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6-03-26李志强教授李静媛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太原030006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变迁

■ 李志强 教授 李静媛(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太原 030006)



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李志强 教授 李静媛(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太原 030006)

内容摘要: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包含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制度变迁的C-D模型,利用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了制度变迁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物质资本投资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制度变迁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作用也较大,但是目前制度创新仍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各项制度创新。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制度变迁 行业面板数据

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盈利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失衡,技术、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创新能力不足等。究其原因,除受上世纪产业政策的影响外,现实中不合理的制度因素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本文拟从制度视角出发,分析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并对制度在其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测度。

相关文献述评

服务业产品大多都是“信任品”(泰勒尔,1997),因此,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服务业在生产和交易中所涉及到的契约安排也更加密集和复杂(C lague,1999),从而对制度的要求也更高。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消费性服务业,它是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服务,是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若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不仅生产性服务难以从制造业中剥离,已经存在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难以良好发展,因而它的发展对制度和政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顾乃华,2011)。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制度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却较少。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因此制度变迁与服务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能够对研究制度变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起到很大的借鉴作用。

从已有成果来看,在制度变迁与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制度因素多涉及到非国有化率、产权多元化、开放程度、利益分配格局、政府干预度等方面。M a ttoo等(2001)研究发现,自由进入与开放对服务业发展十分重要,而许多国家却实行国有垄断经营,这极度抑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江小涓等,2004;刘培林等,2007)。D`Agostinoeta l(2006)通过研究发现,工会密度、工资集中化程度等影响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制度框架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有着重要作用。Conw ay,P等(2006)从进入壁垒、公有产权、市场结构、价格规制等方面衡量了OECD国家部分服务业制度改革的绩效。M essina(2004)发现政府规模对服务业就业有促进作用,而产品市场规则、协会和工资设置系统等制度则具有抑制作用。在国内学者中,李勇坚(2007)认为制度变革不仅通过放松管制使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提升;同时通过提升民营化程度可以降低X-无效率,使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不断提高。汪德华(2007)采用跨国横截面数据对政府规模和法治水平与一国服务业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顾乃华(2011)发现各省的制度和政策在城市化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背后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谭洪波、郑江淮(2012)将国内体制与制度原因归为了中国服务业比重偏低的三类原因中的一类。

在制度与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方面,吕政等(2006)认为市场化程度较低和长期存在的一些政策性歧视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程大中(2006)发现社会分工水平较低、交易成本高、诚信度不足以及一些体制和政府规制方面的较大扭曲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刘建民等(2008)、孙浩敏(2013)认为税制设计时出现的重复计税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杨玉英(2010)指出,有效需求不足虽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但其背后的真正的原因是体制因素、经济发展模式、市场和政策等。郭丽娟(2010)将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与其他影响因素并列,研究了两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刘中艳等(2013)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运营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以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表示的产权制度的作用是负向的,而用生产性服务进出口贸易和FDI表示的对外开放的作用则是正向的。

从目前制度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文献来看,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大多只是对制度中的某个(些)因素的作用进行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很少有文献说明制度变迁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三是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制度变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潜力缺乏衡量。而这三个问题是本文关注的,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本文将分析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路径,并构建模型利用行业面板数据测度制度的作用潜力。

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所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契约密集性使其对制度的要求更高。金玉国(2001)指出,目前我国的宏观制度变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产权制度不断多元化,经济运行逐渐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财税制度改革促进利益分配格局改变。因此,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一)产权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产权制度通常指经济主体中所有权结构的安排。它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目前,较为普遍的结论是行业中私有产权比重越大,经济效率越高。这是因为:第一,产权理论说明,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非国有企业的效率天然较高;第二,从治理结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且不易流动,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和“道德风险”,致使其治理效率低于非国有企业。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产权制度多元化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降低市场准入使民营企业进入,二是促进国有生产性服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其效率。

(二)市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影响和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市场机制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不充分。总体来看,市场化程度提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就要求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第二,面对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市场化将吸引更多的资源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从而增加其供给,实现绝对总量和相对总量的同时增加。第三,由于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市场化进程将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效率,并通过创新不断向高端化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化会促进其内部结构变迁。

(三)对外开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增长必然受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外开放可以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与重组,从而扩大其发展的市场空间;同时,对外开放能够通过引入外资企业,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加剧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提升产业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对外开放中,FDI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近年来,FDI的重点不断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科学研究等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也快速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而FD I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不仅源于FDI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产品、设备、管理水平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同时也由于FDI所具有的这些优势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示范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表1 各行业制度变迁指数 (单位:%)

表2 模型回归表

(四)财税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和税收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也不例外。在财政方面,不仅财政支出规模发挥作用,财政支出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方面不同或者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财政支出结构也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税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税收会影响要素的投入。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都由税后净收益的大小来决定。对于企业来说,高税率会降低投资的积极性,而低税率则相反。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也可刺激企业进行投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不仅能够调动从业者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因可支配收入增加能够促进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效推动劳动者素质与生产效率提升。其次,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通过产业激励效应,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从而通过竞争、示范、学习加快本地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等的提升。最后,税收对于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R&D的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以及负外部性常使其难以发生。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的R&D投资风险、矫正负外部性,有效刺激R&D投资。

总体来看,上述四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各项制度的作用相互交错,其单独作用难以准确衡量。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将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衡量它的作用。

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在现有的生产函数模型中,C-D函数模型运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采用一个包含改进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的C-D函数,基本方程如下:

其中,y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增加值,K表示物质资本投入,H表示人力资本投入,I表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制度综合因素,A表示其他的未解释因素,α、β、γ分别表示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的弹性系数,i表示行业,i=1,2,3,4,5;t表示时间,t=2004,2005,…,2012。

对(1)式两边取对数,将其转化为以下模型: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并采用上述五个子行业2004-2012年的产业增加值衡量产业的发展。物质资本存量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原值用起始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除以折旧率算出。折旧率则采用李京等人的做法,将其定为5.6%。人力资本存量的计算采用彭国华(2005)的做法。变量中涉及价格因素的,全部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在制度衡量方面参考金玉国(2001)等人的做法:第一,产业非国有化率(X1)用来衡量产权制度的情况,用行业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百分比表示;第二,市场化程度(X2)用来衡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这里主要考虑投资的市场化程度,用行业非国有单位投资占总投资的百分比表示;第三,产业利益分配格局(X3)采用各行业税收占增加值的百分比来反映。第四,对外开放程度(X4)使用外资利用率(各产业外商投资额/第i产业总投资*100%)来表示。

模型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05-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

制度变迁指数。制度变迁指数是对制度因素水平的综合反映,由对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产业利益分配格局、对外开放程度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的制度变迁指数都在不断提高,这说明随着我国近年来在经济国有化变革、市场化进程、加快对外开放以及进行财税制度改革方面的不断推进,各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其中,批发与零售业指数最高,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制度变迁指数最低。这是因为批发与零售业市场化程度最高,近年来私营企业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也发展较快,而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这些行业中私营企业的规模仍然较小、比例也偏低。总体来看,这里测算的制度变迁指数与实际是基本符合的。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通过检验本文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并将模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模型设定形势如下:

lnyit=αi+αlnKit+βlnHit+γln Iit(3)

进一步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得到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各项指标都较好,R2=0.982058,=0.978664,D-W值为2.075749,不存在自相关,F值也较高,为289.316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在1%显著性水平下,制度变迁、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的预期是一致的,说明三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其中,物质资本存量的作用最大,它的系数为0.98,这说明物质资本存量每提升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提升0.98%,此系数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城市化、制造业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并不着重对此类因素进行分析造成的。其次是人力资本存量,它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弹性达到0.41,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能使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上升0.41个百分点。实际上,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性,它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较高。最后是制度,制度变迁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各行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这表示制度变迁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它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解释度达到0.27,这也说明制度改变1%,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会提升0.27%。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前文分析可知,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物质资本投入仍是最主要的因素,这说明它的发展仍没有走出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人力资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力资本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进行的以经济的非国有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以及实行财税制度改革为主线的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目前仍有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因此,应继续推进各项制度的改革:

继续推进经济的非国有化,促进产权制度变革,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破除行政垄断。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提升资本、人力资源、知识、信息等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促进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并通过加强竞争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活力。不断健全财税体系,增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扶持力度,落实针对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完善融资制度。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网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融资体系,促进多元化融资,并利用开放机遇,积极引导外资向生产性服务业流动。不断完善信用制度,优化投融资环境。

促进人力资本制度创新。改革教育制度,加强对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学科设置及专业结构要根据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与调整;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引进与培养能够与世界接轨的优秀人才;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以产权激励为核心的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创新型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C lague,C.,P. Keefer,S. Knack and M. O lson. Contract-intensive money contract enforcement property rights,and econom 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comomic Growth,1999(4)

3.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的视角[J].世界经济,2011(1)

4.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5.A.M attoo,R.R ath ind ranand A. Subram anian. M easu ring Services T 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s Im pact on Econom ic G row th:An Illustration[R]. W o rld Bank W orking Paper,2001.

6.刘培林,宋湛.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法人绩效比较[J].经济研究,2007(1)

7.D`Agostino A.R.Serafini and M. W ard-W armedinger. Sectoral explanations of employment in Europe the role of services. IZA Discussion Paper,2006

8.Conway,P.and G.N icoletti. Product M arket Regu lation in Non-M anu facturing Sectors in OECD Countries:M easurement and Highlights[D].2006

9.M essina J.Institu tions and service em p loym en t a pane l study fo r O ECD Countries[D]. Labour,2004.19(2)

10.李勇坚.体制变革背景下的服务业增长:一个定量分析框架[J].经济与管理,2007(3)

11.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J].经济研究,2007(6)

12.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9)

13.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2006(8)

14.程大中.生产者服务论—兼论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开放[M].文汇出版社,2006

15.刘建民,王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

16.孙浩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17.杨玉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与效应研究: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0

18.郭丽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

19.刘中艳,李明生.生产性服务业运营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求索,2013(6)

20.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2)

21.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变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政治发展的透析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