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大棚西瓜无公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016-03-27魏小兴王志坚王崇菲
魏小兴,王志坚*,王崇菲,王 鑫
(1.郑州市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 郑州 451450;2.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中牟县位于黄河南岸,西临郑州城,东临古都开封,属中原平原地带。土壤特点为:县北部多为黏质土壤,该土质主要是由黄河泛滥、长期淤积而成;县东部和南部形成沙质土壤,该土质土粒较粗,保水保肥能力较差,但经长期的耕作和施肥,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该土质适宜种植西瓜、花生、大蒜等作物。该地区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数年平均1 445 h,年平均温度14.4 ℃,年平均降水量629.1 mm,全年积温在4 500~4 800 ℃,这样的热能资源足以满足西瓜生长发育的需要。利用沙壤地种植西瓜也是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由于西瓜种植时间过于集中,产销链时间短,影响了西瓜的销售,经济效益不高。2005年开始中牟县大力发展大棚西瓜生产,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将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土壤处理
中牟县土壤为偏碱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存在倒茬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选用石膏粉(硫酸钙)进行土壤处理,每公顷450 kg,对于重茬严重的地块,每公顷需600 kg。对发生严重的点、片要重施,然后再普遍撒施,以起到杀菌、杀虫、补钙、增硫的作用;还可调解土壤酸碱度,减少土传病害及肥害、药害与除草剂危害,进而减轻重茬带来的灾害[1]。
2 推广良种
杂交西瓜优质高产,商品价值高。为适应市场需求,中牟县主要选用黑蜜无籽,卞杂五号,金星,郑杂系列杂交1代种,并且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以提早和拉长上市期。
3 棚室配置
西瓜忌连作,宜选用3~5年未种过瓜类植物(西瓜、黄瓜、南瓜等)的沙壤土地种植,且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
大棚西瓜种植是解决反季节生产的重要环节,中牟县每年1月份开始育苗,2月份进行移栽,苗龄40 d左右,5月1日前后西瓜即可上市。西瓜大棚生产主要采用棚膜+地膜方式进行,以利于提高地温,移栽前应根据种植面积大小进行棚体规划。
3.1 大棚设计
一般棚体宽度6 m,长度应根据地形进行安排,棚体中间最高,两侧依次向下降低高度,形成斜坡。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西瓜大棚采用钢骨架的较多,在搭建棚体时需用一根钢管,在顶部焊接横骨架,起到固定作用,既省工又省时,减少了遮光面积,充分利用了光能,还有利于棚内操作。另外还要备好压膜线,每隔1 m压1根横膜线,以防大风刮开棚膜,降低棚温,影响瓜苗生长。提前整地施肥,当棚体密闭7 d后,地温得到提升并且稳定时,便可进行移栽瓜苗。西瓜育苗不宜在大棚内进行,不利于稳定提高地温。
3.2 育苗棚设计
育苗棚一般宽度1~1.2 m,长度应根据需苗多少而定,四周床底要铺地热线,利于通电增温。苗棚高度一般1.5 m,备好草苫,压膜线等。夜晚盖好草苫,保持床温稳定。
4 播种育苗
4.1 适时早播
育苗时间:1月上中旬播种。可在育苗棚内进行育苗。
4.2 苗床准备
选择未种过瓜类作物的地块做苗床,苗床为长方形,床净宽120 cm,深17~20 cm,要求底平、四周紧实。育苗前3 d,苗床撒施一层掺有草木灰的细土,再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与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混合喷洒苗床,达到杀虫灭菌的效果[1]。
4.3 早备营养土
提前15 d按肥沃沙壤土60%~70%、腐熟堆肥20%~30%、草木灰5%、过磷酸钙1%~2%的比例,充分混合,加施少量稀粪水,并喷施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与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混合液,堆放15 d过细筛后备用[2]。
4.4 种子处理
按照大棚750 g/hm2用种量,播前晒种1~2 d,然后用55 ℃热水浸种10 min,当水温降至25 ℃,再保温泡种8~10 h(中间换水1次)。浸种后滤干种子,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20 min消毒,然后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揉搓,滤干催芽。
4.5 细心催芽
用纱布包好种子,采用温厢、温床、温室催芽均可(温度保持在28~30 ℃)。70%种子出现白尖(芽长约5 mm)即可播种[3]。
4.6 推广纸钵育苗技术
纸钵直径7~8 cm,装满预先配好的细筛营养土,营养土的水分含量以手搓成团,放开即散为度,切不可过干过湿,每钵平放芽种1粒,弯芽的种子端向下,待纸钵全部排入苗床内后,再盖1 cm左右的细土。最后及时拱盖薄膜,最好双膜覆盖,即平盖1层地膜,拱盖1层薄膜。
4.7 苗床管理
出苗前,保持适温25~30 ℃,不超过35 ℃,水分以土表不翻白为宜;出苗后,揭去平膜,保持适温20~30 ℃,不超过35 ℃,水分以土表保持不翻白,严防水分过多导致死苗。幼苗1叶1心期,逐渐揭膜炼苗,白天揭、晚上盖,雨天揭、晴天盖。当幼苗2叶1心期即可栽植[4]。
5 地膜栽培
幼苗2叶1心期,土壤温度稳定在15 ℃以上,即2月上旬移栽大棚。单行定植,行距200 cm,穴距47~50 cm,撕去纸钵,1穴1苗,栽植密度9 000~10 500株/hm2,子叶方向一致,栽后施腐熟粪稀水定根,覆盖细土后平铺1层地膜[5]。
6 科学施肥
西瓜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较少,氮、磷、钾配合比例为3∶1∶4;西瓜生长周期短,应做到底肥与速效肥并重。移栽前10~15 d开沟埋肥、施足底肥,一般施堆肥15 t/hm2,复合肥600~750 kg/hm2,油枯(油菜饼)750 kg/hm2,尿素与粪稀混合施用,其余肥料开沟埋施。开花前后施0.2%磷酸二氢钾和1%的硼肥2~3次;待西瓜鸡蛋大时,追施挂果肥,施用尿素100 kg/hm2。第1次瓜采收时,再补施1次追肥,用尿素100 kg/hm2,促叶促瓜。坐果期需肥需水量均大,如遇严重干旱,最好隔天灌水1次。但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排水,防止土壤湿度过大导致徒长、病害、烂果、裂果的发生[6]。
7 压蔓整枝
压蔓,当瓜蔓50~60 cm时,朝统一方向理蔓,然后选晴天下午,每隔4~5节用土压1段蔓。整枝在坐果期进行,可用双蔓式或三蔓式两种。双蔓式整枝,即留主蔓,再留1个子蔓,其余子蔓一律摘除;三蔓式整枝,即留主蔓,再在3~5节处选留2个子蔓,其余子蔓一律摘除。瓜农选用三蔓式整枝的较多。结瓜蔓在瓜后生出6~8片叶时摘心,同株无瓜蔓摘除顶心。
8 人工辅助授粉和留瓜
开花期每天进行1次人工授粉,以提高结果率。白天8:00-10:00,对当天开的雄花,去掉花瓣,用雄蕊触擦雌蕊,并插牌标记授粉日期。留瓜,应在蔓长1.3~1.6 m处,选子房大而正、瓜柄直而粗,且2~4个雌花上的坐瓜,每枝留1个瓜,其余全摘除。
9 防治病虫害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通过搞好预测预报,掌握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的最佳时期。综合运用抗病虫品种、轮作换茬、中耕松土、清洁田园、排水防捞、平衡施肥等农业措施,辅助施用无公害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确保西瓜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
苗期病害主要指猝倒病,该病发生于苗期,主要因苗床温度过高、光照不足导致病菌侵染,可用50%多菌灵750 g/hm2、85%代森锌900 g/hm2喷洒[7]。
枯萎病、炭疽病、疫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等发生严重的地块可用石膏粉进行土壤处理,每公顷450 kg,对水撒施;还可防治其他土传病害、肥害、药害及除草剂危害,提高作物抗性,改善作物品质,并达到西瓜口味佳,含糖量提高,市场旺销的效果。
10 适时采收
采收时期与西瓜品质密切相关,适时采摘是保证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应根据授粉时间推算成熟时期,参照当时气温情况,掌握早熟品种授粉后30 d左右,中、晚熟品种授粉后35 d左右,分期分批、适时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