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6-03-24朱磊
朱 磊
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磊
摘要: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文化领导权思想本质在于意识形态领导权。文章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捍卫力,创设民众喜闻乐见、满意的大众文化影响力,有机知识分子的贡献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等维度彰显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价值维度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在反思欧洲无产阶级运动遭受挫折后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取得领导权必须高度重视文化领导权建设,无产阶级领导权主要可以分为政治领导权、经济领导权、文化领导权。其中政治领导权的获取必须以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为前提,但是,文化领导权发挥着比政治领导权更为强大的作用。与此相应,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上层建筑,其中,市民社会主要为政治社会的合法性提供道德支持和舆论支持,发挥着稳固政治上层建筑的粘合剂和固化剂的功能。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8所以,任何统治阶级无论在获得统治地位之前或者之后都会高度重视对被统治阶级的道德灌输、舆论引导、话语调控,从而为被统治阶级设置行为标准、行为方式,进而达到稳定其统治的既定目标。
自1921年成立以来,我党就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毛泽东、瞿秋白等领导人都对文化领导权建设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的巨大贡献。当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发展、大交流、大碰撞日益激烈。可以说,“软实力”的较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间竞争的主旋律。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掌控着文化交往和输出的主动权。更有甚者,某些国家利用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绝对实力肆意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殖民,悍然发动文化侵略。因此,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建设便成为各国之必须。
当下,系统借鉴、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关于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思想精华,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不仅能有效应对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日剧的态势,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而且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领导权
总的来说,当今世界存在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阵地。列宁曾经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2]256所以,“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2]327前苏联领导人自觉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之后,苏共内部自上而下强力推进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公然迎合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加速了苏共的迅速垮台。前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然而,自上世纪苏东剧变之后,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低潮的来临,国际上再次迅速出现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论调。美国著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便是此种论调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研究其论著就会得知,这种所谓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核心本质无非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破产了。”[3]对于此种论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清醒。当然,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葛兰西生活的环境完全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世界各国始终如一维护本国统治阶级核心意识形态的本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可能就是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推行本国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路径逐渐隐蔽化和秘密化而已。此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整个世界日益浓缩成一个“割不断、剪还乱”的地球村。在此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某些强权国家继续实行强权逻辑和冷战思维,不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行径,而且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演变我社会主义制度。于是,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折衷马克思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等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相继粉墨登场,混淆视听。这些种种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价值指向就在于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仔细甄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潜在危害,尤其要警惕各种“意识形态中性化”、“去意识形态”、“超意识形态”错误论调的伪装外衣。对各种企图“西化”、“和平演变”以及肆意“妖魔化”、“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径予以坚决的揭露和批判。坚守阵地意识,“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因为,在葛兰西看来,“阵地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宣传策略,这种策略对于凝聚民众的集体意志和行动具有强大的粘合剂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逐步进入深水区,各种已有的和潜在的矛盾将会集中爆发,如何化解矛盾,疏通民怨,寻求民众最大的利益公约数和凝聚社会共识将成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创新党的对外宣传方式和宣传策略,关注民生,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创设畅通的渠道,以此来赢得广大群众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任。
二、创设民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引导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葛兰西尤其强调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场域影响力因素的系统构建。在葛兰西看来 ,市民社会涵盖教会、学校、民间团体、工会、各民主党派、传播媒介集团等多元的机构和单位。葛兰西对于市民社会关注实质是对克罗齐所倡导的精英政治哲学的否定和颠覆。葛兰西一贯反对仅仅停留在道德理论研究和道德说教式的书斋式研究,他力主实行全民践行政治的模式,力求使高不可攀的精英哲学走下神殿,走向普通的民众,使广大普通的民众身体力行感受到政治实践活动的神圣和崇高,从而回归到马克思所设想的“解放自己”重获自由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高深莫测、艰涩难懂、脱离国情和社情民意的高雅“装饰品”,使人们只能远远仰视,却永远无法亲身感受它、理解它,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使马克思主义被束之高阁,在本质上与背离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区别。“正确的态度应当是让马克思主义接触群众、接触生活,让那些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的人们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掌握群众,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4]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其理论性和逻辑性不是一般的普通民众能够在短期内就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的,要把理论讲清楚,就必须把理论转化成民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愿意听的大众化语言和风格。脱离民众、脱离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甚至会异化为一种可怜、可悲而又极其自恋的谎言妄语。因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11当一种理论,姑且不论此种理论如何正确、如何玄妙,一旦其超出民众的理解,失去民众的认可,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越行越远的时候,就很难说有一丝一毫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成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话语,再酝酿积淀成民众普遍满意的一种大众文化,进而内化为广大普通民众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文化品格。经过如此的外化—内化—外化的学习与实践的过程,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结实。“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5]382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众。如此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在实践中洋溢着生机盎然的勃勃朝气,也正是如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着力追寻和竭力要实现的。毛泽东在谈到语言教育的风格时曾经这样说过:“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
概而言之,适度分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创设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应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时的解释力和针对性。
三、重视知识分子的参与,发挥知识分子智囊团和参谋库的独特作用
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提出“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葛兰西认为,“有机知识分子”是社会群体中具备较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是任何一个政党实现文化领导权所必须倚重的特殊群体。“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导权的主体性因素。这种主体性群体是活跃在社会各条战线上的精英人物和专门技术人才,他们目光敏锐,批判意识强烈,使命担当意识突出,常自觉代言民众公共权益,自觉监督政府执政的绩效并积极为建设成熟的“市民社会”建言献策。在葛兰西笔下,“有机知识分子”承载着更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知识分子是统治集团的‘管家’。”[7]众所周知,知识分子从事某种智力实践活动和公共事务,他们因其特殊的身份定位和政治理想,能够将自身与整个社会或者某种特定的阶级利益联结起来,明确表达自身或者本阶级的集体意志和集体行动取向。因而,有机知识分子在一定社会中拥有来自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一致的信任和威望,他们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奉献意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特殊的集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社会集体意识形态传递并渗透成为整个社会一致的共同集体记忆。故而,在葛兰西的理论视野中,“有机知识分子”是联结上层统治阶级和底层普通民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上穿针引线,温润着本就已经相当紧张的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微妙关系,发挥着维护执政党权力运行的“社会水泥”凝固功能。
综观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在各自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和政党无不高度重视有机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各政府要人和政治精英人士都把各个领域中的有机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高端“智库”。“政党和国家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启蒙、组织和领导,最终夺取革命胜利或巩固这种胜利,没有他们的参加是不可能实现文化领导权的。”[8]自汉以来,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都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都禀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一句话,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会自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兴衰联结为一个完整的“命运共同体”。从此意义上讲,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不断奋起前行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界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去,以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我建议中央总结一下用人的问题,尊重人才,广开进贤之路。”[5]369
在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尤其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成为国人的共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攻坚破冰阶段,在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要想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而且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而言,我们要很好地担负起学者的使命,当时刻提醒自己脚踏生动的实践。我们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将我们的双脚紧紧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感知中华文明的血脉气质,顺应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直面现实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9]敏锐的问题意识是任何一位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对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知识分子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后勤服务保障,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力争使每一位知识分子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使他们尽快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生力军,从而在实现自身价值夙愿的同时,实现“有机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愿景和抱负。
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话语权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民众的精神支撑。正所谓“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和维度论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核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当前,在多元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有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引领力和话语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服度和认同感就显得尤为紧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结国家—社会—公民于三位一体,从而在最大的空间中给予三者以无限的发展的空间和思想的边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别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于前者所立足的社会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形态类型不同、价值指向不同、主体性意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担负起“兴国之魂”的历史使命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获取普通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在实践中张扬和提升理论的描述力和批判力,以一以贯之的姿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切实化解群众思想疑惑、价值迷茫、精神困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公信力,力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价值信仰主心骨。
与此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能否在国际多元话语价值的较量中凸显优越性和穿透力还在于其本身的话语权的强弱。话语权的获得与否还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话语权实力紧密相关。葛兰西曾经撰文批评过一些工团主义者鼠目寸光的做法:“无情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统一关联,以扭曲的逻辑思维制造了糟糕的政治实践以及更为糟糕的经济实践。”[10]从国际传播的维度讲,社会中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对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站稳立场,建构与国际接轨的话语机制,让世界各国人民逐渐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核心价值既有与世界别的国家有融通共享之处,又有古老中国自己的独特故事和中国表达,以此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假如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断上演自说自话和固步自封的独角话剧,那么,在面对世界范围内多元价值的交流冲突的过程中将会面目全非,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是极为不利的。明智的做法是在与世界各国多元价值体系的对话和碰撞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能力和应对抵御风险的看家本领。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苏)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27.
[4]陈占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8-8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7](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
[8]曹萍,李仁银.文化领导权的现实构建[J].理论视野,2013(10):35.
[9]沈壮海.学术创新的定向与根底[N].湖北日报,2013-05-13(1).
[10](意)葛兰西.葛兰西狱前著作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49.
On Contemporary Value of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Zhu Lei
Abstract:Gramsc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Western Marx doctrine. It can be said that Gramsci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hegemony lie in ideological leadership. and the for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of the guiding force dimension we should highlights th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s of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China by defending the socialist ideological, developing the public culture which is popular among people, letting organic intellectuals make their contribution and exerting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Gramsci; cultural hegemony; value dimension
(收稿日期:2016-02-15;责任编辑:朱世龙)
中图分类号:B507.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5-042X.2016.02.001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实现文化领导权的路径与基本经验研究”(13YJC710076)。
作者简介:朱磊,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