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提问,让思维之花绽放——高中语文课堂“四问法”

2016-03-25金玉成

现代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刘兰芝课堂学生

◎金玉成



有效提问,让思维之花绽放——高中语文课堂“四问法”

◎金玉成

语文课堂不是老师纯粹传授知识的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课堂。课堂离不开师生活动,师生的活动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提问,为了提问而提问,在问题的设置设计上,有四种方法可以借鉴。

一、启发法

《论语·述而》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如在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时,其中运用了五个典故,学生不好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进行启发:①这个典故是讲什么内容的?(参照课文的注解学生大概能知道)②典故中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关注辛弃疾身世与南宋当时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引用典故的作用)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就比较容易思考,得出第一问的答案:“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的是“孙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刘义隆”,“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拓跋焘”,“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写的是“廉颇”。然后由浅入深,连贯追问:“这些典故与作者、南宋社会现实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世,归纳出以下答案:“孙权”在南京建立吴国的首都,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平定叛乱;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体现出作者仰慕英雄,饱含积极抗金的情感。

刘裕的儿子“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打无准备之仗,结果一败涂地,暗指宋宁宗的权臣韩侂胄准备不充分,想要贪功冒进。作者在此告诫当局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历史会重蹈覆辙(韩侂胄于开禧二年北伐战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的“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留下的历史遗迹。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策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就会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辛弃疾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所有这些内容,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学生会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逐步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再如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也可以依据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设置启发性问题,比如“四折一楔子”(楔子:序幕;四折: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散韵结合”的语言特色——宾白、唱词、科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故事的叙述由“散文”部分完成,感情的抒发由“韵文”部分承担;音乐方面——一本一个宫调之下,由几个不同曲牌的唱词组成。教师心目中先要有预案,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归纳出前文所述的这些答案。这样的话,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既熟悉了文本内容,又了解了元杂剧的有关常识,将这篇文章化长为短、化难为易,为下一课时进一步鉴赏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开发了其语文思维。

又如分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一文的语言特点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按照“四四对四四”“六六对六六”“四六对四六”“六四对六四”等骈偶句式找出骈偶句子,并谈谈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

由。这样的问题,可以化解疑难问题,使之成为练习性的问题,促成互动性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动手,比直接讲解此文如何文辞优美要效果要好得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自然领会了其中的要点。在启发性问题的帮助下,学生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法

问题的开放性即“一题多答”,就是说所提的问题只有一个,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去进行个性化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这一课中,有一个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刘兰芝是一个勤劳能干、孝敬婆婆的好媳妇,又是一个忠于爱情的好妻子,为什么最终的结局是夫妻双双殉情。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刘兰芝没有生下儿子,使得焦家“无后”;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刘兰芝家庭背景不好;有的人认为是丈夫太软弱了。到底是哪种原因,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的,教师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又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到贾府,贾府上上下下的人对她嘘寒问暖,但她还是“处处留心”,是林黛玉过于小心眼了,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学生可能说林黛玉心理不健康,小心眼;可能说贾府大家族的“虚伪”,等等。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进行个性化阅读,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言之有理。

开放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解决具有开放性结果的问题过程中学生摆脱了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减轻了答题的压力,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三、假设法

“假设性”的问题,也就是假设发生的情景或者情况的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这样的“假设问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我们假设焦仲卿不听母亲的话,执意不休刘兰芝,结果会怎么样?假如刘兰芝不主动离开焦仲卿家,会有什么结局?有了这样的假设提问,通过学生们的充分讨论,其对主人公的性格分析会更透彻。

再如《红楼梦》,假设贾宝玉不出家,结果会怎么样?假设宝黛成婚,会有什么效果?通过分析,学生们可以明白作品设计人物悲剧结局的意图:强化主题的揭示,增强作品的巨大感染力。这样的虚拟性问题定然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讨的兴趣,活跃课堂,开拓学生思考的深度和高度。

四、探究法

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中指出:“(语文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探究性,注重思考的含金量。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在大军兵临城下,国家危亡之急,郑国大臣佚之狐向国君郑伯推荐了老臣烛之武,结果烛之武不辱君命,瓦解了晋秦联盟,保全了郑国。大多数同学不怎么重视佚之狐的作用,但实际上佚之狐有知人之明,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仅仅14个字就谈到了局势、使者、对象、结果四个方面。从中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探究实质,补充人物形象特点;同时让学生理解《左传》语言特色。可谓是一石二鸟。

又如《失街亭》一文,“街亭失守,到底是谁之过?”也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结成小组,上网查找资料,形成结论。诸葛亮知彼不知己,他非常了解司马懿,可见其知彼;但唯独对街亭主将马谡的安排上,诸葛亮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实际上,马谡对街亭的军事意义认识不清,对敌手严重轻视,这种认识与思想,早已埋下了骄兵必败的祸根,可惜孔明没有看破。由此可见,诸葛亮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先输了一招。街亭之失,诸葛亮指挥失策,负有较大的责任。

再如姚鼐《登泰山记》一文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日),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戊申晦(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从时间上看,姚鼐登山的日子恰好是除夕,这就让人有些想不通了,在别人举家团圆恭贺春节的时候,为什么姚鼐要冒着大风雪登泰山呢,这与他的人生际遇有什么关联呢?这些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从姚鼐的身世、社交等方面得出其中原因。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既对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也增加了对其更深刻的认知。

结束语: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恰当的、富有技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不但应该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做法,也应该是一种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颜崇国.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10).

[3]邱兆朋.课堂提问的策略[J].教学月刊,2006,(11).

[4]汪培新.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学月刊,2005,(1).

(金玉成甘肃省榆中县恩玲中学730100)

猜你喜欢

刘兰芝课堂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谁在说谎
翻飞在性格的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