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菜薹研究与应用进展

2016-03-24吴湖龙杨湘虹成红波刘乐承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栽培技术

吴湖龙,杨湘虹,成红波,刘乐承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白菜薹研究与应用进展

吴湖龙,杨湘虹,成红波,刘乐承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摘要]从品种选育、栽培模式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白菜薹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关键词]白菜薹;种选育;栽培模式;栽培技术

尽管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菜薹的界定和分类不很清楚,但科研人员目前多倾向于将菜薹分为菜心、紫菜薹(红菜薹)和白菜薹3类[1~4],其中白菜薹是指由白菜易抽薹材料经长期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的以幼嫩花薹为食用器官的特有种类。白菜薹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栽培面积较大。白菜薹色泽翠绿或嫩黄、鲜嫩可口,是秋、冬、春三季的重要绿色蔬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菜薹的消费需求、种植范围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近20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5],这进一步促进了白菜薹研究的不断深入。

1品种选育

早期的白菜薹品种选育工作主要是常规品种的选育。最初的白菜薹品种是菜农选育的,在冬性弱、抽薹早的白菜品种天然杂交后,选择在春节前即可通过春化而抽薹的株系,再经自交选择而获得[6]。后来,育种工作者利用菜心所具有的不经过春化即可开花的特性,采用白菜与菜心杂交后留种,再经自交选择而获得抽薹早的白菜薹品种[7]。随着十字花科蔬菜优势育种的研究深入和逐步应用,白菜薹优势育种工作也逐步展开。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代表的育种单位,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了一些白菜薹品种,如湘薹一号[8]、湘薹二号[8]、五彩黄薹一号[9];同时,一些看好白菜薹种子市场前景而且科研力量较强的种子公司,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也育成了一些白菜薹品种,如早熟45[7]、银琳[7]。

根据薹色和叶色,白菜薹分为黄薹型[1]和白薹型2种类型。根据生育期的长短,白菜薹分为早熟品种、早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从播种到始收在30~60d的为早熟品种,如五彩黄薹1号、早苔30[10]、湘株三号[11];这类品种相对耐热、抗病性强、冬性弱。从播种到采收在60~100d的为早中熟品种,一般8~9月份播种,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定植,11月至翌年2月采收,如华容早黄白菜薹[1]、五彩黄薹2号[1]、早苔40[12]等;这类品种耐寒、冬性较强,菜薹品质好、产量高。从播种到采收在100d以上的为晚熟品种,长江流域一般冬前播种、定植,露地越冬,翌年气温回升时抽薹,于翌年3至4月开始采收;这类品种耐寒性强,但品质相对较差、产量低,现在少有栽培。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主要有五彩黄薹1号、五彩黄薹2号、株洲白菜薹[1]、华容早黄白菜薹、早苔40 、湘株三号、早苔30、秋香薹二号[13]、湘薹一号、湘薹二号等。近年来每年都有新品种推出[14~17]。

近20多年来,各地还育成了一些白菜薹特色品种,如湖南株洲市小神农种苗公司推出的鲜菜、榨油两用种——早白菜苔(I)[18],该品种与油菜同期栽培,12月上旬至2月上旬产白菜薹上市,之后停止采收菜薹并留籽榨油[19],一般每667m2比油菜增加经济收入500元左右。而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则选育了采薹期长达4~5个月的秋香薹二号白菜薹[13]。早熟一直是白菜薹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于2002年利用自交不亲和系育成了极早熟的白菜薹新品种——湘薹一号、湘薹二号,上市期提早到9月[8];随后,又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出从播种到开始采收45d左右、更早的五彩黄薹1号[7]。

2栽培模式

2.1利用茬口套作

白菜薹利用茬口套作有夏秋栽培、秋冬栽培、春季载培3种模式。白菜薹夏秋栽培可采用早熟菜薹-早稻/早熟毛豆/早熟早瓜(西葫芦)-土豆/秋延西瓜/延晚熟番茄套作的模式,该模式中白菜薹在7月下旬育苗或直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如董根生等[20]报道的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的配套栽培,每667m2产早白菜薹2000kg以上、早熟毛豆600kg以上、秋延西瓜2000kg以上,纯收入4000元以上。董根生等[20,21]还报道了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栽培模式,每公顷产早白菜薹37.5t以上、土豆15.0t以上、西瓜52.5t以上、稻谷9.0t以上,纯收入6.75万元以上。沈启来[22]、唐宗阳等[23]也报道了白菜苔-土豆、西瓜-杂交水稻配套高产高效栽培这种模式及技术。而贵阳南明河低海拔流域,采取西葫芦-延晚熟番茄-白菜薹的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每667m2产西葫芦达3000kg、延晚熟番茄达5000kg、白菜薹达1200kg[24]。

白菜薹秋冬栽培可采用中晚熟白菜薹-玉米/中晚稻/烟叶套作的模式,白菜薹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定植,11月至翌年2月采收,菜薹品质好、效益高,是湖南、湖北等地的主要栽培模式。陈志军等[25]报道的春玉米-秋玉米-早白菜薹的种植模式,每667m2产春玉米432kg、秋玉米500kg、产白菜薹2000kg左右。而湖北十堰市利用大棚的早春黄瓜-秋豇豆-冬白菜薹栽培模式,每667m2产黄瓜6000kg、秋豇豆1000kg、冬白菜薹800kg,产值达22500元[26]。

2.2利用果园冬闲间作

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桃、李、梨、柑橘等果树栽培面积很大,在秋冬果实采摘后至翌年发芽开花期间果园处于闲置期;利用果林闲置期套种白菜薹,采收白菜薹主侧薹供作食用后,除留种外将白菜薹整株打烂,腐烂的茎叶成为翌年果树的肥料资源。这种模式不仅收获了菜薹,也为来年果树丰产提供了充足的肥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应用比较广泛。

3栽培技术

处暑以后昼夜温差大,适宜白菜薹生长。吴朝林[27]认为白菜薹最适宜播种期在处暑之后,即8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吴艺飞等[28]认为选择耐高温、生育期短、纤维素含量低、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白菜薹反季节栽培,可提早至6~7月播种、8~9月上市。在长江流域也有主攻春季市场的春季栽培白菜薹,一般在冬季到来之前播种、定植,露地越冬,2月始收、4月底罢园,但因产量较低而栽培相对较少。

白菜薹种子寿命较短,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8个月。潘德灼等[29]研究表明,2.5mol/L Ca2+、10mg/L GA3对种子发芽成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钙和赤霉素复合溶液处理的效果优于钙或赤霉素单独处理。张建平等[21]认为早白菜薹比较适合直播栽培。此外,周晓波[7]进行了早白菜薹农艺性状与夏播栽培技术相关研究。

4其他

近年来,白菜薹的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吴艺飞等[2,30]研究表明,白菜薹不同基因型花药培养的出胚率差异极显著,出胚率最高的为0.757胚/蕾;蔗糖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胚状体的诱导,添加适量活性炭、PVP等抗氧化剂后出胚率提高,而添加硝酸银不能诱导胚状体。李雪红[6]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40份白菜薹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王秋实等[3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白菜薹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并筛选出 1个强优势组合。此外,戴杰辉等[32]研究表明,白菜薹茎乙醇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潜力,可作为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潜在来源。

[参考文献]

[1]丁茁荑,蒋宏华,陈秀琴.湖南省菜薹主要栽培方式与优良品种选择[J].长江蔬菜,2011,(11):4~6.

[2]吴艺飞,丁茁荑,肖杰,等.菜薹花药培养出胚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2,(7):8~10,11.

[3]张建平,阳新平,齐振新,等.不同品种菜薹直播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1,(9):48~49.

[4]曾小丹,钟兴师.湘南冬闲田种植菜薹新品种的筛选[J].湖南农业科学,2012,(16):26~27,29.

[5]晏儒来.薹用白菜起源与品种选育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李雪红.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7]周晓波.白菜薹新品种五彩黄薹一号农艺性状与夏播栽培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8]吴朝林.白菜薹专用新品种湘薹一号、湘薹二号[J].长江蔬菜,2003,(4):11.

[9]吴启山.菜薹新秀——五彩黄薹一号[J].蔬菜杂志,2007,(8):8.

[10]田军.早薹30白菜薹[J].上海蔬菜,2003,(5):16~17.

[11]汪孝株.湘株三号白菜薹[J].农村百事通,2009,(10):31.

[12]张忠武.极早熟白菜苔——早苔40[J].中国蔬菜,2005,(6):16.

[13]郑明福.菜薹新组合——秋香薹二号[J].长江蔬菜,2007,(8):5.

[14]陈利丹,王先琳,林馥芬.几个白菜薹杂种一代试种小结[J].长江蔬菜(学术版),2012,(18):52~53.

[15]詹远华,王欢妍,张忠武,等.白菜薹杂交新组合比较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2015,(5):31~32.

[16]周妍萍,王先琳,晏儒来,等.几个白菜薹杂种一代比较试验报告[J].农业与技术,2015,35(4):20,23.

[17]余才良,任群芳.早熟杂交白菜薹新品种雪菲(211)F1[J].中国蔬菜,2015,(13):17.

[18]湖南株洲市小神农种苗公司.菜、油两用种——早白菜苔(I)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经济,2000,(3):72.

[19]杨艳文,张雪华.用早白菜薹(Ⅰ)代替油菜效益好[J].安徽农业,2001,(8):18.

[20]董根生,王继红.早白菜苔-早熟毛豆-秋延西瓜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1,7(2):52~53.

[21]董根生,王继红.“早白菜苔-土豆/西瓜-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2,17(3):42~43.

[22]沈启来.白菜苔-土豆、西瓜-杂交水稻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种业,2002,(1):36~37.

[23]唐宗阳,宗国珍.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33~134.

[24]刘安永,唐美荣.贵阳低海拔山区次早熟西葫芦-延晚熟番茄-冬季白菜薹周年高效生态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11,(22):57~58.

[25]陈志军,李运生.春玉米-秋玉米-早白菜薹栽培模式[J].湖南农业,2004,(9):4.

[26]周彩珍,黄紫燕.早春黄瓜-秋豇豆-冬白菜薹大棚高效栽培模式[J].上海蔬菜,2013,(5):54,63.

[27]吴朝林.白菜苔的栽培[J].湖南农业,2003,(7):12.

[28]吴艺飞,周晓波.白菜薹反季节栽培方法[J].湖南农业,2012,(6):15.

[29]潘德灼,李凤玉.Ca2+和GA3对早白菜苔和薜荔种子萌发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6):92~96.

[30]吴艺飞,丁茁荑,肖杰,等.菜薹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9):16~19.

[31]王秋实,刘志勇,张曦,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白菜薹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J].分子植物育种,2013,11(5):529~537.

[32]戴杰辉,李豪杰,黄师荣.红菜苔和白菜苔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比较研究[J].食品科技,2014,39(4):222~226.

[收稿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科研发展基金(80119001、70119021)。

[作者简介]吴湖龙(1988-),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园艺作物种植资源与遗传改良。通信作者:刘乐承,lchliu18@yangtzeu.edu.cn。

[中图分类号]S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6)03-0007-03

[引著格式]吴湖龙,杨湘虹,成红波,等.白菜薹研究与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3):7~9.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栽培技术
浅谈无公害苹果洋葱栽培技术要点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
蔬菜保护性高效栽培模式探索
太和县“华盛”大棚蔬菜高产栽培模式的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