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融合 实现贯通
2016-03-25刘国军
刘国军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中一株最脆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湖南省优秀青年教师陈迎在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维对话,实现花和人、内容与形式、风姿和精神的完美融合。
[片段一]花和人相联比,品悟百合的执着
师:这山谷、断崖是适合生长的好地方吗?
生:不是,这儿土壤贫瘠。
生:这儿无人问津。
生:这里缺少水分,可能会枯萎死掉。
师:如果你长在这儿,你可能会怎样?
生:我可能会抱怨。
生:我也许会心灰意冷。
生:我可能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师:百合不是这样想的,她的心里一直有个纯洁的念头—— 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我一定要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人们知道我是百合。
(出示,生读。)
[赏析]对文本的阅读方式可以分为解读性阅读和感受性阅读。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感受性阅读指导更为有效,即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能够把文本中的事情悄悄转化为自己的事情,把自己“化”到文本中去。陈迎老师深谙此道,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一株百合的身份去体验在贫瘠、缺水的山谷、断崖上内心的感受,并和百合的信念做比较,彰显百合对追求的执着,百合的精神也就在学生心灵深处掀起了情感的波涛。百合在学生心中,不再是一株百合,而是一种寄托人情感的意象,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启迪。
[片段二]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品味表达的秘妙
师:还有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要开花,是因为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一株花的庄严使命。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这里有三次“我要开花”。
师:百合为什么要这样再三地强调呢?
生:也许她要强调自己开花的决心。
生:可能有人阻止她开花。
师:嗯,到文中去找一找。
[赏析]文本总是以一种特有的形式展现作者的思想内容。对于内容的理解,只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就能做出顺应自己理解能力的解读。而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发现,则是有心人的尝试与探求。如何引导学生对文本表达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研读呢?陈老师基于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百合三次提出“我要开花”的目的。学生借助独特的语言感知能力,将内心突发的思维亮点,选择适合的词句进行师生交流。而当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的时候,就自然地从浪漫感知阶段上升到结合具体语句的精确感悟。
[片段三]风姿和精神相贯通,品析意蕴的丰富
师:同学们,你觉得百合花的美丽仅仅是因为“她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吗?
生:不是。
师:每年都有许多远在百里外的人,纷纷赶来,他们仅仅是来欣赏百合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吗?
生:不是。
师: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在课题旁写下你的理解。
(生在课题旁写下“顽强”“执着”“勇敢”“淡泊”“坚定”“不向命运低头”“不轻言放弃”等词语。)
[赏析]阅读是一种关于文体的思维,指导学生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纵观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他们总能引导学生用两只眼睛审视文本,一只眼睛赏读文字,另一只眼睛则看到文字的背后所承载的思想。陈老师借助文字、图片将百合的外在美显现在学生眼前,而两次追问“仅仅是……吗”,促使学生借助前期的学习和即时的思考,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理解。虽然词语各不相同,但是其精神内核却是相通的,说明百合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