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新课标关键词点击:“对话”

2016-03-25秦海霞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对话交流文本

◎秦海霞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点击:“对话”

◎秦海霞

语文新课标有两处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这是历次教学大纲所没有的。如今,“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反映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蕴含着新的教育价值追求,倡导新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关于“对话”

关于“对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多指小说或戏剧里的人物之间的);②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2]由此看出,对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言语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语言交流是人与人沟通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3]

不过,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讨论“对话”这个话题时,它的含义有更具体的所指。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看出,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就是读者(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说,它包含了“教学对话”和“阅读对话”两个方面的含义,而且“教学对话理论和阅读对话理论应该适当分离”。[4]

二、教学对话

教学与对话是密不可分,彼此包含的。“教学对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对话。在所有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中,都进行着最普遍意义上的对话。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就是不管以哪一种教学方式方法作为主导,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各式各样的对话,具有对话的品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对话在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

(一)作为教育理念的“对话”

在一般教育学意义层面来看,平等对话理念来源于西方民主教育思想,是以追求民主价值为主旨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这种理念在我国先贤哲人的论述中也有不同程度地表述,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展开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孔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坚持平等相待,他在和学生对话时说:不要以为我比你们稍微年长一些,你们就感到拘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在“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影响下,从人的价值教育的视角审视,平等对话理念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全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的形成,从而对新一代公民民主素养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

当前我国的学者们在经受国外教育思潮影响的同时,对中国的教育现实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他们一致呼唤教学的对话精神。教学对话原则在主体参与式教学、主体性教学、教学与交往等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浮出水面。其实考察世界教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教学对话原则精神的闪烁。孔子是最早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深刻阐述的,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启发性原则,认为任何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自觉自愿的需要为起点,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原则,即教与学相辅相成。在现代教

学论意义下,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互动交流过程,通过这种信息互动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作为教学方法的“对话”

作为教学方法的对话,实质上就相当于交谈式、讨论式的教学,主要表现方式为交流、探究,也可以有质疑提问与互相回答。对话式提问不等于知识的单方面考问,不应该是教师控制提问话语权;对话式回答也不等于学生单方面言说,教师需要面对、解答学生的质疑。比如教师可以说:你要深入阅读,进一步准确把握文章的意义;我在倾听你的观点意见,我赞同的是哪些,哪些是我不赞同的;我的观点看法是……,我的根据是……。学生可以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的理由是……;我想知道您对文章是怎样理解的;我赞同你的哪些观点,不赞同哪些观点,你的哪些观点对我有启发等等。胡明道老师执教的《童趣》教学片段[5]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老师提出两个探究问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一:

1.苏州出版社要编辑《闲情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2.如果苏州沈复研究小组或人教社编辑来访,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你羡慕沈复吗?你如同他的“趣”吗?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0:我想对沈复说,我很羡慕他,他有闲情去观察,虽然他没有现代玩具,但他能亲近大自然。(师:你不能吗?)我们功课很多。

生21:当年他觉得很有趣,但我想我们长大了,我们这种年龄,觉得这很无聊,蚊子很讨厌,我们有自己的爱好。

生22:我要问沈复两个问题:一、按他这种爱好发展下去,他应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成了文学家?(师:哦!他是热爱生活的文学家。)二、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我想对沈复提一点意见,第一段是统领全文的,但他把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仅仅归为“细察纹理”,其实他更多的是用了想象,(师:不简单!那你觉得要加写什么?)可在“细察纹理”后加“私拟想象”。

生24:我不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我们都应保留一点童趣,有一点想象力。

生25:我提一点反对意见,我们每天在家做作业,不可能有这种“趣”。

生26:想象力可发现趣味,小时候,我看我家天花板上的水渍印子,像老鼠,越看越像。(师:你可能还会想,他是不是要去找妈妈。)

生27:小时候,我看见墙上有很多蚂蚁抬一大块食物,我很奇怪它们怎么抬得动,我就去一压,结果压死一些蚂蚁。(师:现在是否很内疚?不过你的好奇心还是可嘉的!)

生28:一次,我在同学家玩,看见湖里有倒映的树、草,我们以为是怪物,越看越像,于是吓得把玩具都扔进了湖里。

生29:我还想谈刚才那个问题,我认为“趣味”是靠自己去感受,去体会的,如果我们有情趣,那么在家写作业也应该会感到有趣味。作者的两幅图实际有联系,这就是他觉得什么都很有趣味。

师 :刚才我们的讨论棒极了,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象”,观蚊飞想象为“鹤舞”,视土墙为有山、有石、有树、有兽的“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三、阅读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对话是阅读教学中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间在对话理念和对话原则支配下展开的合理“倾听”和“言说”的动态沟通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等多元主体展开认知、情感、精神等领域的多向交流和多重对话,在平等民主理念下进行着一种以文本言语形式为媒介、以学习语言为本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师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另外,对话的态度,则强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6]

(一)阅读对话的误区

我们考察当前阅读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发现,教师普遍欠缺对对话理论方面知识的应用,在实际对话操作中显得过于生硬,导致对话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入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对话无视学生主体,对话失去教师主导,对话脱离文本中心,对话偏于“言说”“倾听”等。有的课堂,教师、学生的言说很普遍,但是其言说没能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不能算作对话。其实对话与否,究其实质不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交谈式”的“言说”或“倾听”,也未必产生“有意义”的对话。请看一位教师与学生关于《孤独之旅》(曹文轩)的对话交流片段[7]:

师:同学们读了此文,读出了什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吧。

生1:我读出了小说节选的主旨,它通过对杜小康因家

道中落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生2:我认为本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

生3:本文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师:此文也启迪我们,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好,你们的理解很到位,很透彻,祝贺你们。

生3:我认识了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难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生4:我认为他还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生5:我认为他还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的孩子。

生4:我还认为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生6:我理解了标题的含义,在孤独、漫长的放鸭旅程中,杜小康从一个幼稚的少年,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后,变得坚强了。

师:对,这个标题在揭示人物战胜自然与战胜自我的心理历程。

学生们每一个讲得都非常好,但是偏于各自的“言说”或“倾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碰撞,导致对话无实质意义。

(二)阅读对话的有效实施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阅读教学,无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这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的是教师预设的问题答案,这不是真正的阅读;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教师回答的是他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结果,这也不是真正的阅读。实现阅读对话,要求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实践者和参与者,走进文本,细读文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是一场阅读活动的见证人或旁听者。

2.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学生当下的阅读经验、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决定他们能否走进作品、走进作品会有多远,决定阅读对话能否形成。当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形成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时,教师唤起、补充学生的知识经验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是用教学参考书中的现成标准答案应对学生,而是要有自己的阅读心得,以此与学生交流对话,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此与学生沟通;也不仅是训练能力,而是要有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教师所有的智慧都应该体现在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上,而不是精心预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图。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读者的身份参与阅读对话,与学生沟通交流,产生思想碰撞,但不可以权威者自居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当然,有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向学生补充提供文本解读信息、介绍写作背景、讲述文本文体知识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感受教师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创设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

真正的阅读对话要在一个民主、平等、真诚、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个能够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各抒己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敢于质疑,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性、客观性、具体化语言评价学生并与学生对话,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每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对话教学中的民主平等精神,要求教师应该承认这种独特差异,把相同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成为对话中平等的一员。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为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对话情境和对话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充分地发展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教学中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6]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02,(11).

[5]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毕田增,周卫勇.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秦海霞河南教育学院文学院450046)

猜你喜欢

对话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