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微信的再度开发
2016-03-28孙廷苏畅陈健
孙 廷 苏 畅 陈 健
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微信的再度开发
孙 廷 苏 畅 陈 健
社交网络以“低成本替代”原则,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而微信作为社交网络工具之一,其低成本的运营吸引着无数期刊,但由于微信自身的局限,即不能真正实现网状式的互动交流。《现代医药卫生》于2015年12月开始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微社群”,通过“微社群”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线上的网状式交流互动,期望建立一个医药卫生领域专属的社交网络。具体方法是利用期刊本身的专业素质,邀请专家在“微社群”中开展“微课堂”,向群员们推送专业学习内容,截止到2016年5月已开展8期“微课堂”。通过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不仅有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交流,更有利于读者、作者互动,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增加了稿源,从而为促进期刊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社交网络;学术期刊;微信;微社群;微课堂
[作 者]孙廷、陈健,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
苏畅(通讯作者),现代医药卫生编辑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网络的出现到现在迅速蹿红的微信等社交媒体,让我们认识到这些社交网络和媒体不仅是聊天、交友的工具,更是让成千上万人彼此相连的纽带,彻底颠覆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互动的模式[1]。社交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它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出版形式和阅读习惯,在这场变革中,学术期刊只有向新媒体转型才能找到出路[2]。
2016年,微信用户超过7亿人,可见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成为非常活跃的社交工具,它以使用操作的便捷性、推送内容的丰富性、信息交流的高效性[3]等优势迅速在纸质期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大多数期刊也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号,主要功能是为投审稿系统服务、推送出版内容、与读者/专家互动、约稿及利用微信盈利等[4-6],而对于微信的认识仍存在局限。微信仅是一种社交工具,并不是社交网络,目前,期刊仅运用微信软件中点对点的服务,无法实现网状式的互动,从而降低了互动的空间范围,故本文提出“微社群”的概念。
目前,关于“社群”这一名词在期刊界也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周荣庭等[7]即提出了“实践社群”,但本报道中提及的“社群”是基于微信平台,将某一学科领域的成员集中在一个微信群中,即为“微社群”。目前,在学术期刊领域,利用“微社群”开展“微课堂”的报道较少,本文在2015年就开始此项研究,利用本身的专业素质,邀请专家在“微社群”中开展“微课堂”,向群员们推送专业学习内容,从而为促进我刊转型发展,扩大我刊影响力奠定基础。
一、社交网络
(一)社交网络的定义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代指SNS。
(二)社交网络的现状
社交网络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交易、兴趣、链接等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是以熟人网络为主要使用人群,以日志、相册、分享、小游戏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8]。社交网络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络服务,其核心是“用户创造”[9],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有SNS社交网络、豆瓣网络、豆丁网及微博等,而在这些平台上,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2》显示,手机阅读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之一,移动社交网络占据了主流市场,可见,手机阅读作为一个平台,势必会引领阅读市场。
二、社交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
(一)社交网络改变了期刊的运营模式
以期刊为核心的传统学术信息交流模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必将面临以下问题[10]:(1)传播速度慢、信息更新慢,大多数作者有可能失去首发权。(2)期刊发展原地踏步,影响力无法上升。那么,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以科学信息交流为核心的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最初作者寄送纸质稿件至编辑部到现在的网上投稿、从之前的邮局汇款缴费到现在的网上支付、从开始书信联系专家到现在的电子邮件……各大期刊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一步步向着无纸化办公靠拢。并且,随着智能手机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市场后,期刊又不得不将发展的矛头指向“手机”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移动终端。期刊利用新媒体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特征,开始建立以微信、微博、QQ等为平台的自媒体,将原先闭合的出版生物圈向世界打开了“心扉”。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衍生,各个期刊从最初单纯的数字化办刊,到现在发展综合性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这种进步,抑或说改革,给期刊带来了方便:内载信息得以迅速传播、读作者群迅速扩大、影响力不断攀升等。而社交网络由于充分发挥了新媒体所有的优势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11]。社交网络以“低成本替代”的原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同时,社交网络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载体。
(二)微信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开发对象
1.微信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现状。微信用户的讯增、微信终端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微信的低成本运营,均是其成为期刊开发对象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期刊选择以微信为平台建立大型的、面向全国范围的服务模式,如做得比较好的《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它们的微信公众号除进行基本的稿件服务外,更多的是发布有关医学检验方面的信息,让更多的检验人参与该期刊的互动,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也为期刊开辟出另一条发展之路。但目前,微信作为一种软件,有着其本身的局限。
2.微信的局限。微信作为我国目前十大社交网络工具之一,以其较大的用户群迅速占领了市场,但微信仅是一种社交工具,并不是社交网络。目前,期刊仅运用微信软件中点对点的服务,无法实现网状式的互动交流,从而降低了互动的空间范围。
3.微信的再度开发。为了打破微信的局限,《现代医药卫生》于2015年开始尝试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微社群”,期望通过“微社群”实现网状式互动交流。
“微社群”,就是将某一学科领域的成员集中在一个微信群中。微信在个人聊天中均是点对点的交流方式,而建成群后便会实现网状式的聊天模式,我们即利用这种模式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广泛的交流互动平台,期望建立一个医药卫生领域专属的社交网络。
通过“微社群”,可以为期刊服务以下内容。(1)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从而使群员们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如开展“微课堂”,利用期刊本身的专业素质,邀请专家在“微社群”中开展“微课堂”,向群员们推送专业学习内容,截至2016年6月已开展了8期“微课堂”,群员反应良好。在社交网络下,学习者之间的积极性会形成相互依赖,有一种“感染”效应,更利于群员的学习。通过开展学术活动,不仅促进群员学习,还可吸纳稿源,同时,还可通过每期的“微课堂”专题进行组稿并策划专题栏目等。(2)扩大期刊宣传:通过“微社群”的资源整合服务,可使期刊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宣传,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3)促进读作者服务:“微社群”这一具有网状式互动交流特点的平台,大大增加了读作者的互动,增加了微信在期刊中的服务功能。(4)为期刊编委们服务:这种全网络扩散式服务,更利于为期刊的编委提供针对性服务,如为编委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宣传、为其寻找合作伙伴等,从而拉近期刊与编委、编委与作者的距离。因此,通过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不仅有利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交流,更有利于读者、作者互动,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增加了稿源,从而为促进期刊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期刊利用社交网络寻求发展之路是势在必行的,社交网络信息的快捷服务、点对面的网络交集互动、低成本的运营体系等均将为期刊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然而,社交网络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固然有很多有益之处,但本文认为,学术期刊在利用社交网络的同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社交能否发展为真正的“面对面”交流。由于网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总是存在缺陷,这并不利于人类的发展。而确实目前的网络社交并不能真正实现“面对面”交流,如我们建立的微社群,目前还无法实现群员们的集体“面对面”交流。(2)网络安全问题。社交网站用户更容易遭遇财务信息丢失、身份信息被盗和恶意软件感染等安全威胁,而且其严重性可能超乎用户自己的想象。社交网络与学术期刊融合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寻求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才能让其更好地为期刊服务。
[本文系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QXK2016-9)]
[1]彭芳,董燕萍.社交出版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启示[J].期刊研究,2015(11):59-61.
[2]朱德东.社交网络与我国学术期刊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5-161.
[3]郑辛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研究,2014(5):667-670.
[4]张宁,余斌.“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应用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5(7):26-28.
[5]王晓蕴,缪宏建.医学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5(11):122-123.
[6]廖梓言,石芸,罗瑞,等.医学期刊微信运营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176-1180.
[7]周荣庭,徐吴昊.组建学术期刊实践社群的构想[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6):1066-1068.
[8]Antelman.社交网络[J].图书馆工作,2008(123):14.
[9]张梦.社交网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466-467.
[10]许洁.学术社交网站对学术出版的影响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14(3):48-51.
[11]梁徐静.解析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的网络化类型与发展构想[J].新闻知识,2014(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