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探索
2016-03-25洪涛
洪涛
[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时,必须能够做到对课程内容的足够理解,并遵从现代教育理念,准确找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立足点,严格把控整合与新课程理念的契合度,充分利用并发挥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无痕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05
新课改提倡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带动各科目的课堂设计与教育执行。历史教育研究会刘成教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将现代信息手段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符合教育“与时俱进”的理念,符合现代学生的认知与运用需求。诚然,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介入让教学成为其价值的延伸领域。笔者在多年信息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科目整合上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一、准确找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立足点
在历史教育中,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直观呈现。因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价值很大。但是必须明确整合的侧重点与立足点。从技术实施的目的性来看,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是主体目标。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师增加教学手段选择、提升课堂实效的工具,要立足于历史课程内容,不该与课程相分离。
比如在讲解《抗美援朝》一章时,教师既可以选择让学生通过书本了解其史实内容及影响,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抗美援朝内容呈现出来,播放抗美援朝相关纪录片、影视片段,使学生产生兴趣,参与课堂,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应用仅仅是教学手段。
二、严格把控整合与新课程理念的契合度
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应用仅仅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与科目整合必须把握好与新课程理念的契合度。《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指出,课程改革在历史科目上的体现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那么如何契合这种课程改革理念,实现技术与科目间的有效整合呢?首先要设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借助信息技术来引导、交流与反思;其次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确立本课的教育目标,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认识,激发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热情。可通过网络搜集大量信息,将鸦片战争的始末及其有关历史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解决有关疑问。例如鸦片战争爆发的本质,学生从中不仅了解到海量的关于鸦片战争的信息,而且学习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较为浓厚的氛围中进行既定问题的理性交流,其人文素养也得以提升。这种教育效果正契合了新课程理念。
三、充分发挥人机交互功能
历史科目进入课改体系之后,沿用课改标志性的交流模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科目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达到人与计算机信息的合作与互动。
建立计算机分析教育系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将有效的、准确的历史储存起来并传递给有相关需求的学生;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思考后的“个体认知与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了解其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调整信息传输量与学习进度。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了解,提出建议和指导。这是未来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实现人机交互的发展趋势。
四、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整合的无痕化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要无痕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让学生间与师生间的合作学习空间得到拓展。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将此作为集体活动的主题。
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网页制作中,笔者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并将网址发布于班级论坛中。学生通过对笔者所列抗日战争内容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模式营造了探究环境,为学生交流创造了条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已经开始,如何在开放的平台中,遵循课程改革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手段,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个体素质能力,不仅是当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问题,更是未来学科整合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问题。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紧扣教材适应信息技术特点,寻找突破口,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林斯坦.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与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3]马丽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最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2(2).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