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

2016-03-24齐童巍

长沙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儒家

齐童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国际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的融入途径

齐童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浙江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现实经济案例可以成为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专业学习的重要资源。对意在实现和中国进行技术合作的理工科留学生,教学机构应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外商业合作来提供语言保障。浙江拥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案例,为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提供了方便。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身在中国的优势,组织他们行走中国大地,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浙江生态文明的理念、历史、收获可以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结合到国际汉语教学中去,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了解中国。

关键词:来华留学;商务汉语;儒家;生态文明

近年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指出,要“建立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的学科评估制度,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指出要“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浙江省十分重视文化大省建设,“八八战略”实施多年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也不断得到落实。

结合这两个方面工作,在发展来华、来浙留学事业中,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优秀的中国文化、浙江地域文化,既能增强外国留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又能满足其对中国文化、浙江地域文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其知华、友华的情结,推动中国文化、浙江文化的国际传播,实现国家的对外文化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上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

一对话浙江商业文化

浙江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2015年一季度浙江省进出口总值4774.8 亿元,同比增长3%,2014 年浙江出口1.7 万亿元,同比增长8.8%,创下历史新高[1]。浙江省也是境外人员来华访问、旅游、游学、工作和交流的汇聚地和中转地[2]。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数近年来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态势,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同比增长16.45%。

对比近年浙江进出口数据和来浙留学生数据,就可以看到两项数据呈现同步增长态势。“汉语能够吸引很多外国人的学习兴趣,主要在于‘现代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学习者通过学习汉语能够了解现代中国,进而获取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3]。因此,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国人民看重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和潜力,希望与中国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参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浙江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以及浙江外向型的经济特色,则成为他们选择浙江求学、生活的原因。

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研究生专业汇聚了大部分文科专业留学生。有的留学生原本在与中国有经济合作的企业工作,离开工作岗位,脱产进入中国大学学习,目的就是想深入了解浙江经济、浙江企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的留学生通过来中国留学,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工程技术能力,希望将来能进入中国企业的海外机构或与中国有技术合作的本国企业。因此,对这部分留学生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本科、研究生专业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

面对以经济、管理为专业取向的留学生,浙江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丰富的现实经济案例,都可以成为他们汉语学习、专业学习的重要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因素去推动汉语传播”[4]。浙江先人提出的发展商业的哲学思想,可以化入经济、管理专业留学生的商务汉语学习中。永嘉学派叶适主张的“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王守仁提出的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等对社会分工、商业发展的思考,为在中国传统“重农抑商”社会中商业活动的开展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作为经典案例,将之化入商务汉语的讲授中,可以促进留学生了解浙江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因。而“商圣”范蠡以及胡雪岩、刘镛、虞洽卿等浙商的传奇经历,则为留学生理解中国商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注解。阿里巴巴等世界网络交易平台以及义乌小商品市场、宁波舟山港、绍兴柯桥轻纺城等不同业态的产业集聚区,为留学生商务汉语学习提供了有现实归指的汉语素材和广阔的汉语实践空间。

而对来浙学习意向在于实现和中国的技术合作的理工科留学生,则应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外商业合作,提供语言保障。《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2014年)》也指出,要“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方式……使高等学校成为浙江抓改革、促转型的核心成员,成为浙江技术、浙江资本、浙江文化走出国门的支撑力量”。体现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汉语学习不仅是留学生专业学习的必要保障,而且也应该为留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让浙江技术、资本、文化通过今天的留学生——未来各国各领域的从业者、领军者们走向世界。

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浙江实践

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价值、文化理念的沟通十分重要。亓华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创造出一种能沟通双方的新文化”[5]。这意味着,在国际汉语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恰当的载体、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面前,让他们在直观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较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

浙江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案例,为留学生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提供了方便。历史上浙江曾出现了宋濂、吕祖谦、王守仁、黄宗羲、马一浮等儒学大师。在家族文化方面,衢州拥有被称作“东南阙里”的孔氏南宗家庙,为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后所建。现址的衢州孔庙建于明代,不仅建筑古朴、典雅,而且新世纪以来每年还举办盛大的祭孔典礼,广邀海内外嘉宾出席,尤其得到了衢州市民们的参与,可以说是有着强大现实生命力的宝贵历史文化遗存。兰溪有诸葛亮后裔聚居的诸葛八卦村,以九宫八卦阵布局,村民传颂、实践着诸葛亮的《诫子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浦江有郑义门古建筑群,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明太祖朱元璋赐“江南第一家”称号,是廉政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基地,体现了从治家走向治国的中华文化脉络。

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学习,也需要行知结合。曾国藩说“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如何在留学生汉语课堂、文化课堂,通过老师的讲解、演示,让留学生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非常重要。这既是留学生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思想基础,可以避免因不知情而失礼、冲突,也是与他们在中国生活期间能够逐渐累积起来的对中国人的看法相呼应的。同时,通过生动的讲述,可以让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实践案例,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的熟悉感,让形象的案例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另一方面,“行知”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留学生身在中国的优势,组织他们行走中国大地,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化为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如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每年都会资助组织孔子学院奖学金获得者开展文化考察活动。上文提到的浙江大地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案例,都为这类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参加庄严隆重的祭孔典礼,能够让留学生体会到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穿行诸葛八卦村的纵横巷陌间,对中国江南乡村的匠心营造,就不会再忘记。而郑义门的牌坊、匾额、庭院,无一不是传统伦理文化表征。走过浙江大地上的这些地方,留学生会对这片土地、对中华文化更有感情。

三与中华生态文明意识产生共鸣

浙江生态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既有水网平原、山地盆地,也有海岸、岛屿,拥有乌岩岭、凤阳山——百山祖、古田山、九龙山、清凉峰、天目山、南麂列岛、大盘山、韭山列岛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良、宜居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经济都是吸引留学生长期在浙留学、生活的重要因素。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度考虑,可以把浙江生态文明的理念、历史、收获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了解中国。

诗画江南的秀丽景色,历来都吸引文人雅士的目光。南朝谢灵运仕途受挫,被贬为永嘉太守,却因浙地的灵秀山水启发而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他写下的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千古流传的名句,将这一片山水投射在了诗句之中,使其成为千年的经典。谢灵运开拓的天姥山“谢公道”至今仍为人所铭记。进入唐代,浙东唐诗之路上“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的风光,吸引了400多位唐代诗人驻足,人数占《全唐诗》所收诗人的近五分之一[6],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贺知章等著名诗人。

从国际汉语教学来看,这是一个从“版图复原”、“场景还原”走向“精神探原”的过程。不仅这些诞生于浙地的诗文成为留学生古代文学教学的绝佳版本,浙江旖旎的山水风光也为留学生学习、理解这些古代诗歌提供了生动注解[7]。通过组织留学生到浙江各地文化游学,脚踏先人足迹,畅想古人面对这片山水的吟诗赞咏,还能进一步使留学生实地体验中国人生活、文学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意识、生命哲学观念,有助于留学生深切地领会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学理念。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界性的话题在当今得到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与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是一致的,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思想,即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人类自身的发展。国际汉语教学可以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作为汉语研讨的话题,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中国经验,在辩论、写作等汉语应用练习中实现跨文明的生态对话。《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指出,“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8]。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汉语言知识、技能的教学,还是商业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意识的讲授,都应当用留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外国留学生对中国道路的理解和认同,在国际合作中播撒支持中国主张的和平种子。

参考文献:

[1]岑文华.“一带一路”拉高浙江出口[J].今日浙江,2015,(8).

[2]浙江上半年67万人次因私出国[N].中国新闻, 2014-11-27.

[3]李宇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J].南开语言学刊,2011,(1).

[4]李宇明.什么力量在推动语言传播?[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2).

[5]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邹志方.浙东唐诗之路[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7]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5,(3).

[8]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0-20.

(责任编校:余中华)

Methods of Integrating Zhejiang Local Culture Elements in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QI Tong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Abstract:Tradition of commercial culture and abundant economic ca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re valuable resource for Chinese lear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or engineering, Chinese courses provided language support. Confucianism cases in Zhejiang and cultural tours benef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prehend lifestyle and thinking habits of Chinese people. Concepts,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need to be inserted in the progress of teaching Chinese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so as to promote inter-civilization dialogue.

Key Words:study in China; business Chinese; Confucian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简介:齐童巍(1984— ),男,浙江诸暨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儿童文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留学生汉语教学中浙江地域文化融入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3

中图分类号:G74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6)01-0143-0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