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6-03-24丁艺

中国市场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的流行表明中国已置身“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新经济形态,能使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再配置,从而对已有商业模式实行革新。“互联网+”并非互联网、传统产业两者简单相加。中国互联网这几年在发生变革并不断增长,呈现出资源集中、技术创新、深入生活、注重品牌战略的特点。互联网的变革和增长潜力并不局限于自身,还在向传统产业渗透、扩展,在金融、教育、交通等领域很显著,“互联网+”对区域资源进行从物理到逻辑的重新组合,与之伴随的则是国民经济的变革和经济价值的创造。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区域资源重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017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时,提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大量机构和个人纷纷热议,“互联网+”的热度甚至超过“互联网思维”,中国显然已置身“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互联网产业相关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扩展之后的结果,使之呈现出在线化和数据化的新形态,优化其生产要素配置、革新其商业模式。互联网和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这是“互联网+”这一经济形态的特征,依托互联网途径实现传统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实现信息交换。

1 “互联网+”对互联网产业的影响

互联网行业自身也在时刻发生变革,正处于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互联网+”与已有的互联网产业融合加快,与经济社会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各种需求相互适应,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互联网+”影响下互联网产业资源垄断巨头通吃。互联网资源走向集中和垄断,巨头通吃现象严重。在搜索领域,中文搜索巨头百度,占据国内70%以上搜索市场份额;社交领域,腾讯公司的QQ注册用户数突破10亿;电子商务领域,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已能涉足全球业务。

第二,“互联网+”影响下互联网产业创新技术成为热点。应用形态不断扩展,多媒体、宽带移动,以及可穿戴设备、智能搜索等让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以及信息智能极大扩展互联网引用,大规模交互式协同以及社会化网络持续增大创新的空间、加快创新的步伐。变革的应用模式、云计算等使计算模式与信息服务模式改变,高速互联、泛在感知以及智能处理技术让互联对象从人扩展到了物。

第三,“互联网+”影响下互联网产业深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日益融合互联网,本地生活日渐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理念扩展和应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日益向大众提供便民服务。网络娱乐、家政、餐饮、生活本地化O2O等和民众生活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变为重要增长点。

第四,“互联网+”影响下品牌战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互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品牌战略成为重点。互联网产业形态、发展模式不断成熟,新一轮技术变革来临之际,技术创新依然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互联网思维、管理创新和用户体验也成为决定产业和企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苹果、小米等新兴互联网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同时,兼顾用户体验、品牌价值的维护,成为新时期互联网产业发展典范。

2 “互联网+”融合并重构传统产业:从工具到要素

互联网应用上,传统产业不再局限于工具和技术层面,而是深化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层面,金融、教育以及交通等较有代表性。传统产业在加速与互联网的融合。传统生产部门、产业将互联网作为生产、销售、营销、物流的一个渠道或工具。但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促使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已变得与产业经济中与资金、厂房、劳动力、能源、技术等一级生产要素同等重要或更重要。

2.1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让金融收益惠及更多人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金融,它靠支付、云计算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等业务。互联网金融能为适应新需求而产生新模式、业务,因为实现安全、移动等相关技术后它会被用户熟悉、接受。2015年,互联网金融等兴起,2014年中国P2P网贷实现2598亿元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75.1%。前半年,中国网民对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认知度中,第三方支付占81.2%;互联网渠道销售货币基金占57.9%;P2P和众筹融资认知度也有较大提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将朝着四个方向发展:第一,呈现用户需求个性化的趋势。第二,呈现业务生态化的趋势。第三,呈现融合化的趋势:线上和线下保持融合,传统业务与互联网产品进一步融合。第四,呈现移动化的趋势:移动金融或成为主流。第五,呈现智慧化的趋势:大数据、云计算使金融更有普惠性。

2.2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均衡

“互联网+教育”,即在线教育,是基于网络的一种学习,学员和教师借助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学员可随时学习。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在2013年已接近10000亿元,艾瑞统计,同年互联网教育行业规模才约1000亿元。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到2017年可达现在的三倍。互联网教育潜在空间约10000亿元,当前比重不到10%。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未来五年,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可达31.7%的年复合增长率,移动端在线教育年复合增长52%。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教育目前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其一,商业平台巨擘关注互联网教育。阿里巴巴领衔国际互联网教育大牌Tutorgroup旗下VIPABC,YY宣布成立100教育,BAT内部孵化、外部并购,加速互联网教育布局。其二,传统教育机构转向互联网。新东方2014年与腾讯合作,发展互联网教育业务,成立直播平台、酷学网等。其三,教育产品有标准化低的特点。互联网教育行业本身有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周期漫长等问题。校园管理数字化、线上测评与辅导、音视频系统设计、家校互动业务在我国将有广阔发展空间。“互联网+教育”为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教育资源的均衡、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革命性积极意义。

2.3 “互联网+交通”:互联网令交通出行更便捷

“互联网+交通”是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使传统交通出行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融合,新业态模式呈现为线上合理分配资源,线下高效优质运行。交通出行“互联网+”模式各细分领域从打车、专车、租车到代驾,都存在巨大市场。中国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截至2014年12月已达1.72亿,快的打车占56.5%,滴滴打车占43.3%。据艾瑞咨询预估,在线用车市场将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明年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80亿。

随着“互联网+交通”的发展,互联网+交通体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积极回应市场需求。这些商业模式都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终端的条件下整合车辆资源信息,连接线上与线下,满足用户多样需求。第二,合理配置资源。“互联网+交通”模式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管理用户以及车辆,靠最优算法做出最佳车辆匹配、行驶路径、价格政策,借助手机客户端,连接用户和资源,大众供给和需求的直接对接,市场资源配置被优化。传统的出租车资源与用户合理配置,各种新模式整合众多闲散的私家车资源,私家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得以实现。第三,细分公共出行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量。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不断融合,公共出行市场上出现诸如打车、拼车、专车、共享租车等各种形态的新服务和新模式,公共出行的市场更加精细化。新模式的涌现,更是在最大可能上增加了出行用户的数量,提高了用户乘车频率,拉动了出行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四,“互联网+交通”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互联网+交通”发展中多种用车平台出现,代表了在互联网潮流下而出现的新的共享经济形态,正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更新社会大众观念的同时,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一种实现途径。

“互联网+交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我国的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互联网+交通”既满足人们多样的出行需求,又在推动经济转型与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

3 “互联网+”重新组合区域资源:从物理到逻辑

由于互联网迅速的发展,新的变化正在区域经济系统里发生。不仅区域经济实现迅速发展,而且新互联网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受到巨大冲击。以前的区位经济优势相对于网络经济正显示出明显不适应。剧烈变化正在区域经济的传统经济要素地位方面发生。已有区域经济理论在新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新、实现发展,各地区怎样构建新条件下区位优势、发展模式等,都需要认真思考。

3.1 “互联网+”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由于互联网改进而获得新契机。高新技术是互联网的核心,具有高创新性,还有渗透性强、产业链长和关联度高的特点。高新技术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扩展,催生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创造新增长点、拓宽发展空间。新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包括创意产业、远程教育培训以及光学电子产业、智能制造系统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它们将取代能源、钢铁和汽车等传统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求技术创新,还要求相应的制度、管理、观念等创新。区域经济要转向高端产业发展方向,就要放弃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把对资源的依赖逐步减少,把技术和服务等作为新增长点来培养。

3.2 “互联网+”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升级

互联网创生新兴产业,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使传统产业向结构高级化、消费服务化和劳动智力化方向发展。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企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销售、开发、产品设计,便捷的信息交流桥梁在企业与市场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建立,生产、管理、经营、销售有机地结合,物资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有机融合,效率因而大幅提高。传统技术设备在高新技术改进后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传统工业和农业也因其改造而提高生产效率。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被传统产业容纳,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因此提高,市场流通也随之加快,企业和区域经济真正得以发展。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劳动者转向第三产业,区域经济中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变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资源和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减弱,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众多高素质人才,生产者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变成知识型劳动者,这些都表明经济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演进。

3.3 “互联网+”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

凭借其开放性、低成本性、便捷性,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处处皆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获得大致相同的条件,区域平等竞争有了基础,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知识、技术、信息成为网络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区域经济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变小,在距离成本上的花费减少,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扩散变成可能。创造力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市场准入领域里,科技与知识取代资本的地位,网络经济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小了,进入市场的门槛变低。建立一个网页就能接触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进而打开国际市场,中小企业有了和大企业几乎一样多的机会。这对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

企业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住这历史性机遇,依靠同等技术含量的网络和发达地区同步研究全球经济的动态,凭借后发优势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段积超.互联网+兵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3]陈雪频.定义互联网思维[J].上海国资,2014(2):70.

[4]王国华,骆毅.论“互联网+”下的社会治理转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39-51.

[5]黄璜.互联网+、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J].电子政务,2015(7):54-64.

[6]姜奇平.“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52-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国家软科学重大课题“新兴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项目编号:2014GXS1B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艺,博士,副教授,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政府管理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