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前后翻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2016-03-25

关键词:五四运动文学小说

田 玲

(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五四运动前后翻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田 玲

(延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五四运动前后政治形势急剧动荡,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此期间,政治对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译者翻译动机、翻译选材、翻译方法等方面皆有所体现。同时,翻译活动对政治生活发生了反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五四运动; 翻译; 政治; 启蒙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前二十年与后十年期间,中国译介了大量的西方著作,成就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这一高潮的形成却深受中国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聚焦于“五四”前二十年与后十年(主要指1899—1929年),从译者翻译动机、翻译选材与翻译方法等方面分析政治因素与翻译的互动关系。

一、政治因素对译者翻译动机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救亡启蒙

晚清以来,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状况日趋衰落。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不断地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陆续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尤其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让中国的有识之士倍感震撼,纷纷献计献策,竭尽所能,意欲解救国家于危亡之中,以达到救国保种的目的。其中不乏一部分影响力甚大的翻译家,如五四运动之前的梁启超、严复、林纾等。梁启超是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中国已处于民族危亡时刻,中国的政治体制亟需改革,而他又认为欲新一国之体制必欲新小说。但他所说的小说并非“诲淫诲盗”的中国传统小说,他提出了“政治小说”的概念,政治小说即借小说以抒发个人政治抱负的小说。从此梁启超开始大量译介外国作品,尤其是政治小说。“通过翻译这类‘政治小说’,来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斗争,以使‘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1]102严复曾经留学英国,见证了国外先进的思想与政治制度,他本身又是一个爱国者。严复曾说过,他的翻译目的就是为了尽一个爱国者的天职。他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并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其先进的思想理念。因此他译介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欲通过先进的思想观念让中国人受到启蒙,从而拥有改变旧体制的观念。毛丹先生曾说过:“严复选择、译介各部书的具体用意互不相同,但总体都服从于救亡图存、发蒙思想的大目标,通过译文和大量案语,严复将西方资产阶级的经典经济思想、政法理论、社会学说、科学方法论、实证哲学,一齐介绍到中国,使得近代‘西学东渐’从此获得了系统完整的理论内容与形式,从而也奠定了自身‘西学第一’和启蒙思想家的不拔地位。”[2]另一位与严复齐名的大翻译家林纾,在不懂外语的情况下翻译了180多种外国小说。虽然他翻译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或许不能与梁启超的政治小说或严复的社会科学著作相比,但林纾是一位爱国人士,他想通过译作向国人传达国外的先进思想,以启发民智、救亡图存。他在自己译文的序或跋中多次表达过这种思想,如:“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1]122此外,其他一些翻译家如周桂笙、徐念慈等人的翻译目的也是为了“觉世”、开启智慧。

(二)五四运动之后革命进步思想的传播

五四运动之后,自由与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中国需要的不是保守的变革而是彻底的革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文学社团。这些社团的成员多数都拥有几重身份,不单是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或革命家。这时翻译活动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作品译介,更成为各种社团宣传其政治立场的工具,这个时期爆发了各种有关翻译问题的论战。这些看似源于翻译观的论战,实则主要是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这一时期多数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基本都是政治性的,重在反映现实,传播革命思想,其中尤以鲁迅为甚。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其宗旨都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鲁迅当时翻译的一类作品是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他多次对人说过,翻译这类作品,“好比是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1]286。瞿秋白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在翻译时首先考虑的是政治性,他奉行翻译是斗争的工具,翻译要为政治服务的理念,因此他的翻译动机更是纯政治性的,完全从属于革命运动。茅盾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他曾说过:“我觉得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1]231-232他的翻译目的也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思想铺垫,建立良好的上层建筑。

二、政治因素对翻译选材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政治小说、社会科学著作等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统治阶级接受了维新派的主张,愿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那些身为爱国志士的翻译家思想还略微保守,同时中国的政治形势没有发展到能够彻底革命的时期,这一时期翻译家们还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翻译最多的是政治小说、社会科学著作等。梁启超前期翻译了很多有关各国章程、宪法的书,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对政治形势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认为中国需要一种更有鼓动性的文学形式来宣传其政治理念。因此他提倡翻译政治小说,通过政治小说的传播来开启民智,救国保种。严复曾留学英国,当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他在内心已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提倡通过推广西学来拯救中国。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共约200万字,系统介绍了西方思想、文化与制度。林纾翻译了诸多国家的大量文学作品,其原因还是出于爱国和救世,康有为赠林纾诗句中的“百部虞初救世心”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本着这样的政治目的,林纾不光翻译了爱情小说,还翻译了表现阶级社会中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作品,如《黑奴吁天录》就是想通过介绍黑奴的悲惨遭遇,让国人引以为鉴;他还翻译了表现强势民族或战斗生活的作品如《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以使国人产生“畏惕之心”。

(二)五四运动之后的苏联作品与弱小国家的作品

五四运动之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五四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思想,人们的政治诉求已由改良变成了革命,翻译题材不再限于政治小说或社科著作,翻译文学的主题呈多元化态势。“以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主,胡适引进介绍了易卜生主义,茅盾引进介绍了左拉等法国自然主义作品,鲁迅、周作人译介了北欧、俄国文学,郭沫若介绍了歌德的浪漫主义诗歌。同一时期,象征主义、日本新感觉小说等文学流派也为中国读者所了解。”[3]但题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为翻译苏联及东欧、北欧一些弱小国家的作品,以此让国人看到革命的力量以及被压迫人民的苦难生活;二为反映资产阶级国家阴暗面的作品。这两类作品都迎合了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为我国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如郑振铎与鲁迅一样,认为最值得译介的是俄国文学和其他被压迫民族反抗的现实主义作品。瞿秋白除了翻译政论文章外,还翻译了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以及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而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也全面革新,特别注重译介俄国文学及弱小民族的文学。

三、政治因素对翻译方法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创造性叛逆

政治因素不单影响了译者的翻译动机与翻译选材,还深深地影响了译者的翻译方法。“译者有时候却故意将翻译转化为一种‘暴力的行为’,以求达到某些目的——主要是政治的目的。这样,翻译变成一种革新、甚至是颠覆性的力量,推翻及破坏长久以来的秩序或标准,引进新的元素,配合和推动一些政治活动。”[4]清末民初,译者为了达到开启民智的目的,有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当时对翻译的定义要宽泛得多,挪用与改译是晚清翻译的风尚”[5]。具体而言,译者采用加案语、增添、删减、改译等方式使翻译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不忠的翻译大行其道。如林纾的翻译作品有时已不能称之为翻译,而是译述。在翻译作品中,有时删减原文的内容或不合乎国情的情节;有时则是译得还不过瘾,在有些地方随意增加自己的评论或大加渲染;翻译方法过于归化,有些地名与语言风格译得过于具有中国味,以致有人感觉林纾所译内容就像是外国人在中国所发生的事情。梁启超为了宣扬其政治主张,对所译作品也是大加改动,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与抱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有时无法分辨一些作品究竟是他的译作还是创作,造成译、作难辨的现象。严复虽然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原则,可他在翻译中实则用的是一种达恉的译法,“取便发挥”,也不尽忠于原文。这是因为他为了使自己的译作能得到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的赞同,只好采用这种译法;深层原因还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即宣扬西方先进思想,以此开启民智。

(二)五四运动之后较为忠实的翻译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翻译的政治性发生了变化,各种有关无产阶级思想的书籍得到大量译介。为了更忠实地传播这些思想,使其更好地为中国的政治生活服务,这一时期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爆发了多场有关翻译方法的论战。如鲁迅早期受晚清翻译思潮的影响,采用意译的方法;到了后期,他坚决地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加忠实地传达原作的革命进步思想,甚至为了直译不惜提出“硬译”的概念,与赵景深、梁实秋等人展开了多次论战。瞿秋白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概念相等的原则。“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6]茅盾也赞成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但同时指出,还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神韵。“总的说来,文学改革和反映现实的翻译规范制导着1917—1927年间的翻译价值取向,促使译家转向原语规范,充分表现原文。”[7]164

四、翻译对政治的推动作用

“翻译并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更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字活动、一种文本间话语符号的转换和替代,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环境里的改造、变形或再创作。”[8]翻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政治生活,推进政治局势的发展,影响政治局势的走向。清末翻译的政治小说与社会科学著作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政治体制和先进思想,为后来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梁启超的翻译参与了清末民初新意识形态的输入和文化秩序的构建,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起了推动作用。传统文学创作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作品。梁译为中国输入了一种西方现代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观念,动摇了中国传统社会空泛的天下主义思想”[9]。“五四之后的文学革命也同样在民主与科学的指导下大量地移植西方的文学及文论以批判旧文学、改造古文论,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样做的目的不仅革新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及观念,而且也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运动。”[7]163可见,翻译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行为,而是与政治互为影响,呈互动关系。

翻译从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从未停止。在五四运动前后这样一个政治形势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更加凸显。这一时期翻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研究对中国翻译史、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有助于为五四运动前后的翻译现象找到新的解读角度,也可为翻译对政治历史的推动作用找到思想基础与现实依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毛丹.严复思想轨迹的再认识[J].学术月刊,1987(11):65-72.

[3] 姜秋霞,刘全国.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二十世纪初与二十世纪末我国翻译文学主题和来源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67-72.

[4]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9.

[5] 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20.

[6]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156.

[7] 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吕俊.对翻译学构建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C]//杨自俭.译学新探.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09.

[9] 杨丽华.中国近代翻译家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52.

(责任编辑:张 璠)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litics Around May Fourth Movement

TIAN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

Around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hina was in a turmoil, which brough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litics. During this period, politics influenced translation in many aspects, namely,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motives,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s and translating methods. Meanwhile, translation also had impacts on politics, thus more or les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May Fourth Movement; translation; politics; instruction

2016-04-11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五四前后翻译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研究”(12JK0267)

田玲(1977—),女,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4-0297(2016)06-0130-04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文学小说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我们需要文学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