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释析
2016-03-25林丽端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007)
并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释析
林丽端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007)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企业中的并购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是资本集中,企业要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出发点实施并购;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常用的一种资本输出方式。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跨国公司想要扩大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多的收益,必然会进行资本输出。
并购; 资本集中; 资本输出
一、资本集中理论
企业的并购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所以马克思没有提出并购两个字,但是马克思曾经分析过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集中理论。这个理论的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企业并购精神。
(一)资本集中理论的内容
1.资本集中内涵界定
马克思提出的资本集中概念是在分析单个资本增长方式后得到的。单个资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增长:一是以积累基础或积累等同的积聚方式进行;二是资本的各个部分彼此吸引,形成资本集中。这里的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存在的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后个体不再拥有独立性,资本家之间彼此剥削,一些小资本最终成为大资本。资本集中体现的是企业间的并购。
单个资本增长的方式包括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成效较慢。如果靠单个资本的增长程度去完成一件事,那么许多事都无法完成,但资本集中采用股份公司的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许多事。这说明资本集中能够完成许多生产扩张的要求,本质上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应运而生的产物。
2.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
虽然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都是资本量扩大的方式,但二者的区别很大,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资本积累使得社会的所有资本财富都增加;资本集中能够对资本家手中的资本财富进行重新分配,A资本家财富增加的同时,B资本家财富就必须减少,从整体上来看,全社会的资本财富并没有改变。第二,就顺序而言,排在前列的是资本积累,排在后面的是资本集中。先出现的是资本财富被资本家所积聚,之后才是不同的资本家彼此兼并。第三,资本积累的主要表现是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资本财富越大,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强度越强;资本集中直接表现的只是资本家彼此的关系,大资本不断对小资本进行剥夺,或者小资本逐渐形成大资本,资本家剥削工人时其表现是间接的,这种关系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第四,资本积累的作用与资本集中的作用相比,后者更加明显。一些单个资本经过合并,使整体资本得到增长。虽然资本集中并不能让资本积累增加,它和资本积累也没有必然的影响,但它和资本积累还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它和社会积累也有明显的杠杆关系。所以当人们提到社会积累增加时,就包括了资本集中的功能。
3.资本集中机制
所谓的资本集中机制指的是一个个单一资本聚集在一起,采用一定的方式形成规模资本。马克思对资本集中机制的论述比较完整,他认为资本集中包括的内容有公司制度、竞争机制以及信用制度等。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容之一,在商品经济的经济机制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它把一系列市场活动有机联系在一起,比如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波动以及资金与劳动力的流动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以最低廉的价格战胜对手,可以促使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在研究中发现,要想参与竞争,就要降低产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又是由生产规模决定。所以,大资本可以打赢小资本,小资本家面临竞争会退出市场,也会被大资本吸收,大资本吞并小资本,资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公司制度。一般而言,公司制度指的是一种企业经济关系,它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主要用来规范企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马克思是通过对企业的产生、本质和发展来进行论述,由此形成其资本集中理论的先导部分。在马克思看来,正是源于资本对利润的追求,企业才会产生,没有利润就不会出现企业。受资本对利润追求的驱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内力作用下资本集中悄然产生。
信用制度。信用制度狭义上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和行为规范,广义上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制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信用事业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它最终发展成为资本集中的社会机构。通过一张信用网,将社会中的货币资本组织起来加以利用,让资本积累得到补充。马克思曾经提到,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在向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过渡时不能缺少信用制度。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利用交易所和银行,将社会上的货币资金积聚在资本家手中,他们发放贷款给企业,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而将一些小企业吞并。
股票市场制度。马克思对股份公司十分重视,他的观点是股本资本的优势远远高于私人资本,前者是对后者的扬弃。之所以出现这种扬弃现象,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直接取得社会资本的形式。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股份公司的出现,也能让资本集中获得重要机制。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形成后,资本重组和流动的成本可以减少,交易所能够将闲置和半闲置的资本发动起来,并吸收更多的资本,让少数人拥有这些资本。
(二)资本集中的方法
资本集中必须依靠一定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资本集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制方法,二是平滑方法。
1.强制的方法
兼并是强制的集中方法,大资本强制性地吞并小资本。一些资本具有压倒其他资本的优势,可以击碎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吸收这些被打碎的个体。将这些零碎的小资本合并在一起,可以形成大资本,就是所谓的资本强制集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集中的实现方式就是小资本被大资本所吞并,小资本不再是资本后,劳动条件就会和生产者不断分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分析了利润率减少的原因,并深入地论述了分离现象。他提到资本源流或资本积累和资本已有量呈比例,并不是和利润率的高低呈比例。即使利润率比较低,利润量也会增加。然而,这和资本积聚是分不开的,因为此时所有生产条件都离不开资本,必须要有资本集中存在,其表现就是大资本家吞并了小资本家,小资本家不再拥有资本。在这种形势下,劳动条件会和生产者再次分离,小资本家变成生产者。就这些小资本家来讲,他们的劳动还能发挥作用;就整体而言,资本家的资本量和劳动是反比关系,换言之,资本量和小资本家成为资本家的程度是反比关系。正是因为生产者和劳动条件具有分离关系,才有资本概念的出现。在原始积累时期,分离就一直存在,之后在资本积累和积聚中存在着,最终的表现是一些人失去资本,一小部分人拥有了资本。这种资本集中反映的就是小资本家被大资本家剥夺了,是强者强制战胜弱者。
2.平滑的方法
马克思提出利用股份公司形式可以将许多资本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股份制方法就是资本集中的平滑方法,不采用具有强制性的办法,只使用缓和的方法,把各个资本自愿组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资本。股份制其实是资本集中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这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比如我国农民实施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等是平滑的资本集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资本集中的作用
1.积极作用
就一些发展迅猛的工业而言,要想进入到这类行业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满足各项较高的要求,此时资本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资本集中能够推动资本积累,也能改善社会化生产程度。资本规模的提高必须通过加速资本积累来实现,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单个资本表现出较高的要求,然而社会财富增长对资本集中并没有影响,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后,一些胜利者可以轻松获得资本,他们的生产活动就可以与社会生产力相符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的资本量,其表现和其他资本是类似的,也在不停地生产,并不断增多,而且它们的增长速度更快,能给社会积累带来巨大的影响作用[1]40-42。资本家利用资本集中不停地使价值实现增值,让人类将生产作为主要活动,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获得各类促进生产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背景下,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资产阶级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都要多[2]50-56。
通过资本集中创造的生产力具有一定的集约性和有序性,它能够让社会生产实现分工和快速发展。马克思认为,正因为资本要追逐剩余价值,协作分工才会出现,同时资本集中也受到协作分工的影响。劳动方式不发生改变时,即使使用的工人增多,在开展劳动生产时也会在物质条件中引发各类革命。劳动的物质条件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原料储存的仓库、工人一起劳动的厂房、一些生产资料以及劳动者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等。总而言之,许多生产资料都是在劳动中一同消费的[1]60-65。规模效应是通过协作分工实现的,与资本集中产生的效率相比,这种效率具有更强的作用,同时生产资料和协作分工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客观而言,协作分工需要资本集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集中能够让企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改善管理方式。通过这些手段和措施,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效益,能够让企业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马克思认为当工业企业可以不断扩大规模后,能够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到劳动中,同时也能让与劳动有关的物质条件得到快速发展。这表明以习惯为基础形成的生产过程是比较分散的,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起点。
企业的资本构成受到资本集中的影响,资本集中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提到,资本集中在快速积累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推动资本技术的变革,即资本集中可以不断减少可变部分,进而让不变部分增多,对劳动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1]40-42。竞争机制也是资本集中机制中的一种,当竞争加剧后,一些小资本家会被淘汰,小资本家的资本可能会消失,也可能被胜利者获得。当一些资本具有足够压倒其他资本的优势时,可以吸引其他资本[2]50-56,这些优势资本能够打碎其他资本,并把打碎的资本吸引起来[1]40-4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存在的一个主要规律就是优势资本吸引弱势资本。通过资本集中,企业可以扩大规模,扩大的企业和同行业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也会随之变化。社会上各部门和各产业间的组织都会受到资本集中的影响。一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这类产业部门就有产生大企业的条件,小企业则恰恰相反,它们会进入到一些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但从宏观上看,资本集中对于资本增量的过程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它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2.消极作用
马克思都是辩证地看待问题,资本集中理论也不例外,一方面指出了资本集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分析了资本集中产生的负面作用。
资本过度集中会产生垄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在某个生产部门中全部资本整合为单一资本,此时集中就到达了极限。在社会中,一个资本家占据了所有的社会资本或合并了社会总资本,或对拥有社会总资本的公司进行合并,此时才能达到极限[1]50-55。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资本集中与垄断存在的关系,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信用,并分析了信用和股份公司的关系。他提出资本集中过度发展时,一些部门就会出现垄断现象。
受到资本集中的影响时,资本有机构成会有所提高,过剩人口会增多,工人会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资本有机构成可以通过资本集中提高。资本集中既能够让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也可降低资本对活劳动的需求,出现一部分过剩人口。尤其是资本集中过程中社会资本会彼此组合在一起,一些工人会面对结构性失业问题,社会会出现许多不安定因素,说明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工人失业的现象。这也是资本主义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规律就是拥有一部分过剩人口。当资本有机构成持续增加后,和资本相对的劳动力会出现下降趋势,这也是资本主义利润率下降的主要规律。
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出现为剥削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让经济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欺诈和投机活动。资本集中与股份公司出现的前提条件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股份公司不断发展后,资本集中也不断发展。马克思指出股份公司在发展时催生了金融贵族的出现,他们是发起人、创业人以及股东和董事等。这些人使经济活动出现了欺诈和投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小鱼被鲨鱼吞并。
(四)资本集中与企业并购行为
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里,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所以马克思没有提出并购两个字,但是马克思分析过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集中理论。这个理论的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企业并购精神。因此,全方位研究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能很好地指导企业并购的理论和实践。
作为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并购是采取资本转移和集中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纵观整个并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当主并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的资产及产权时,同时实现了资本集中和扩张。例如,在吸收兼并中,两家或更多公司中的一家优势企业吸收了其他公司后继续保留着原来的公司形式,企业规模却迅速扩张。期间,这家优势企业即主并企业实质上实现了资本的绝对集中。可见,并购促进了企业资本的集中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实现资本集中的最有效方式。
二、资本输出理论
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常用的一种资本输出方式。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某个阶段时,一定会出现资本输出。这是因为他们想要扩大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一)资本输出的内容
所谓资本输出是指一个国家政府或个人在高额利润或利息的驱使下,把剩余资本贷款给外国或向外国投资的行为。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输出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规律进行了论述。马克思提出,假如一个国家将资本输送到另一个国家,是因为这些资本在国外可以提高利润率。这说明资本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资本输出的主要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奔走,他们为了获得利益而不停奔波。
由此可以看出,其一,过剩资本对于资本输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马克思提到,当利润率减少后,增加利润量已经不能对资本进行抵消,就是资本过剩,刚刚出现的资本经常会产生这种现象;或自己无法行动,采用信用形式让一些经营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过剩资本进行支配,之所以出现这种资本过剩,其原因和过剩人口出现的原因相同,但二者并没有实现一致,一方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是失业的工人[3]279。 其二,之所以进行资本输出,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马克思提到假如资本输出到其他国家,并不是因为这些资本不能在本国使用,资本输出的产生是因为将资本输出到国外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3]285。一些落后国家的利润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剩余价值率较高而形成的。其三,资本输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让资本输出国控制了资本输入国的一些行业。马克思等人提到,不停地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让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奔走,他们要不断开发,不断建立联系[4]276。资产阶级能够对世界市场进行开拓,能让国家的消费和生产具有世界性。不同民族间的依赖已经取代了过去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彼此封闭的状态。不仅物质生产要实现开放,精神生产同样如此[4]276。
1.分类
按照主体分类,资本输出划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其中,私人资本输出是由个人或集团向外进行资本输出,具体又分为私人出口贷款、私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国家资本输出则由政府或所属机构向外进行资本输出,可以细分为三种:政府出口信贷、贷款和赠与。
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输出,但为数不多。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时,一些国家出现很多过剩资本,资本输出就大规模发展起来并普遍存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全球化以及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资本输出呈现出新现象,即资本输出主要由国家运作,跨国公司成为资本输出的重要载体。
2.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所谓借贷资本输出,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或者企业把资金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者企业。在高额利息的驱使下,垄断资产阶级展开借贷资本输出。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垄断资产阶级还会提出诸如要求输入国为其创造一些条件,以利于其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等。
生产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即由帝国主义国家的银行、政府或企业进行投资,可以选择三种形式:一是把企业建立在国外,二是与其他国家的资本一起把企业建立在国外,三是直接向国外企业发出收购通知。与借贷资本输出不同,垄断资产阶级采用生产资本输出的目的是想通过较低的价格在输入国当地采购到原材料投入生产,并且就地销售,以此获得高额利润。生产资本输出开始时,占居首位的国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也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这同有大量的殖民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资本输出的主要对象是它的殖民地。尽管美国向美洲大陆和其他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然而它的债务也很多。
(二)资本输出的原因
在分析资本输出理论时,我们必须重视资本输出二重性法则的作用。该法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输出能够拓展和强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资本输出能够改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对于提高资本输入国的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1.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竞争,商品输出就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资本主义迈向帝国主义时表现出了几个明显的特征,资本输出是一大表现。列宁提出:“在旧资本主义中,如果统治地位被自由竞争占据,则商品输出会成为主要表现。而在新资本主义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垄断,所以资本输出是主要表现。”[5]626
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可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剩余资本,为帝国主义国家创造了资本输出的条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将一些落后国家带进了资本主义市场范围内。在这一时期,一些铁路已经建设完成,工业发展需要的条件已经具备[5]627。
2.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别国人民的基础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在对世界各民族和国家进行剥削和压迫时,使用的方式就是资本输出[5]628。资本输出是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帝国主义对国家和人民进行剥削。帝国主义国家将借贷资本输出,他们既要剥削债务国,同时也将各种条件添加到贷款要求中,例如让债务国购买商品等。简单来说,当金融资本家将借贷资本输出时,就像要在一头牛身上分别剥下两张皮一样,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一方面通过贷款获得利息,另一方面促使债务国使用贷款去购买他们的产品。
帝国主义还可以通过资本输出去奴役和侵略落后国家,将这些国家变成自己的附属国或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既让落后国家的人民受到剥削,也让这些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控制。通过输出借贷资本,可以让落后国家对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依赖感。这些落后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要依附于他们,在政治也要依赖他们。
帝国主义既对一些落后国家进行资本输出,也向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具有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只为了兼并农业区域,他们还想兼并工业区域。帝国主义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或向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输出资本,这是帝国主义在商品市场上的表现之一。这样的资本输出会对输入国的经济政治带来影响,同时会使一些力量较弱的输入国的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还会使输出国变成“食利国”,在某种程度上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
3.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各个国家都在加强联合与合作
如前所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落后国家失去了独立的主权,它们为了发展只能接受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使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受到他国的控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并实现了民族解放,这些国家享有政治独立后,开始实施招商引资政策,发挥资本输出对输入国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资本输出可以让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同时能让技术、管理、经济等在各个国家内转移。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是资本输出的主要力量。这些公司的销售网络非常广泛,它们能够让资本输入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三)资本输出与企业并购
资本输出是一个国家政府或个人在高额利润或利息的驱使下,把剩余资本贷款给国外或者向国外投资。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常用的一种资本输出方式。这是因为其想要扩大生产经营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发达国家的资本通过跨国并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目的是使这些资本输入国按其经济需要建立经济体系。这就要求资本输入国既不能盲目闭关自守,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抵制资本输出国的企图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对外资的合理利用,使其服务于本国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外资来华并购愈演愈烈。我国作为资本输入国,要辩证地看待跨国公司加剧在华并购的现象,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规制其不利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外资,使其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晓梅)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LIN Liduan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Any practice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me theory.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heory in enterprise can date back to Marx’s theory of capital concentration.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just is capital concentration, so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n enterprise must be based on rules of market economy;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is commonly used b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a way of capital export. When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develops to a certain level, because it wants to expand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to gain more profi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ill export capit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apital concentration; capital export
2016-03-11;
2016-03-22
林丽端(1979—),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理财、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F038.3
A
1674-0297(2016)06-0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