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西走廊琉璃苣产业发展难点剖析与对策

2016-03-27王槐霞毛德新

蔬菜 2016年3期
关键词:琉璃祁连山农户

王槐霞,毛德新

(1.酒泉市肃州区银达镇人民政府,甘肃 酒泉 735011;2.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

琉璃苣是甘肃河西走廊近年来引进的特种经济作物之一,通过几年的种植实践,河西地区种植面积已超过0.33万hm2,平均667 m2产量为140 kg,平均效益在3 000元左右。琉璃苣产业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祁连山北麓高寒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栽培管理技术日趋成熟,琉璃苣的产量、效益也逐年提高,但琉璃苣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尚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没有引起相关部门、企业和农户的高度关注,进一步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促进农民增收,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1 琉璃苣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优势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端,地处东经92°14′~100°20′,北纬37°58′~42°50′,南部与青海接壤,西与新疆毗邻,北接内蒙古、并与蒙古交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辖区内现有耕地11.37万hm2,总人口100万左右,农区海拔1 000~1 780 m,年平均气温6.9~9.3 ℃,昼夜温差14~17 ℃,日照长度3 033.4~3 267.6 h,年降水量为36.8~85.3 mm,蒸发量2 148.8~3 140.6 mm,相对湿度35%~46%,无霜期130~140 d。尤其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最适宜琉璃苣种植,一是土壤肥力较高、耕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pH 7.8~8.5;二是夏季气温低、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光合产物。

琉璃苣是经济性状优良、适应性强、具有一定野生性、耐脊薄土地、极具增产潜力的作物,无论在山区或川区都能正常生长,尤其在光照强、通风好、排灌便利、水肥适中的沙壤土中产量更高,最适宜在海拔1 750~2 350 m的区域种植,通常在6月中旬到7月下旬生长达到盛期。

1.2 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市场需求旺盛

沿祁连山北麓的高寒高旱地区,无污染源,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加之历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病虫害较少,生产琉璃苣基本不用农药,残留污染轻。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地肥沃,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生产出的产品饱满且色泽鲜亮,无公害、无污染、安全优质,很受客户青睐。由于是在完全自然生态环境下种植,夏季气温低、光照强,有利于琉璃苣的生长发育,是天然的“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因此,通过种植优质绿色产品,可以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变产品优势为产业优势,带动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区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1.3 面积、产量和效益同比上升

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2011年全区种植琉璃苣424.2 hm2,平均667 m2产量128 kg,平均收入2 420元;2012年全区种植琉璃苣615.27 hm2,平均667 m2产量138 kg,平均收入2 636元;2013年全区种植琉璃苣705.13 hm2,667 m2平均产量139 kg,平均收入2 780元,扣除投入(化肥90元、地膜52元、水费100元、人工300元、机耕费60元)602元,667 m2纯收入2 178元,投入产出比超过1∶3。

1.4 新技术、新品种逐年跟进

为进一步促进琉璃苣产业发展,近几年,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了品种、播期、不同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本着“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稳步进行”的原则在当地推广种植,促进了琉璃苣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 琉璃苣产业发展的症结

2.1 起步晚,基础相对落后是发展新型产业的重要羁绊

现在仅有的少量水资源无法充分利用,对大面积种植琉璃苣产生很大的影响。南部祁连山区冬季降雪逐年减少,导致6-7月份灌溉高峰期水资源紧张,使得灌溉面积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着沿祁连山北麓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管理粗放,种植水平低

农户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科学管理水平不高,随意性强,对依靠科技种植琉璃苣的认识不足,与科学生产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此外琉璃苣生产订单较少,市场混乱,诚信度较差。琉璃苣生产虽然走的是订单农业产业化之路,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和农民合同意识差的影响,“订单生产”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产销衔接不紧密。琉璃苣种子定价主要还是由外地加工企业和中介代理收购商决定,当市场行情较好时,各收购商相互抬价;当市场行情较差时,收购商又不愿意承担市场风险,采取压价收购,更有甚者,一些小商贩干脆不收购。此外一些农户也缺乏诚信,不履行合同,价格好时违背合同,私自高价销售,对产品质量认识不够,随意掺杂、掺假,使产业“品牌”受到了损害,对优化市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制约了琉璃苣产业的稳步发展。

2.3 经营意识差,区域优势发挥不够

农户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信息意识、市场经营理念跟不上,物资投入少,经营效益不稳,跟不上发展需求,没能充分发挥出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农户在生产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从众心理严重,跟风种植现象突出,种植大多看上年行情,引起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的剧烈变化,增大了种植风险。

2.4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机械化程度较低

目前,琉璃苣生产在河西地区没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只能依靠外运原料,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农户+基地”,没有“企业+市场”,无法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条。此外生产的各个环节机械化程度较低,主要靠人力完成,给种植操作带来很大的劳力消耗,增加了成本,造成“丰产不丰收”“优质不优势”的现象。

3 琉璃苣产业发展的思路

3.1 加强宣传、培训,更新生产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宣传产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组织农户到种植先进区参观交流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转变更新生产观念,真正为产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生产者。同时坚持“试验、示范、稳步推广”的原则,选择出适应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3.2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促进产业升级,带动生产经营的整体水平

针对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进琉璃苣新品种,利用该地区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优势,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布局,集中连片,合理规划,统一安排,发展琉璃苣产业带。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招商引资及政府对新型产业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对产业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引导产业体系不断壮大。二是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种植区进行渠道维护,修建蓄水库,利用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技术改变生产条件,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三是加大研究与试验示范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

3.4 建立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琉璃苣生产基地

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无环境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耕地肥沃,传统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应积极规划建立琉璃苣生产基地,使琉璃苣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按照各自不同的生产条件,适当集中连片种植,形成区域化规模生产,使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琉璃苣生产基地真正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并全力打造这一区域琉璃苣品牌,更快提升沿祁连山北麓高寒高旱地区农民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琉璃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琉璃祁连山农户
图志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祁连山下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八角琉璃井
祁连山草原:如梦如幻近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