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地“剪枝”
2016-03-25张晓华
张晓华
近日,有机会观摩一节校级展示课《三打白骨精》,执教的是一位成熟的骨干教师。从课堂教学现场来看,老师对教材文本有非常深入的解读,教学设计也非常精心。但听课的过程,却让笔者产生了一种感悟,即“课堂教学需要智慧地‘剪枝’”。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先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对课文精讲部分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实录:
师:“白骨精怎么‘瞒’?从哪儿可以看出她是瞒不了孙悟空的?快速浏览课文,分别用横线和浪线画出白骨精和孙悟空的表现。”
学生交流白骨精的三“瞒”:貌美村姑、八旬老妇、白发公公。再交流孙悟空的三“打”:劈脸一棒、当头一棒、抡起一棒。
教师分别板书两个主要人物的表现,请学生对照板书简要将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师:“同学们看这白骨精和孙悟空,一个要瞒,一个要打,两个之间就有了矛盾。课文中还有哪些人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呢?”引导学生发现唐僧和孙悟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并补充其实从原著中可以知道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赶走了孙悟空。
师:“你看,第一次是责怪,第二次是责骂,第三次直接赶走。”然后板书“三责”。
师:“现在我再请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要讲清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哦。”(生讲)
师:“讲得真好。你们看,小说中往往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这种种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现在再请同学们看看‘三打’的情节,能发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不同:变的身份不同,孙悟空打的方式不同,唐僧的表现不同;(2)相同:都是按照‘变—打—责’的结构来写。作者这样写,你们觉得重复吗?说说你的理解。”师引导出其实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反复叙事。生:“这样写,不变中有变,相同中有不同,让情节更加曲折。”师:“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故事的结构密码!”
“我们阅读小说,往往更喜欢它的情节、人物,却常常忽略故事发生的环境。”比较课文环境和原著环境描写,师引导说。“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氛围,为白骨精的出场做了铺垫,看来还是原著有味道。看来要想充分领略课文的魅力,还是要去读原著啊!”
不难看到,在以上教学中,围绕文本,老师主要通过五个部分展开教学,可以说,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不容易,都需要学生投入全部的思考。而这样大容量的知识学习,是不是“过犹不及”呢?老师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是一次课堂学习的内容其实已经超过了学生可以接受的边界,尽管从表面上看到安排很紧凑,学习点很密集,可实际效果却未必就好。一味“加法”式教学,忽略对学生学情的重视,让我们看不到学生静心走进文本,寻求一课一得的过程。
由本课的教学,也启示着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中,要努力做到的是:第一,取舍之道,存乎一心。老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但哪些才是贴近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合理的取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不能只顾着全盘将自己的解读心得推送给学生,那样一定会让学生“食多不化”,进而产生厌食、拒食心理。教学需要做“减法”,这是课堂教学中智慧地“剪枝”的学问。第二,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规律,环节的转换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却都不深入,是教学的大忌。如果这次教学中,教师紧扣教材中有关情节,完全就“三”做文章,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透彻文本的语言表现、情节关联、用词选句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宁挖一口井,不掘十个坑”,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第三,教师要真正站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要站在学生真实的学情角度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出现不停的“加法”,说到底还是教师以自我中心的原因。总想将个人所有的精彩展现出来,展示对文本解读的功力,体现教学策略的丰富,更表现个人教学基本功的厚实,因而这也不愿意放,那也不舍得丢,课堂才走向庞杂,走向形式。没有从学生语文学习需要出发,也没有真正从学生实际学情考虑,我们的课堂怎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怎能形成一道教与学的靓丽风景线?
语文课堂需要朴实一些,简约一些,需要智慧地“剪枝”,真正实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