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贞孝公主墓志看渤海文王晚期政局

2016-03-27张晓舟

北方文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雷同文王墓志

张晓舟



从贞孝公主墓志看渤海文王晚期政局

张晓舟

贞孝公主墓 贞孝公主墓志 渤海文王 渤海 贞惠公主墓

渤海国贞孝公主墓志与贞惠公主墓志雷同的问题,需要结合贞孝公主墓的形制进行分析,其中墓制与墓志相互矛盾的地方,可以帮助我们推断雷同墓志产生的原因,以及解释那些表面看似混搭的现象。透过特殊的墓志(雷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政局。渤海文王晚期的政局可能已经或者将要产生动荡。

20世纪80年代,渤海国贞孝公主墓被发现,墓中出土了一合墓志①,从而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经研读,发现“贞孝公主墓志并序”与早些年发现的“贞惠公主墓志并序”②除了个别字句的差异以外,内容上几乎完全一致,这引发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并且作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测。

一、有关两墓志内容雷同的研究综述

王承礼先生认为,贞孝公主墓志之所以与贞惠公主墓志一致,可能是因为渤海的文籍院里保存有墓志的固定程式,陈陈相因,实际使用时根据需要略加改动就可以了③。梁玉多先生推测,这两合墓志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笔④。刘晓东先生指出,“贞孝公主志文即便是在实际内容不同的句子中,也完全机械地套用贞惠公主墓志的句型格式,几乎是在不动原句句型、原句字词的情况下,往里镶嵌不得不变动的字词”,因此,他大胆推测:“贞孝公主死时,文王大钦茂或已经无力执政,或已经王权旁落”,所以,“贞孝公主的去世,对于危机暗伏的朝廷而言,其礼遇及重视程度恐怕就不可能与贞惠公主当年相比”,甚至“连墓志志文都要全盘照抄十五年前贞惠公主墓志志文了”⑤。

众所周知,墓志是对墓主人生前事迹的记录,即便贞孝、贞惠两公主的身世完全相同,但“丧夫”、“丧子(女)”的章句总不能是渤海国公主墓志的格式⑥。因此,贞孝公主墓志承袭贞惠公主墓志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出于贞孝公主身份的考虑,承袭墓志的做法又是极不合礼制的行为。那么,如何理解这两合墓志的雷同现象就成了还原当时人为何决定镌刻一块相同墓志的初衷与背景,而墓志的讨论不能仅限于墓志的本身,有必要将视野扩展至整个墓葬的形制。

二、贞孝公主墓的形制

贞孝公主墓是砖石结构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塔五个部分组成。甬道后部的东、西两壁和墓室的东、西、北三壁上绘有壁画⑦。刘晓东先生指出,类似的砖室墓出现于渤海墓葬形制演变序列的中、晚期,并且受到了唐代砖室墓非常大的影响⑧。郑永振先生将以贞孝公主墓为代表的墓葬形制命名为“墓、塔结合式砖壁石顶单室墓”,同属此类的渤海墓葬还有吉林珲春的马滴达墓,这种墓葬形制应该与佛教有关⑨。另外,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砖室塔葬结构”的渤海墓葬被发现,例如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区Ⅵ号台地M10墓就是由墓上砖塔和塔下墓葬构成⑩。著名的吉林白山市渤海灵光塔下面也有地宫,一部分学者倾向于将此地宫视为墓葬。

墓上起塔本是佛教僧侣的丧葬形制,后来被世俗接受,并且逐渐演变为只要逝者生前念佛,哪怕没有出家,死后也能于墓上筑塔。目前,有关渤海国内佛教的情况尚无定论,但从已有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渤海五京地区内可被认做寺院的建筑遗址存有多处,而且还发现了不少与佛教相关的遗物。因此可以推断,在渤海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以渤海王室、贵族等统治阶层为主要对象,存在相当程度的佛教信仰。两公主墓志尊称渤海文王大钦茂为“金轮圣法大王”就是佛教盛行于渤海的显证。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贞孝公主墓的形制不仅受到了唐代砖室墓的影响,而且还吸收了佛教墓葬的元素。这种墓葬形制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笃信佛教,生后向往极乐世界的心愿。

然而与此相对,贞孝公主墓志却丝毫没有反映墓主人生前崇佛的迹象。相反,墓志的“每一字句无一不浸透着深厚的儒学思想”。佛教元素的墓制搭配儒学思想的墓志是贞孝公主墓与墓志“混搭”的现象之一。

除此之外,贞惠公主墓志周围刻有番草纹、云纹等装饰,而贞孝公主墓志周围只用两道线作边。另外,贞孝公主墓志上的刻字也不如贞惠公主墓志排列得整齐,行距比较随便。因此,渤海王室级别的墓制搭配简单潦草的墓志是贞孝公主墓与墓志“混搭”的现象之二。

关于贞孝公主墓和墓志出现“混搭”的现象,王侠先生认为,“大钦茂执政后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渤海国的文化囫囵吞枣式地接受了中原的儒学思想与佛教教义,使得两者以共存的样态被揉捏到了一起,共行不悖”(现象一)。王承礼先生认为,贞孝公主的身份不如贞惠公主尊贵,所以诸事从简(现象二)。

但是,上述“混搭”现象的产生原因是贞孝公主墓志承袭了贞惠公主墓志的内容。换而言之,如果贞孝公主墓志不是由于某种原因承袭了贞惠公主墓志的话,那么所谓“混搭”的现象可能就不会存在。也就是说,贞孝公主墓和墓志的不和谐不是必然的结果,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贞孝公主墓志中人为造成的因素。

三、政治时局在墓志中的反映

中原士人对待墓志的撰写相当重视,不乏有举重金邀请名家、大家执笔者,而墓志文辞格式相近的仅多见于宫人墓志。贞孝公主的公主身份注定了她的墓志不应该以承袭他人墓志的面貌出现,而贞孝公主的公主身份又正好提示了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考究产生雷同墓志的原因。

以下,试举一例唐代皇子雷同墓志的案例。

根据杨宏毅先生的研究,“唐彭王李僅墓志”和“唐蜀王李傀墓志”除了名讳、葬时、赠官有所不同以外,其余部分完全一致。这两位墓主人的身份是李唐皇子,与本文讨论的贞孝、贞惠两公主墓志性质相同,属于“雷同的皇(王)室墓志”。

上述两合墓志的撰刻时间在唐叛臣朱泚僭称皇帝之时。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围攻襄城。唐德宗征调泾原诸道兵马前去援救,泾源节度使姚令言率兵抵达长安后叛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史称“泾原兵变”。事后,姚令言与众将共举朱泚登基。朱泚为了笼络人心,厚待李唐宗室,赠赐死于乱中的李唐皇子李僅司空、李傀太子太保衔,并允许两人墓志首题仍用李唐国号。然而,正如樊波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志文对于两位皇子的生平其实是缺乏详细的了解的,因为墓志非但没有记述两人在唐的为官经历,而且也没能准确地记述两人的生卒享年。所谓“雷同的墓志”实际上只是出于敷衍了事,而皇(王)室墓志遭受如此的境遇,恐怕与当时的政局不无关系。

以下,再试举唐淮南公主的墓志来说明政局变动在皇(王)室墓志中的体现。淮南公主死时(载初元年一月十八日)尚是大唐王朝的天下,所以其志盖的篆文为“大唐故淮南大长公主墓志铭”。然而,当其入葬时(天授二年正月十二日)已是大周天授二年,所以其志盖上的“唐”字被人为地添加笔画,套改成了“周”字。这合墓志成了见证武则天“以周代唐”的最佳物证。

尽管上述案例不是“雷同的墓志”,但是透过皇(王)室墓志的特殊现象,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政治时局的变动。

四、渤海文王晚期的政局

那么,贞孝公主墓志的雷同现象说明了渤海国怎样的政局?本文赞同刘晓东先生的推断,认为在渤海文王大钦茂统治的晚期,由于文王自身的衰老,加上世子的早死、世孙的年幼,渤海国的王权出现了真空。

以下,试从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阎万章先生曾经考订,渤海文王大钦茂统治期间使用过“大兴”、“宝历”两个年号。后经金毓黻先生的补充,推定文王大兴三十七年(774年)改“大兴”年号为“宝历”,此已成为通说。韩国学者宋基豪认为,文王改元“宝历”有伸张国力,强化王权,开启新时代的意义。这点可以从日本史籍《续日本纪》卷34《光仁天皇致渤海国王的国书》中得到佐证。其文曰“修朝政于典故,庆宝历于维新”,说明文王对内、对外的一系列改革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嘉许。但是,文王改用“宝历”年号之后不久又重新改回了“大兴”年号。贞孝公主墓志和《渤海康王致日本桓武天皇告国丧书》都说明,文王晚期使用的年号是“大兴”。如果说更新年号意味着开拓进取,那么复用旧的年号便是意味着转向保守,这与向来主张“文治整备”的文王格格不入。渤海国“宪象中原”与加强王权是互为表里的同一进程,制约改革的保守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渤海统一王权中的离心集团。

第二,从贞惠公主墓志可知,“宝历”年号至少使用到了宝历七年(780年),而从贞孝公主墓志可知,“大兴”年号在大兴五十六年(792年)已被恢复。那么,可以改回“大兴”年号的时间区段是781至791年的11年间。《新唐书》载,渤海文王“贞元(785—804)时……徙东京”。渤海文王逝于大兴五十七年(793年),也就是说,可以迁都东京的时间区段是785至793年的9年间。改回“大兴”年号的时间区段与迁都东京的时间区段之间有7年(785—791年)的重叠,从概率上推断,两个事件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文王死后,由其“族弟”大元义继位,而元义继位不足一年就因猜虐惨遭国人杀害,史籍不传其谥。韩国学者林相先认为,旁系的元义之所以能够继位的重要原因在于渤海政权中存在支持元义的政治势力,而这股势力的形成则需要相当的时间。因此不难想象,在渤海文王统治的晚期,面对上主老迈而下嗣无人的权力真空期时,这股以元义为核心的政治势力就已经、或者说开始部分地把持了朝政,影响了渤海政局未来的走向。正是由于这股势力的存在,渤海的下一位国王无法由文王的子孙继承。但是,继元义之后成为渤海国王的大华玙是文王的嫡孙,他在继位的当年即决意迁都返回上京。这样的举动是否可以视为对之前迁都东京的否定?如果是的话,那么以元义为代表的离心势力可能就是当初推动文王晚期迁都东京的主导力量。

综合上述三点可以发现,改回“大兴”定年号事件的背后存在保守势力的身影,而迁都东京事件的背后则存在元义势力的身影。如果上述这两个事件真的是同时发生的话,那么所谓的保守势力就是之后篡权夺位的元义势力。

华玙继位后的年号是“中兴”,这个年号的背后是否包含有清算元义作乱势力,重新匡正的含义?又是否包含有摆脱保守势力掣肘,希望重新回到文王原先改革维新的道路上,继续推进王权强化的含义?

五、结 语

围绕渤海王权,文王临终时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与倾轧,从而导致了渤海王权的动荡与国势的衰颓。政局的动荡与国势的衰颓势必会影响到只先于文王一年逝世的贞孝公主的丧礼。

从贞孝公主墓志的记述可知,贞孝公主的驸马先于贞孝公主而亡(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于是也应该先于公主下葬。渤海有夫妻合葬的习俗,安葬驸马的墓室就是将来安葬公主的墓室,所以其规格当是遵循渤海王室墓葬的等第。安葬驸马时,贞孝公主的父王大钦茂健朗有为,而国家又值蒸蒸日上之时,所以驸马(公主)墓的形制不仅采用了最高规格的中原唐式砖室墓结构(包括壁画),而且还充分考虑到了佛教信仰的需求,于墓上筑塔。

可是,等到后来贞孝公主逝世时,渤海的王权与国势因元义保守势力的作乱而出现动摇与衰退,故而公主的丧礼非但草草,而且连墓志都是以承袭贞惠公主的墓志了事。

因此,可以说贞孝公主墓志是渤海文王晚期统治力衰退的一个物证。

本稿得到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刘晓东先生的大量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注 释:

② 王承礼:《敦化六顶山渤海墓清理发掘记》,《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④ 感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多老师赐教。

⑤ 刘晓东:《渤海“珍陵”问题的再检讨——纪念金毓黻先生逝世50周年》,《北方文物》2013年第3期。

⑥ 贞惠公主墓志曰:“谁谓夫聟先化,无终助政之谟;稚子□□,未经请郎之日。公主出织室而洒泪,望空闺而结愁。”贞孝公主墓志曰:“谁谓夫聟先化,无终助政之谟;稚女又夭,未延弄瓦之日。公主出织室而洒泪,望空闺而结愁。”

⑧ 刘晓东:《渤海墓葬的类型与演变》,《北方文物》1996年第2期。

⑨ 郑永振:《渤海墓葬研究》,《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2期。

⑩ 李强:《吉林和龙市龙海渤海王室墓葬发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 王孝华〕

张晓舟,男,1988年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邮编 310028。

K242

A

1001-0483(2016)04-0086-04

猜你喜欢

雷同文王墓志
这些较大及以上燃气事故原因如此雷同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为文王发愁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郑玄“文王受命”问题考论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海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的火车
赋与唐代墓志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