注释中还能见到不少其他类别副词连用的用例,以下分别讨论。

【否定副词+范围副词】

除上文提到的“不”与“俱”连用外,东汉注释中还出现了一批否定副词与其他范围副词连用的用例。

1)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赵注:言太王亦好色,非但与姜女俱行而已,普使一国男女无有怨旷。

2)天戒之,故大之也。(《公羊传·僖公十五年》) 何注:明此非但为微者异,乃公家之至戒,故尊大之。

3)非徒不能也,虽罪施,于民可也。(《吕氏春秋·乐成》) 高注:言非但不能有为也,虽此二人罪罚,于民意亦可。

4)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楚辞·天问》) 王注:营,得也。班,徧也。言汤往田猎,不但驱驰往来也。

5)是故伤死者其鬼娆,时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没也。(《淮南子·俶真训》) 高注:道家养形养神皆以寿终,形神俱没,不但漠而已也。老子曰以道治天下,其鬼不神此谓俱没也。

6)赏罚信乎民,何事而不成,岂独兵乎?(《吕氏春秋·慎小》) 高注:言非独信用兵以成功也,大信用赏罚以成事,故使秦人不敢东向犯盗西河也。

除了“尽”是总括副词之外,其他与否定副词连用的均为限定性副词,如“但”“独”“徒”“唯”等。“非但”在注文中出现8例,在《战国策》原文见1例;“不但”在注文中出现18例,《楚辞》原文1见;“非徒”注文中仅出现3例,原文中共出现13例,在先秦汉语时期有较多使用,到了汉代已经衰落;“非独”在注文中共15例,其中有2例为照录原文;在原文中共出现17例,也可以看出“非独”在先秦时期已有连用用例;“非唯”在注文中仅出现1例,另《孟子》见“非惟”2例;“不尽”在注文中4例,原文未见。从以上副词连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否定副词与范围副词的连用普遍存在,到了东汉时期,早期的连用形式仍在使用,不过也出现了新的连用形式,这些新的形式是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词语的历时替换实现的,如“但”表示限定,是中古新兴的限定副词,该时期与“独”“徒”并用。

【否定副词+情态副词】

7)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孟子·公孙丑下》) 赵注:彼不复问孰可,便自往伐之。

8)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春秋·长见》)高注:秦将取之,不复久也。魏失西河,故从此削弱也。

9)婴闻察实者不留声。(《吕氏春秋·观世》) 高注:言欲察人之功实,不复留意考其名声也。

10)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赵注:不若教之以孝悌,勿复戾其兄之臂也。

11)吾使修涂裘,吾将老焉。(《公羊传·隐公四年》) 何注:故南面之君,势不可复为臣,故云尔。

最常见的否定副词与情态副词连用是“不”和“复”的连用,在注文中共出现94例;此外还有“勿”“无”等。另外我们将“不可”也分析为否定副词,出现了“不可复VP”这样的表达。另有“不”“勿”和“相”“自”等连用用例,如:

12)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离娄上》) 赵注:问礼男女不相亲授。

13)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僇而不止,以至于亡而不悟。(《吕氏春秋·论人》)高注:以罪为在他人,故多杀僇,是灭亡之道也,而不自觉知也。

14)义曰利身,君曰勿身。(《吕氏春秋·先己》) 高注:为君之道,务在利民,勿自利身,故曰“勿身”。

【否定副词+时间副词】

15)曰:“舍馆未定。”(《孟子·离娄上》) 赵注:故不即来。

16)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吕氏春秋·荡兵》) 高注:始作乱,伐无罪,杀无辜,善用兵,为之无道,非始造之也,故曰非作兵也。

“即”作时间副词,相当于“马上”。否定副词有“不”和“非”等。在注释中否定副词用在时间副词前的用例较少,我们发现下面两例,可以作为此类:

17)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公羊传·隐公五年》) 何注:礼乐接于身,望其容而民不敢慢,观其色而民不敢争,故礼乐者,君子之深教也,不可须臾离也。

否定词和时间副词之间有助动词:“可”和“敢”。虽然不是连用,不过属于共现,也是值得关注的。

【程度副词+否定副词】

18)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 赵注:柳下惠轻忽时人,禽兽畜之,无欲弹正之心,言其大不恭敬也。

19)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吕氏春秋·知士》) 高注:交,接也。大不为王所善也。

20)吴主会也。(《公羊传·哀公十三年》) 何注:以诸夏之众,冠带之国,反背天子而事夷狄,耻甚不可忍言,故深为讳辞。

程度副词用在否定副词之前,主要有“大不”“甚不”的用例,位置如果发生变化,变为“不大”和“不甚”,表达的语义也会发生明显变化。例如:

21)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梁惠王下》) 赵注:孟子言王何故不大好乐,効古贤君与民同乐,则可以王天下也。

22)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湘君》) 王注:言人交接初浅,恩不甚笃,则轻相与离绝。

可见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顺序是两可的:可以是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也可以是否定副词+时间副词,不过表达的语义具有明显的差别。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

23)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孟子·尽心下》) 赵注:体德之人,行其节操,自不回邪,非以求禄位也。

24)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公至自会。不与盟者何?公不见与盟也。(《公羊传·昭公十三年》)何注:时晋主会,疑公如楚,不肯与公盟,故讳使若公自不肯与盟。

25)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吕氏春秋·振乱》) 高注:论说事情,固不知之,是为悖;实知之而自欺其心,是为诬。

26)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吕氏春秋·行论》) 高注:故曰无田单几不及反矣。

比较常见的是情态副词“自”“几”与“不”的连用。在具体的处理中,是否将“自”“几”视作情态副词,各家意见不一,其实这也是导致目前讨论副词连用问题时出现不一致甚至争论的一个原因所在。

【情态副词+类同副词】

27)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公羊传·文公十五年》) 何注:乡者不去,几亦入我郛,故举入郛以起鲁耻,且明兵之所乡,苟得其罪,则莫敢不惧。

28)越王太息曰:“余不听豫之言,以罹此难也。”亦不知所以亡也。(《吕氏春秋·审己》) 高注:愚既愚也,其惑固亦甚也,故曰亦不知所以亡。

“几亦”和“固亦”在注文中各仅见1例,用例少,不过值得注意。情态副词和类同副词的连用顺序一直存在,直到现代汉语仍有大量用例。

【时间副词+情态副词]

29)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公孙丑下》) 赵注:夫人既自谓有治行事,我将复何言哉。

30)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孟子·滕文公上》) 赵注:惟文王新复修治礼义以致之耳。

31)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吕氏春秋·行论》) 高注:说燕王谓伏罪,讫,又复使说之,以自矜大于左右官实,官、长也,使闻知也。

32)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公羊传·桓公十一年》) 何注:今复使微者盟,故为鲁惧,危录之。

33)《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公羊传·隐公十年》) 何注:于内大恶讳,于外大恶书者,明王者起当先自正,内无大恶,然后乃可治诸夏大恶,因见臣子之义,当先为君父讳大恶也。

34)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氏春秋·先己》) 高注: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故当先自知而后求知人也。

35)固妄诽訾,岂不悲哉?(《吕氏春秋·长利》) 高注:既不得,又妄诽谤訾毁之,故曰岂不悲哉。痛伤之也。

时间副词与情态副词的连用是常见的副词连用现象。从上举用例来看,情态副词“复”“自”等常用在时间副词之后,一方面因为这些情态副词自身的语义特点和表达语义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在时间副词后,能凸显时间上的对比。因此这种连用在表达中是非常必要的。

【时间副词+否定副词】

36)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孟子·尽心下》) 赵注:既不能得狂者,欲得有介之人,能耻贱恶行不絜者,则可与言矣。

37)三月,公至自齐,居于运。(《公羊传·昭公二十六年》) 何注:后不复月者,始录可知。

38)从王正也。(《公羊传·桓公五年》) 何注:不使王者首兵者,本不为王举也。

另有“终不”的用例,前文已举。

【时间副词+范围副词】

39)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孟子·万章下》) 赵注:其后仓廪之吏继其粟,将尽复送,

40)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吕氏春秋·知分》) 高注:晋之三卿韩、魏、赵氏,皆以豪英之才,专制晋国,三分之为诸侯,卒皆称王,故曰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时间副词+程度副词】

41)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吕氏春秋˙至忠》) 高注:故不解屦以履王衣,欲令王怒也。王果甚怒,不与文挚言也。

【时间副词+语气副词】

42)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赵注:弃善忘德,终必亡也。

43)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吕氏春秋˙顺民》) 高注:将必死以出伐吴也。

【时间副词+类同副词】

44)贤而桓贱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何注:桓公本亦弑隐而立。

【语气副词+否定副词】

45)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 赵注:是殆未可知也。

46)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离娄下》) 赵注:好言人恶,殆非君子。

47)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吕氏春秋˙士容》) 高注:好得,厚敛也。恶予,恡啬也。多藏厚亡,故必不为王。

【类同副词+范围副词】

48)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赵注:百乘之家,谓大国之卿食采邑有兵车百乘之赋者也,若齐崔、卫宁、晋六卿等,是以其终亦皆弑君,此以百乘取千乘也。

49)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吕氏春秋·爱士》)高注:若狐之搏雉,俯伏弭毛以喜说之,雉见而信之,不惊惮逺飞,故得禽之。军贼亦皆如此,故曰所以成胜。

【类同副词+时间副词】

50)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孟子·离娄上》) 赵注:志仁者,亦久行之。

【类同副词+否定副词】

51)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赵注:法度亦不能独自行也

52)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吕氏春秋·劝学》) 高注:《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来求我”,故往教之师不见化从也。童蒙当求师而反召师,亦不宜化,师之道也。

53)狼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吕氏春秋·士容》) 高注:狼,贪兽也。所搏执坚固。横犹勇敢。之士若此者不可辱,亦不可害也。

类同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沈培(1992)已经提到,最常见的连用形式即为“亦+不+VP”,到了东汉时期,这种形式依然大量存在。诚如沈文所说:“‘亦不+VP’不是对‘亦+VP’的全面否定。”“亦不+VP”以“不VP”为前提。从上举用例来看,说明“不VP”在前文已经存在或发生,“亦”用以表示类同,是对“不VP”的进一步修饰。

【类同副词+情态副词】

54)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孟子·告子上》) 赵注:是亦各有性也矣。

55)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吕氏春秋·顺说》) 高注:不得财实也。为财利广出,茍谋害人,人亦必谋害之。《传》曰“晋侯诬人,人亦诬之”,其此之谓也。

56)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吕氏春秋·长利》) 高注:恶,安也。不肖人亦自爱其死,安能与国士之衣哉?

【范围副词+否定副词】

57)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孟子·离娄上》) 赵注:言不难者,但不使巨室罪之,则善也。

58)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 何注:据鹳鹆俱非中国之禽,无加文。

59)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吕氏春秋·圜道》) 高注:汤使桀臣,武王使纣臣,皆非其有也。

前文大致分析了“皆不”“俱不”“举不”的用例。范围副词用在否定副词之前,表示全量否定,这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总括副词和否定副词连用,是汉语全量否定的重要表现形式。

【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60)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赵注:子当随父。二父往矣,子将安如?言皆将往也。

61)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吕氏春秋·季春》) 高注:累牛,父牛也。腾马,父马也。皆将群游从牝于牧之野,风合之。

【范围副词+情态副词】

62)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孟子·离娄下》) 赵注:人过之者皆自掩鼻,惧闻其臭也。

63)郑伯会公于斐。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往党,卫侯会公于沓,至得与晋侯盟。反党,郑伯会公于斐,故善之也。(《公羊传·文公十二年》) 何注:文公前扈之盟不见序,后能救郑之难,不逆王者之求,上得尊尊之义,下得解患之恩,一出三为诸侯所荣,故加录,于其还时皆深善之。

64)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吕氏春秋·重己》)高注:禹、汤皋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皋人,其亡也忽焉。皆己自召之,何可禁御?

【范围副词+类同副词]

65)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吕氏春秋·原乱》) 高注:力不足,而自以为有余也。其功德,其治理,皆亦如之也。

三、同类副词的连用

【否定副词连用】

1)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何注:田作之时,春,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莫不持樵者不得入。

2)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何注: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

3)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吕氏春秋·孟春》) 高注:布阳德和柔之令,行其庆善,施其泽惠,下至于兆民无不被之也。

否定副词的连用多表现为“莫不”“无不”。另外有“不可不VP”和“不得不VP”的用例:

4)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公羊传·隐公八年》)何注:赴天子也。缘天子闵伤,欲其知之。又臣子疾痛,不能不具以告。

5)丁酉,公之丧至自齐。(《公羊传·桓公十八年》)何注:凡公薨外致日者,危痛之。外多穷厄伐丧,内多乘便而起,不可不戒慎。

6)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吕氏春秋·本生》) 高注:论此上句贵贱祸福不可不察也。

【程度副词连用]

7)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 赵注:故不欲为已甚泰过也。

【时间副词连用】

8)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吕氏春秋·先己》) 何注:言不可取天下,身将先为天下所取也。

9)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何注:不通鄸为国,如通滥者,喜时本正当立,有明王兴,当还国,明叔术功恶相除,裁足通滥尔。

【范围副词连用】

10)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滕文公上》)赵注:八家各私得百亩,同共养其公田之苗稼。

11)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孟子·告子下》) 赵注:独但食粟而已。

12)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赵注:普谓人为成人已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所行矣。

我们在东汉注释中发现的范围副词连用例既有限定副词的连用,即“独但”;也有总括副词的连用如“同共”“皆备”等。不过相对而言,传世文献并没有大量地出现范围副词内部连用的用例,相反东汉时代的早期译经中,范围副词的同类连用是很常见的,比如“悉皆”“皆悉”“咸尽”“咸共”“尽皆”等等,而在我们调查的东汉注释中未见用例,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尚需做进一步的对比和研究。

【情态副词连用】

前引例10)中的“八家各私得百亩”,其中“各”“私”亦是情态副词连用。再如:

13)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下》) 赵注:非谓不陈尧舜之道,谓为臣固自当朝也。

14)父子相夷,则恶矣。(《孟子·离娄上》) 赵注:父子反自相非若夷狄也。

15)尧舜之仁,不徧爱人,急亲贤也。(《孟子·尽心上》) 赵注:不一一自往亲加恩惠也。

四、三个(或以上)副词连用

除了两个副词连用外,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副词连用的用例,我们通过以下用例对连用顺序进行总结。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词虽然在线性序列上并不是紧密相连,中间可能出现了其他成份,在表达上几个副词存在明显的关系,可以视作副词的共现,也有一些用例。

1)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孟子·万章上》) 赵注:其余四子,亦不复见于经。

2)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公羊传·僖公元年》) 何注:据不出主名,见桓公德优不待之,又不独书齐,实诸侯也。

3)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吕氏春秋·士节》) 高注:晏子自谓施北郭骚不得其人为不知士也,又不知北郭骚能为其杀身以明已,故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自责深也。

4)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吕氏春秋·自知》) 高注:荆成王为公子商臣所杀,齐庄公为崔杼所杀,皆不自知之咎也。

从以上用例来看,三个副词连用时的顺序大致是:类同副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情态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范围副词;范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也包括同类副词连用后再与其他类副词连用的,如:

5)哭君成踊。(《公羊传·宣公十八年》) 何注:礼,臣为君本服斩衰,故成踊,比二日朝莫哭踊,三日朝哭踊,莫不复哭踊,去事之杀也。

6)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高注:但视模范而已,不复自斲削也。但调和五味,使神人享之而已。不复自列簠簋笾豆也。

我们说副词共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副词在句中修饰不同的谓词成份形成不同状中结构,前后的状中结构在语义上有并列或递进的语义关系。副词所处的这种句法环境为共现的副词演化成复音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呈现出一部分副词经过连用结合逐渐紧密的过程。如:

7)祭仲不从其言,则君必死,国必亡。(《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注:必乘便将灭郑,故深虑其大者也。

8)越在岱阴齐。(《公羊传·桓公十六年》)何注:传着朔在岱阴者,明天子当及是时未能交连五国之兵早诛之。

9)十有三年,春,郑轩达帅师取宋师于嵒。其言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诈反也。(《公羊传·哀公十三年》)何注:前宋行诈取郑师,今郑复行诈取之,苟相报偿,不以君子正道,故传言诈反。反,犹报也。

前两例分别是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时间副词的连用;例9)的“今”和“复”也有直接连用的用例。

结 语

通过以上的用例和分析,可以看出东汉注释语言中的副词连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过也有不少不符合规律的现象值得进一步调查。这些副词连用的用例,总体上反映了东汉注释乃至东汉时期的副词连用的一般特点。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东汉注释语言副词连用的规律和特点:

1.副词连用的线性规则。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东汉注释中的副词连用一般是符合以下顺序的[3]262:

管辖句子的副词→管辖述语的副词→管辖谓词的副词

这一线性序列也体现出不同种类的副词在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异。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东汉时代的副词连用尚未形成一条严格的线性顺序,表现在很多不同类的副词连用时,互为先后的现象不少。当然这种互为先后对语意表达的影响是明显的,语义差异有时是迥然的。

2.根据副词辖域的大小,语气副词、类同副词在句法层面起到修饰作用,因此在句法位置上往往出现在副词连用的最外围;根据范围副词语义指向,随着汉语的发展,到了中古时期基本实现了左向称量,指向主语而修饰整个述语部分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时间副词基本上是述语部分的整体时间,因此二者属于第二个层次,即管辖述语的类别;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和程度副词与谓语中心结合最为紧密,是对谓语动词核心的修饰和限制,因此属于管辖谓词的成份。

3.相比于原文来说,东汉注释中的副词连用,连用的形式开始多样起来,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在原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词汇替换产生的新形式,这一类新形式在多样性方面所占比重较大。也就是说,汉语副词连用在先秦时期已经大量出现,并且多数已经定型,中古汉语有所发展。

[1]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2] 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3]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左福生]

The Order and Rules of Consecutive Adverbs in the Annotations Writt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Zhou Guangga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Consecutive adverbs are a common and important use of Chinese language in history.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adverbs. The annotations writt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25-220 AD) are key material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from which we can see clearly the evolve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grammar in its early day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ecutive adverbs in the annotation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we find that the forms of consecutive adverbs appearing in the annotation work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re more diverse than the source texts with more use cases. They reflect the common rules of the sub-categories of adverbs in a neat manner,and enrich the materials and theor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

the annotations writte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nsecutive adverbs; linear order; co-occurrence rules

2016-09-21

周广干(1983-),男,山东枣庄人。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历史语法。

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K006)和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4SZYB26)的阶段性成果。

H14

1673—0429(2016)06—0044—10

猜你喜欢

公羊传吕氏春秋用例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吕氏春秋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吕氏春秋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公羊传·隐公元年》“渐进”释义新诠
以《公》解《穀》之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