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那木吉拉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2016-03-24王宪昭
王宪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论那木吉拉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王宪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那木吉拉作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专家,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以蒙古族神话比较研究为起点,逐渐扩大到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乃至中国各民族神话,在不断求索的学术历程中形成比较研究、母题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不拘一格的研究方法,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上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那木吉拉;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神话母题
初次结识那木吉拉教授缘于十多年前的一次阿尔泰语系神话学会议,当时的印象是一位气质儒雅的谦谦君子。此后,在不断的交往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学术的热情、执着与坚守。他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特别是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中殚精竭虑,在通往神话学神圣殿堂的征途中奋力前行,最终以骄人的成果铺垫出一个少数民族神话学家的成功之路。本文试图对那木吉拉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历程及学术建树做些简单的回顾与反思,以期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和有志者有所启迪和鼓舞。
一、独具慧眼的神话学研究视野
少数民族神话对许多读者甚至一些学者而言,可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也是一个晚近时期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尽管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神话熟视无睹或不甚关心,但它却是中国神话学建设的重要一翼,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
那木吉拉丰富的成长经历锻炼出其优良的学术素养。《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同样的,“不知其人”,则“难论其事”。那木吉拉1954年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早期接受的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使用的是蒙古族语言。他1978年考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学术精英摇篮的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为《蒙古神话研究》。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同年考入本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晋升副教授并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1996年开始培养蒙古古代文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1997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师从满都呼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主修蒙古族神话,其间由学校选派赴日本圣德学园大学研修一年,博士毕业论文题目为《蒙古神话的比较研究》。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赴蒙古国立大学从事为期3个月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工作,2003年底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赴日本千叶大学文学部从事科学研究一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那木吉拉学术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一个成功学者不仅要有丰富的阅历,更需要在不断探索中不改初衷,孜孜以求。
那木吉拉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三次理念提升与四次学术转型。纵观那木吉拉的学术成长经历和阶段性研究成果,他的治学理念有如下三次提升:一是从对一般少数民族文学基础的把握到选择蒙古族神话研究作为学术方向;二是以蒙古族神话研究为基础,扩展到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三是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扩展到整个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以及国外相关神话研究。这种学术实践外延的不断扩大,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四次成功的学术转型。
第一次转型由宽泛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聚焦到蒙古族文化研究,主要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那木吉拉作为一位长期受到蒙古族文化滋养的本民族学者,自觉肩负起学习和研究蒙古族文化的责任。他早期涉猎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蒙古族古典文学及传统经典文化,除发表《早期探马赤军职司考辨》(《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等多篇蒙古族文化考证性论文外,还出版了《成吉思汗札撒与必里克》(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元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等专著,为此后的神话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第二次转型是由蒙古族文化考证与研究进入蒙古族神话的比较研究和北方民族神话的类型比较研究。此阶段蒙古族神话包括中国蒙古地区搜集的神话文本和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布里亚特、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卫拉特蒙古神话。那木吉拉针对这些神话的比较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知难而进,先后发表了多篇蒙古族神话研究论文,如《蒙古神话和英雄史诗中的印度日蚀月蚀神话影响》(《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蒙古族神话中的腾格里形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蒙古神话与佛教文化关系研究概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蒙古族洪水神话比较研究——以〈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等,并出版了蒙古文专著《蒙古神话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次转型是由蒙古族神话研究扩展到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主要标志是2002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是从语言角度对相关民族的属性分类,主要涵盖了突厥语族民族、蒙古语族民族和满—通古斯语族民族。这些民族由于语言方面的共性而存在诸多文化因素的相近与关联,特别是在神话主题与母题方面形成了相对集中与相互影响的神话文化圈。以此为前提,那木吉拉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视为北方民族共同文化土壤里生长的一棵整体性的文化之树,通过与相关民族或国家的神话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的共同点与差异性。那木吉拉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自觉地将蒙古族神话研究纳入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宏观研究之中,既有由点到面的观照,也有从学理到个案的演绎与分析,最终覆盖了整个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此期的《狼图腾——阿尔泰兽祖神话探源》(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学习出版社2010年版)等,都堪称精品力作。
第四次转型是由阿尔泰神话比较研究扩展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整体研究。这次转型可以以那木吉拉2007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为标志。该项目历时5载,对南北方两大神话系统进行比较,在全面探讨三个语系诸民族神话各自特点的同时,追溯了诸民族神话的原初形态及其历史文化意义,并解释了中国南北少数民族神话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的成因。那木吉拉的研究动态显示,他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将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神话全方位研究以及中国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神话的跨国比较研究列为重点攻关课题。
当然,任何学术界限和研究历程的划分只能是笼统的、相对的,在不同的学术阶段,其他相关研究也会自然开展。但通过上面的四次成功转型,我们已看到一位少数民族神话学学者从立足乡土,到一步步走向中华各民族乃至放眼世界的学术发展轨迹,看到一个有责任的神话学学者的战略眼光与博大胸怀。
二、不拘一格的神话学研究方法
神话学研究方法名目繁多,众说纷纭。其中既有本土的传统方法,也有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鉴于神话内容的博大精深与形式的复杂多样,在研究界曾出现哲学方法、人类学方法、历史学方法、语言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若进行细分又有比较研究、结构研究、原型研究、母题研究、功能研究、仪式研究,等等。任何一种工具与方法是否实用与适用,关键取决于具体对象。那木吉拉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特别是北方民族神话研究中的方法论实践,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启迪。
(一)神话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领域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比较文学学科,主要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涉及文学与其他文类或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比较研究在少数民族神话学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早在20世纪早期,茅盾以玄珠笔名发表的《各民族的神话何以多相似》(《文学周报》1928年第5期)、钟敬文《南蛮种族起源神话之异式》(《艺风》1935年第3卷第4期)等,均通过比较,揭示少数民族神话的民族特色。至今,这种研究方法仍被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者作为最便利的公器之一。正如那木吉拉所提出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经历了自然状态下的比较研究和现代神话学理论指导下的比较研究两个阶段,第二阶段比较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之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神话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和少数民族神话与国外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等领域或范围内进行。”[1]
在那木吉拉的神话比较研究中,不仅有单一少数民族神话类型的比较研究、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同语系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神话的比较研究,也有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的比较研究、中外民族神话的比较研究等。如《蒙古神话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通过比较文学和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考察了蒙古神话和佛教神话以及信仰佛教的相关民族与国家神话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蒙古神话如何通过佛教文化的媒介接受外部文化的影响,以及蒙古神话接受影响之后发生演变的轨迹。浏览那木吉拉的学术著述目录不难发现,许多成果题目都直接冠以“比较”之名,以2005~2006年发表的论文为例,就有《蒙古神话与佛教神话比较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中亚狼和乌鸦信仰习俗及神话传说比较研究——以阿尔泰语系乌孙和蒙古等诸族事例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东北亚月亮阴影神话比较研究——以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阿伊努族事例为中心》(《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等多篇作品。再如,《蒙古族北斗七星神话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采用的是单一民族的同一类型间的比较研究,而《蒙古神话和英雄史诗中的印度日蚀月蚀神话影响》(《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则属于中外神话比较范畴。正如神话学家叶舒宪在近期出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一书中,针对如何揭示神话的文化大传统价值时所提出的,“将比较神话学视角引入文明探源研究,能够在理论和方法两方面获得创新契机。其实际意义在于,改变人们通常对神话的偏见与误解,让比较神话学发挥跨学科多角度整合的优势,成为解决古史的传说时代若干重要疑点和难点的突破口。”[2](P12)在这个方面,那木吉拉可以算得上一位不遗余力的践行者。
(二)母题研究方法
在那木吉拉的神话研究中,母题分析方法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细心阅读那木吉拉的学术成果,就会发现,无论是神话研究著述,还是一般性的学术论文,对于母题分析法的使用都已做到信手拈来的程度。如《蒙古神话比较研究》一书,在具体母题分析的基础上,将蒙古神话与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以及信仰佛教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通过一系列母题数据阐释了蒙古神话在发生学方面因受外部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和演绎情况,从而揭示出蒙古神话的民族个性及其本质特点。这种母题研究方法在多篇学术论文中都得到广泛运用,如《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日本“不死水”神话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一文中,通过比较蒙古、哈萨克等阿尔泰语系民族民间传承的“不死水”神话以及蒙古文《苏勒哈尔乃传》(Sulharnai yin tuuji)所载“不死水”神话与日本同类型神话之间的相通性,阐释了阿尔泰语系民族和日本“不死水”神话母题与非洲一些民族“死亡”起源神话母题之间的共性,认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日本神话文化的一致性可能是民族迁徙或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日本和美索布达米亚族神话的一致性也可以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来解释。至于阿尔泰语系民族、日本‘不死水’神话与非洲死的起源神话之间母题相通性是以平行发生论来解释。”同样,他的《“盗食”与“长生”:一个东方神话母题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在对具体母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盗食”与“长生”母题的三种形态分属于巴比伦神话系统、古印度神话系统和我国汉族飞天神话系统,并且三种形态的神话母题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构拟出母题比较的开放性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母题”方法可以通过对母题数据的“量”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对不同神话作品的“质”的比较。特别是那木吉拉在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神话比较研究中,“‘母题’比较的应用,利用母题作为分析元素的典型含义和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把它作为神话叙事比较的基本分析单位,从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对不同的神话进行梳理识别,进一步洞察各民族神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多角度分析各民族间相同母题的关系,找出各民族神话的文化共性或差异,进而实现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原始神话的深入探讨。”[3]那木吉拉的大量神话学研究实践,有力证明了母题方法的开放性及其在多民族神话比较研究中的实用性。
(三)其他研究方法
那木吉拉在神话研究中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原型分析法,《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月亮斑痕神话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分析了阿尔泰语系赫哲、蒙古和柯尔克孜等民族中流传的母题情节基本相同的月亮斑痕神话,并以这些神话中的诅咒语言巫术以及月亮攫去小女孩或小媳妇的母题为切入点,探寻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月亮斑痕神话原型以及奔月神话向变月神话的演化。在《东北亚月亮阴影神话比较研究——以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阿伊努族事例为中心》(《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中,将东北亚地区分布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与阿伊努族中所流传的月亮阴影神话划分为“祈求型”、“攫取型”和“惩罚型”等三个类型,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三者来自“月亮阴影”神话原型。《额尔古涅—昆传说的神话原型——蒙古、突厥语民族狼图腾神话传说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则应用原型分析方法,认为额尔古涅—昆传说中的“捏古思”是从蒙古语的“犬”的复数发展而来,可以用“赤那思”置换;乞颜或乞牙惕之名则与史籍中频繁出现的“独角兽”等以及古代波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有关,并属于动物图腾之名。《“符离之窟”与“额儿古涅—昆”——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语族先民隧穴信仰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1期)以《周书》等汉文书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救助始祖神话传说中的“符离之窟”和拉施特《史集》所载《额儿古涅—昆传说》中的“额儿古涅—昆”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为例,论证了神话传说所描述的“符离之窟”和“额儿古涅—昆”的原型为山中自然隧穴。这类研究从特定视野直入神话意象的文化本质。
考据学与历史学方法在那木吉拉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也得到运用。如《成吉思汗“纪念陵”传说考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针对17世纪成书的《黄金史纲》等几部蒙文史书记载的成吉思汗“纪念陵”,以蒙文史籍和蒙、藏民间文学资料为依据,以母题为切入点进行考证,得出史书关于成吉思汗“纪念陵”的记载并不真有其事,而是使用了相关神话母题所虚构的一则民间传说故事。同样,他的《成吉思汗降伏“十二歹汗”传说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一文,则在全面考证的基础上,认为成吉思汗降伏“十二歹汗”传说是以佛教为媒介,接受一代藏王聂赤赞普镇伏诸魔和“十二夜叉小王”传说影响而产生的,而佛教史学家把蒙古人的成吉思汗崇拜和佛祖释迦牟尼信仰统一起来,把成吉思汗塑造成佛祖派往凡界降伏“歹汗”为民造福的“圣主”,就是该传说产生的思想认识基础。《“雕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狼头纛考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通过论考汉籍所载古代突厥语族民族立狼头纛仪式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迹、文化史图鉴、民族壁画等,证实了古突厥民族历史上的立狼头纛仪式的史实,认为该仪式实为氏族社会时期初民狼图腾崇拜文化的遗留。
民族学与宗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如《论元代蒙古人摩诃葛剌神崇拜及其文学作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应用民族学、宗教学方法,阐释了元代蒙古统治集团笃信藏传佛教萨迦派,并以该派高僧为“国师”、“帝师”,摩诃葛剌便成为他们的保护神的来龙去脉;《蒙古族神话中的腾格里形象初探》(《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则用宗教学理论探讨了自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之后,古代蒙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祇腾格里以及众腾格里之主孟克·腾格里在蒙古族神话叙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
此外,在那木吉拉的《中亚狼和乌鸦信仰习俗及神话传说比较研究——以阿尔泰语系乌孙和蒙古等诸族事例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四十”与柯尔克孜族源传说——兼论古代北方民族数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1期)、《犬戎北狄古族犬狼崇拜及神话传说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等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那木吉拉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对多种方法的大胆尝试与自觉运用,彰显出一个神话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不懈追求。
三、独树一帜的神话学研究成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那木吉拉以其厚积薄发的沉稳学风,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沃土中潜心耕耘已40余年,其成果以蒙古族神话为核心,以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为重点,兼具中国各民族神话的总体观照,用回春妙手书写出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华丽篇章。
(一)学术创新
一个学者的学术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成果的数量,更依赖于其成果的质量。而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推动与创新。那木吉拉的许多创新源于他的质疑精神,如《狼图腾——阿尔泰兽祖神话探源》(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提出,“龙图腾”是从狼图腾演变而来、“中华第一龙”为“狼龙”说质疑,“突厥以狼为母系之始祖”等诸说质疑,“狗国”神话在突厥语族民族中的传承,“狗国”神话在契丹、蒙古等民族中的传播,北南“狗国”神话的差异等,这些新观点融会了作者的学术质疑。而更多的创新则表现在对少数民族神话知识体系的自觉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明确的目的性,即上面所说的从蒙古族神话到阿尔泰语系神话,再到中国各民族神话的逐级扩展,如投石击水由点到面层层延伸。更可贵的是,在神话研究对象延展的同时,却保持了不竭的原动力,既有神话研究理念的不断反馈,又有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增强,因此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学理创新方面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那木吉拉对少数民族神话知识体系的建构还表现在对少数民族神话多种类型的研究广度与兼容并包。尽管中国神话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体上对汉族典籍神话的研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对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生态纯朴的少数民族神话,特别是晚近时期采集的民间口传神话的关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位置。那木吉拉的著述中涉及了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万物释源神话、动植物神话、洪水神话、争战神话、文化发明神话等绝大多数神话类型,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中国神话学中一个窥豹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一系列少数民族神话类型尽显眼前,如《蒙古创世神话的佛教神话文化影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探讨了蒙古族创世神话受到的外部神话的影响;《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树生人神话比较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探讨了人类起源神话中典型树生人母题的古老性和原发性;《蒙古族洪水神话比较研究——以〈天上人间〉和〈猎人海力布〉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探析了中外洪水神话的内在关系;《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图腾神话形态追寻》(《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阐释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图腾救助始祖的神话、雌性图腾动物与男性成婚神话以及雄性图腾动物与女性成婚神话中所体现的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文化内涵。
(二)学术贡献
那木吉拉对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主要贡献凸显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三大课题与民族神话比较研究著作“三部曲”方面。其中三大课题主要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2002)、《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2007)和《中华各民族神话比较研究》(2015),此外,相关课题还有中央民族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狼图腾——阿尔泰兽祖神话探源》(2009)、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资助项目《蒙古古典文学研究——以蒙古族及北方民族历史文化为背景》(2010)、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资助项目《阿尔泰神话研究回眸》(2010)等。这些课题的精华或前期积累更集中地反映在他的颇具代表性的神话比较研究三部曲中,分述如下。
一是《蒙古神话比较研究》。该书作为单一民族神话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研究蒙古族神话的学术著作。它把蒙古族神话置于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上,观察蒙古神话与相关国家或民族神话的异同,追寻蒙古神话的特色,提出诸多独到见解,在蒙古神话研究领域内产生广泛影响。”[4]
二是《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该书是基于比较研究学基础上的学术成果,兼及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神话、动物图腾崇拜神话、日月星辰神话、天神信仰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物种起源神话、动植物神话、盗火与文化英雄神话等十大典型神话类型,全面考察了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神话,形成多民族神话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系统,廓清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古老文化在发生学上的同源性以及后来神话传承与流变的轨迹。该书明确提出,现今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是从一种原始神话演化而来,因此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母题之间存在很多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探知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的原型因子。
三是《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该成果在全面搜集神话文本材料和语境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南亚语系少数民族神话和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进行多维度比较,探讨各民族神话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各自的特征。在具体研究中突破了以往孤立、封闭式的研究模式,运用比较神话学、比较故事学、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交叉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民间文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图腾神话、洪水神话、天神信仰神话、日月神话、文化英雄神话等7大类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形成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研究、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比较研究、少数民族神话与国外相关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等数个板块,以宏大的研究视域,将各民族神话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为时人全面了解与认知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提供了可资之鉴。
(三)学术展望
那木吉拉关于少数民族神话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成果,如神奇的宝囊中不断流出的美酒甘泉,给读者带来挥之不去的记忆和体验。这些学术成果获得的多项奖励与证书以及不断增长的引用率,也很好地证明了它的价值和广泛影响。特别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相关学术成果,不仅开辟了阿尔泰学研究的新空间,也带动了阿尔泰学其他研究课题的介入与发展。此外,那木吉拉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着少数民族神话在业界的影响,如在少数民族神话的专题性资料学建设方面,其主编的《阿尔泰神话研究回眸》(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收入不同学者的55篇论文,按照神话的语族分为阿尔泰神话综合研究、突厥语族民族神话研究、蒙古语族民族神话研究、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神话研究、朝鲜族神话研究等5个单元,勾勒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研究史的脉络,为今后深入探讨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毫无疑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与广泛关注。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正攻坚克难走向繁荣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位著述等身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专家,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他独辟蹊径的学术见地令人钦佩,他勤耕不辍的学术精神令人鼓舞,他不断延伸的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之路令人深受启迪。欣闻那木吉拉教授目前正全身心投入到中华各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新征程中,神话梦,中国梦,老骥伏枥敢为人先,既然他再一次扬帆启程,我们相信,几代学人精心培育出来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百花园,一定会因为有了他的浓笔重彩而变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那木吉拉.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叶舒宪.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王宪昭.一部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品力作——评《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那木吉拉教授简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特约编辑 孙正国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A Review of Namjila’s Ethnic Myth Studies
Wang Xianzhao
(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InstituteofEthnicLiterature,Beijing100732)
Abstract:As an expertise on ethnic myth studies,Namjila is a well-known scholar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scholarly perspectives.He takes Mongolian myths as a starting point,and extends his studies to Altaic myths and the myths of other Chinese ethnic people.Through an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comparative studies,motif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he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earch outcomes,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ture of Chinese ethnic Myth studies.
Key words:Namjila;comparative studies of ethnic myths;myth motif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B932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6)01-0008-06
作者简介:王宪昭(1966-),男,山东冠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中国神话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0@ZH014)
收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