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剧《兵变1929》
2016-03-28雒廷
雒 廷
浅析电视剧《兵变1929》
雒 廷
电视剧《兵变1929》的播出,取得了很大的反响。它是同时具备广西重大历史题材、本土投资、本土主要创作、广西备案四个元素的广西原产电视剧,也是一部较好地将主旋律题材和市场相结合的电视剧,其创作理念、思路以及作品本身都值得总结。根据影视剧作方法来探究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人物的对比设置、主题鲜明、演员的表演、镜头使用等方面。
圆形人物;小人物;冲突;悬念;镜头语言
[作 者]雒廷,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兵变1929》是由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南宁电视台、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联合出品的年代战争情感剧,由李依璠执导,曹炳琨、高露等主演。该剧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宁兵变”事件,讲述了在此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覃氏一家在历史大变革中最终选择正义与真理,覃家三兄弟从手足情深到反目成仇、最终携手抗敌,为中国革命胜利不惜献出鲜血与生命的故事。
一、主题鲜明、思想深刻
所谓主题就是电视剧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和道理。该剧可以评价为“忠于史实、弘扬主旋律”,它是在1929年蒋桂战争的背景下,当时蒋政权和桂系军阀博弈,中华大地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样的历史洪流里,一个独特的家庭也步入曲折的命运。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覃家三兄弟由一位父亲抚养长大,在父亲面前立下“兄弟如手足,绝不自相残杀”的誓言,然而时势所致,覃家三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阵营,历经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后都团结统一,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该剧围绕着“兵变”这一史实,塑造了一批典型人物,为南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整个国家大局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的无私精神。
著名影视策划人谢晓虎对《兵变1929》赞赏有加。他表示:《兵变1929》全剧画面、故事桥段和拍摄手法,很讲究、很完整、很专业。无论是从发行销售情况来看,还是从地面台播出效果来看,《兵变1929》都是一部商业性、艺术性兼顾的战争剧成功之作。
二、塑造一批典型人物形象
英国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根据人物性格划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性格有多个侧面并且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扁平人物性格单一且无发展变化。一般来说,圆形人物通常充当主要人物,扁平人物通常充当次要人物或者辅助人物。[1]根据重要程度划分,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即主人公,担负决定事件发展方向的重任,同时也是故事各个矛盾冲突的凝聚点;次要人物则是辅助主要人物完成推动叙事,表达主题,使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丰盈。[2]
覃文邕是该剧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多重身份的人,表面上是国民党特派员,替国民党办事,实际上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卧底,一方面他要取得国民党方面的信任,另一方面还要在险境下完成共产党交给的任务。他性格多面,是一个圆形人物,在面对家人、爱人的时候他很温柔,处处小心保护;在面对共产党同志的时候,他是谦恭的;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就又不一样了。
自私愚忠的“朱云”与大气大义的“覃文邕”形成鲜明对比,狭隘却不令人厌恶,将特殊年代的小人物塑造得极为立体、生动。“朱云”这一角色具有特殊年代特殊群体的代表存在性,他们出于生计逼迫走向社会的黑暗面,无法用片面的善与恶来衡量,虽然是个扁平人物,但演员的生动表演使“朱云”成为观众心中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如在第三十集朱云对覃文邕说之前有些误会,并在坐上黄包车前把自己非常重要的鼻烟壶送给了覃文邕。我们知道覃文邕说的“朱云,一路走好”是暗示朱云的死,但是我们还是被朱云最后的举动打动了。
三、展现了浓厚的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兵变1929》不仅是首部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南宁的“暗战”为背景的影视大制作,也是讲述广西题材、广西元素,由广西团队创作,在广西立项的本地电视连续剧。因为是根据南宁兵变历史创作,还具有不少南宁元素,如青秀山、新会书院、步行街骑楼、邕江等,甚至在第二集瞿莎问覃文邕当地特产,覃文邕带瞿莎去吃了老友粉,以及林瑶以为覃文邕死了,在青秀山为他建了个衣冠冢(青秀山是南宁的著名风景区)。第六集,于昌为和覃文邕去了新会书院,也出现了南宁当地的邕剧表演。该剧弘扬和推广了南宁当地风土人情、民俗风情,让全国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南宁,把南宁革命史的光辉一页展现出来。
四、传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叙事特色
该剧谍战戏十足,既有符合现代抗战剧的流行元素,又避免雷剧、神剧的夸张荒诞。第一集一开始,覃文邕就陷入陷阱,叛变的共产党员认出了覃文邕,为掩人耳目,覃文邕于无声中将叛变之人杀害,胳膊流着血,依然要假装淡定逃离,却不小心将自己的戒指遗落在现场,戒指又到了于昌为手里,于昌为就一直在调查跟这个戒指有关的人,慢慢又将目光转移到林瑶身上。第六集米店贺老板临死之前传递情报,从拍打车的动作引出摩斯密码再到镜像字等。另外剧中刺激的枪战、险象环生的剧情、随时面临身份被拆穿危险的覃文邕机智地与敌人一次次周旋,环环相扣的剧情让人能充分感受到剧情所带来的感官、心灵和脑力的多重激荡。如第十六和十七集中于昌为根据老鹰开枪的位置分析出他要打的是瞿莎而不是郑主任。在老鹰死之前,他说要见郑主任说出情报,于昌为同意不杀他要带他走,千钧一发之际,老鹰抽雪茄的习惯害了他,他去口袋拿雪茄,覃文邕说了句“小心”,朱云为了保护于昌为就开枪打死了老鹰。正是老鹰的死,保全了覃文邕。
剧中涉及多场宏大、逼真的战争场面,如第三十二集章云林为救吕师长带领弟兄与林权手下大战的场面,章云林受伤的部下为了不拖累大家,自愿留下为章云林他们逃走拖延时间,后来被敌人追上,他们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有三十三集章云林亲自与林权战斗的场面,章云林带领部下用砍下的竹竿做武器与林权打斗,消灭一部分林权的队伍,场面非常激烈。
五、剧作手法
电视剧的冲突分为三种:一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二是人与人的冲突,三是人物自身的冲突。所谓人与环境的冲突,是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具有的活动形态,以及由此所塑造的人物类型。[3]在电视剧里,情节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全剧必须围绕着一个贯穿冲突展开情节。结构的开端建立冲突,中段展开冲突,让冲突的双方进行多个回合的较量,一次比一次激烈,直到推向最后的高潮,在高潮部分展开全剧的最后一次决定鹿死谁手、谁胜谁负的总较量。结尾用来交代冲突的结局。[3]
该剧的冲突也无处不在。覃文邕身为共产党人,却不得不伪装成国民党人做事的冲突;满文海知道覃文邕的父亲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一直想杀覃文邕,而覃文邕却一直忍让想要劝说满文海回头的冲突;覃文邕想救却不能够只能眼睁睁看着共产党自己人死在自己面前的心理冲突以及瞿莎喜欢上覃文邕,却不料是覃文邕杀害了自己的哥哥,让她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冲突。一个线索接连一个,剧情紧凑。
该剧另一手法就是设置悬念。当覃文邕回到南宁,于昌为在他办公室安装了特殊的镜子,他可以在镜子另一边看到覃文邕的一举一动。观众都知道这些,并为覃文邕提心吊胆,每次覃文邕照镜子,我们也迫切想知道覃文邕有没有发现镜子的端倪。在第二十七集,林瑶来办公室找覃文邕,告诉他林权要抓严先生的事,覃文邕一直暗示林瑶办公室不安全,并借口大衣脏了去镜子前挡住镜子以防于昌为看见,并且故意把林瑶告诉他的事大声说成“于处长要抓严先生,夺走那两百万”来诱导于昌为,我们就猜到他已经知道镜子有端倪了。直到第二十八集,覃文邕隔着镜子和于昌为对话,并打碎镜子,我们才放下心来。
六、出色的对“情”的演绎
该剧对“情”的演绎很出色,无论是爱情、兄弟情、乡土情,都细致入微,令人感动。
爱情。该剧不仅有荡气回肠的革命战争,也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暗战较量,人物感情线交织于此种情势之中,真情缠绵的爱情与真理信仰纠结,令故事满溢精彩,上演一段烽火年代虐心之恋。林瑶与三兄弟爱恨纠缠,硝烟中面对生离死别。章云林喜欢林瑶,选择默默守护着她;覃文邕喜欢林瑶,一直关注着她,却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不得不避开林瑶来保护她;而满文海也喜欢林瑶,并用争夺的方式希望林瑶喜欢自己,林瑶面对这些情况,怎是一个“虐”字可说得清。
兄弟情。章云林、覃文邕、满文海是三个异性兄弟,从小在覃家长大。章云林一直遵从养父的话,坚持着“不能兄弟相残”,对二弟覃文邕、三弟满文海一直照顾着,覃文邕也是一直敬重着大哥章云林,保护着满文海,甚至覃文邕的父亲覃长智对满文海的父亲和章云林的父亲也一直保留着兄弟情,更是教育子女一定要维系兄弟情谊。而且在共产党内部,同志之间,也都充斥着兄弟情。
乡土情。该剧表达了对广西乡土人民的热爱之情。林瑶、覃文邕、章云林等都是希望没有战争,让广西人民能和平生活的代表。在剧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物关于南宁安定、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对话。最后几集也是围绕着避免南宁战火而不得不采取行动展开的。
七、镜头语言
影片善用长镜头来观察人物的细微变化,镜头运用含蓄、内敛,不紧不慢地展示着一个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于昌为与覃文邕的对手戏,多用近景或特写脸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如于昌为躲在镜子背面观察覃文邕时,脸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让人捉摸不透,好像他掌握了什么重要线索一般。而在回忆林瑶和覃文邕的爱情故事时,因为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纯洁的,所以每次回忆他们的过去感情时,都用的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黄色的稻田,他们两个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走着,听着风的声音。画面节奏温和,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希望的颜色。稻田的画面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次,这也说明覃文邕和林瑶对他们感情的珍惜,这些镜头的重复使用可以展现对他们两个人感情的赞美和美好希望。
[1]陈吉德.影视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王世杰.影视剧作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沈贻炜.广播电视文学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