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2016-03-28单永军
单永军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单永军
“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结合教学经验,认为“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中存在实验教材偏少、理念陈旧、设备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纪录片本身的原因,也有纪录片教学中的思想观念的原因。要提高“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必须解放思想观念,撰写实验教材,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纪录片;编导;教学
[作 者]单永军,博士,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纪录片的概念、历史、选题、拍摄、剪辑等一系列的问题。广播电视学专业也有纪录片课程,由于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招生分数、生源质量方面的差距,两个专业的“纪录片编导”课程也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主要结合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情况,结合自身的体会,谈一下“纪录片编导”课程的问题与对策,以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纪录片教学水平,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一、存在问题
一是教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内高校普遍以理论为主,目前纪录片教材多是理论性,而实验教材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实验课程的教学。当前地方高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一系列应用型教材的编写成为当务之急。“纪录片编导”课程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课程是纪录片编导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我们力求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纪录片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外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是《纪录片完全手册》、罗森塔尔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等,国内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有何苏六、丰瑞等编著的《纪录片创作》,朱景和的《纪录片创作》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董春晓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等。国外纪录片教材的优点在于编者实践经验丰富,切合实际,理论阐释方面较好。尤其是《纪录片完全手册》,其中设置的一些实验项目和质量评价标准对我们启发很大。国内的教材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案例较为丰富。当然,国内纪录片教材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许多纪录片生搬硬套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课程的部分,没有突出纪录片自身的特点,这可能将纪录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混淆。在制作能力培养上,可操作性的步骤和质量评价标准没有,缺乏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纪录片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制约了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纪录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纪录片观念理解不够,对纪录片理解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纪录片一定是有解说、有采访、节奏比较缓慢、知识性强的片种,文化价值比较深刻但是不太受欢迎。这可能源自于长期以来观看纪录片的数量偏少,国内观赏性强、有影响的纪录片偏少的原因。在纪录片领域,本身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学生看过的有限纪录片普遍是《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圆明园》等,大多来自于当年艺考的培训课,主要为应付考试的需要,平时观看的纪录片比较少。其次,纪录片和专题片区分不够。真正的纪录片创作最需要的是时间,需要足够的耐心,创作过程比较辛苦;专题片因为主题比较固定,可以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学生主要还是以专题片为主,真正有特色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问题类的纪录片相对较少。在提交的学生作业中,一个年级的30多个小组,只有2个小组是典型意义上的纪录片,其他一般都是专题片,真正直面社会问题的纪录片非常少。此外,这些专题片还存在叙事能力缺乏、故事性不足、逻辑结构不清晰等情形。
三是设备问题,这也是纪录片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纪录片课程以学校摄像设备和个人摄像设备为主。学校的摄像机普遍体积笨重,数量较少,在多机位拍摄中往往捉襟见肘,摇臂、滑轨等设备偏少,制约纪录片创作的质量。个人摄像设备以单反为主,单反拍摄普遍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单反体积较小,比较灵活,一般一个小组有一到两台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二、原因与反思
当前“纪录片编导”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
首先,纪录片本身的问题。和微电影相比,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比较明显,最突出的是其质量和传播问题。由于纪录片的市场化不足,纪录片普遍叫好不叫座。许多纪录片,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经常在国内外获奖,然而在院校播出的很少,及时在网络中播出也不是很多。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出现,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纪录片其实也可以叫好也叫座。
近年来,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火热,导致整个电视节目娱乐化太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推出系列纪录片、扶持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拟定和发布了许多扶植政策。总体而言,当下国产纪录片在故事性、观赏性上存在很大不足,传播面不广。这也导致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较为狭隘,突出表现为以解说、采访贯穿于纪录片中,忽视了镜头语言的作用。纪录片本身是以镜头来讲故事,以镜头来传播思想。纪录片的文化属性和较高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局面,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思想观念问题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高,传播面不太广,导致学生在对纪录片的理解,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较为保守。突出表现是片面理解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其实只是纪录片的原则,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下,纪录片应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故事,富有魅力的时刻或瞬间。如莱尼•里芬斯塔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奥林匹亚》,并不是只是记录奥林匹克运动会,而是将运动本身的力与美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快慢镜头的转换、巧妙的蒙太奇组织等展现出奥运会的魅力,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美国的纪录片《极限乔丹》以乔丹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作为贯穿始终的画面,适当加入解说、采访等,能够使人理解乔丹这个伟大篮球运动员的同时深切感受精彩激烈的篮球比赛。所以,纪录片的真实只是一种原则,纪录片不是为真实而真实,除此之外还要展示生活的魅力,展示最具有闪光点的东西。在创作和拍摄手法上,纪录片可以向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特别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学习。“事实上,我们的故事片从纪录片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以增强自己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而故事片创作观念与方法中的许多东西,是能够帮助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1]当然还有地方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设备的投入不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原因,为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解放观念。打破传统的专题片式的纪录片创作观念,破除纪录片创作的思想观念束缚,让纪录片向其他艺术学习,丰富自身。具体而言,打破纪录片唯真实论的思想,尝试在真实的原则下运用虚构、情景再现等形式。在真实的基础上,纪录片应该展现一切美与善的东西。打破纪录片观赏性不足的传统认识,尝试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探索真实的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英合拍的《美丽中国》,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在欣赏令人惊叹的美味的同时,揭示出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根源等。打破解说词、采访等手段的束缚,尝试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不用解说词和采访,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真实呈现富有魅力的故事。
其次,撰写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缺乏是普遍问题,反映出纪录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本专业教师尝试撰写适合纪录片教学的实验教材,弥补国内高校在纪录片实验教材方面的不足。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简化理论。以项目和问题为引导,通过实际的操作步骤和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验教材中,将纪录片和微电影创作相区别,不以简单或重复性的前期、拍摄、后期等划分,从纪录片类型出发,提出某一种纪录片类型的创作方式和需注意的问题。
再次,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普遍设备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利用手机、网络新媒体等创作和编导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同样,自己的纪录片也是自己的相册。除了用手机拍照外,可以采用手机、DV等设备随时随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许多的独立电影都是采用简易的设备,但却做出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DV在许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DV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崇尚个性,它要求用平民视点观察和拍摄平民生活。与其说DV的这种理性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采集方式,倒不如说它选择的是一种立足民间的个性化创作态度。这种态度主张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平实地纪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2]
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时间,采用灵便的设备,利用充足的时间,肯定能够发现生活的魅力,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1]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8.
[2]王敬松.中国纪录片年鉴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