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意识”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引导作用
2016-03-24王晶
王晶
[摘 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举措。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其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倾诉意识”。文章有针对性地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潜移默化地培养以“倾诉意识”为引导,切实保障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倾诉意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082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将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与成熟。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打破自身平衡,又不断寻求新的秩序和平衡的过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根源,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有其理想与抱负,他们必然会经历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需要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其先导在于大学生心理倾诉意识的培养。
1 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的表现
一般因大学生活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原因造成的烦恼,只要辅导员结合日常思想教育,开展深入细致的谈话活动,加强与大学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一般可以将问题及时化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学习和掌握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方法,是辅导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对的困难情景无法回避,自身也没有资源和应付机制去应对,此时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标志着一个人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巨变和动荡,它会暂时地干扰或破坏一个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其特征是高度紧张,并伴随有绝望、沮丧、焦虑等痛苦情绪。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心理危机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当面临某种重大情形时,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而产生的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一旦发生,就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甚至会使他们产生损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行为。同时,对学校的安全稳定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的安全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内容,关系着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宁可掩饰心理疾患,也不愿进行心理咨询。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又夹杂文化背景、社会的或者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完善,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倾诉意识”。
2 “倾诉意识”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引导作用
研究表明,倾诉意识是一个连续的内部决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察觉阶段、自助评估阶段和他助评估阶段。根据倾诉行为的心理运行模式可知,个体进行倾诉行为时,在倾诉意识的指导下,付诸实施的寻求外界援助的相关行为。在他助评估阶段中,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以往的经验使得求助者内心已经确信:这件事情已经超出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于是尝试寻求外部力量解决。求助者从“倾诉意识”阶段转化为“倾诉行为”。“倾诉行为”在“倾诉意识”的指导下产生。由此可见,“倾诉意识”对“倾诉行为”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完善危机干预机制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觑。
“倾诉意识”的产生意味着求助者对处理心理危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被动的自我处理变为主动地寻求帮助与解决。当求助者积极地向外部发出求助信号,说明其自身已经经历了自我说服,信赖他人的过程。
3 完善以培养“倾诉意识”为引导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解除和消失,并最终帮助其战胜危机。培养大学生的“倾诉意识”就是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启动程序向前迈进一步,通过培养倾诉意识以及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和对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信任度,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地觉察到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危机干预方案。因此,建立完善以培养“倾诉意识”为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学校做好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的关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 多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倾诉意识”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电台、电视台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自我感知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采取个别指导为主,团体指导为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突发事件的行动预案,为问题和危机的解决做好准备。
3.2 以“倾诉意识”为引导,培养多层次的危机干预队伍,增强危机干预系统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成立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校医院和各学院有关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教师理论指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3.3 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不是任何一方主体可以独自胜任的。与心理专家的指导相比,家庭的关怀,老师、同学以及朋友的支持更为重要。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向周围的同学,老师寻求帮助,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危机,处理危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进而导致严重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稳定的秩序。
参考文献:
[1]刘凯元.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5).
[2]张风华.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的研究隐喻学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7).
[3]宋凤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生态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1(5).
[4]王璐.心理危机干预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5]陈静.浅析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张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7).
[7]林瑛.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
[8]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发展,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