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共识·理路*

2016-03-25郭维平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200

高教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理路中国梦共识

郭维平(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200)



中国梦视阈下的理想信念教育:现实·共识·理路*

郭维平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200)

摘要:中国梦是凝聚亿万民众家国情怀的一种理想信念,其提出对当下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非凡。经调查,目前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理想信仰差异很大,对中国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诉求。形成价值共识是树立共同理想信念的关键。在中国梦视阈下,要明确共同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消除现实障碍,厘清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性和基本原则,寻找以中国梦核心价值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使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达到目标一致性、情感一致性、行为一致性。

关键词:中国梦;理想信念;共识;理路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中国梦与坚定理想信念研究——基于价值导引视角”(14JD710038)研究成果之一。

Abstract:Chinese Dream is a kind of ideal and faith which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people have toward family and country. Its proposa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at present, different groups and individuals differ greatly in ideals and beliefs, and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spirations toward Chinese Dream. The formation of value consensus is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our common ideal and fai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Dream,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existing basis of common ideal and faith, eliminate the reality obstacles to clarify the intentionality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and look for paths to promot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with Chinese Dream at its core value, making national dream,ethnologic dream, personal dream reach the congruence of goal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Keywords:Chinese Dream; ideal and faith; consensus; logic

理想信念是支持人们前进的目标和精神支柱,我国在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的今天,十分需要用共同理想信念来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奋力前行。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提出和诠释,以通俗的语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很快引起了全国上下强烈共鸣。但是,在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要形成共同的理想与意志并不容易,不同层次民众有着不同的“梦”的诉求,我们需要梳理和分析,消除障碍,形成最大限度的“梦”的共识,以中国梦核心价值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现状:价值多元背景下的理想信念与“梦”的诉求

理想信念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诉求,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反映,必然随之出现分歧。为深入了解不同层次的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度以及不同的价值诉求,厘清价值多元状态下坚定理想信念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思想障碍,我们通过三所高校的学生在各地作了问卷调查。调查以不同阶层民众为样本,围绕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度、理想信仰、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维度展开,共发放并回收问卷1100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对“中国梦”的知晓度和

认同度较高

数据显示,有64%以上的民众知道中国梦,另有22%的民众也听说了中国梦;对中国梦的理解有56%以上民众认为是“是国家与人民共同的梦想”,有12%民众认为“是每个中国人各自的梦想”;对“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个人理想的关系”,有75%以上的民众认为是“关系紧密”或“有一定帮助”,还有41%以上的民众认为“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联系”。可见,“中国梦”以其内涵的深刻性、先进性和包容性以及话语的通俗性,很快走进了老百姓的心田、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成为当下的高频次话语并被大多数民众所认同。

(二)个人信仰、梦想、生活目标与态度存在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有68%的民众表示是有梦想或理想的,但却有47%以上的民众表示无信仰,有31%以上的民众信教,仅21%的民众信仰马克思主义。“最迫切实现的梦想”依次为致富梦、平安健康梦、就业创业梦和安居梦(见表1);“个人奋斗目的”选择较多的是“挣钱过日子”(29.64%)、“实现人生理想”(24%)和“完成责任”(18.25%);能较大程度体现自己生活态度的是“知足长乐随遇而安”(42.7%)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31.68%)。

表1 

表2 

可见,老百姓大部分有个人的梦想或理想,但层次不很高,缺乏崇高性、超然性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差异性较大,总体越来越务实,梦的诉求较多是个人的致富梦、平安梦、安居梦等,奋斗目标是挣钱过日子的最多;虽有近三分之一的民众崇尚奋斗精神,但更多人喜欢随遇而安。

(三)渴望公平正义,反对懒惰平庸

认为最能影响中国梦实现的社会因素是“社会的公平正义”(30%)和“贪污腐败”(21.9%);目前阻碍梦想实现的个人因素主要有懒惰懈怠、安于平庸、缺乏信心等。如表2所示。

可见,相当多的民众十分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或者说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严惩腐败、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的环境中,这反映了普通老百姓较一致的利益诉求。在追梦道路上大多认识到安于平庸、懒惰懈怠、缺乏信心是不行的,体现了一种潜在的奋斗热情和改革热情(所谓潜在就是需要激发)。

(四)不同利益群体“梦”的诉求有明显差距

将调查数据按职业区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国企者(简称“职业一类”)占23.3%,;新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业者(简称“职业二类”)占21.98%;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简称“职业三类”)占15.6%;大学生(职业四)占39.11%。然后按不同的职业群体亦即利益群体深入分析,发现在一些问题上认识差距较明显:(1)“最迫切实现的梦想”,职业一为“平安健康梦”,职业三与二为“致富梦”,职业四为“就业创业梦”(见图1);(2)信仰问题上,均是无信仰的最多(大学生比例最高),然后是职业一信马克思主义较多,职业二、三信佛教最多(见图2);(3)个人奋斗目的,职业三与二“挣钱过日子”最多,职业一“完成自己责任”最多,职业四“实现人生理想”最多(见图3);(4)“评价个人价值的最主要因素”,职业三明显倾向“有经济实力”,职业四和一倾向“对国家和社会有较大贡献”,职业二(部分一)倾向“有幸福的家庭”(见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可见,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梦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或国企群体对中国梦从国家层面考虑较多,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取向较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并追求个人的平安健康。新社会阶层中信佛教的较多,追寻致富梦、平安梦居多,对物质与精神都有能再上一个台阶的渴求,价值追求较多希望有幸福的家庭,也较看重对国家与社会有贡献。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群体生活保障性较低,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更渴求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为挣钱过日子而奋斗的居多,追寻致富梦,把“有经济实力”看作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大学生正在成长期,梦的实现从就业创业考虑较多,愿为实现人生理想去奋斗,价值取向较注重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其梦想与国家与社会的融合度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信仰,信宗教的甚至多于信马列,这又说明大学生理想不够坚定,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迷惘。

总之,利益分化、价值多元背景下,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理想信仰差异性很大,对中国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诉求。

二、共识:以中国梦凝聚共识是树立共同理想的关键

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要在民众中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关键在于对理想信念共识的形成,这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共识,一种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追求,“中国梦”正是对这种共识的凝聚。

(一)共识形成的现实障碍与原因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同的人或群体理想信念及“梦”的诉求差异较大,现实性需求与超然性目标的矛盾,理性的人与物化的人的矛盾等,影响着价值共识与共同理想的形成。究其外部原因主要在于所处环境与教育引导。在生存环境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利益的分化,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由于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各个层面利益矛盾凸现,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拉大和“化公为私”、贪污腐败等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使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受阻,有不公平感,这是民众共同理想信念形成的巨大障碍。再加上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导致部分民众思想迷惘,理想信念模糊,摒弃了人生超然性目标,或是金钱第一,或是安于现状,或是懒惰平庸。反思以往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教育中过分强调超然性目标和政治性社会性目的,价值目标大而空,与人们现实思想、生活和生存状况结合不够,忽视个人的全面发展,缺少对理想信念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缺少对个人梦的关切,说服力不强、亲和力不够。内部原因主要是有些人缺少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缺少主体意识的觉醒,因而没有远大的理想与奋斗目标。“中国梦”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追求,突出了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统一,富于凝聚力和感召力,为理想信念教育开辟了新篇章。当下,以中国梦提出为契机,改善社会环境和教育方法,激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我们突破理想信念现实障碍和形成价值共识的关键。

(二)中国梦对共识形成的内在基础具有提升作用

理想信念是基于当下面向未来的美好追求,它存在的内在基础是人的高层次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高层次需要,“对有意义的存在的关切是做人所固有的——它是强大的、基本的、发人深思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2]。作为人而言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梦的诉求。但一般而言,人们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比如温饱梦,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层次需要,所以会有不同层次的梦想与诉求,需要的一致性是梦的共识的基础。应关注民众需要的一致性,逐渐提升民众需要的层次使其趋于一致,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发自内心的意愿,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共同愿景能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使各种不同力量得以整合;可以造就成为人们心中令人深受感召的一种力量。中国梦对理想信念共识形成的内在基础具有提升作用:一是具有对不同愿景的整合作用,它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汇聚了亿万民众的个人愿景,形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景”。事实上,不同层次的群体也有很多共同需要,有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比如祖国富强昌盛,社会公平正义等,中国梦强化了这种共同愿景,是凝聚亿万民众家国情怀的共同理想。二是具有激发成就感、提升需要层次的激励作用,中国梦包含了两个“百年梦”,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不仅可激发出人们的成就动机,追梦过程更是给每个人提供了个人梦的实现机会,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令人产生进取志向和成就事业的愿望,自觉追求高层次的价值实现。

(三)中国梦对共识形成的外部环境具有优化作用

共同理想信念与价值共识的存在不仅有内在基础还有外部原因,中国梦对共识形成的外部环境具有优化作用。一是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与目标更加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就使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目标有了根本性的基础。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在价值取向上进一步体现出社会理想对个体价值的包容与肯定,体现出客观和需要的高度统一,它把民族复兴的“宏大述事”与关注民生的“百姓生活”密切结合,使共同理想信念的社会基础更为牢固。二是中国梦包含了中华一百多年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增强了民众的历史责任感。鸦片战争以来一代代中国人梦寐以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到今天离实现已越来越近,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涉及到各个阶层,使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存在,真切感受到历史赋予的责任,进而表现为基于当下的不断超越。不同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当下”和“超越”,但基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及历史责任感,使共同理想信念有了存在的基础。三是“中国梦”丰富了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使传统的理想教育话语体系上升到新的高度。中国人有着共同文化基因,这就是家国一体的整体主义,在当今中国,集体主义已远远超越了整体主义原有内涵,为共同理想构筑着外部环境。但是新的理论思想需要新的话语体系来表达,“中国梦”不仅延续了百年来实现民族复兴、建设强大中国的话语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将较抽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梦的方式来表达,促进了人们对集体对国家的归属感,优化了形成共同理想的话语环境。

三、理路:以中国梦核心价值推动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意境高远又能为民众所接受,具有精神引领价值与精神整合价值,对坚定理想信念意义非凡。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高度一致,我们要以中国梦核心价值引领与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一)明确目的,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原则

理想信念本质上是对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怎样生活的构建。所以,理想信念教育应把人的发展和对人的关怀作为目的性本质,对人的最高需要——自由、幸福及生命意义的实现,予以真诚的、深切的、全心全意的关心、引导和帮助。正基于此,习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4]全体中国人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基于此,理想信念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人本性原则,以人为本,努力达到社会性与人本性的统一。这就要寻找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融为一体的结合点,实际上也就是利益、需要的融合点。一方面要深切关注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让民众懂得,人民的幸福本质上要靠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强盛。理想信念教育除了社会功能外,更要注重人本性的功能,只有当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客体的价值基础相统一时,理想才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二是未来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理想是力求改变现实的一种“超前反映”,但它离不开现实,受现实社会环境与条件的制约,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当畅想未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对人的希望本性的唤醒,对社会的一种未来信任;另一方面又必须关注个体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现实发展状况,给他们各种梦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个人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对理想信念内涵进行调整,突出远期目标与近期梦想的结合。

三是层次性和统一性结合的原则。既然人们的需要层次有区别,就不可能要求理想信念完全同步。可把理想信念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现实目标与个人梦想三个层次,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现实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解决好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个人梦就是每个人的不同需要、不同价值诉求。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目标,又要关照到每个层面个体的梦的实现,允许有不同层次的梦想,并鼓励通过个人梦的实现来为整个中国梦汇聚力量。

(二)消除障碍,奠定共同理想的存在基础

由上分析可见,共同理想信念建立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需要和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为此,第一,要提升广大民众的利益需要层次,达成利益的一致性。如何提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们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不能让大部分民众还为生存需要能否满足而担忧。在目前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尤其要关注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的提升,改革分配体制,改善社会环境,为个人需要的提升与满足创造条件、打开通道,使不同层面的个体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获得幸福感。第二,要扩大和维护好公共利益,以中国梦的“三梦合一”精神来协调、兼顾和包容各阶层的根本利益。政府须努力维护共同利益、满足共同需求,促进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在。要在个人能动性基础上突出整个社会的温暖和力量,以共同的利益追求来消解群体的利益分歧,通过利益整合凝聚中国力量。有了共同的需要,就能提高“梦”的意境,产生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追求。第三,要保证社会公正,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特别是要畅通社会底层上行通道,加强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制度保障社会的机会均等性,消除种种社会不公现象,给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同时还应着眼于对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的开发与启迪,以中国梦引领人们积极探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把理想转化为现实中作为人的生命价值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客观的说,国家梦与个人梦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集体与个人利益也会有冲突,但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就为国家、民族、个人三重价值维度达到有机统一奠定了基础。要引导民众将个人愿景融入共同愿景,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强化其实现梦想的心理预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梦”。

(三)完善机制,达到思想、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完善引导机制。一是强化宣传教育机制,达到目标一致性。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官方媒体到大众媒体,要整合与发挥各种组织的宣传作用、各种媒介的渗透功能,大范围宣传中国梦,使全体人民明白一个道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符合中国社会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进而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念,形成圆梦路线图。应改进理想信念的叙述方式,运用事实比较的方法作宣传,对我国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就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深入人心。

二是构建沟通交流机制,凝聚中国力量,达到情感一致性。积极建立政府与民众的民主协商对话交流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并运用自下而上的理想信念教育组织动员方式,让每个人加入“追梦”的行列。文化的力量十分重要,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人民自古以来所持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和勤劳勇敢、诚信友善等美德得到现代转换,营造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激起民众对生命、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三是重视行为激励机制,激发“圆梦”潜力,达到行为一致性。分层次提出不同的行动目标与要求,搭建“追梦”的实践平台,实行“圆梦”的激励政策,使中国梦关照到各个社会阶层,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文明日常建设中。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民众潜在的奋斗热情与改革热情。要围绕各层面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制订检查与激励制度,通过榜样示范、社会监督、奖勤罚懒等措施,有效提高行动力,在不同的层面上共筑中国梦,达到行为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美]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58.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郭维平(1956-),嘉兴学院,教授,平湖校区规划评估办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红船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001-04

猜你喜欢

理路中国梦共识
基本道德法治化的实践理路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论金岳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理路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商量出共识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