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象科技期刊来稿经常误用的词与字辨析

2016-03-28王祥国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期刊

王祥国

气象科技期刊来稿经常误用的词与字辨析

王祥国

基于《气象学报》来稿中常见的错误用词和字,分析气象科技期刊稿件中常见字、词的错用、误用问题,并给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作者减少写作中的差错,并提供编辑人员参考。

科技期刊;错误;字;词

[作 者]王祥国,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气象学报》编辑部。

2016年3月5日,科学网[1]等多个网站在首页转发“知社学术圈”消息:“Nature:造化弄人?中国学者论文惨遭群殴,被撤稿!”一石激起千层浪,骂当事期刊(PLOS ONE)无担当者有之,声讨别人歧视中国科学家的有之,就是没有人从中国科学家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近几年中国科技界的浮躁才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对于中国科学界的浮躁笔者有切身体会。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2],其功能在于科学技术信息的传播和记录,是科研成果的产生先后及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忠实反映,并通过科技信息的传播,减少科学技术研究可能的重复工作,后来者能吸取已有研究成果及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工作少走弯路,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的情况下,科研成果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可见准确的信息很重要,而错误的信息却会将读者引入歧途,轻者造成科研成果少出或晚出,重者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损失。近几年科技期刊收到的论文中表述不准确、出现错误应用字和词的现象经常发生,虽然审稿专家和编辑为排除这些不准确或错误字、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在科技期刊中这样的错误还是经常能见到。

一、常见用错的词和字

(一)同音字词

(1)叠与迭。叠与迭音同dié,叠[3]有两个意项,①一层加上一层;重复。②折叠。迭[3]有3个意项,①轮流;替换。②屡次。③及。两者除音同外,意思并无相近处,但使用中却经常混淆。如“在GRAPES-3DVar区域新版本中运用四阶递归,采用3种不同特征尺度的递归滤波进行线性‘迭加’,生成滤波器”“各向异性的协方差算子可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由各向同性的高阶协方差算子‘迭加’而成”,这两例中的“迭加”,明显就是“叠加”之误。说到数学公式迭代求解时,将“迭代”写成“叠代”者也大有人在。

(2)凇和淞。这两字音同、形似,极易用错,淞只用于地名、水名。如淞江、吴淞口等。而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雾凇,是指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上或电线上而成的白色松散冰晶。但写作中作者往往不注意,误用成“雾淞”等。另外,凇附现象多指雾或云中雪晶或冰晶的聚结。但现在的写作人员往往将冻雨在树上的冻结说成是“雨凇”,将雪在树上的雪盖称作“雪凇”,也不准确。

(3)邻近与临近。邻与临音同,都读lín,邻[3]有3个意项,①住处接近的人家,②邻接的、邻近的,③古量词,五家为一邻。而临[3]有5个意项,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照着字画摹写;⑤姓。这两个字易混的意项是邻接和靠近。如“……为了简化起见,只同化了常规观测资料,同化区域是中国及其临近地区。”这里的“临近”明显是“邻近”之误。而提到临近天气预报时使用“邻近”者也经常能看到,区分二者的主要方法在于邻近是地域相近,而临近多是针对时间而言。

(4)成与呈。成与呈音同,均为chéng,成[3]有10个意项,①完成、成功,②成全,③成为、变为,④成果、成就,⑤生物生长到定形的阶段,⑥已成的、定形的、现成的,⑦表示达到一个单位,⑧表示答应、许可,⑨表示有能力,⑩十分之一叫一成。呈[3]有3个意项,①具有(某种形式)和呈现(某种颜色),②恭敬地送上去,③呈文。从字义上看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来稿中将两者混用的并不少见,如:“XX与YY呈正比”“XX成现黑色”都是不正确的。

(5)反应与反映。二者音同为fǎnyìng,反应[3]是有5个义项,①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产生相应的活动;②化学反应;③原子核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化;④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3]有4个义项;①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②比喻把客观的实质表现出来;③把情况、意见等告诉给上级或有关部门;④通常指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人的心理(感觉、表象等)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可见,两者除读音一致外,并无混淆的义项,但来稿中“图X反应了……”“XX反映公式”并不少见,均是对两者区分不明造成的。

(6)形式与形势。这两个词音同为“xíngshì”。形式[3],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形势[3],①地势(多指从军事角度看),②事物发展的状况。两词意义并无相近处,但使用中却经常用错,将“天气形势分析”写成“天气形式分析”,其可以将发展状况错误理解为,气压、风场形状的分析而成的,也可能是作者对两词意义并不清楚,而仅是汉语拼音输入时,有这个词就主观认为是正确的了。

(7)震荡与振荡。二者音同为zhèndàng,震荡,意为震动、动荡。振荡意为振动,即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往复运动;电流等周期性变化。因其音同,拼音输入时两者同时出现,又因其意近故往往造成误用。区分二者关键点在于,如果是往复的运动就应该用振荡,而不存在往复的运动应该用震荡。如天气学中的10—30天振荡,就是准周期性运动,就不宜用“震荡”。

(8)经向与径向。这两个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且都是气象科技论文中常用的词,但其意义却差别较大,“经向”通常是指地球上沿“经线”的方向——通常说的南北方向,而“径向”一般是雷达探测结果中从雷达开始发射探测脉冲电磁波的方向。但由于现在多数作者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其音同,形似,往往出错又不易被发现。

(二)意近的词

(1)增幅、增温速率、增温强度。随着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影响的深入,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兴未艾,相应的有关气温、降水、风速等表征大气变化基本要素的文章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表示变化的增(降)幅、增(降)速率(度)、增(降)强度混用、乱用现象严重。增(降)幅很明显是一个偏正组成的词组,主词是幅,表示变化一定的振动或摆动的大小,增(降)速率是动宾词组,其主词是速率,表示单位时间的变化量,增(降)强度与增(降)速率结构一致,是表征变化快慢或单位时间的变化量;两者意义相近,有时可通用。如“近100年来,气温增幅0.25℃/10a”,很明显存在错误,增幅是增加的多少或大小,具体到气温其单位只能是“℃”或“K”,不应是表示速度的“℃/10a”。

(2)异常与距平。异常和距平是气候研究中常用的两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异常[3]1542标有两个义项:①不同于寻常,②非常,特别极了,均是用作副词。距平[3],《现代汉语词典》中查不到这个词,从字面意思看,距表示距离,①指空间或时间上相隔,②相隔的长度。平指的是平均数,距平就是指与平均数的差别或距离。两者意义相近,均是指相对于平均数或正常态的差异的量,有时可以通用,但使用时需注意,不论用异常或是距平均应给其相对的正常态或平均数。这一点经常被忽略而致使读者误解。相对于距平,异常还经常被误用,如:“图3b给出了在多和少雨年合成的850hPa风场差值,从该图看到:一个‘异常’反气旋环流出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其‘异常’环流中心在(17°N,138°E)附近,而一个‘异常’的气旋性环流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25°N附近,在‘异常’气旋和反气旋环流之间的异常西南风……”,这里的所谓“异常”使用均不对,应是差值,从前面不难看出,这个图是多雨与少雨年合成场的差,并不存在所谓的正常态,明显是误用,这样的误用也常出现在数值模拟正、负扰动生成预报的差值场分析中。

(3)偏暖(冷)、偏湿(干)与偏高(低)。这3对词均是有关气候变化研究论文中经常出现的词,均是指与常态或平均状态的偏差,但其应用范围并不一致,偏暖(冷)和偏湿(干)应是指气候,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而偏高(低)多用于单指标量的差别,与偏暖(冷)和偏湿(干)相比其意义更具体、更明确,但应用中却经常出错,如“气温偏暖(冷),湿度偏湿(干),气候偏高(低)”,都是不正确的。

(4)变化与变暖。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较红火,大量有关气候变化研究的论文对气候变化的描述并不准确。以近年比较流行的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说,将其写成全球变暖或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大量科技论文直接将其说成是“气候变化”并不合适,变化[2]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是个中性词,其重点在“变”上,只要有变就行,并不规定变的方向。气候变化,可以是向暖变化,也可以是向冷变化,可以变干,也可以变湿等,而变暖着重在“暖”,其重点在气温的升高上。因此,笼统地将变暖说成是“气候变化”,显然不合适。

(三)臆造的词

几率和机率。几率与概率同义,几率,概率的旧称[3];概率[3],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叫概率,也叫几率,旧称或然率。其意义来源于几的几乎、近乎意项。机率[4],《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录这个词,从大量作者使用情况分析,可能是从机的第4个意项“机会”臆造的词,明显是望字生意,生拼硬造而成。

二、误用原因分析

(1)现代教育的缺陷。近期20年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将大量的力量放在英语教育上,理工科基本放弃中文教育,甚至综合性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的也是“凤毛麟角”[4,5],研究生考试更没有哪一个院校将“语文”作必考内容,没有要求自然就会放弃,在中国以应试为主的教育环境下,无疑就会被大家忽略。

(2)电子阅读造成的容错度变高,大量网络文学、网络语言充斥耳目,造成大家对错误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时间长了反将正确的遗忘了,也就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最明显的是“掐”,《现代汉语词典》一直到第5版[3,6,7],常用的《新华字典》[8]一直到第10版和《汉语常用字大字典》[9]都只有3个意项:①用指甲按,用拇指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断。②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③量词,拇指和另一手指尖相对握着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4]除前述3个意项外,另增了一个意项“<方>,动词,指争斗。”其实是近几年因影视明星互相攻击,电视媒体用了一个形象的词“齿可(qiā)架”,因“齿可”并没有收录进规范字表,大量的电视媒体字幕系统中没有这个字,甚至连广受推崇的《新华字典》也查不到这个字,造成媒体人用了一个“假借字”,而《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就顺水推舟增了这么个意项,反而忘了紧接着下面就有的真正的“齿可”(qiā)。

(3)计算机录入提高了写作和再复制的便利,使大家不再仔细推敲文字。最明显的就是现在的作者对自己的文章无论是写、读、校均漫不经心,以前编辑收到的稿件是作者一笔一画写成,错字、别字很少,一旦编辑指出有错误,作者会非常认真,现在的作者会很轻松地表示改一下,一点也没有自责或丝毫的歉意。

(4)过分依赖现代办公软件。有的作者将校对工作交给相关软件,而不是亲力亲为地仔细看一遍,最普遍的是用“word”拼写和语法功能一查了之。要知道软件的收词量是有限的,况且中文的同音近义词又较多,其检查时只要有这个词就算正确,并不能判断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大量的专业词汇也没有被其收录,人为地造成无法判别。

三、结语

学好、用好中文文字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具体表现,相信多数成年人对初中课本中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最后一课》记忆犹新,我们没有理由不在中文书刊中规范、准确地使用中文,准确科学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就。请作者、审者、编者共同努力,延续、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之美。

[1]胡舟.中国学者论文因用词不当被撤稿[EB/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3/339768.shtm.

[2]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5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55.

[4]贺阳,徐楠,王小岩.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15).

[5]徐静.人大语文变选修引发热议,六成高校语文并非必修课[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15/c_1257.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89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8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8.

[9]《汉语常用字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常用字大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868.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科技期刊”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科技期刊的分类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