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审和编辑设备企业来稿需注意的问题

2016-03-28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投稿

张 杰



浅谈初审和编辑设备企业来稿需注意的问题

张 杰

[摘 要]设备企业来稿是工科应用类科技期刊的重要稿源之一,此类稿源涉及设备的材料、结构设计,生产制造,应用特性,维修技术,性能对比,造价对比等。这部分来稿在作者立场、撰写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特点,其编辑加工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此,探讨对设备企业来稿进行初审、编辑加工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了解决措施,供相关编辑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设备企业;投稿;审稿;初审;编辑加工

[作 者] 张杰,硕士,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给水排水》杂志社编辑。

科技期刊会经常收到来自相关设备企业的投稿,投稿者大多出于宣传产品的目的。投稿者的所处立场、写作水平等因素造成这部分来稿的编辑加工难度大,而且稍不注意,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还会误导读者,损害期刊的声誉。然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这方面文章不予发表,明显不妥。笔者在此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尝试探讨科技期刊在处理来自设备企业投稿的编辑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此类稿件的共同问题和成因

(一)共同问题

许多此类稿件含有浮夸的宣传成分,或者过分夸大设备的性能,或者在对比中贬低同类产品的性能;撰写用语口语化、语言重复累赘;文章格式不严谨,条理性不够;使用的专业术语不规范。

(二)问题成因

此类稿件的投稿作者大多是从事设备生产制造的设备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少科技论文撰写的技巧,往往是“茶壶煮饺子,有口倒(道)不出”,这就造成了文章条理性差、行文口语化;而且,作者所处社会和市场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主观观点必然是充分美化自己的设备,以利于提高设备和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作者经常在小范围研讨技术问题,使用的专业术语难免有地域性的问题。

因此,在此类稿件的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除了一般的编辑技巧外,还需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论文初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与其他论文一样,设备企业的来稿同样需要进行三审(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复审、主编终审),而且更应注意各环节的严格把握。本文只探讨初审中编辑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三审中,初审是前提,是基础,编辑需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来稿,尽力把握来稿的观点倾向、科学性、知识性、体例结构和语言表述水平等[1,2]。

编辑在对设备企业来稿进行初审时,更应尽力了解论文所述产品的行业发展状况,包括生产、研发、应用等方面。关于落后的生产工艺、限时淘汰使用的产品等文章一般不应刊发。了解产品的情况实际上是一项比较繁杂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查阅现行的相关标准和工具书

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和推荐性国家标准“GB/T”)、行业标准、地方标准(DB)、企业标准(QB)四级[3]。其约束力和参考性依次下降;工具书包括手册、名录、图集、期刊等。在参考这些工具书时,编辑应注意:国家标准具有技术保守性,所述产品和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相比之下,手册等一些工具书则放宽了范围,收纳了一些新颖的技术,但书籍比期刊的时效性差,从道理上说,期刊应当刊登相对“前卫”,具有探索、探讨意味的文章,突出自身时效性[4]的特点和特有竞争力[5]。因此,初审时仅基于这些工具书是不行的,它们只是辅助编辑把握文稿科学性、知识性的,对于文稿的技术时效性,编辑应当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了解。

(二)送相关审稿专家外审

笔者建议采用双匿名审稿[2,6],即“双盲审”,并应尽量避免选用与论文作者同单位或有密切关系的审稿专家,以尽量保证专家审稿时的公正性。审稿专家同文稿作者一样,都是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外审过程中应尽量规避非理性因素对审稿公正性的影响[7]。在“双盲审”的情况下,仍避开同单位或关系密切的审稿专家,原因在于撰写某产品的文稿涉及面比较窄,审稿专家在审阅匿名文章时仍可能识别来稿的单位或作者,这样,审稿可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反之,走向了另一极端亦不可取,将造成审稿专家对文稿的知识性、科学性、先进性把握不准确,给审稿专家造成尴尬,也将降低审稿意见对编辑的参考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审阅设备企业来稿的特殊性造成了审稿专家的地域性差别也值得注意。比如,某文介绍了某产品及其在东北严寒地区的应用,如果编辑选择在华南地区从事研究的某专家审稿,则会由于南北气候的巨大差异而造成审稿意见不准确。

与其他一般论文同理,设备企业来稿涉及多学科时,也可送多位审稿专家外审,编辑综合他们的意见帮助判断。然而,编辑一味依赖外审专家的意见不可取,正常情况下外审专家只是对文章知识性、科学性进行“把关”,而对于报道方向等需要编辑进行把握,编辑需要对“外审”有正确的定位[8]。说到根本,编辑需要不断增加自身专业知识修养,提高捕捉专业知识的敏锐性。

(三)注意刊物自身的一些特点

比如有的刊物侧重报道产品生产,而有的刊物侧重报道产品的应用。编辑在审稿工作中应留意论文此方面特点,使选稿不偏离刊物报道方向。

三、论文编辑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设备企业来稿,编辑在对文章进行编辑加工时区别于其他论文,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避免出现攻击其他设备企业的言论

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因为无论明显、隐晦、无意、故意的攻击和贬低同行的产品,刊物本身都将可能成为受害者。会在业内产生恶劣的影响,并损害刊物在读者尤其是企业读者中的声誉,也可能将期刊卷入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法律纠纷之中。目前,就作者须明确文中可能引起的利益冲突出具声明进行规定的国内刊物还不多,而且期刊是否有调查任何利益冲突可能性的义务也尚未明确,但卷入利益冲突毕竟不是好事,所以编辑在加工文稿时应尽量规避这些潜在的可能性[9]。冲突明显的恶语攻击,容易被编辑识别;而隐晦的攻击方式则不容易被发现。因此,结合笔者的实践,从比较保守的角度说,除了比较明显的恶语攻击之外,文稿将自己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进行对比等,对于这方面的语句、图表,编辑也应倍加注意。

(二)避免出现夸大自己产品性能的言论

本条相比上一条的重要性略低一点,因为这好在还只是“自卖自夸”,但不符实际的评论和数据仍会误导读者[10],因此需要编辑予以调整或提示修改。比如,对于“最大”“最好”一类的词语,尤其需要进行认真核实,并尽量少出现。

(三)避免产品说明书式的撰写方式

这样撰写造成其内容不利于读者参考,因为这些内容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仅仅是对产品的简介。产品说明书是为产品一般用户服务的,而科技期刊的读者大多是专业人员,而且其中不乏学者、专家,他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而不是“产品说明书”。因此,编辑需要调整或提示作者修改此类文章的体例机构,使文章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参考性和可读性[11]。

比如,某文以“产品简介、先进的生产工艺、主要性能、几大优点、应用实例列举”的结构撰写,这就属于比较典型的产品说明书式撰写方式。编辑可以引导作者进行修改,如果刊物侧重报道产品生产,则宜调整为“产品简介、传统生产工艺简介、先进的生产工艺详述、主要性能”,目的是突出“生产”;如果刊物侧重报道产品应用,则宜调整为“产品简介、主要性能、讨论应用范围(详)、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详)、应用案例(可包括投资,有利于产品宣传)”,目的是突出“应用”。

(四)行文条理化,使用书面语

在行文结构方面,还是建议都通过作者沟通,要求作者改为“三段式”的科技论文常见格式,即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格式。这样的格式更加清晰、有条理,利于读者快速理解和接受;对于论文口语化严重的问题,应做到尽量给作者明确的修改建议,而不是一句“将全文用语调整为书面语”一句带过。因为有些作者的行文习惯不是立即能转变的,需要编辑给出更明确、细致的修改建议;不明确的地方,不得擅自给作者更改,要和作者沟通核实;修改稿及时发给作者核实,尤其要求作者核实修改之处,以避免编辑的修改词不达意、造成错误;作者用到的不规范的专业术语,需要要求作者修改为业内统一规范的专业术语,以便更大范围交流,不然有些地区的读者看不明白,影响理解和接受。

四、结语

设备企业的投稿,大多内容充实、实践参考价值大,同时也往往具有行文不规范、条理性差的缺点,因此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编辑在对设备企业来稿进行初审时,要从生产、研发、应用等方面研究和把握论文的价值,选择论文;由于此类论文涉及的专业知识具有特殊性,编辑需要不断增加自身专业知识修养,提高捕捉专业知识的敏锐性;在编辑加工此类论文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攻击其他设备企业的言论,避免出现夸大自己产品性能的言论,避免产品说明书式的撰写方式,注意行文条理化,使用书面语。这类文稿若经过心细的编辑加工,将是参考价值较高的论文。

【参考文献】

[1]侯明.三审制的困境和出路[G]//中国编辑研究(2009),2010.

[2]李长惠,刘颖果.浅谈三审制中的初审审稿[J].编辑之友,2008(8):77-79.

[3]百度百科.国家标准[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31962.htm.

[4]张秋娟,杨伯源,郭立锦,等.时效性是影响高校学报发展的重要因素[G]//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四集,2006.

[5]王平.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时效性的探讨[G]//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2004.

[6]孙树江.专家审稿与编辑把关[J].编辑学报,2001(增刊):56-57.

[7]朱大明.关于实名审稿制与双盲审稿制的讨论[J].编辑学报,2010(10):467-468.

[8]阎西林.论“外审”的角色定位[J].编辑学报,2004 (5):326-328.

[9]丁佐奇,郑晓南,吴晓明.科技期刊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及防范对策[J].编辑学报,2010(10):385-388.

[10]杨莉丽,马擘,黄新文,等.论文摘要的数据准确性问题[J].编辑学报,2008(1):28-29.

[11]吴继屏.从文章结构逻辑性的角度编辑科技论文[G]//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1993.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投稿
科技期刊的分类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欢迎投稿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本刊投稿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