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的要素构成及其影响机理
2016-03-25朱建新朱祎宏鲁若愚
朱建新,朱祎宏,鲁若愚
(1.哈尔滨工程大学企业创新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创新环境的要素构成及其影响机理
朱建新1,2,朱祎宏1,鲁若愚2
(1.哈尔滨工程大学企业创新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通过文献梳理讨论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及其情境化特征,提出应从企业视角逐层展开以确定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环境的内涵及要素构成。分析了企业创新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描述了创新环境诸要素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差异性,提出了由网络效应、动力效应和保障效应构成的创新环境要素结构,并分析和比较了各维度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机理,指出了后期开展诸如创新环境测度、优化以及创新政策分析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创新环境;层级架构;影响机理;中国情境
1背景与问题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前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构建符合中国情境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创新环境,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现有研究对创新环境内涵界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其研究视角不同主要可分为: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视角下的内涵、地区组织及创新网络视角下的内涵和基于权变观视角的内涵[1-3],等等。基于上述不同内涵和视角下,学者们开展的诸如作用机制与机理、构成要素及分类、评价与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另外,Erickson和Scott通过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创新环境,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和地区的理想化创新环境[4],意味着创新环境理论本身具有情境化的特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以完善而有效的资本市场和锐意进取的冒险精神等作为假设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在资本市场有待完善、科技投入以政府为主、各地区及行业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的中国情境下,创新环境要素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些要素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各要素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以上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环境的整体构架及影响关系。
回到权变观的视角,本文将创新环境限定为外部创新环境,从中国企业创新决策及行为活动的影响要素分析入手,逐层展开以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并据以形成符合中国情境的创新环境理论的研究构念。
2文献回顾
2.1创新环境要素的提炼与归纳
目前国外学者通常以要素分析的方法归纳和提炼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创新环境要素,并通常基于地区组织及创新网络的创新环境视角下展开,认为网络间的协作关系、知识体系、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以及创新企业集群效应等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5-6]。
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要素分类的观点,试图使其系统化和整体化,代表性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学者关于创新环境要素分类的主要观点汇总
可见,按物质属性进行的创新环境要素划分是在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中展开,由于这种状况下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为创新系统评价的组成部分,故这种简单的分类更易被接受。然而在企业的创新决策中,对硬环境的考虑要远远低于对软环境的考虑,甚至是完全忽视前者,基于此分类基础上的研究将难以把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以促进企业创新的创新环境之间画上等号。按空间属性划分创新环境要素考虑的是环境要素的形成范围,通过范围的划分可以认识到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上至国际下至产业的多层级环境的作用结果,但各层级要素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如社会文化环境往往是来自产业、区域、国家甚至国际等多个层面的作用。要素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关性,往往会导致研究中的重复工作。按系统属性划分创新环境要素是目前学者们较为常用的方式,然其列举的要素是否能够涵盖创新环境的所有要素,也一直成为一些学者对其诟病的主要理由。
2.2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
目前,学者们在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方面研究较多、成果也较丰富,其研究成果主要建立于如下三种假设(见表2)。
表2 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影响机理的主要观点汇总
研究假设及方法的多元化进一步说明了创新环境中的各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方式与过程具有明显差异,也印证了创新环境要素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未必存在着一致的因果逻辑,在特定的情境中要素类型的差异会导致影响关系的不同。
3创新环境内涵及要素维度构成
3.1问题的提出
樊琦、韩民春对中国28个省域R&D影响绩效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相对发达和科研基础好的地区,政府R&D影响绩效明显好于落后地区[13];Erik Vance对墨西哥Biohominis公司的案例也描述了在技术能力、政府支持、资金保障、市场需求等要素均占优的前提下,因网络要素不能有效发挥传导作用而无法产业化,甚至被迫倒闭情形[14]。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研究创新环境得出的相关结论不足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实践。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逐步提升和对科技创新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深,R&D经费投入强度已于2013年起达到2.08%,单项指标已达到创新型国家标准(2%以上),然而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及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存在差距。同时,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在政府效率方面(排名70)、高等教育方面(排名121)、可持续发展(排名82)等投入要素排名明显靠后,与其整体地位(排名29)极不相称,侧面也说明了中国通过政策导向强力推动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环境要素的结构性问题。
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过程和成果的跨层级交互作用、各创新环境相互影响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体系,将整体优化创新过程、提升创新绩效[15]。因此,必须回到导致企业开展创新行为的本源动机,围绕企业创新过程及其对内外部创新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炼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要素并按影响机制差异划分要素维度,是构建中国情境下创新环境层级结构的前提。结合苏敬勤和刘静的研究成果,中国情境下企业创新环境要素的架构应考虑环境属性和构念属性两个方面[16]。
从要素的环境属性看,经济转型是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背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在于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更多地使用激励与规制手段和对资源配置手段以促进企业创新行为。结合资源依赖理论,为保障自身利益,减少和避免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将调整自身和改变其在网络中的位置来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政策和网络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组织的网络行为(如进入开放性创新网络以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也将进一步改变现有网络结构和联系,甚至通过“政治行为”来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政策。因此,资源、动力和网络要素间相对独立但互相限制关系是中国情境下创新环境要素构架的主要特征。
从要素的构念属性看,创新环境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作用关系。第一类要素主要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作用,在资源供给充沛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研究中,这一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第二类要素主要通过增加企业创新带来收益的预期而激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在创新产出较低或创新贡献不足的地区(如中国)学者的研究中,这一要素往往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第三类要素主要通过主体间各种网络的传导机制交换资源、传递信息,以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从前文可知,这部分要素也是发达地区学者更为关注的话题。
综上所述,企业的外部创新环境要素按作用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要素,这些要素通过影响企业内部环境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中的意愿形成、决策制定和结果产出,最终达到提升创新收益的目的(见图1)。
图1 创新环境的层级构架及其作用关系的整体结构
3.2企业创新环境要素维度构成及内涵界定
根据外部环境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作用机制划分,企业创新环境要素可以分为网络效应要素、动力效应要素和保障效应要素三个维度。考虑到国内外学者研究视角差异而导致的内涵界限不清的现象,对创新环境要素的三个维度内涵界定如下:
(1)以传导方式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网络效应要素。网络效应要素主要是指创新主体或成员间基于某种相互联系(如竞争关系、合作关系或社会关系等)而形成的网络关联,旨在通过传导信息和资源以激发企业创新意愿的要素集合。按照网络连接关系的差异,可将网络效应类要素划分为竞争关系网络、合作关系网络和外部支持网络,其中竞争关系网络是以水平联系为纽带;合作关系网络以垂直联系连接;外部支持网络以人际联系连接。
(2)以动力方式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动力效应要素。为了避免内涵上的重复,本文将动力效应要素限定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直接作用关系的那些要素。结合期望效用理论及前景理论的主要观点,动力效应要素是指外部动力要素中那些直接影响企业对所从事创新活动的未来收益和风险的预期,进而促使企业制定创新决策的要素集合。根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市场需求、科学技术以及政府激励与规制三类要素。
(3)以保障方式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保障效应要素。保障效应要素是指用于保障企业在从事创新活动中,由于自身创新资源的不足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外部资源要素集合。根据资源基础论对资源类型的划分,保障效应要素一般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和配套资源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各项创新资金投入虽然为企业从外部获取并且起到用来保障企业创新活动所需资金的作用,但是考虑到这种资金的无偿性且获取成本几乎为零等特点,其投入可以视为企业创新活动投入的减项,动力效应远大于保障效应。因此,按要素的重要性将其归类于动力效应要素。
4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4.1网络效应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网络的作用主要在于为网络成员提供交换资源、传递信息的活动平台[17]。社会网络主要通过联系及嵌入性来影响企业创新活动[18],无论是何种形式,网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都表现为一种传导机制,即通过将外部环境的变化传导并映射到创新主体,以激发其调整自身状态。结合Edelman的相关研究成果[19],网络要素在外部环境映射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机理主要表现为:
(1)外部支持网络的传导作用。受到企业所处行业及国家相关标准、产品认证许可等信息的制约,特定环境要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并不是恒定的或先验知道的,而表现为相同的环境要素或政策导向可能映射出差异化的甚至于相反的企业行为,即群团限制。这一差异化的映射是通过水平面上局域一致的关联和垂直面上局域激发的关联来引致,并通过形成一致的政治合法性来约束企业行为。
(2)合作关系网络的传导作用。企业所处的合作关系网络中承载着从各利益相关主体发出的信息束,当从一个以上来源的信息集中于某种活动并交叠时,相关作用将激活企业对高水平活动的关注,此时企业会对有关该种活动的相关信息和资源获取变得更加敏感。简单地说,合作关系网络中传递信息和资源次数越多的路径会变得越活跃,即群团选择。因此合作关系网络将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需求和机会传导给企业,当活跃路径越来越多地指向于某种创新活动时,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创新意愿。
(3)竞争关系网络的传导作用。企业对自身地位及安全性的考虑也是激发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原因之一,它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在动态竞争环境下,微弱的小企业将被消灭,过大或笨拙的组织将分裂并被较小且更具生机的组织所征服。提升生机性是企业维持并提升自身竞争地位的主要途径,所以竞争关系网络将来自于行业内外的竞争压力及其趋势传导给企业,以激发企业提升生机性的需求并考虑通过创新来维持或改善自身地位。
4.2动力效应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企业开展创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过增加需求或降低成本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对创新与否以及如何创新的决策取决于企业对创新收益和创新风险的预期。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是目前研究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决策行为的两种重要理论。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创新产品所带来巨大市场空间的拉动作用下,创新决策的制定取决于创新与不创新,或者是各种创新方案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然而“市场失灵”同样经常出现在创新活动中。针对这一问题,前景理论认为企业在当前盈利前提下往往会高估当前的确定性收益。而低估由于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收益(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在亏损状态下企业又会变得“极不甘心”,宁愿采用需要承受更大风险的手段(如降价、收购等)来达到尽快改善当前亏损状态的目的(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学者将这一现象的原因总结为“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即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对称所导致的。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对创新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亏损的敏感程度高于对创新收益的敏感程度,这意味着企业更愿意依赖于现有盈利模式获取确定收益,并拒绝创新。因此可以通过政府的作用来调整这种不确定性,如可通过政府支持(如研发投入、税收优惠)来降低创新成本以降低创新的不确定性、通过政府规制(如强制性标准)来影响不创新行为的确定性收益,最后达到鼓励创新的目的;这也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活动更加依赖于政府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动力效应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创新收益的影响。熊彼特提出的技术推动和施穆克勒提出的市场拉动,是通过创新来提升收益的两个主要动力要素。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往往是决定企业能否继续前进的关键,同时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也迫使企业加快创新进程[20];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不满、对产品易用性和功能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企业更快地进行创新,推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迎合市场,以获取更多收益[21],新的产品和服务也会继续增强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
(2)对创新不确定性的影响。创新决策通常是在很大不确定性情况下做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在实施重大创新时犹豫不决。尤其是当企业面临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的相关研究时,技术成果的共享性带来的“搭便车”现象更是增加了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决策者的损失规避本能也在限制创新成果的研究与应用,此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具有导向性的科技政策来改善这种不确定性,进而激励企业制定创新相关决策。
4.3保障效应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受限于给予企业生存所需资源的外部实体的需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拥有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在保障企业日常活动所需资源(生存需求)前提下,企业自有资源中可用于创新的部分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因此,资源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实现程度,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是保障效应要素的主要功能。
资源的存量特征使其具有动态性与产权表现。动态性体现在资源存量是可以改变的,或由资源在系统间的流动引起,或由系统产生及消耗。产权表现则是由于资源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可由其资本属性在市场进行交易,也可通过资源投入的方式进入社会生产环节。企业根据自身的创新决策与内部资源配置情况,有偿使用外部资源,利用资源的使用价值保障创新过程的实施,以获得创新成果。资源的动态性使得外部资源的可获程度根据资源类型、外部环境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难易程度。而产权表现意味着企业使用外部资源存在成本问题,外部资源获取与使用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企业内外部资源间的替代性成本都将影响外部资源对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影响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获取。
资源配置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外部资源投入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阈值效应[22]。当外部资源供给小于倒U型曲线的拐点值时,资源开发活动将会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一旦企业创新活动过度依赖外部资源供给而超过拐点值时,外部资源供给将会阻碍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阈值效应的存在意味着资源要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果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企业创新活动对外部资源要素的总需求和社会中能够向企业提供的创新资源总量。
综上所述,保障效应要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其对企业创新活动所需外部资源的满足程度;动力效应要素的影响绩效主要表现为其对企业创新的预期收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而网络效应要素的影响绩效则不仅仅取决于网络本身,它同时也受到各企业在网络中连接关系、强度及嵌入性等特征导致其获取创新所需信息和资源能力差异的影响。
5创新环境要素的比较及应用建议
基于影响关系的创新环境要素维度划分表现出内部的一致性和维度间的明显差异性,同时也表现为拟解决问题、理论依据和优化途径的差异(见表3)。
表3 创新环境各维度要素的比较关系
要素维度间的差异性也意味着不同状态下各维度要素影响最优解并不唯一,或者说要素在各种状态下的最佳投入存在差异,所以要素维度在相空间的最优解未必是曲线中的凸点,要素建设水平的直接综合评分不能反映地区间差距。因此为保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后续展开的如创新环境评价、效果分析乃至优化工作中应当充分考虑上述差异。
(1)对创新环境研究中所需数据搜集方式的建议。创新环境研究中既涉及区域中各种创新资源的供给情况,又要考虑企业对各类资源的需求情况;既要考虑部分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线性关系,又要注意其他要素对创新活动的复杂作用。这些大多数都是面板数据难以提供的,因此调查数据成为开展创新环境评价的唯一选择。考虑到数据搜集的困难程度,建议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有关数据信息。
(2)对创新环境测度指标及方法设计的建议。对创新环境的保障效应评价应当以测度企业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创新资源满足程度为目标,建议同时从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的期望及对可获得的外部创新资源的感知两个角度搜集数据,并通过对比两者差距来描述创新环境的保障效应;由于动力效应对创新环境的直接影响关系,可在验证其与创新绩效的线性关系后利用各要素的数量指标测度其动力效应;而创新环境网络效应的传导作用意味着更高的网络效应未必会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应当考虑通过对网络效应与企业创新意愿之间的复合函数关系来进行测度。
(3)对创新环境影响效果分析及优化的建议。鉴于创新环境要素维度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建议结合各维度要素的影响关系展开分析,通过独立测度和评价三个维度要素建设水平不均衡性来找出要素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判断其影响程度及效果,进而提出优化对策以达到为创新环境优化和创新政策改善提供依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OECD.Innovative networks:cooper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Paris:OECD,2001.
[2]CAMAGNI R.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M].London:Beelhaven-Pinter,1991.
[3]RADOSEVIC S.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determinants,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1):87-96.
[4]ERICKSON G S.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the case of the small entity[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6,25(6):577-587.
[5]KU Y L,LIAU S J,HSING W C.The high-tech milieu and inno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J].Technovation,2005,25(2):145-153.
[6]YOUNG T M.Aircraft design innovation: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G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2007,221(2):165-174.
[7]汪茂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以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为例[J].市场论坛,2010(9):24-26.
[8]陈赤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因、优势与环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90-91.
[9]郭丕斌,周喜君,王其文.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94-99.
[10]杨震宁,吕萍,王以华.积极的战略动机是否带来高绩效:科技园的环境调节效应[J].科学学研究,2008,26(5):979-986.
[11]SAMARA E,GEORGIADIS P,BAKOUROS I.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polici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system dynamics analysis[J].Technovation,2012,32(11):624-638.
[12]CASANUEVA C,CASTRO I,GALN J L.Informational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in mature industrial cluster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5):603-613.
[13]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3):183-188.
[14]VANCE E.Why can’t Mexico make science pay off?[J].Scientific American,2013,309(4):66-71.
[15]邵帅,范美婷,杨莉莉.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率?——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的检验及解释[J].管理世界,2013(2):32-63.
[16]苏敬勤,刘静.情境视角下的案例研究——基于国内外案例研究范文分析[J].管理学报,2014.11(6):788-818.
[17]LAUMANN E O,MARSDEN P V.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3,4(3):455-484.
[18]张宝建,胡海青,张道宏.企业创新网络的生成与进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17-126.
[19]EDELMAN G M.Neural darwinism:the theory of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7.
[20]WOERTER M.Industry divers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irms[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9,19(5):675-700.
[21]ADNER R.When are technologies disruptive?A demand-based 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competi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8):667-688.
[22]蔡新蕾,高山行,杨燕.企业政治行为对原始性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制度视角和资源依赖理论[J].科学学研究,2013,31(2):276-285.
(责任编辑沈蓉)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Mechanism
Zhu Jianxin1,2,Zhu Yihong1,Lu Ruoyu2
(1.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stitute,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circum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we should drill-down from enterprise perspective to determ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lements constitu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under Chinese circumstanc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and describe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factors’ different way of influence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behavior.It presente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which composed of network effect strata,dynamic effect strata and strata of protection.And then it analyzed and compared various hierarchical factors’ impact mechanism towards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Finall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e work path of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analysis,and innovation policy analysis in late stage.
Key words:Innovation environment;Hierarchy;Influence mechanism;Chinese context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朱建新(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后;研究方向:创新环境与技术创新。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GXS4B0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30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2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C630422),教育部基础科研业务费(HEUCF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