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2016-03-28邓良柳
邓良柳
媒介融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邓良柳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对推动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贵州具有原生态的、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文化千岛之美誉。然而由于贵州文化传播力相对较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贵州的文化传播、传承与发展遭遇较大瓶颈。贵州应该充分借助当今媒介融合之势,形成理念的融合,搭建具有通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生产平台,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终端和平台,不断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新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建设业务水平高且反应速度快的新闻队伍,完善政策措施进而营造行业良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环境,以提升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增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和发展力,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媒介融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作 者]邓良柳,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1983年,美国知名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中首次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这一概念使传媒领域发生巨大的变革。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媒介发展理念和技术极速更新,媒介融合正成为传媒业当下最为热点的话题之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媒介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它在催生新形式的传播媒介的同时,也对传统媒介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和冲击。本文所说的媒介融合,主要指通过融通整合不同的媒介形式,通过在信息采集、制作之中进行合作,使不同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得以发挥出来。
就目前来说,基于数字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媒介融合的发展前景广阔。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探索及研究,必将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积极价值。
一、贵州:文化千岛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熠熠生辉
(一)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形式多样,类型丰富
对于贵州来说,“在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9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万,少数民族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占比近40%,留下数量丰富、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1]。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在歌舞、节日、建筑、工艺、宗教等方面凸显出多姿多彩、类型丰富的特点,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贵州文化产品开发的内容素材和创意元素。
(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特性
(三)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稀有
贵州的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都是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如布依族的“八音坐唱”、侗族的“大歌”等贵州独有的人文景观,侗族的“鼓楼节”“萨玛节”,苗族的“苗年”“鼓藏节”“姊妹节”等高品位的民族民间节日的文化资源,都属于独特稀有的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吸引力。
(四)民族文化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在广大少数民族熟悉、喜爱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如黔东南最具特色的苗族酸汤鱼、烧鱼,侗族的腌鱼、腌肉、牛羊瘪等民族饮食文化,深受本地苗族、侗族同胞及外来同胞的喜爱,使这些古老的民族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又如黔西南的布依“八音坐唱”、安顺地戏、黔北及黔南花灯、六盘水彝族火把节等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民族韵味。
二、媒介融合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媒介融合提升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
诞生于第四个媒介技术阶段的媒介融合,“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扩展的内容传输的渠道,使媒介的内容传输能力空前膨胀,因而对内容的海量需求成为新媒介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2]。媒介的融合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通道,开创了新的文化传播环境。
(二)媒介融合有助于改变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统理念
“政府传播行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实际上已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传播体系。”[3]由于文化的传播风格日趋自由化和现代化、传播的路线逐渐向大众化和小众化兼顾的转变,迫使文化传播只能走大众化路线,而“融合媒介既能保证大众用户的需求,也有足够的信息空间满足其他个性化受众的需要”[4]。
建设富裕文明的美丽宜居名城。突出优质均等抓好民生大事、人文关怀解决关键小事,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普遍增加群众“隐性财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构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标准实施“水气土”专项治理,让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形态。
(三)媒介融合赋予少数民族文化丰富的传播手段
传统的传播只能采用由点到面的单向和被动的传播方式,受众在传统媒体面前基本丧失主动性和选择性,至多也只能通过电话、信件等体现微弱的双向互动性来体现微弱的主动性。融媒时代,融合媒体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局限,使传统媒体也能达到点到点的双向交互式的传播阶段,充分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今天,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化传播的载体,微博、微信、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话等新型媒体都已成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常见形式。
(四)媒介融合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
媒体融合使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通过自己的相机、手机、摄像机等影音设备,将本地区发生的民族文化活动或事件直接向媒体传输,多视角和多形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充实并丰富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
三、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战略路径
(一)树立新的传播理念,形成理念的融合
就媒介融合来说,理念是先导,树立新的传播理念、实现理念的融合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做到理念的融合,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喻国明指出:“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5]要做到理念的融合,就要重视受众在信息传受中的主体能动性。此外,还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谋求传授之间的和谐共振”[6]。
(二)重整内容,搭建具有通用性的内容生产平台
内容重整,就是不再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每个终端视为各自独立的媒体,单纯为它们进行内容设计和生产,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体化的“组合信息终端”,统一进行内容设计和生产。“对于传媒而言,基于不同终端载体的介质和特点,进行一体化的内容框架设计,并且使其相互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有效地架构产品链,形成‘长尾’效应。”[7]就媒介融合下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来说,内容重整就要求在更为强大、有效的内容生产平台上来完成民族文化信息采集的“融合”。
(三)技术融合,打造民族文化传播终端和平台
纵观传媒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打破旧产业结构重建新产业模式,以民营科技企业为融合动力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科技与文化的互融,实现对用户需求和信息产业需求的跨界转型融合。”[8]立足本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贵州地区传媒企业与科技创新企业联合,用先进技术来引领和带动业务发展,生产出质量更优,符合当代受众多元化、差异性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运营商、信息高科技企业等合作,依托其技术优势,打造新的民族文化传播终端和平台,生成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形成本地媒体强大而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唯有这样才能在与外来媒介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
(四)重组资源,不断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
“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创新业态,创新产品,以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媒介融合时代的产品变革:在集中化市场中推进个性化满足。”[9]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灵活组建产品组合。各个媒体可根据现实需要,将内容在同类产品、不同类产品之间相互嵌入,甚至嵌入不同地域的产品组合中。其次,整合业务形态,形成汇合各类媒体内容产品的大市场。适应媒介分众化趋势发展,打破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媒介融合使形成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媒介内容产品成为可能。最后,不断拓展媒介产品传播渠道。
(五)建设业务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的新闻队伍
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方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质的内容,搭建起强大的网络,打造出强势的终端,研发出先进的技术,聚集起用户受众和开展好资本运作,进而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跨媒体、全能型人才,这就必须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的新闻队伍。
(六)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行业良好运行环境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方面,我国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条块分割”导致的产业壁垒,多头多部门管理等体制的严重束缚,致使管理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媒介融合发展。其次,由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缺陷导致的系统管理缺位,引发诸多问题。如新媒体基本法理环境不健全,导致责任界定混乱、管理缺位等。媒介机构应按媒介融合发展规律构建一流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从微观层面的运营来推动,加强自身业务流程的再造。
四、结语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使贵州获得“文化千岛”的美誉。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加之贵州的文化传播力相对偏弱,贵州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受到巨大局限。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主题,其在增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力、推动文化的传播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贵州要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做好媒介融合,不断提升贵州民族文化传播的力量,由此推动贵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1]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53-154.
[3]张伟云.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特性分析——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5(5):45-47.
[4]梁晓敏.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9(8):49-50.
[5]喻国明.媒体融合重在应用“互联网思维”[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20/c14677-25500435. html,2014-08-20.
[6]贾士秋.媒介融合下的传播理念与体系再造[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4.
[7]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如何从全媒体化走向媒介融合[J].新闻战线,2007(8):42-45.
[8]袁媛,藤依舒.媒介技术创新引领媒介融合未来——2013首届媒介融合与创新论坛会议综述[J].现代传播,2014(1):142-144.
[9]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