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资源二度开发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2016-03-25唐华凤
唐华凤
[摘 要]语文教材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材料,更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有效资源,认真钻研语文教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衍生写作话题,挖掘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语言,提高写作技巧,从而使作文教学在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也能使学生爱上写作。
[关键词]语文教材 作文写作 资源利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15
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一定的典范性,都是名家名篇,不仅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而且其选材、构思、立意、语言都有许多玩味揣摩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出写作元素,积极开发教学资源,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话乐说。近几年,笔者致力于探索语文教材资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巧用教材,激发思维,衍生写作话题
语文教师常常为作文话题的选择而犯愁。题目的选择既要避免选材的重复,又不能陈旧老套,最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而语文教材一个学期就有20多篇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从真善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人生的启迪。学生学了这些文章之后,记忆之窗由此打开,联想到曾经被遗忘的许多动人瞬间。教师就可以利用阅读教学的动人之处、深刻之点深入挖掘教材,衍生出许多作文的话题,以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冰心的《成功的花》之后,笔者就此让学生以《成功的花》为题写一写自己通过努力之后获得成功的经历,并把对诗歌的领悟融入写作之
容所以迁怒,缺乏自持所以贪婪。当群体中的多数为物质所惑、为声色所迷时,那么短视、狭隘、急于求成的消极心态就不再是个例。”又如《个性》一文中笔者这样写道:“经历了十年文革抹杀个性的浩劫,如今我们迎来了多元化的世界。大街上穿着露脐装的叫个性,广场上梳着爆炸头的叫个性,教室里说着‘喵星语、用着火星文的叫个性,一时之间,满世界的个性,似乎说你有个性就是夸你;你酷、你拽、你狂,你就是牛人。可是,这个性张扬的背后,不禁让我们感慨‘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到底要坚持什么样的个性呢?是奇装异服,还是怪诞行为?是非主流,还是引领主流?繁华的深处,是乱象,乱象的背后是深思。” 这段文字长短错落,整散结合,用长句严谨精确地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用短句简洁灵活地罗列现象展现观点,连用短句形式整齐而有气势,运用长句韵味深长而表意精确。
三、标点
标点符号不仅能表示句子的语气、结构、性质,而且还能帮助语言文字更加确切地表情达意;不仅可以在文字语言所不能及的情况下独当一面,也可以在需要强调语气、烘托气氛的句子中“挺身而出”。
比如笔者常在文章中用顿号舒缓语气,拉长过程,增强气势,使文句具有画面感和现场感。如下水文《缺席》中:“面对社会阴暗面,头脑的会场中缺席了理性,那么人们就会盲目、冲动、短视。”“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犯错、纠错、失败、成功、扶持、自立的漫长过程,而现在的那些缺乏理性的人却恨不得这个叫‘社会的孩子一出生就会跑了。”如《人生路上的小门》中:“若沧海桑田,以爆炸、沉积、挤压、裂变的苦难证明成长的历程,坚定强者前行的脚步。”再如《笑对人生》中:“那么,不如,笑着面对吧,让郁结的伤口处长出深刻的思想;如果人生注定有悲欢离合的苦痛、注定有成败得失的轮回,那么,不如,笑着面对吧,用从容、乐观、自信、坚强,把人生笑到波澜壮阔。”
以上都是用标点制造短句或罗列词语,有时我们还可以故意不用标点,创造一个长单句,在某个成分上故意繁琐,起到强调作用。如“老师解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通过延长句子的某个成分制造陌生化的效果,通过视觉上的阅读艰难,使读者心理上也产生艰涩之感。
总之,语言是衡量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文章风韵若三分,二分亮色在“言”值。用比较让语言深刻、用比喻让语言生动,引言使文章华彩、典故使文章凝练,对偶以求整饬、排比以求气势,句式交错表意才能灵活,炼字标点可使神传言立。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用来谈议论文也很恰当,思想是根,但思想之根深植于土壤之下,需要语言的苗叶、声韵的花朵来展现。议论文若止于贫乏的说理,终究“行而不远”,提升议论文的“言”值,当注重语言的锤炼。
[ 参 考 文 献 ]
[1]王白云.高中写作教程七十二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罗晓晖.高中写作新教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何明.写作语言学[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