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启示

2016-03-28黄姗姗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黄姗姗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的启示

黄姗姗

[摘 要]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的途中突遇龙卷风,在湖北监利水域倾覆。截至6 月14日最后一名失踪者的遗体被找到,为期13天的事故报道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以央视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微博用户等社交平台用户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各自不同的报道侧重点和态度变化,依据各自的不同阶段,研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交叉点及对立点,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与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报道中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关系进行对比,比较这两次事故中舆论场之间不同的互动特点。

[关键词]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

[作 者] 黄姗姗,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两个舆论场的概念最早由新华社原总编南振中提出,是指传统媒体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与草根民意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经常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存在冲突和分歧[1],官方舆论场依托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喉舌功能,代表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民间舆论场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讨论。长期以来,官方舆论场把控着话语主导权,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民间舆论场通过自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官方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权逐渐下降,民间舆论场的发声越来越多。[2]

在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13天报道中,事故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月1日至6月2日的初期阶段;6月3日到6月8日的中期阶段,也是报道的高潮;6月9日到14日的后期阶段。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所营造的官方舆论场和以微博用户等社交平台用户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这三个阶段中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报道中的特点

(一)官方舆论场的信息告知和民间舆论场的情感表达

“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报道的初期阶段,央视及其他传统媒体对沉船事故进行了滚动跟踪报道,内容多集中在介绍这一突发性事件和救援工作的情况,以及政府对救援工作做出的指示。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信息的传递,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并进行权威信息的发布,是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环节。[3]

民间舆论场在初始阶段关注突发事件的发展,转发来自官方舆论场发布的新闻报道。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微博用户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获取到新闻信息、关注时事,通过评论官方舆论场的微博报道来实行意见的交互。民间舆论场初为“东方之星沉船事故”遇难者进行祈福,通过微博或微信等自媒体手段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表达出对遇难者的惋惜,在灾难面前体现出一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体现出民间舆论场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官方舆论场的对内激励引导、对外宣传和民间舆论场的社会参与

6月3日至6月8日,“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开始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随着一系列政府工作的进行,官方舆论场作为喉舌,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李克强总理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工作的报道表达出政府对于事故救援的重视,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搜救和处理的报道体现出政府的作为。此次沉船事故中官方舆论场对政府部门的报道稳定了社会情绪和民心,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受众是一种鼓舞,遏制了社会恐慌的产生。[4]在6月3日至8日的新闻中,报道潜水员和官兵及相关人员展开救援,当地居民和志愿者帮助遇难者家属并支持救援工作,也是央视新闻报道的重点之一。6月5日重庆东方轮船公司召开发布会向遇难者家属和社会致歉,6月6日开始在灾难现场对“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遇难者进行哀悼,央视及各级地方卫视暂时停播综艺节目。这些都体现出对逝者的怀念,表达官方舆论场的人文主义关怀。并且在这一阶段中,国外媒体经国家同意前往沉船事故现场进行采访报道,同时转发新华社和央视、人民网等官方舆论场发布的新闻。

6月3日至8日,民间舆论场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来参与此次公共事件讨论,保持沉船事故的新闻热度,使其在微博话题中一直居高不下。这场网络大讨论中,民间舆论场大致分化成两类态度。一种是出现了“专业人士”即网络意见领袖对沉船事故提出自己的专业推断。另一种是民间舆论场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是对央视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报道的批判,批判其过多的关注救援士兵和过少的关注遇难者家属,认为央视等官方舆论场缺乏对事故本身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官方舆论场的社会监测和民间舆论场的趋于认同

6月9日至14日,新闻报道中不仅有开展救援工作的常规报道,也有对沉船事故原因的深度探讨和家属善后工作的报道,对突发事件的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和将损失降到最小,督促事件的后续发展。对遇难者的DNA比对,对遇难者遗物处理的报道是对家属的安抚,在事故原因被调查出来之前,做好家属的善后工作。对遇难人数的更正体现出新闻的专业主义,保持客观真实的新闻态度。官方舆论场有责任对社会进行检测,将事故真相还原于受众。

后续阶段民间舆论场的态度与官方舆论场趋于一致,认同政府的灾难救援工作开展,认同国家对沉船事故的处理方式和原因调查,认同官方媒体的主流引导作用。通过官方舆论场对于事故连续性、全方位的报道,民间舆论场不断跟进,对政府的救援行为和事故报道逐渐趋于认同。两个舆论场的有机融合与和谐统一,能更好地塑造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强了对沉船事故的舆论引导。[5]二者趋于认同的融合,相对缓和了沉船事故中期阶段相互对立的态度,利于沉船事故的报道和调查。

二、“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全面的事故信息

官方舆论场正确的舆论引导,全方位提供沉船事故信息,使得民间舆论场减少对事故原因的猜测,杜绝了网络谣言的产生,也减少了民间舆论场对于幸存的船长和船员的人身攻击,避免网络暴力的二次伤害。央视作为传统媒体代表及时关注灾难救援的常规工作,消息层面的报道体现出官方舆论场对于受众的信息告知功能,满足了受众对于社会上重大事件关注的信息需求,消除了受众的不确定性。国家同意国外媒体到达事故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转发官方舆论场的报道,以及国外媒体对民间舆论场言论的观察,将沉船事故整体展现在国外受众面前,树立了大国负责任的形象,也减少了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国的诋毁和境外谣言的产生。虽然在灾难性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外媒体普遍对中国的救援工作和事故原因都产生怀疑,但是此次事故的对外宣传有利于国外媒体准确、客观、真实地进行全球传播。

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官方舆论场在事故处理阶段对现场的救援工作报道不全面而引发社会对事故原因的质疑和对事故真相的猜测。此次全面透明地向国外媒体展示事故现场和救援工作也避免了“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境外媒体的假设和揣测,减少了境外反华势力谣言的产生和对事故的无端猜测,对外宣传了一个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提升政府公信力

同时,此次事故中,央视等传统媒体对沉船事故中政府决策的报道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政府的迅速救援工作和将救人摆在第一位的相关报道稳定了社会情绪,其中在央视微博中出现了对救人官兵辛苦救人的描述和图片,官方舆论场体现出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全力以赴开展救援的决心和对社会的负责。当地居民和志愿者义务帮助遇难者家属,并支持救援工作的展开,是对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行传播的表现,反映出个人社会责任意识,此类报道同样给予受众信心,形成了以救人为第一的社会共识。

“7·23温州动车事故”中,官方舆论场的信息公开速度慢使民间舆论场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纷纷指责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让铁道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让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三)减少谣言产生

另外,国家和官方舆论场的净网行动也减免了此次事故中网络谣言的转发,以免谣言传播引起民众恐慌和社会危机。民间舆论场中网民之间不同观点的相互影响对于民间舆论场舆论氛围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官方舆论场、国家联合采取的净网行动和打击谣言传播的措施实行,督促网络意见领袖的理性化,对网民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微博中专业领域人士的发声,有助于帮助网民客观对待沉船事故。随着互联网微博平台的发展,微博意见领袖层出不穷,对自己的微博粉丝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微博粉丝通过转发等形式将意见领袖的意见进行扩散传播,并与意见领袖实施即时互动来交换意见。但随着部分微博“大V”在净网行动中的沦陷和“大V”自身营销广告的嫌疑让微博粉丝渐渐对“大V”失去了信心,反而一些小众化、在擅长的权威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中“V”异军突起,开始拥有大批支持者和追随者。这些“专业人士”身份的意见领袖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和专业知识技能,对事故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获得了相应粉丝的支持和互动,通过转发等形式得以传播扩散。在央视、新华社、人民网等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报道中,意见领袖的转发点赞等赞同支持态度也影响着民间舆论场的支持赞同态度,并且意见领袖的扩散及其粉丝的扩散帮助官方舆论场新闻的传播。

而在“7·23温州动车事故”中,民间舆论场对于事故原因、事故处理方式及救援工作的谣言层出不穷,引起情绪化的暴动和社会恐慌,甚至演变成对官方舆论场的攻击和对国家政府的批评。民间舆论场无论是微博意见领袖还是普通用户,都对事故提出自己的见解,让无从考证的所谓“真相”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

三、“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两个舆论场的不足及解决

央视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作为公共突发事件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沉船事故的初期阶段对有关打捞过程和沉船事故原因的深度新闻报道还远远不够。主流媒体的发声不完全、报道不完全以及在沉船事故中期阶段过度宣扬英雄主义和煽情性报道方式等引起民间舆论场的争议,民间舆论场的话语权加强,通过自媒体发声表达质疑。在灾难性事故报道中,官方舆论场应更多地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将视角放在灾难中的人和生命上。同时官方舆论场也应该加强连续性议程设置的报道和深度报道,对民间舆论场的质疑进行积极地回应,以此产生正确的舆论引导。

民间舆论场的质疑推动着官方舆论场在沉船事故后期报道中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同时民间舆论场对于官方舆论场应保持信任的态度,耐心等待调查结果。民间舆论场因其自身的草根性,以微博用户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主力军的知识水平、道德、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各不相同、参差不齐,在突发事件发生之时的这种暴动行为,看似是对社会事务的理性关注但是却情绪化。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号召力,因此意见领袖的观点也影响着民间舆论场观点的走势,网络意见领袖更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理性发声。民间舆论场中网民之间不同观点的相互影响对于民间舆论场舆论氛围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官方舆论场、国家联合采取的净网行动和打击谣言传播的措施实行,督促网络意见领袖的理性化,对网民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语

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应该互补互相促进,并且相互融合。在此次的沉船事故报道的三个阶段中,官方舆论场经历了信息告知到对内激励引导与对外宣传再到社会监测的特点演变,而民间舆论场则经历了表达情感到社会参与再到趋于认同的态度变化。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变化是相互影响、良性互动的。民间舆论场促使官方舆论场改进报道方式,加强深度报道和人文主义关怀,督促沉船事故原因的进一步调查。官方舆论场对于民间舆论场进行了正确的舆论引导,维持了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也减免了不必要的谣言产生。同时,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境外媒体对沉船事故的准确报道,提升国际形象,也有利于民间舆论场内部的舆论氛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