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

2016-03-28李书甜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面临挑战突发事件

李书甜



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传播研究

李书甜

[摘 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发展也越发迅速和成熟,成为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传播正逐步改变着传统一对一的传播模式和人们平常的交往方式,对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通过分析在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的基本模式和基本特征,探讨微博舆论传播面临的新挑战以及该如何对其进行管理与引导。

[关键词]突发事件;微博舆论;面临挑战;监管引导

一、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的基本特征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回顾近年来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微博作为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民意表达平台,国家政府机关、政府官员也都越来越重视微博舆论的走向,这也标志着微博在舆论领域实质性地发挥作用。作为强大的舆论载体,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媒体的特征。

(一)微博舆论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象多

微博在传播上提供了比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更为便捷的信息发布渠道和意见表达机制,它比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更开放互动和及时。当一条突发新闻在微博上受到关注时,微博里的人就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注、评论转发,使这个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迅速地在虚拟和庞大的社交圈中散发开来,显示了微博舆论传播的强大魅力。

(二)微博舆论内容多样、争议激烈,各方的角色参与丰富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虚拟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我们应该说用户会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微博舆论本身的信息量就很大,一经传播之后,由于各方的理解、参与度不同,会导致大家意见的不一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舆情变得复杂,带来越来越多的争议。争议是指由涉事的多方、当事人发声,意见领袖不同程度参与,网民们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对意见领袖的不同程度的拥护而逐步演变开来。在舆论风波中,有关各方的参与发言,意见领袖参与辩论,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论的高潮,从而促进辩论的演变。

(三)微博舆论参与主体的情绪化和盲目跟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想法、价值观、社会关系、兴趣、经验等和在微博客定型确立了“朋友”“粉丝”,这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虚拟的“人际社交圈”。人们通过建立这样“圈子”,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在一起评论时事、分享观点、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但这有意无意就阻止了许多信息,使得圈子的人都变得情绪化和盲目跟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突发事件在微博舆论传播上表现为多种社会矛盾集中和强烈的反射,极易在群体、好友圈中获得特别强烈的关注。

在中国,家族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以家族为单位创作、入仕的数不胜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谢家族就是代表,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故士族家世相传之学业,乃与当时之政治社会有极重要之影响。”陶家几代为官,有深厚的家学传统,陶渊明的直系亲属无一不是身处仕途之中。因袭父辈遗风,把“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平生之志”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微博舆论传播互动多,易对事件进行“未审先判”

微博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而是将一条信息传给一乘以多再乘以多个人,最终形成意见交流的链式互动,从而影响舆论的生成。突发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发轰动的事件,有明显的“强弱者之分”。随着微博舆论的传播,人们往往在事实没有弄清楚之前,借用微博相互间进行交流与辩论,就容易夸大自己对受害者的同情心,加深对加害者的厌恶之心。作为理性的一方认为,有无罪证是警方、法院的事情,而微博舆论却在此之前已经将其定罪,这种“未审先判”十分可怕。

二、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扮演的角色

基于微博舆论传播的基本特征看出,微博在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充当了突发事件中危机化解的催化器,又可能会成为危机言论的诱发器和不良言论的放大器,给突发事件的舆论监管带来挑战。

(一)危机化解的催化器

微博这个特殊舆论平台的搭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工具的不足,尤其是当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之时,电路被毁、网络中断等突发情况下博友可以利用手机短信向微博平台发布突发事件的消息。在许多突发事件发生时,满足了公众了解突发事件真相、关注突发事件发展的愿望,使得人们可以及时地了解和关注突发事件的进程,为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计策或提供物质上的帮助等,同时也能缓解社会压力,稳定公众的情绪。此外,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两个大方向,一是主流媒体舆论场,如以政府官方网站、门户网站等为代表;二是民间舆论场,以博客、BBS等个人媒体为代表。由于微博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与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草根民众利用微博平台表达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对突发事件的看法,使得民间舆论场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危机舆论的诱发器和扩散器

伴随着微博的普及,开启了“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局面,网民有了随时随地发出自己声音的媒体平台。可由于微博信息发布的便利、低门槛,普通网民较为匮乏的专业新闻知识,微博很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的载体和群众发泄不满情绪的导火线。在非理性机制下,加上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公众的好奇心理很容易被激发,这时如果政府和媒体的权威信息缺失,有关部门对信息进行封锁等,公众就倾向于从非常规的渠道来获取突发事件的信息,造成群众“一边倒”的消极情绪蔓延。微博,就很可能成为公众传播谣言、宣泄不满情绪的工具。

三、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微博作为新兴媒体,结合了多种传播工具的优越性,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的便利和渠道的更新。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成为一种新型报道方式,在影响着突发事件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同时,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信息繁多,真假难辨,虚假泛滥

在互联网时代,来自网络的泡沫信息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有的是广告,有的是为了吸引眼球,有的则是带有诽谤、诋毁等损坏他人名誉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信息真假难辨。信息来源缺乏权威性,而网民们又分不清真假,凑热闹随意转载。有的非法分子利用网络,导致互联网欺骗、互联网行骗,使他人利益受害。微博作为互联网上强大的社交通讯工具,必然逃脱不了这种现状。

(二)微博信息上的“把关”不足,“把关人”的缺失

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别模式,使其传播的速度快、受众多,传播的内容简洁易接受,其传播的门槛低,受众分布广,这刚好就形成微博舆论传播的不足——“把关人”的缺失。用户本身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不用经过谁的批准就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实现个性化和自由化。这样有些用户就会发表一些激进反动的观点,或者不切实际的谣言。在失去网络媒体的把关检查,信息的失真、失实、碎片化、虚假化、非理性等一系列传播失控现象正逐渐蔓延,人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都变得模糊。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拥有麦克风,一方面有助于信息的快速发布、舆情的快速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各种谣言信息满天飞,给社会舆论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四、加强对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监管和引导的途径

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存在的缺陷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给微博舆论传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加强对微博舆论传播的监管和正确引导显得十分重要。

(一)了解实际情况,快速准确发布事实

突发事件一般是重大的连续性事件或社会敏感事件,一时间不容易调查清楚前因后果,而微博又只有140字的输入空间,这种内容与形式很容易使不知真相的大众产生偏激情绪,做出过激行为。微博具有匿名性,往往会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舆论一旦被传播,“沉默的大多数”就会被唤醒,大量参与这种非理性的传播之中,从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新闻记者、在场的群众等都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准确谨慎地发布事实。新闻部门和发言人也应该做好“把关人”,做到信息公开,信息透明,在源头上阻止谣言的产生,并且要统一口径,在微博、各大论坛等迅速准确地对外发布信息,克服由微博舆论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传统媒体与微博舆论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人数的激增,使得传统媒体受众减少,如电视受众转移到上网看电视,报纸的读者转移到网上或手机读报,广播的听众转移到听网络电台,这无疑对传统媒体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传统媒体的优势还是存在的,不容忽视。电视有实时性和真实性,人们通过图像色彩能看到突发事件的真实还原;报纸可以用大篇幅对突发事件进行多角度剖析,读者可以深度了解到突发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等。若将传统媒体与微博舆论相融合,不仅能扩大传统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实现信息传播和引导舆论价值的最大化。

(三)加深政府与微博互动的联系

政府作为突发事件的最终负责人,作为事件的实际处理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突发事件的微博舆论传播中,政府首先应该注意信息在微博的实时发布,做到政务公开最大化,实行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其次,可以建立政府官方微博和政府官员个人微博,用来听取群众的意见,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显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的态度,稳定事件相关者和微博客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稳定微博舆论的传播环境。通过以上的做法,政府在了解民意后能较大地掌握话语权,减少网络的负面语言,净化微博舆论传播环境。

(四)完善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

要对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传播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正确引导,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道德规范。一方面,要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微博传播的特点,微博舆论的特征,建立更有针对性、完善的法律体系,制止微博不良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法律的过于强制性导致法律功能有限,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的道德准则,弥补法律上的不足。同时应加强相关的道德宣传,教育微博客应自觉,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通过以上两方面来净化大舆论环境和规范微博客的言语和行为。

(五)提高全民媒介素养

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受众主动性的增强,使我们置身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应该要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自律意识。如今大众对于发生的突发事件,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人云亦云,乐意跟风,成为不良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中介”。因此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让公众了解新闻知识,掌握媒介讯息。当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就能分清信息的真假,不盲目地对微博舆论进行转发,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的舆论。

【参考文献】

[1]周洋.热点事件微博舆论生成的四种模式及引导[J].中国记者,2014(1).

[2]陈伟宏.马育秀.突发事件微博舆论传播的特征及道德调控探析[J].求索,2012(8).

[3]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

[4]韩运荣.高顺杰.微博舆论传播模式探究[J].现代传播,2012(7).

猜你喜欢

面临挑战突发事件
中国油气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方向
浅析轻纺专业市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构想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关于我国金融理财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挑战探讨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农资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的对策与建议
九台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