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2016-03-24郭波
郭 波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 湛江 524032)
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郭 波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广东 湛江 524032)
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研究价值在于解决动力的强度和持续性问题。基于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来源的结构功能分析,探讨适应新形势挑战的动力机制模型。在中国政治生态语境下,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的逻辑思路在于“端正思想—高度重视—规划部署—制度配套—监督执行”。
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模型;制度
引言
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自不待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成功经验,更是当前推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二法宝。特别是2013年6月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掀起了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新高潮,并在实践中将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模式化和规律化。然而,这一进程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现实操作中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塑造问题。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1]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
现实情况是,地方在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更多运用“运动式”“命令式”“发文式”的传统手段,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培育上依然满足于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这种传统的动力塑造方式没有科学构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结构作用模型,难以实现不同动力主体间的良性互动。结果往往是“人去政息”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不足依然成为沉重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从理论研究的情况来看,国内已经发表的关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更大问题在于有限的研究成果更多是罗列出作用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要素,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并没有描述各种动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而且罗列的动力主体往往不够全面,特别是就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环境推动力研究不足。而且学界对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的”的观点仍然重视不够。
因此,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借鉴最新动力机制理论,分析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尝试通过不同动力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研究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动力体系解释框架。
一、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动力”(motive power;power)指的是一切力量的来源,主要分为机械类和管理类。在管理类中比喻对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动力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为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物质动力是具体的物质利益,如经济收入、物质补偿等,一般情况下是决定性的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精神刺激,也包括日常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弥补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在社会科学中,“机制”即指一定机构或组织的机能,以及这个机构或组织与其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当“动力”与“机制”联系在一起成为固定词汇时,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各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由此可见,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指的是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各力量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要准确理解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内涵,就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是什么,即具体的推动力量及功能;二是不同动力间互动关系是什么,即不同动力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本文为了更深入地剖析各类型动力主体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作用力,并初步分析各动力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试图建立起动力主体(Dynamicsubjcct)——动力类型(Dynamictypc)——动力作用(Dynamicacdon)三个层次的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体系解释框架*这里借鉴了王洁心在《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的部分观点。。这是本文研究的思路所在。
二、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构成分析
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力量来源是多方面的。领导干部个体本身的信仰、价值观、道德素质等因素会形成强大的动力。领导干部所处的各级组织(主要是党委、政府及具体的单位)的行政控制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引导力。群众作为领导干部的服务对象,反过来会通过不同类型的“群众抗争”形成推动力。同时,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活动环境同样会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行为形成倒逼压力并转化为行动动力。具体而言,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信仰动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讲,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基本的政治要求。领导干部一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将会产生强大的践行群众路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虽然内容广泛,但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是群众立场、主要观点是群众观点、重要方法是群众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列宁强调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信仰的神圣性使信仰者思想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使信仰者更能严以自律,行动更具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来源,而且是最为深厚的动力来源,甚至可以将之归结为原动力。
(二)宗旨动力
共产党的宗旨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又一动力来源。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自然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群众路线正是服务人民的必然选择,二者存在天然的逻辑联系。领导干部只有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领导干部真心认同党的群众路线并愿意将之作为根本的工作方法。所以,习近平在《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道德动力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良好职业道德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服务群众。这之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其实是行使具体的权力并最大限度遵从权力运行规律。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群众。正如毛泽东所讲:“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贫下中农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4]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群众授予的,必须向群众服务,受群众监督,使“权为民所用”。这是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所以,良好职业道德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又一动力来源。不仅如此,对执政者而言,走群众路线不是一个说服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强制履行的职责。
(四)组织引导力
从组织管理学来讲,个人的行动除了信仰驱动、利益驱使、情感支配等以外,更大程度取决于组织引导。组织通过一系列组织行为,可以有效地引导组织内的个人遵循组织的意图按照一定方向行动,形成组织合力。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组织行为。2013年月6月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组织引导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经典范例。通过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1]。因此,组织引导是个人行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并且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成为主要动力来源。
(五)群众约束力
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在中国的政治运行体制中,这种约束力不仅体现为制度设计的诸如“民意测评”之类的监督行为,更体现为各类制度设计之外的“群众抗争”。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地方突破了制度规定的“民意测评”范围,开始在干部考核中更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例如,广东徐闻县的“一把手”年度述职,参与考评的不仅有传统的组织部、纪委等干部,而且引进了“两委员一代表”,甚至扩大范围引入了部分群众代表。通过这样的正式制度规定,使能否践行好群众路线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标准。这种约束力可以转化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突破制度规定的限制,通过上访、游行、集会甚至大规模暴力冲突等非常规政治参与方式反映诉求。这类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促使了领导干部“不得不”去践行群众路线。这种动力来源相对简单粗暴但往往直接有效,但同时对于组织来讲最难控制。从政治发展趋势来看,群众约束应当成为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的重要来源。
(六)风险推动力
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存在于一定环境中,这种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就动力角度而言,主要是环境带来的组织生存发展风险会产生推动力。这种风险大到党和政府面临的执政风险,小到领导干部个人所在单位面临的发展危机。对于任何对组织有归属感的个人来讲,尽力维护好组织利益是基本义务和职责。因此这种风险会转化为组织内部人员的压力,会倒逼个人产生动力去维护组织发展。领导干部处于各类组织中,也承担着组织赋予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党面临四大挑战、四大危险的背景下,能否践行好群众路线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也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前途。因此,风险是压力,更是动力。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5]面临这样的环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6]可见,新形势下,风险必然会推动党的领导干部践行好群众路线,成为重要动力来源。
三、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结构的作用机理分析
前面提到的六种动力来源并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中有各自的功能并且通过相互影响形成特定的动力体系。这种动力体系在互动中共同作用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笔者以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行为是由组织、个人、群众和环境这四个动力主体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信仰动力、宗旨动力和道德动力体现为领导干部个体的素养,是内生动力。其中,信仰动力是最为核心的动力来源,也是最为深厚和坚定的动力源。而且,信仰动力也是宗旨动力和道德动力的前提条件和理论支撑。宗旨动力的产生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应用,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出来的一种动力来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理所当然。不过,宗旨又区别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有着中国特色的内涵。道德动力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发展,同时也是借鉴了西方现代政治理论的结果。它更强调回归权力的本源。三者内化为领导干部行权理念,成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动力。三种动力源之间更多是合作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排斥的关系,它们产生的动力不仅持久,而且主动性更强,并且容易形成合力。三种动力源受到组织引导力的影响较大。当组织引导力较强时,三种动力较强;反之,当组织引导力较弱时,三种动力相对较弱。
组织引导力、群众约束力、风险推动力则是外生动力。组织引导力体现为党和政府对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引导、激励和监督。这其中既有系统的组织宣传教育,也有具体的激励制度和监督机制。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体系中,组织引导力是现实运作中最为常态化的动力来源。作为外生动力,组织引导力是一种显性动力。相对于前三者更取决于干部个人的内在素养,组织引导力则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培育三种内生动力。同时,组织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弥补了三种内生动力的不足,更加重视了“利益”带来的驱动力。可以说,组织引导力在整个动力体系中处于中坚地位,是关键环节。群众约束力在动力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群众通过利益抗争,促使领导干部不得不重视群众的诉求,去协调各方利益,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而且群众的监督同组织引导相配合,发挥出更为强大的推动合力。风险推动力则是倒逼动力。风险推动力的强弱易受制于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风格和政治品性,而且随着风险大小的改变会发生改变。风险推动力对组织引导力有着较大影响。当风险较大时,组织引导力会明显上升;反之,风险较小时,组织引导力会相对减弱。而且,群众的约束也是一种风险。在目前的动力结构中,风险推动力的权重越来越大。
四、构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的一点思考
(一)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的动力机制模型
前面分析了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不同动力主体之间利益的分化与冲突,也就是其互动的过程;而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规律性的模式,就是所谓的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据此,笔者以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依据不同的互动模式可以形成几种动力机制模型。
第一种是合力模型。即组织、个人、群众、环境四大主体间的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四大主体产生的六种动力共同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形成合力。从理论层面讲,六种动力源是“平等的权重”。当然,现实运行中四大动力主体在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时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政府引导力、群众约束力权重相对偏大。
第二种是覆盖模型。即组织、个人、群众、环境四大主体间地位不平等,依据发挥的推动力强弱分为不同的层级。其中一种往往占据最核心的地位,成为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动力来源。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行为为核心动力主体所控制。政府往往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推行力量,也实际影响着其他动力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他动力来源的强弱基本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体现着政府的主要意图。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模型往往是综合的,即两种模型的混合。这也是笔者倾向的模型。具体来说,应当在实际中构建这样的动力机制模型。即以政府为主导,发挥好领导干部内生动力的基础地位,合理控制引导群众约束力,有效应对环境风险,最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在这种模型下,几大动力主体并不是地位平等,政府也并不是绝对的强势,通过政府主导的不同动力间有序衔接和紧密配合实现动力最大化。
(二)构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现实逻辑思路
中国政治生态语境下,构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遵循这样的逻辑思路:端正思想—高度重视—规划部署—制度配套—监督执行。
1.端正思想
“端正思想”体现的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的哲学理念,也是现实政治实践提炼出来的政治任务实现的必然环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思想(Thought)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从这样的定义可以推导出:端正思想要解决的是如何克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认识的问题。就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构建问题而言,端正思想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必要性的认知。这种必要性不仅仅包括对动力机制构建的科学态度,更包括对动力机制的科学认知。相当比例的领导干部虽然能区别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来源,但却不能正确认识动力间的结构关系,无法在实践中做到“体系化构建”。顾此失彼式和简单罗列式的动力建设成为最主要的两种实践做法,甚至成为“模式”。这个问题不仅地方普遍存在,而且中央层面也注重不够。二是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紧迫性的认识。中央对于推动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甚至将之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而且要强调的是,中央不仅仅单纯重视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动力塑造,而且已经形成了动力体系构建思路。但是,中央的危机感与个别地方的形式化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些地方有着决策权力或执行责任的领导层并不具备应有的危机意识。相反,相当比例的领导干部在错误政绩观甚至扭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等“显绩”上升为地方第一要务,以“书记项目”“市长工程”的名目集聚本地大量的政治、经济、人才等资源。个别干部甚至以职位提拔、权力提升作为工作第一要务。三是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复杂性的认识。动力机制构建不仅要塑造不同的动力,而且要构建合理的动力模型,要构建有机配合的动力体系。动力机制构建涉及组织、个人、群众、环境四大主体,要正确分析四大主体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动态关系结构。但个别领导干部将之当作普通的政治任务,认为只有领导重视才能解决,缺乏“系统工程”观念。四是对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长期性的认识。一些领导干部简单以为只有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就可以顺利快速解决。大规模式、集团作战式的“偏爱”背后映射的正是这种思想误区。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构建是长期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端正思想,一是要靠领导干部个人自觉学习。领导干部要争当“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干部”,要做到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二是要靠组织的系统培育。这是最主要的路径选择。要以党校(行政学院)为培训主阵地,同时利用好高校、部门培训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等培训力量,形成培训合力。要在培训内容上增加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部分。在适当时机应当作为重点内容,甚至可以设计为公务员专题培训这样的方式集中式大规模式培训。三是学界应当发挥好作用。理论部门应当引导理论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一方面作实证性研究,总结中央和地方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作规范性研究,为官方提供理论指导。
2.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甚至是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在现实政治体制下,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诸如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分配。当然这种状况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已经有了较大改变,但不能否定的是依然没有根本摆脱“集权体制”的束缚,一些地方(部门)甚至演化出“一把手体制”。这意味着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这样的系统工程要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就必须获得足够的领导重视。而且要注意的是,“领导重视”不仅仅会导致资源的定向集聚,而且会在本地方或本单位形成注意力集聚。领导重视的项目一定会成为大部分下属干部及至群众的关注中心,从而加大了项目的资源投入。这种资源投入甚至可以从体制内资源转向体制外资源。
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首要的是端正思想。“思想决定行动”。但是,端正思想与高度重视只存在理论上的必然联系。受制于现实各种情况,端正思想有时并不能保证高度重视。对一个地方而言,资源是有限的。而中国的政治逻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占据最优势的资源。除了这个中心,新形势下维稳、计生、安全、卫生等重大政治任务占据着绝大部分资源。对于基层而言,经济建设甚至必须让位于维稳、计生等常规任务及上级领导重点推进的其他“政治任务”。至于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构建虽然重要,但因目标达成的长远性和难以预见的实际效果,难以成为领导的关注中心,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因此,除了端正思想,还要有制度保障。要通过制度的约束力使领导的关注点适当转向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上来。再如,通过领导考核制度的创新将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效果纳入考核范围,推动“领导重视“。例如,通过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让群众需求推动领导重视。最后,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运行模式。重点是改变“一把手体制”,使资源的配置更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的效果直接会减弱“领导重视”对于动力机制构建的影响度,可以使动力机制构建不因领导人意志的转移而转移,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更有持续性。
3.规划部署
前面提到,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各种动力的培育,也包括不同动力源间的结构组合。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动力机制构建离开规划是不能成功的。从地方实践来看,即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种中央总体规划、地方具体实施的政治活动,往往也因为地方具体规划部署的缺失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动力机制构建的规划部署是多层次、多方位、多阶段的,既包括长期规划,也包括中期、近期计划;既包括全局统筹安排的顶层设计,也包括局部结合实际具体实施;既有一个总的规划,也要有阶段性部署。二是要注重动力机制规划部署的科学性。不仅内容要科学,而且程序设计要科学。要改变事实存在的个别部门、个别科室甚至个别人在个别时间点就完成整个规划部署任务的状况。要组建规划部署领导小组,协调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吸取体制内外的精英力量,形成规划部署的常态化、动态化运行机制。当然,各级党委政府在规划部署中要起到总览全局的作用。
4.制度配套
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构建最根本的还是制度配套。从动力机制构建的逻辑思路来讲,制度配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不过制度配套又贯穿于其他环节,对于其他环节起到保障作用。制度配套将构建思路和具体方法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以制度权威性加强落实力度,并为以后的操作提供指导。在制度配套环节,要注意几点:一是注重制度体系的打造。制度配套不是制度间的罗列,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打造制度体系,形成制度合力。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1]二是要以重点制度为突破口,逐步推进。重点是打造三大制度体系——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激励约束制度体系、监督制度体系。这里特别强调激励约束制度体系。前面提到的组织引导力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适当的激励约束去激发领导干部构建动力机制的积极性。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领导干部固然有着高于一般群众的要求和素质,但尊重领导干部的“人性”,用利益驱动相关领导干部去构建动力机制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特别在利益追求日益公开化、正当化,利益分化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精神更体现为一种对领导干部正当利益追求的肯定。“从总体上看,党员干部的需要主要包括生存需要、物质经济利益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四个层次。”[8]基于此,在建设激励约束制度体系时,要多从这四个需求出发考虑制度内容。要对在动力机制构建方面得力的领导干部进行激励,对构建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惩处。当然,前提是要配套科学评估动力机制构建效果的制度。三是提升制度认同力[9]。制度制定以后,最终还要靠领导干部去具体落实。如果制度本身缺乏认同力,制度执行者必然会出现“用脚投票”的行为,从而落入“以制度执行制度”的怪圈。这早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所以习近平强调:“制定制度要广泛听取党员、干部意见,从而增加对制度的认同。”[1]
5.监督执行
当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动力机制构建的制度制定以后,制度的执行成为动力机制的重点。制度的执行除了要靠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制度认同程度以外,更要靠内外监督。因此,监督执行成为动力机制构建逻辑思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监督可分为内外监督。内部监督强调领导干部个人自我约束,要求领导干部严于律己,有制度执行的高度自觉。外部监督强调外部约束,主要包括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等,重点是加强群众监督。正如习近平所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意见是我们最好的镜子。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1]动力机制构建的效果除了组织的科学认定,还要交给群众评判。建议在考核时引入群众代表,考核结果要向群众公开。
五、结语
领导干部践群众路线动力机制的构建问题意义重大,但无论是学界还是官方仍然重视不够,对于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动力来源归纳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动力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仍然不够透彻;一些结论的分析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借鉴经济学、组织学、心理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亟待加强。
[1]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3] 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
[4]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79.
[5] 十八大报告[D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2015-05-26].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0/08/c_1112740663.htm,(2014-10-08)[2015-05-2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8] 田丽.党员干部走群众路线的主体动力探析——基于马克思需要动力理论的视角[J].理论研究,2013(6):15,14-17.
[9] 陈国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有效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5):90,91.
(责任编校:杨 睿)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Leaders to Practice Mass Line under New Situation
GUO Bo
(ThePartySchoolofZhanjiangCityofCPC,GuangdongZhanjiang524032,China)
The value of the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sm for the leaders to practice mass lin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dynamic intensity and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dynamic sources for the leaders to practice mass l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for the challenge to suit new situation. Under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context of China, the logic ideas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for the leaders to practice mass line are correcting ideas, high emphasis, making plan and layout, institutional match and monitoring and execution.
mass lin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institution
10.3969/j.issn.1672- 0598.2016.06.003
2016-06-12
郭波(1976—),男,四川宜宾人;吉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中共湛江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C933
A
1672- 0598(2016)06- 0013-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