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审美的阐释学解读

2016-03-24杨晓飞马李妮

关键词:阐释学多元文化

杨晓飞,马李妮



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审美的阐释学解读

杨晓飞,马李妮

摘要: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在多元文化时代,现代绘画艺术创作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画家可以运用的创作元素不断丰富,更具个性与更具表现力的绘画艺术作品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运用阐释学来解读现代绘画艺术作品,既能体现出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更能充分发挥现代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现代绘画艺术;多元文化;美学审美;阐释学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为现代绘画艺术创作者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创新”理念代替了传统绘画的“模仿”理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没有什么外在基础[1],多数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主要以展示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为主题,通过绘画艺术将其内心世界视觉化,传递出个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精神,最终实现“美”的创造。无论绘画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艺术作品都将担负起传递美的感悟与净化人类心灵的历史责任,通过美术审美阐释建立绘画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有利于当代绘画艺术作品实现美学价值。

一、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审美的阐释学发展

阐释学也被称为传释学、诠释学或释义学。作为一种哲学术语,阐释学是哲学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流派。19世纪初期,德国哲学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最早提出并发展了阐释学,将其运用到翻译理论研究当中[2]。到20世纪末期,奥地利社会哲学思想家将翻译学与理解观念相结合,提出了阐释学发展的新观念,即“理解的理论”,充实了阐释学的理论基础,深化了阐释学的核心思想。传统的阐释学理论主要运用于传统的翻译学当中,采用形而上的思想观念深入理解翻译学理论。我们发现翻译的过程也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过程,翻译者对于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思想与主题的个人理解会影响整部作品的发展,因此在传统翻译学研究理论中融入了理解观念,从而产生了新的理论——阐释学理论。

(一)阐释学的前期发展

从问世以来,阐释学在西方文学发展中先后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主要的流派有浪漫主义阐释学、古典主义阐释学、哲学阐释学与后现代主义阐释学[3]。在古典主义阐释学阶段,阐释被作为一门特殊的技术,主要利用阐释学研究与分析文学、占卜等解经学问题,在阐释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求阐释者必须忠于原文进行分析与阐述。随着宗教思想的发展,文学则完全被纳入到解经学理论体系当中,为阐释学后期的发展做了铺垫。

(二)阐释学的社会功能

不可否认,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审美思想进步的直接体现,它与自然科学发展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自身特有的表现意图与表现方式。在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主观艺术创作思想转变为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在这样的创作思想指导下创作出的绘画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但是,由于有太多个性的表现形式,欣赏者难以从中理解到美的真谛,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难以得到体现,这时则需要建立一座受众与创作者思想相链接的桥梁,将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美学思想阐释给受众,让受众深刻理解绘画艺术创作者的美学思想观念,达到净化受众心灵的目的,最终实现绘画艺术作品的社会实用价值。阐释学作为一种解释理论,将其运用到绘画艺术作品的阐释当中能有效建立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让受众能深刻地理解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美学思想。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哲学家刘纲纪利用审美阐释学思想解读了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美学思想和特质,推进了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阐释学解读现代绘画艺术思想的转变

21世纪是一个注重人文思想发展的世纪,人们开始逐步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变化,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在理性思想统治的世界当中,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制约了艺术的创新发展。在非理性哲学观的影响下,创作者抛弃了传统的艺术创作观念,开始利用艺术作品诠释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尤其是现代艺术创作思想的逐步形成,给当代绘画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与灵感。

(一)构建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新标准

在西方传统绘画艺术当中,通过绘画作品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存在是绘画艺术创作者的主要任务。绘画艺术家们以敏锐的视角去观察与描绘现实世界当中各种真实的物体,无论利用什么表现形式,其创作主题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作品的欣赏者们在观赏每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以观察客观事物的眼光去分析、比较与理解作品。从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价值观开始,模仿写实类艺术创作有着2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建立了一种绝对的、统一的美学标准,将真实与优美相联系。这种美学审美观念对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在19世纪末期,传统绘画艺术作品难以让人产生共鸣,绘画艺术家们突破了印象派的绘画思想,在人道主义与非理性思想的影响下,美学审美标准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绘画艺术家面前出现了更为开阔的艺术创作天地,创作者们在描绘客观真实事物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并运用不同色彩、造型和手法进行艺术创作。在那个时期,绘画艺术不仅可以展示优美,也可以表现荒诞、痛苦与丑陋,多种元素的使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的审美标准逐步形成,对和谐优美的客观事物的描绘虽然可以感动人们的内心世界,但丑陋、荒诞与抽象的画面同样让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二)强调绘画艺术的纯视觉审美功能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注重实用功能的体现,往往忽略了对作品自身审美功能的体现。西方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者更注重选题与内容,部分画家还会在绘画作品当中适当加入文字,将绘画艺术作为记录事件的方式之一,这在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当中也时常出现。在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时代,人们很少接受传统的文字学习,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成为了那个时期重要的宣传方式,统治者通过绘画艺术来宣传宗教思想与神话故事,绘画艺术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的陪衬。因此,在那个时期欣赏者更注重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画面内容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很少有人从绘画角度去探讨创作者通过色彩、构图或线条来传递给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在19世纪末期,随着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绘画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更注重绘画艺术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利用线条、构图、色块等图形语言来创作个性鲜明的绘画艺术作品,强调纯视觉创作,而不再将绘画艺术作为文学创作的陪衬,抛弃了绘画艺术的文学性与故事性[4],提高了绘画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

(三)突出绘画艺术作品价值的创造性

由于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思想与哲学观念,因此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艺术欣赏的价值观也是不同的。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在以柏拉图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当时的绘画艺术家主要以描绘肉眼能看见的客观事物来进行创作,以记录的形式来反映人类的崇高理想,将绘画艺术创作者视为艺术匠人。在理性思想的引导下,传统绘画艺术作品主要以内容来支撑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美学思想,利用对现实事物的完美模仿与写实,来体现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思想与创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非理性哲学思想、生命意识哲学思想与人道主义哲学思想的支持者纷纷向理性思维发出了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存在价值的重要性,绘画艺术家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艺术创作当中。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更加强调绘画艺术作品的自身价值,他们不再通过模仿与写实来创作作品,更愿意将作品与自身思想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绘画创作方式,不断引入新的材料与新的元素描绘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胆的突破当中采用新的绘画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段,为受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享受。

三、用阐释学解读现代绘画艺术的美学特点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理论,这是对当代绘画艺术最好的诠释。由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绘画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模仿、写实主义是当时绘画作品的主要特点。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物质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绘画艺术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个性鲜明、独立自主是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显著特征。

(一)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

与传统绘画艺术相比,表现形式丰富是现代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从我国的绘画艺术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传统绘画主要以水墨山水画为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西方的绘画艺术给我国的绘画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灵感,丰富了我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了大量的水粉画,以新鲜的艺术创作手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现代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在网络技术的普及下,艺术家们不仅可以用传统的手绘方式创作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也可以用设计软件来创作绘画艺术作品。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为当代绘画艺术家们带来了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我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张大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活跃于世界绘画艺术界,对我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绘画创作融入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手法,与他的二哥张子善共同创建了“大风堂派”,将传统的绘画手法与泼墨技法巧妙融合,创新了绘画艺术创作手法。他的《金笺山水》泼墨作品,体现了他较高的艺术修养,笔墨运用娴熟,用色大胆,泼墨技巧使用恰到好处,使整幅作品显得更加自然,表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在81岁高龄时,着笔创作的《峨眉金顶图》使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描绘出一幅半抽象、半真实的画面,体现了身处异乡的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此,丰富的绘画艺术手法,能给创作者带来更多的艺术表达方式,提高绘画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使欣赏者得到更好的美的享受。

(二)现代绘画艺术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艺术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中的点滴。在传统绘画艺术创作中,大量的绘画艺术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多以风景元素作为创作素材。这样的绘画艺术创作在西方更为突出,西方的传统绘画艺术更注重写实。随着人们对美的理解的加深,其审美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作品难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其视觉表现效果难以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绘画艺术作品更能使欣赏者产生共鸣。现代绘画艺术创作者也在适应人们审美思想的改变,在创作绘画作品时更加注重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利用多种表现形式使整部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例如,现代绘画艺术家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其用色和构图都非常注重加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梦》中一名女子正在熟睡,毕加索为体现出女子熟睡的样子与神态,摒弃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手法,利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作品进行创作,画面线条夸张,用色鲜明大胆,提升了整幅作品的艺术水准,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充分体现了毕加索对画面女子的爱慕之情。在画中,不仅表现了少女的肉体之美,也通过少女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诠释了女子对肉体与精神的完美追求。若欣赏者利用传统绘画的欣赏思想就难以理解毕加索的作品。

(三)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色彩更具张力

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色彩的运用。各个时期的人们对色彩的喜爱是不同的,因此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在上世纪,红、黄、蓝3色受到人们的喜爱,以3色为主色调的绘画艺术作品大量问世,并且还渗透到了相关的艺术创作当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观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画家的用色更为大胆,更具表现张力的色彩出现在绘画艺术当中,增强了视觉效果,给绘画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了新的感受。毕加索是一位善于使用色彩来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绘画艺术家,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个人经历的改变,其绘画作品的用色不断发生变化。《生命》是毕加索蓝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毕加索的一位绘画好友卡萨赫马自杀的消息给他带来了强烈的悲痛。这一时期的毕加索内心非常矛盾、痛苦和忧郁,因此选择了象征忧伤的蓝色作为整幅作品的主色调,鲜明的色彩使作品更具冲击力,更容易激起欣赏者内心情感的变化。画中右侧一位母亲抱着婴儿,面目沧桑,象征生活重担;左侧一对鱘体情侣相互依偎,男子用手指着母子两人,表现出怀疑的心理。用裸体描绘情侣的用意在于毕加索想通过裸露的身体象征放纵的爱情,画面景深处各有两组蜷缩着的画面,增强了整幅画面体现的绝望之情,采用蓝色主色调更符合毕加索想要诠释的内心情感。

在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画家们通过不断创新表现手法来丰富画面,无论是利用绘画艺术来诠释画家的喜悦或悲伤,还是表现希望或绝望,我们都能看到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运用阐释学来解读现代绘画艺术作品,更能体现出当代绘画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充分发挥现代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娅娜.绘画艺术形式嬗变差异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孙惠.艾柯文艺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66.

[3]何明珠.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亚瑟·威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5(4).

[4]王东波.实验与重构:材料与中国架上绘画之辩[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5:26.

(编辑:文汝)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086-03

作者简介:杨晓飞(1982-),男,硕士,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美术教育;马李妮(1978-),女,回族,安徽省安丰高级中学(安徽六安232200)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外美术史、美术教育。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交叉学科互融理论下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gxyqZD2016398)。

猜你喜欢

阐释学多元文化
物质阐释学:一个概念史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略论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