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历史课导入艺术的激趣设计
2016-03-25李坤
李坤
[摘 要]在新课改下,传统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是十分巨大的。其中学生学史兴趣的丧失,学习方式的被动落后,探究意识的欠缺,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最为突出。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即一节课的导入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体意识。这样既让新课程理念得以落实,又能解决历史教学的实际困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课 导入艺术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对历史教学而言,能否在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新课的导入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总之,一节新课如果有精思巧设的导入,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借幽默,轻松入课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主动性不强。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以幽默的方式来导入课堂,是引起学生兴趣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讲《苏联的经济改革》时,笔者通过一个笑话来导入新课:一次,有个美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一位苏联领导人陪同代表团参观苏联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展时得意洋洋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每一个苏联家庭都能够拥有一架飞机”。美国人诧异万分:“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领导人回答说:“当然有用。比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正在供应面包,就可以立即驾驶飞机前往排队。”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同时也导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这样的导入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听课情绪明显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二、讲故事,引人入胜
比如在讲授《汉字与书法》一课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新年,大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春联都被喜爱他书法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再写一副。因为怕再被人揭去,于是把它们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祥和的内容就不再揭了。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命人贴上了对联的下一半,于是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人们知道后都为他的书法艺术,更为他的精妙设计叫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名家,领略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 ‘汉字与书法。”这样导入正课颇具新鲜感,且饶有趣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
三、用音像,情绪共鸣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在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一课时,课前便播放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顿时,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奔涌,悲壮感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此时用幻灯机慢慢呈现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图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耻辱的岁月……这种导入方式最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课伊始,意境生”的效果。
四、抓话题,润物无声
比如有一次上课前,两个男生突然打了起来,而这节课正要学习《全民族的抗战》一课。笔者制止了两位学生后用诙谐的语言说:“嗬,打起来了。看来矛盾够激烈,仇恨够大。但我想,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中日之间的仇恨大吧。1894年,刚刚崛起不久的小日本便对我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1900年,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更是发动了全面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日之仇深似海,在民族矛盾面前,二位鸡毛蒜皮的个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搁置矛盾,去参加全民族的抗战吧!” 在学生笑意减退、悲愤渐露的表情中快速进入了新课。这样随机应变地处理,既导入新课、顺利开展了教学任务,又唤醒了两位打架学生的羞耻心,化解了矛盾,一举多得。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笔者还尝试了古诗文欣赏、播放录像等。虽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欣赏。因此,教师新课的导入设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