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看电视访谈会话的运用
2016-03-25薛璐
摘 要:本文欲运用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和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face 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立足近年来热播的央视一套晚间访谈类节目《首席夜话》第20130331期“我是演员·吴秀波”,探讨这两个语用理论在主持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对话中如何得以具体应用,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礼貌原则特征。同时关注交际双方在威胁面子和面子受到威胁时所做出的回答采用了何种礼貌策略。
关键词:电视访谈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特征 面子理论 礼貌策略
一、引言
从《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到《面对面》《首席夜话》,近年来电视访谈类节目在各大荧屏层出不穷,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现场观众,三者之间构成的特殊关系成为该机构会话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特殊交际场景中的对话与普通日常对话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交际宁愿花力气“绕弯子”也不愿直接开门见山?为什么有时说话人会刻意避免坦率地表达,而尽量婉转地让对方意会?我们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出于礼貌(politeness)。礼貌是一种语体,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通过不同的话语表达体现出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礼仪之邦,人们对礼貌原则的恪守之道自不必说。礼貌(politeness)就是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一个礼貌的人会使人心情愉悦、乐于交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在哪个语言集团里,都能或多或少找到其存在的证据,它们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本土特色,因而礼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二、话语和谐与礼貌原则特征
(一)层级性(Gradations)
(1)乐嘉(以下简称“乐”):其实我今天跟你聊过之后学到很多东西,您有兴趣听听我的报告吗?
吴秀波(以下简称“吴”):有兴趣。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语言有礼貌和不礼貌之分,然而即便是礼貌的语言内部,也可以再区分出不同的级别。语言的礼貌级别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的话语是最欠缺礼貌的,用最间接的方式表述的话语往往是最讲究礼貌的。也就是说,语言手段越间接,话语将越发凸显礼貌性(何自然,1988)。临近节目尾声,主持人到了该对整场采访做总结的时候,然而乐嘉并没有直接对嘉宾和观众宣布,像“接下来,由我总结一下本场对演员吴秀波的访谈情况”这样一类不容别人拒绝的祈使句陈述性话语。而是采取询问嘉宾、征求其意见的方式,委婉地述说自己有一些话想说,但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兴趣聆听。说明主持人已经做好了对方可能没兴趣,以至于自己可能需要尝试其他过渡性串词的准备。而且使用疑问句进行间接的请求,会比直接表达更礼貌、使人更容易接受,故从内容到形式我们都力求更高的礼貌级别。虽然只是不到三十个字的一句话,但是却与荧幕前该正式的场合和交际双方的身份恰如其分地得体。主持人首先通过肯定自己今天“聊有所获”来间接贬低之前自己的无知,反过来称赞嘉宾的智慧和才华,很好地践行了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和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另一方面,他又毫不吝啬地努力抬高嘉宾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地位,形同“学生向老师”“下级对上级”做报告似的情景,巧妙地进入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收尾升华环节。当然,嘉宾吴秀波也非常配合地接受了主持人的提议,维护了乐嘉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二)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礼貌原则的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表现在应用礼貌原则时要根据语境的具体要求,确定礼貌的层级。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谈话的不同内容、访谈的对象和场合,考虑交谈双方的盈亏程度,确定相应的礼貌表达手段。假如在央视电视访谈节目这类十分正式的场合使用了随意的语言策略,就会显得对对方不够尊重。
作为“客人”的嘉宾也许在日常生活里与主持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玩笑调侃都不会计较,可是到了演播室里双方在互动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增多,情况便随之发生变化。说话人需要根据双方的社会地位、权势关系、亲疏关系、年龄差异等因素进行话语选择。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观众和嘉宾之间本没有直接的社会身份距离的关联,自然也没有权势高低之说,但是在形如《首席夜话》这种专业谈话类节目中,正式的场合加特定的节目效果,都要求嘉宾理应被给予更多的积极礼貌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2)乐:……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今天的主角——吴秀波!(吴秀波登台)秀波兄,请(“请坐”的手势)……您还能撑得住吗?跟大家报告一下,这已经是吴秀波先生今天通告的第四场,从早上六点半开始起他就出门,一路飞奔在北京各个大街小巷,他现在基本上已经处于人仰马翻的状态,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吴:不会不会,我很兴奋看见你。
乐:真的吗?兴奋源于何处,秀波兄?
吴:因为光感很好。因为平常在节目里看见你,你看起来很文弱,但是今天在生活里见到你,你很强壮。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从出场开始,主持人的话语便为整场采访奠定了感情基调。首先,在介绍本场嘉宾是谁时,乐嘉采用的是全名称呼“吴秀波”,语气郑重其事。待嘉宾登台后,他又改称对方为“秀波兄”,虽然年龄上吴秀波确实比乐嘉大几岁,但是在这里乐嘉直呼其“秀波兄”更可能是一种为遵守礼貌原则的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故意贬低自我而抬高嘉宾地位的礼貌策略。接下来在向现场观众解释嘉宾忙碌的一天时,乐嘉又改口称对方为“吴秀波先生”。连续三种不同形式的称谓语,再加上“您”称谓敬词和“有请”“请”等礼貌标记的使用,主持人用词得体准确、举止自然妥帖,营造出礼貌和谐的谈话气氛,使对方感到颇受尊重,继而赢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在节目一开始便把对方视为自己的兄长,也有利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为后面的深入访谈做好铺垫。很明显,我们越尊重对方,自己可能越吃亏,但是话语的礼貌程度就会越高。
此时主持人若单用名称呼,则违反了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尤其是会违反Leech的得体准则(tact maxim)。与西方社会不同,汉语称呼语的使用首先要符合中国文化的语言伦理观念。同时,人们正是在语言称呼所反映的人伦关系中得到肯定和认同他人的,这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及价值观念在语言称谓上的体现(刘春蕾,2005)。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交际互动,单用名字称呼则没有年龄的限制,人们甚至可以对自己的长辈、上司直呼其名,均不存在不尊重听话人的意思。
没有头发(光头)是乐嘉的一大特点,这里吴秀波巧用语用预设,在这里“光感”显然不是指现场灯光的强弱,而是通过礼貌地开了主持人一个玩笑,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参加节目见到对方会“很兴奋”,引来观众们一片欢乐。作为主持人的乐嘉显然不希望嘉宾因为状态不佳而影响节目录制效果,所以他在一开始便先给大家打了一剂“预防针”,同时关切地询问吴秀波的状态,以期得到理想的肯定态度。作为嘉宾的吴秀波没有显得拘谨和疲惫,而是迅速活跃了气氛,表面上看似乎是“暗嘲”乐嘉的缺点,实则是在运用赞许准则(approbation maxim)表达出对主持人的友好和对该节目的欣赏之情,更积极响应对方的心意。幽默风趣地向大家证实,他在赶了四场通告之后依然精神抖擞,打消了主持人的顾虑,与对方达成意念上的共识,是对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的礼貌策略应用。
(三)冲突性(conflicts)
电视访谈中的主持人、嘉宾乃至观众如同商量好了似的,大多数时候都尽自己所能地遵守着礼貌原则,照顾着彼此的面子,以期达到和谐完满的节目效果。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即使字斟句酌,也难免因为过分追求礼貌,而致使礼貌原则中各准则和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发生冲突,有时甚至会弄巧成拙。
(3)青年对话团(以下简称“团”):所以我觉得男生一定要玩过劲爆的,长大以后才能像您这样温顺和恭谦是吗?
吴:这个也不能瞎玩。我二年级的时候,和另外几个三年级的三个孩子去北京的二闸河游泳,结果当时失足落水一个,就是有一个小伙伴就此去世。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在吴秀波回答完自己小时候“爬过防空洞、挖过胶泥、偷过葡萄”等劲爆游戏之后,观众提出了自己的联想疑问,即男生若想拥有像吴秀波一样温和谦逊的品性就要在小时候经历过与众不同的历练。说话人带着疑问的口气希望从对方处得到证实,吴秀波虽然没有直接否定这位青年对话团成员的观点,但他通过讲述发生在自己小伙伴身上的真人真事,来解释“玩可以,但不能瞎玩”的原因,继而间接地否定了这位观众的猜想,双方没有取得一致,“成为温和谦恭的人”和“玩过劲爆的”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相反,无论怎样的成长方式,保证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出于礼貌的策略,为避免让对方陷入不必要的尴尬,人们在话语中要表示不同意对方观点时,常常不愿意直接了当地表述而采用迂回的方式,先笼统地同意,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地解释加以否定,这种“表面肯定”实则否定的现象,就是一致准则本身的冲突。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冲突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自相矛盾,它的话语重心在后半部分,并且往往伴随新焦点内容的出现。
三、话语冲突与面子威胁理论
(一)何为面子
面子(face)是个体试图努力为自己赢造的公共形象,它需要情感的投入,可能会消失,也可能增强或保持,并且将不断地参与互动。Brown & Levinson将其分为两种:积极地自我暗示,期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欣赏和支持的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不希望自己的行为亦或不合理的要求被对方约束、反对和阻止的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消极”并不是指向“坏”的贬义语义,而是与“积极”相对而言的,指说话人意欲行事的自主性。在电视访谈交际中,主持人或观众通常会采取一定措施来维护嘉宾的面子,比如迁就或服从对方,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不强求对方对所有问题做出回答等等,这便是维护了对方的“消极面子”。话语冲突是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争执类话语,它在行为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属于威胁面子行为(FTA)。
(二)话语冲突与面子威胁
虽然电视访谈的机构会话性质决定了主持人和嘉宾双方的话语以合作为主,但也难免会有不遵守合作原则、产生话语冲突的时候,而这种不合作往往是预期设定好的。主持人要想办法使自己的话语始终围绕自己的目的进行,最终实现嘉宾配合自己的目的进行互动,使访谈按照既定流程进行下去。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电视访谈节目不再以“合作”作为“提问——回答”互动模式的唯一准则,而是融入了具有冲突的话语,即主持人主动挑战作为信息来源的嘉宾,而不是沦为其喉舌或傀儡,从嘉宾处“套”出更多回答,很多时候甚至是意料之外的价值信息,为观众们带来话题和惊喜,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和访谈内容的价值。
(4)(背景:嘉宾讲述完自己从事过的众多行业,现场观众青年对话团开始提问)
团:吴老师的这些职业为什么没有做下去?是不是因为这些生意最后都没成呢?
吴:额,其实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就是我不知道什么东西非得像个鞭子一样打着我要特别认真地做。
团:您当时的吊儿郎当,是不是因为家庭没有给您太多压力?
吴:嗯,其实我是1968年生人,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我想1968年生人几乎都没有太多的所谓生存压力。因为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双职工父母,而且那个时候整个的社会收入非常均衡。不单单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而且也没有那么大的攀比心,因为放眼望去几乎所有的家庭挣得都是一样多的……所以没什么可值得你去奋斗。我觉得我人生很幸福,这个虽然饶了很多圈子,但看了很多风景,然后现在想想除了自己不上进以外,没有任何的老天爷对我的不公。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例(4)中,问题首先聚焦在吴秀波演艺事业成功之前所经历的长期创业失败,这一段充满迷惘与低落的漫长岁月,显然不是嘉宾想过多谈及的。但观众却似乎对此饶有兴趣,不仅直接设问,制造冲突问题,刺激了嘉宾的积极面子;还使用了“吊儿郎当”这一带有消极感情色彩的词汇进一步假设追问,以更加尖锐的提问触及嘉宾不愿作答的方面,同时将自己的观点“因为家庭没有给吴秀波太多压力,从而导致他不好好工作”强加给对方以期得到对方肯定,迫使吴秀波接受提问并努力做出详尽的答复而不是敷衍应付。这样就使得嘉宾的消极面子也遭到了无视和破坏。我们从嘉宾两次应答中使用的“其实”“就是”“非得像鞭子一样”等词语,也体会到嘉宾被问题激起的不满情绪。但是丢了面子的吴秀波依然淡定地回答了观众的问题,在“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语句中角度切换,推心置腹,缓和了现场的紧张气氛。嘉宾以客观平和的心态向观众叙述了上世纪70年代收入均衡所带来的毫无攀比之心和较小的生存压力的情况,逐步化解了后一个问题指向“不思进取”这一嘉宾不愿意承认的生活态度的矛盾,从而避免了可能引起的冲突。
(5)(“蜕变吴秀波”环节,大屏幕显示“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吴秀波?”)
乐:你现在是在饰演吴秀波吗?
吴:是。
乐:此话怎讲?
吴:嗯,我不保证我每句话都是真的。
乐:你可以教给我,我该如何判断出来,你哪句话是真的吗?
吴:你猜吧。
乐:我猜出来了以后把它捅破你会不高兴吗?
吴:不会。
乐:那就好。
团:就是刚刚那个场景,其实是很多演员、艺人经历的,就是你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表演下面,回答同样的问题。您对这个是怎么看呢?
吴:因为我签了合约,我签了合约我一定要履约,这是我的工作。
团:你刚刚一直在说你在履行合约,但是我和观众想看到的都是一个真实的吴秀波。
吴:从来没有在同一个瞬间,两个人站在同一个立场,看同一个方向,除非咱俩长在一起。所以这一生也许你看见的只是你的吴秀波,我看见的这吴秀波,你注定看不见。(微笑)就像我看不见你一样。
团:(微笑)……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例(5)是一段激烈的言语交锋,乐嘉、观众和吴秀波针对“戏剧与真实”这个访谈的核心话题唇枪舌剑。乐嘉首先采用直接性策略(bald-on-record strategy)开门见山、直击要害。其中,“饰演”一词还特别被重音加以强调,使提问尖锐而略带挑衅,公开威胁了对方的面子的行为。从吴秀波给出“我签了合约我一定要履约,这是我的工作”的回答之后,现场观众便随即紧紧抓住“演员履约”与“展示真实”这一组具有对立关系的关键词不放,并据此展开了层层质疑。这一具有明显冲突的提问得到的是吴秀波同样深刻犀利的回答并将冲突推到极致:“所以这一生……我看见的这吴秀波,你注定看不见”。随后,他报以微笑并用诙谐幽默的口吻“就像我看不见你一样”来化解言语行为的冲突,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这种诙谐幽默式的间接言语策略(off-record strategy),在谈笑风生中自然消除冲突,维护了双方面子都不受到威胁,经常被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和嘉宾所应用。观众最终对吴秀波的回答报以微笑和掌声,不再继续“发难”,也是一种放弃威胁面子的行为(refraining from the act)。
根据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如果某人被迫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不得不做某事,他就面临着丢失“面子”,所以当说话人不得不实施某一自认为将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时,便注意考虑对方的面子: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去实施这个行为和采取何种礼貌策略。彼此的社会关系和亲密程度、权力关系与团结程度,这些都是说话人发话前需要综合考量的问题。
四、话语沉默现象与面子的维护
访谈中吴秀波谈到自己成名前的遭遇,迫于经济压力的他,有幸获得来自恩人张健的特别救助,原本300、400元一集的片酬,没想到最后结算时竟高达八万之多,这让吴秀波感激不已。
(6)吴:《黎明之前》做过几次节目,提起《立案侦查》,张健就给我打电话,说秀波你千万……别这么说了,别这么说了……
(央视《首席夜话》,2013年3月31日)
吴秀波有些哽咽,随之而来的是长久的沉默,乐嘉却并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来接话挽救这个沉默,而是耐心地等待嘉宾自己把话慢慢讲完。我们认为,这里主持人保持沉默是一种消极的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因为嘉宾沉默并不是无话可说或者故意而为之,而是由于情到深处让他难以言表。如果乐嘉在此时打断吴秀波的自述,反倒干涉了对方的回忆和私人情感宣泄,因此他选择了保持沉默,认真倾听,静待嘉宾说完才又再次发问,充分表现出对交际对象的尊重和认可,不干预说话人的行动自由来满足对方对消极面子的需求。实际上,这次沉默也确实带给观众们不少情绪上的冲击,大家都被吴秀波与张健之间这段关于低调的友情、关于真挚地感恩的故事所打动。
五、结语
从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角度,本文尝试对电视访谈类会话中出现的话语和谐、话语冲突和话语沉默等现象进行探究。限于篇幅,我们无法对节目中的每期会话内容做详尽地分析,故本文选择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期对话,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在这种正式语境下,交际双方如何恪守礼貌原则及其各准则,如何维护彼此的面子需求,选择何种礼貌策略来应对面子威胁行为等等。
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会话分析是广播电视语言研究的一部分,对大众传播语言的研究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把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与电视访谈类节目话语分析相结合,既是对语用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丰富,也助于认知和了解该类节目主持人的会话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对指导年轻主持人使其会话具有更高的交际价值和传播效用有积极作用。
附注:语料转写说明
“()”用于对语料的上下文补充说明
“……”代表省略的内容
“……”指声音的延续
“斜体”指分析中强调突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巧云.沉默与礼貌——从面子理论解读“沉默”[C].福建省外
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程元元,王向东.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电视访谈节目中会话隐含
的产生[J].西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2).
[3]高萍.冲突性话语与面子理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
(1).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96-110.
[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8-108.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7]刘春蕾.谈话节目主持人礼貌原则制约下的会话艺术[D].华中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盛永生.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的基本话目分析[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
[9]彭柳、周楠.柔性的控制,积极的响应——从会话话论看《鲁豫
有约》的访谈特点[J].东南传媒,2008,(5).
[10]周利娟、郭涛.再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J].外语
学刊,2000,(1).
[11]周树江、董传杰.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J].外语学刊,
2014,(5).
[12]Brown,P.&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Gu,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2):237-257.
[14]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132.
(薛璐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26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