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在接受美学上的成功实践
2016-03-24李剑霞
[摘要]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是“创新期待”,即导演将电影视作一个由许多观众期待的元素组成的完整故事体系,将其主导话语权交还给观众,观众也就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所期待的元素,不同的元素集合吸引不同的观众群体,从而扩大了受众群。观众在电影中不断寻找期待元素的过程中丰富电影的元素体系,而电影体系的不断扩充则进一步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这种相对动态平衡的互补过程使得电影不断推演前进。导演斯皮尔伯格从观众的审美视角出发,将人物从单薄的历史典籍中抽离出来,以观众所期待的形象为目标,为传记人物重塑人格。
[关键词]接受美学;斯皮尔伯格;创新期待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试图总结出斯皮尔伯格传记电影在接受美学方面的成功实践。而究其火爆的票房的根本原因,想必是导演斯皮尔伯格熟练掌握了“接受美学”这种演绎方法,并将其灵活运用到电影拍摄中,使电影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一、创新期待
20世纪60年代,一股美学新思潮在欧洲悄然兴起。德国美学家姚斯和伊泽尔将这种美学思潮用具象化的文字加以总结,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推进和演化是作者基于读者的接受程度所做的内部自我调整,久而久之也就推进了整个文学界的变革。所以,作者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应该集中在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期待上,即将作品置于社会背景条件下,才算是对这部作品的真正考验。当然,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电影美学,无数电影导演和电影美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这种新的美学表达形式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加以实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认为,电影的真正美学意义所在就是满足观众内心对于一些事物的幻想,将千万观众的琐碎幻想拼凑起来,就形成了一部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即为“接受美学”。
如传记影片《林肯》中林肯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将林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性格更多地赋予了大部分观众所期待的元素,满足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接受美学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该片获得巨大成功后也被快速地在传记类电影中推广开来。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并且成功的美学实践,并给后期的电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二、互文本
接受美学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而斯皮尔伯格在《林肯》中则启用了一种全新的互文本表达形式,称之为“对白”,这种“对白”不仅仅指的是台词,而是主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人物间的语言交流来表达的一种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一种通过电影的人物对白来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的艺术呈现形式。《林肯》中对这种表达形式的准确运用,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一改以往电影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战争大场面艺术表达形式,而是采用了较为平淡的各种对白形式的对手戏方式来演绎人物的内心世界。期待恢宏的战争场面的观众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些失望了,但是需要明白的是,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却并不在这里,真正吸引人之处,在于对白,若观众能仔细斟酌对白里的每一句话,可以发现该片的对白字字珠玑,在完美契合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富有哲理性,启发观众的思维,开阔观众的视野,引人入胜。为了突出对白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斯皮尔伯格舍弃了剧情、人物情感的渲染,而是采用了大量信息庞杂的对白和单一却不单调的工作背景来着意表达总统林肯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征,这种全新的互文本表达方式在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彰显了这部传记电影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
该片的互文本构思都整体向对白方向倾斜,在背景选择上也较为内敛,意图使用大量的台词来润物无声地感染观众,从而向林肯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发自内心地深深拜服,而不是采用纪实类电影一贯使用的大场景史诗般的渲染方法来从视觉上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让观众在对大场面的震惊中生出一丝对林肯的敬仰之情。总统林肯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他虽出身低微却卓尔不群、才华卓著,凭借其艰苦卓绝的努力成为总统,但成功后的他却不骄矜,虽处在政治权力的最顶端,林肯仍能不忘初心,衷心为广大贫苦民众着想,他不但成功指挥了南北战争,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还从宪法角度重新定义了美国,促使美国完全统一,这样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代总统所莫能与之相较的。然而,这样一位对国家和民族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却因为大大削弱了南方贵族的利益而不幸遇刺,世人闻之无不为其遭遇扼腕叹息。该片以其辉煌的一生为主线,截取了他人生经历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个时间点加以铺叙,时间主要集中在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到他不幸遇害之前。此时正是各方利益不平、国内动荡不安之时,总统林肯在各方利益代表之间积极周旋,经过许多的谈判和努力之后,美国国会终于通过了废除奴隶制这条法案。《林肯》对这个过程中林肯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铺叙和渲染,通过他与其他一些战友和敌人之间的对白来体现这些历史信息,用不拘一格的叙事艺术手法,将观众所期待的互文本元素融入其中,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好的艺术反响。虽然这种互文本式的接受美学在这部电影中有一点过分向观众主观意念妥协的趋势,如电影中的林肯过于屈从于现实,为了使得法案在国会中通过,林肯及其下属采取了多种不正当的方式,迫使多数国会议员向新法案投票;又如在外光鲜亮丽、所向披靡、同气连枝的林肯夫妇,回到家却形同陌路。由于林肯的儿子在他发起的南北战争中光荣殉国,林肯的妻子在心底自始至终都没有原谅他,这使他内心也十分痛苦;电影也一改以往纪实影片中将角色脸谱化、正负两派差别明显的人物塑造方式,而是更尊重史实,加重了林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些加剧情感冲突、丰富剧情的做法虽不失为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但是过度地向观众妥协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折损了该片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虽说如此,电影《林肯》仍不失为接受美学在纪实电影中的成功实践。
该片中充满全篇的是林肯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嗓音、他疲倦却运筹帷幄的背影、他与下属讨论时局时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他睿智而机敏的发言。斯皮尔伯格有意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汇集于此,所以采用了单一的人物背景,用昏暗的室内光线和简单的室内陈设来屏蔽观众对于人物背景的注意力,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主要人物身上的观众就会发现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每个细小的动作都有着发人深省的深远内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在《林肯》中对接受美学分寸恰到好处的把握,在不动声色中悄然俘获观众的心。除却导演,该片强大的演员阵容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个有力保证,主角林肯夫妇由曾获得奥斯卡影帝、影后的知名演员担纲,其他重量级角色也由好莱坞老牌演员饰演,尽管影片以单一沉闷的室内戏为主,但是这些星光熠熠的演员的完美诠释却为《林肯》增光添彩,他们的全力出演,使得整部电影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无论正派、反派,都性格丰满而具有代表性,通过他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将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的波谲云诡的时局以及在这当中林肯机警多智灵活应变的才华刻画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情致。这部电影也是美国民众对于传记类题材电影审美的一个集中具体的体现,观众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同类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共同点,增加了电影在观众中的认可度。由此可见,掌握接受美学的真正内涵,是所有历史传记类影片所亟待完善与提升的问题。
三、还原历史
接受美学,即为尊重观众的情感认知,以观众的评判角度来拍摄电影。《林肯》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在广泛采纳了观众的意见后编成的电影剧本,只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尽最大的可能来还原历史。当然,这种充分尊重大部分观众品位的电影也许会受到少数观众的否定和排挤,但这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本就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获得完善与提高的。简而言之,观众对于电影的期待元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性期待,这种期待元素是基于观众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的,因人而异,大都不尽相同甚至南辕北辙,想满足每个人的这种期待非常艰难。另一种期待可称为文化期待,这是一种涵盖较为广泛、较为笼统的期待,是大多数观众对于这种历史传记影片的一种共通的文化诉求,要求电影能够充分尊重历史,还原史实,接受美学下的历史传记影片都包含了这种期待元素。
首先是个性期待,对于林肯这样一位伟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幻想,那么如何融合大多数人对林肯幻想形象的大部分特点于电影中就成了斯皮尔伯格所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在细致考虑后,他以史料级的作品为创作原型,由曾获普利策奖殊荣的托尼主持改编。正是由于两位如此重量级编剧的参与,《林肯》脱离了以往英姿飒爽、指挥若定、如神祇一般的过分夸张的形象,变成一位在外呼风唤雨在家庭婚姻中却有些失意,有时会犹疑不决,有时又机敏果毅,日理万机导致疲惫不堪以致经常趴在办公桌上睡着的林肯。这样的林肯虽陨落凡尘却也更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总统非圣人的这样一个定位也使得林肯这一形象更加性格饱满、更加深入人心,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符合一些观众对于林肯这样一个伟人形象的个性期待。换言之,有些如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吃五谷杂粮、会生病、会流泪的人,只是这些都被他们的丰功伟绩掩盖了。林肯的成就拉开了他与观众间的距离,所以在电影中加入这些被忽略掉的真实生活细节,反而会使这个伟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
除此以外,文化期待在《林肯》中也有所体现。对于几乎所有的观众来说,对于历史传记类影片,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要充分尊重史实,影片的目的就在于还原历史,让观众看到一个最接近原型的林肯和最接近史料的剧情发展,该片满足了观众的这一点期待。从剧情发展来看,电影完全还原了当时波谲云诡的政局,林肯面对着艰难选择时复杂的心理活动,还有当时各方蠢蠢欲动的利益代表,以及最终决定破釜沉舟刺杀林肯的内在动因。一环扣一环的剧情推演,冷酷客观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仿佛身处于历史的年轮之上,用一种超越时代的眼光去认真审视这一段历史。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该片也实现了这一点,斯皮尔伯格拒绝了脸谱化的人物表现形式,而是用一种多重身份的方式来塑造林肯,他既是一位身负重任的总统,也是一个丧子母亲的丈夫。这样的一个林肯,有血有肉,不是肤浅地浮于史书的文字中,而是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传奇却很平凡,他也有他的身不由己和迫于无奈。从编剧到导演,都深谙这种接受美学在观众中的具象期待并极力添加在电影中。该片大量的人物对白都取自史料,真切地做到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不仅如此,就连电影中的背景布置也充分考虑了时代背景,一花一木都充分尊重当时的人文习惯和历史内涵。如此用心,如此斟酌观众的期待元素并将其融入电影中,《林肯》能在观众中获得广泛的好评可谓实至名归。
四、结语
综上分析,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林肯》能够在传统的历史传记类电影中别树一帜,广受好评,除了与全剧组人员同心协力分不开以外,更多的是《林肯》对于接受美学这种新的美学表达形式和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由此观之,该片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于电影接受美学的准确考量和把握,以观众的视角来做一名导演,将观众的期待元素悉数放入电影互文本中,用对白的方式来丰富人物性格,加深主角的个人魅力影响,这些都是斯皮尔伯格对接受美学在传记类电影中的艺术表达所做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娄沂.电影《林肯》的字幕翻译赏析[J].电影文学,2014(13).
[2] 陈勇.电影《林肯》的影像叙事张力[J].电影文学,2014(20).
[3] 高芳卉.论《林肯》走进观众“期待视野”的艺术[J].电影文学,2014(22).
[4] 李松睿.偶像的力量:好莱坞电影中的“林肯热”[J].世界知识,2013(05).
[5] 朱洪达.《林肯》中斯皮尔伯格对林肯人物的刻画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12).
[作者简介] 李剑霞(1978—),女,江西莲花人,硕士,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及中西文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