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科学家对美国创新发展的直接参与和贡献分析
——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例*
2016-03-24杨朝辉
杨朝辉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学界科学家对美国创新发展的直接参与和贡献分析
——以通用电气公司为例*
杨朝辉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科学家是推动美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与经济发展黄金期,科学家成为电力、化学、电子和航天航空等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浪潮的智力动力源,使美国抓住创新发展机遇窗口,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并走向霸权之路。通用电气是美国国民经济崛起时期的代表性高技术创新型企业,更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典范,通过历史纵向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发展历程,选用科学家创新创业案例,考察科学家在美国高技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为中国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学界科学家;创新驱动;通用电气;科技进步;国家创新发展
导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规划、路径和目标日益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等新论断。党中央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改革文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联合科技部等部门不断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围绕科技创新展开全面创新,从供给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系统性发展战略,沉稳精进地启动着“十三五”的崭新开局。创新事业必须由创新型人才来实现,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1]中央改革文件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本源,科学家群体是推进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激励科学家创新热情,为科学家发挥才干和企业家精神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点攻坚任务。而科学家的创新创业激情和企业家精神也使其在技术创新、工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能动作用。通用电气拥有法拉第、伏特等科学家的科学基因,脱胎于爱迪生等创业先辈为推进电力技术创新而组建的电力制造企业,又由斯坦梅茨等科学家带来丰饶的科学养料,更因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组建,多领域优秀科学家的加盟而最终成长为基业长青的高技术创新型企业。在这光辉发展历程中,通过科学家加盟企业对美国电力革命的直接驱动以及通用电气一系列的科技人才政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科学家对通用电气和美国电力行业整体发展以及其后对电子、化学和航天航空等行业发展的直接参与和贡献,将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等提供宝贵经验。
一、通用电气的科技人才政策
中央改革文件强调,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本源,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升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科学研究中的灵感突现,有助于新思想、新知识的培育,从而催生出新的发明和工艺,生成新的产业机遇,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是创新驱动并抓住技术革命机遇窗口,是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这离不开科学家群体的贡献。电力制造业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战略新兴产业,该行业的滥觞奠基于法拉第、安培和伏特等自然科学家的电学发现,他们虽没有直接参与美国电力革命,却为爱迪生等电力巨擘提供了充裕的发明和创新动源。爱迪生、汤姆生和威斯汀豪斯等科学家和发明家,凭借自己的发明才干,与企业家及投资银行家合作组建电力制造企业,从而掀起了美国的电力革命。
随着行业发展,由于电力市场的激烈竞争,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其他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向电力行业的进军等因素,美国电力企业开始多途径寻求学界的支持,获取科学指导、学术前沿知识、产品和工艺开发支持及购买专利等。初期主要采取和高校或独立科研机构科学家合作的方式,有时也会短期聘请科学家到企业内部从事研发和指导工作,但多为暂时现象,没有形成制度化、系统性的科学家和企业长期紧密融合机制。19世纪末,西欧电力企业和科技界发展迅猛,最新物理和冶金等科学知识和发现融入电力行业发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涌现对美国电力企业发展构成威胁。在美国国内,电力制造业产业结构集聚,形成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双头争霸的局面,技术竞争激烈。两家企业专注于技术创新投资,尽全力多方获取最新科技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购买专利的成本飙升,企业发展战略也因为路径公开而相互牵制,国内市场的竞争,给西欧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美国有被攻陷国内和加拿大市场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招募科学家加盟企业,长期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成为通用电气和西屋公司的当务之急。[4]
科芬首先将斯坦梅茨揽入公司旗下。19世纪末,交流电传输技术成为通用电气的重点攻坚项目,高层一致认为交流电将成为主要电力传输方式。交流电技术复杂,通用电气工程技术团队缺乏相应的物理和数学知识指导。同时,西屋公司也在大力开展该技术研发。威斯汀豪斯招纳电力奇才尼古拉·特斯拉加入西屋,与通用电气展开电流传输技术研发竞赛。为应对技术创新挑战,科芬不遗余力地寻求物色优秀科学家。斯坦梅茨在德国接受数学和物理专业高等教育,对电力充满研发热情。1889年他从德国迁居美国,效力于一家小型电力企业。1892年1月,斯坦梅茨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AIEE)会议上提交了两篇电磁铁磁滞现象研究论文,受到科芬关注。科芬几次邀请他加入通用电气未果,遂购并其所服务的电力企业,以此将斯坦梅茨纳入公司。加盟通用电气后,斯坦梅茨研发设计系统测量交流感应电动机运行原理的公式和交流电测量体系,培训工程师技术人员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提升员工技能。斯坦梅茨加强了通用电气内部科技和工业的紧密结合,并开始将基础科学研究引入公司长期发展战略。[5]
通过购并企业吸纳科学家加盟公司,是通用电气早期科技人才政策的传奇之举。随着基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展开,公司逐渐形成一系列不断成熟发展的科学家招募、保留和激励政策。主要包括丰厚的物质待遇、充裕宽松的研发时间和环境、精良的科研设备、源自爱迪生等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业创新精神激励、符合科学家兴趣和事业路径的研发项目、科学家学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等。
在物质待遇方面,历史资料显示,为组建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招揽优秀科学家负责实验室运营工作,公司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和化学家威利斯·惠特尼提供相当于大学全职教授的薪酬,而惠特尼当时仅担任普通讲师职务。同时,通用电气还允许惠特尼保留大学教职,继续领取大学薪酬,仅利用每周两天时间负责公司研发工作。随着研发工作的开展,公司又开出高于原有大学教职一倍的薪酬将麻省理工另一外科学家威廉·柯立芝招募到公司。几年后,公司又用同样的丰厚物质待遇将科学家欧文·朗缪尔吸引到研发团队中。惠特尼、柯立芝和朗缪尔等科学家都是在德国高等学府获取博士学位,回国后希望通过学术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年轻科学家。而当时美国工业的整体发展和学界还没有形成较紧密的联系,美国高校服务于工业发展的科研活动规模有限,这些年轻科学家回国后长期担任一般大学教职,待遇普遍偏低,通用电气的优厚薪酬,无疑激发了年轻科学家投身工业界的热情。[6]
从研发时间和研发条件方面来看,惠特尼等人在大学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工作,他们的同事和学生对科研工作兴趣冷淡。学校也没有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研发设施设备,沉重的教学任务更使他们无法开展感兴趣的科研活动。通用电气使他们摆脱了课堂教学任务,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公司还使他们不必承担日常的技术服务工作,使研究实验室成为半隔离的研发机构。公司也不强加短期科研攻坚项目,对于部分科学家,公司甚至让他们自由选择研究领域。例如,朗缪尔加盟公司后,研究实验室负责人惠特尼没有给他分配任何强制任务,朗缪尔自由选择对钨丝白炽灯内部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他在这个领域从事了5年的基础研究,期间没有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当他攻克自己所选研究项目后,获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科学发现,为其后充气灯和电子管的开发奠定了科学基础。
从支持公司内聘科学家在学术领域的发展来看,通用电气支持科学家参加美国和世界学术界的多种学术组织和相关活动,允许科学家在一定领域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例如,朗缪尔基于对钨灯丝表面氢分子分裂成氢原子产生的放电现象的研究,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JACS)和《哲学杂志》上连续发表6篇学术文章。朗缪尔等科学家还经常参加美国化学学会(ACS),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AIEE)等学术组织会议。公司还支持科学家在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组织调动美国国家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惠特尼和朗缪尔都曾担任美国化学学会主席一职。在通用电气支持下,工业科学家以研究实验室为发展依托,在贡献于企业和工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术价值。例如,朗缪尔成为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35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4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席。[7]
通用电气早期发展中的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开启了以高技术企业为载体,美国科研和工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科学家研发活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美国工业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的动态联动机制,以通用电气为缩影,逐渐系统完善,驱动着美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崛起。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众多科学家不断加盟通用电气,总裁科迪纳说,从爱迪生时代开始,通用电气就是一家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科技公司。1953年,通用电气拥有18 000名科技人员,包括2 700名科学家和15 300名工程专家。1900年,美国工业界每250名员工中有一名科技人才,到1952年,这个比例为1∶ 60,而在通用电气,每13名员工中就有一位科学家,通用电气在全球的科技实力可谓举世无双。[8]
二、通用电气科学家的创业创新
企业的政策激励仅是惠特尼等科学家投身工业界的一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环境,科学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内驱动力,则是科学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贡献于美国电力革命和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斯坦梅茨、惠特尼、朗缪尔和柯立芝等科学家在学业上的追求已经可以印证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的研发兴趣和当时世界的新兴产业发展动向已经保持紧密一致。惠特尼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师从物理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惠特尼经常为工业界提供咨询服务,曾为工业企业研发现代化的生产操作系统。柯立芝是惠特尼的学生,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电力工程学士学位后,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麻省理工学院加入物理化学实验室,柯立芝具有明显的应用型研究倾向。柯立芝的研究倾向和个性使其并不适宜在学术界的事业发展,加盟通用电气,直接参与工业研发活动,对他来说可谓如鱼得水。
朗缪尔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冶金工程专业,之后师从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家瓦尔特·能斯特。乔治·怀斯在对美国电力行业科学家的研究中指出,朗缪尔的家庭崇尚通过努力获取物质财富上的成功,朗缪尔的两个哥哥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并通过财富追求实现个人价值。朗缪尔受家庭熏陶,在专业贡献和财富创造两方面都充满兴趣。他在之后的努力中,成功结合这两者,在获取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也赢取了学术殊荣,并通过研发工作,为通用电气、美国工业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将研究兴趣和工业界技术创新对科学的需求紧密结合。加盟通用电气后,他着力于研发螺旋形钨灯丝、充气灯和真空管等,都是读博期间研究工作的继续。朗缪尔回国后先在斯蒂文森理工学院任教。然而,基础教学工作几乎完全挤占了他感兴趣的科研活动,微薄的薪酬,所受家庭的熏陶,更让他困惑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当通用电气向他发出邀请后,朗缪尔欣然接受,投身工业界研发活动,他在通用电气找到了所追求的一切。[9]
对斯坦梅茨、惠特尼、朗缪尔和柯立芝投身工业界,直接参与美国企业研发活动,推进企业战略发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历史史实进行深入考察,美国学界科学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和作为,及其对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国民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将得到生动展现。
“我无法想象传承爱迪生衣钵的企业会在研发上落后于他人。”[10]这是斯坦梅茨针对西欧最新照明灯具发明对通用电气造成威胁的回应。爱迪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对斯坦梅茨和惠特尼等人都起到了重要影响,爱迪生的创新精神是促使他们加盟通用电气的重要因素之一。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出现融入最新化学、冶金等科学知识的新型照明设备,严重威胁到通用电气的长期发展前景。斯坦梅茨密切关注欧洲和美国竞争企业的研发动向,并开展新型水银弧光灯的研发活动,积极动议公司建立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实验室。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汤姆生和总裁科芬的支持下,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最终落成,并立即组建科学家研发团队,开展新型照明灯具的研发活动,以应对挑战。正是斯坦梅茨的坚持和努力,美国才有了第一家工业研究实验室,通用电气才成功开发出钨灯丝、充气灯等最新照明设备,摧垮了外界竞争,垄断了美国和加拿大电灯市场,并攻占西欧等国际市场。也正是斯坦梅茨的努力,通用电气才有机会实现了科技和经济在企业的有机结合,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的高技术企业。
通用电气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招募了科学家,还要有企业家型的领导者组织起科研团队,实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科研管理。研究实验室能迅速组建运行,及时完成研发任务,助力公司迎击竞争威胁,实现长期战略发展,离不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惠特尼。惠特尼对通用电气和美国电力革命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科研管理能力、对电力技术创新的引导和促进工作等,对电力研发事业的领导业绩使他最终获取爱迪生奖章。惠特尼招募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研发团队。他善于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以引导和激励的方式发掘科研人员探索和研发潜能。实验室化学家利特尔这样说:“惠特尼可以和一个人只聊三分钟就为他注入饱满的工作热情,而这三分钟注入的激情至少会持续三个月。”[11]
惠特尼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研发环境,鼓励不同领域的科研专家以及不同研发项目团队的沟通与协作。惠特尼坚信不同专业领域科研专家的自由交流,有助于“灵感突现”,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思想。这种多领域协作也有利于“交叉繁殖”新想法、新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获取意想不到的价值成果。为营造这种自由开放的环境氛围,惠特尼办公室的门一直是敞开的,门楣上贴着显著标语: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请随时到访。[12]惠特尼以通用电气长期发展战略为着眼点,以自由开放的研发环境为平台,激励各领域科学家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工作,形成紧密协作的研发创新组织,为通用电气的科研管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对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的成功运作,为美国工业企业研究实验室的创建和运营提供了宝贵经验,掀起了美国工业企业构建制度化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体系的热潮,推进了美国工业现代化,激发了美国第三次和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助力美国国民经济社会崛起,提升了美国高技术企业的海外竞争力。
为迎击西欧和美国本国的技术竞争,固守该业务的国内国际市场地位,加盟通用电气的科学家团队的首要攻坚任务是新型照明设备。白炽灯和弧光灯等照明设备是电力革命的主要技术创新成就之一,将黑夜变为白昼的小小灯泡,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增强了企业运营的制度化和管理现代化,增强了人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了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准。科学家对照明设备的不断研发创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功不可没。
在通用电气科学家的创业创新努力下,可延展钨灯丝、螺旋式钨灯丝、充气灯等从研究实验室接踵而出。1906年,柯立芝加盟照明设备研发团队,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在进行钨金属灯丝的研究,通用电气金属灯丝的攻坚任务给柯立芝提供了用武之地。为研发实用钨灯丝,柯立芝自行设计制造了各类开发工具,进行了不计其数的试验,他不仅对研发工作乐此不疲,而且专精其上,拥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最终,从基础科学层面,他发现了钨金属的特质,即钨在内部结构纤维状下会带有任性、可延展性,而其他金属在结晶状下才具有该性质。依据该科学发现,柯立芝得出通过热处理和机械压制法能把纯净的钨金属晶体转变为纤维状,从而经过精细加工,制作出实用钨灯丝。以柯立芝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经过两年努力,最终研发成功批量生产钨灯丝的制作工艺。钨灯丝将白炽灯使用效率提升了25%,寿命提高3倍。这项成果给通用电气带来巨大回报,巩固了它在照明设备市场的领先优势和市场主导地位。钨丝灯投资回报率高达30%,在其实现商业化普及后的几十年内,该业务每年为通用电气贡献着60%左右的利润总额,[13]为公司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投资提供了丰裕的资金来源。此外,该项成果使通用电气成为欧洲主要电灯制造商的授权者,使其有条件和多家强劲的德国竞争企业签署专利共享协议,通用电气不仅可以无偿享用协议范围内全部改进型技术专利,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抵御欧洲企业的竞争,而且巩固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电灯市场的实际独占地位。
朗缪尔加盟通用电气后,惠特尼让他在白炽灯技术领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基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新型白炽灯发明者能斯特的指导,朗缪尔开启了对钨丝白炽灯内部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研究。经过5年的科研努力(这期间毫无阶段性成果产生,这对朗缪尔的科研意志力和企业家风险精神,以及惠特尼的科研管理都是一种考验),朗缪尔最终解决了灯泡内壁变黑问题,再次大幅提高了灯泡使用寿命和照明效率。基于5年时间对灯泡内部热传导和气体放电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探索,朗缪尔又陆续研发出大型场所照明的高效氩气灯、室内照明的小功率充气灯,极大地提升了通用电气照明设备市场竞争力和主导地位,到1928年,通用电气占有美国96%的电灯市场份额。[14]以真空状态下钨丝受热表面反应现象的研究工作为基础,朗缪尔开启真空和充气状态热离子发射现象研究,这些研究为公司之后对真空管和X射线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朗缪尔和柯立芝等科学家以通用电气研究实验室为平台,为整个人类科学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通用电气科学家对美国崛起时期技术革命的推进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15]将电力制造业视为第三次康德拉季耶夫长波中的先导产业,它和钢产业部门催生和带动了化学、石油、特质金属、无线电和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的成长。美国电力制造业中的主导企业—通用电气,又是第四次长波中合成材料、雷达、核动力、微电子元器件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源。因此,以通用电气为代表的电力制造业,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国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中国学者贾根良[16]也指出,驱动美国经济崛起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两次技术革命浪潮:一是以电力、钢铁和化学产业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二是以石油、汽车、电子和航天航空等产业为主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在这其中,电力即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导产业,也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电子和航天航空等产业的直接催化剂。以科学家团队的研发活动为基础,通用电气在这两次技术革命时期,科技和业务迅猛发展,多元化进入化学、特质金属、电子和航天航空等多个产业领域。美国几乎整个产业界都可见“GE元素”。
通用电气科学家对金属灯丝的研发,催生出钨碳合金钢、碳化硼和人造金刚石等特质金属,这些金属是装备制造业切削工具的主要材质。通用电气向美国工业界供给的特质金属材料,革命性地改进了机床工作母机的效率和精确度,促进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加速了工业现代化进程。通用电气科学家对交流电系统的研发,促进了涡轮发电机、发动机,化学材料和工业动力系统的发展。涡轮发动机是公司多元化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基础,交流感应发动机带动了美国工业的电力化,化学材料的长期研发投入,不仅使通用电气从20世纪20年代成功开启消费类电气业务,也推动了硅材料和醇酸树脂等最新化工材料的涌现,驱动了美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化学产业的发展。本文仅以电子、X射线和航天航空技术发展为案例,分析通用电气科学家对相关行业早期发展的巨大贡献。
19世纪90年代,英国马可尼公司研制出实用无线电报通信系统,继而欧美科学家长期致力于有声通信和广播技术的研发。1903年,斯坦梅茨成功开发有声电波发射器,通用电气科学家恩厄斯特·亚历桑德森将其改进完善,开发出远距离语音电波通信技术的核心设备。
1912年,基于对真空和充气状态下电子放射现象的研究,朗缪尔开发出高真空电子管,将其应用于无线电技术开发。通用电气物理学家艾尔伯特·赫尔运用电子放射原理,成功开发无线电传输和接收系统的振荡器和声音信号放大器组件。1914年,朗缪尔和赫尔团队成功研制无线电发射、传输和接收系统设备,1915年成功进行试验性广播。从1917年开始,通用电气为美国军方大量供给用于战机、船舰和陆上战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在军需采购的推动下,公司建立起大规模生产能力,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成熟完善。
1919年,在美国联邦政府和海军部干预下,通用电气、西屋和联合果品公司合作组建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由通用电气和西屋负责新企业产品设备生产任务。从而,通用电气多元化地进入商用无线电行业,这为之后收音机、电视机等消费类电气业务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为公司之后经营广播业务积累了研发和市场经验。[17]
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首先发现了X射线。1913年,基于对钨金属的研究,柯立芝用钨代替铂,作射线管的正电极,提高了X射线管性能,并可有效用于医疗诊断。到1914年,通用电气已经向市场供给6 500台X射线仪器。柯立芝和朗缪尔基于对金属特质和电子放射的研究,进一步改进X射线技术。到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方大批量采购X射线设备,促进了通用电气X射线技术完善和生产能力的提升。战后,公司展开多类型X射线设备生产和市场推广,供给民用需求,很快在该领域占据了绝对市场优势。通用电气科学家对X射线仪器的成功研发,推进公司多元化进入医疗设备行业,促进了医疗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医疗服务集团已经是通用电气的主要增长引擎。
20世纪初,为推进交流电传输技术,通用电气开始研发应用于发电机组的蒸汽涡轮机, 并开发出涡轮增压器,涡轮技术可应用于飞机引擎,从而推动通用电气向航空事业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公司以涡轮机技术研发为基础,发展为飞机涡轮发动机的世界领先制造商。1941年,英国皇家空军首席技术顾问弗兰克·惠特尔向美国“现代空军之父”亨利·阿诺德展示他研发的W1型喷气式飞机发动机。通用电气凭借已有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能力,被阿诺德选定为美国军方研制飞机喷气发动机的合作企业,并由惠特尔向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通用电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战机生产的主要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供应商。公司迅速发展起强大的飞机引擎研发和生产能力,战后,通用电气继续军用飞机引擎生产,并积极开拓商用飞机市场。在美国联邦政府支持下,通用电气研发团队和外部科学家通力协作,使通用电气发展为美国领先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商,[18]如今,该业务已发展为公司的航空集团。
从20世纪初组建科学家研发团队起,通用电气科学家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积极寻求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配合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任务,长期不懈地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在企业创新机制和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支持下,科学家们几乎每推出一项新成果,就可以转化为一条新产品线,甚至建立起一个新的行业,创造新的产业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通用电气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政府取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科技贡献,战后继续大力推动公司科技发展。通用电气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扩充研发设施,配备现代化研发设备,招募更多科学家加盟企业,在实现自身长期创新发展的同时,助力美国工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四、借鉴与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他指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必须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19]从2012年8月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为科学家“俯身拾镜”的感人故事,到2015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赢来科学家雷鸣般的掌声”[20],再到2016年伊始,《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的出版,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学家担当起国家创新发展历史重任的深切期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文件中,都重点突出了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的正确论断。在新一轮世界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期,铸造良好制度环境,激励科学家创新创业热情,肩负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使命性任务,成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技术革命和创新浪潮的驱动下,美国实现了国家崛起,并走上全球霸权的道路。在这一历程中,美国形成了以政府为助力,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战略新兴产业崛起、产业结构升级与国民经济发展动态结合的国家创新发展态势。这期间,学界科学家以高技术企业为主要平台,直接参与美国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助力国家崛起。通过分析通用电气科学家团队的研发活动、科学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和作为、通用电气为科学家创造的良好研发环境等,必将为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创新,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借鉴。
[1]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学习《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EB/OL]. (2016-02-18) [2016-04-07].http://www.qstheory.cn/zhuanqu/zywz/2016-02/18/c_1118076-126.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EB/OL]. (2015-03-24)[2016-04-07].http://www.bj.xinhuanet.com/bjzw/2015-03/24/c_1114738481.htm.[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EB/OL]. (2015-09-24) [2016-04-07].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09/24/content_2938314.htm.
[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neral Electric Annual Report [R]. Schenectady: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00.
[5] William E. Rothschild. The Secret to GE’s Success [M]. New York: The McC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7.
[6] Leonard Reich. The Making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search: Science and Business at GE and Bell, 1876-1926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Leonard Reich. Irving Langmuir and the Pursui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83 (4): 199-221.
[8] Ralph J. Cordiner. New Frontiers for Professional Managers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56.
[9] George Wise. A New Role for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in Industry: Industry Research at General Electric, 1900-1916[J].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80 (3): 408-429.
[10] John Hammond. Men and Volts: The Story of General Electric [M].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and Company, 1941.
[11] C. Suits. Seven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in General Electric [J]. Science, 1953(3): 451-456.
[12] Phillip Michael.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3): 439-465.
[13] Leonard Reich. Lighting the Path to Profit: GE’s Control of the Electric Lamp Industry, 1892-1941 [J].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92(2): 305-334.
[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neral Electric Annual Report [R]. Schenectady: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28.
[15] Christopher Freeman. As Time Goes B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o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 贾根良.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思维——来自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的视角[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43-52.
[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neral Electric Annual Report [R]. Schenectady: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19.
[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General Electric, Book Two: General Electric’s Organization [R].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1955.
[19]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谈科技创新:抓住了就是机遇,不能观望懈怠[EB/OL].(2016-03-30)[2016-04-10].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0330/c385474-28239125.html.
[20] 党建网. 习近平为何能赢得科学家雷鸣般的掌声?[EB/OL].(2016-02-18)[2016-04-10]. http://www.wenming.cn/djw/jrrd/201602/t20160218_3152602.shtml.
(责任编校:朱德东)
Study on Scientists’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novating Development—A Case of GE
YANG Zhao-hui
(SchoolofEconomics,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is essentially talent-driven strateg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re critical to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Scientists are the master pow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rising. Especially during the 2nd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golden age of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World War Ⅱ, scientists play a main role in driving the tide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industries like electricity, chemistry, electronics, aerospace and so on. It is the scientists who led the United States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window” of innovating development and to rise to the strongest industrial nation who marched on the road to global hegemony. GE is the typical high-tech innovative enterprise in the era of America’s economic rising, and the symbol of the close interaction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Employing the cases of some scientists’ innovative activities, making an analysis of GE’s developmen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investigating scientists’ critical role in prompting America’s high-tech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could supply importa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for China’s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during the time of “New Normalcy of Economy”.
academic scientists; innovation-driven; GE; technological advance; national innovative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 0598.2016.06.005
2016-04-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JL009)“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研究”
杨朝辉(1980—),男,河北廊坊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思想史,经济政策史和世界经济史研究。
F273; F416
A
1672- 0598(2016)06- 0025-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